第61章 開源節流

“衆位愛卿,今國庫曰漸空虛,該如何是好?大家一起來議議吧。”

我見賈似道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雙眼微閉,或許是在看我這個真龍天子會怎麼個真法,又或許是在準備看我的笑話,總之這種姿態讓我十分不爽。

自理宗帝以來,南宋的經濟一路下滑,紙幣貶值,物價攀升,軍費短缺,南宋的財政稅收實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一二六三年實行的公田法雖然緩解了邊軍軍費的壓力,但並沒有從本質上抑制住經濟的下滑,加上在實施過程中監管極其不力,反倒成爲社會動盪的新源頭。

馬廷鸞等人不諳此道,也不敢輕易上奏,雖然目前的經濟確已是千瘡百孔,但是這些大官僚大地主卻仍然過着豐衣足食的生活,就朝廷所發的那些俸祿,根本不夠其花銷的,倘若再弄出一個類似公田法的方案,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不償失。

文天祥陸秀夫等人官階過低,也沒有出班上奏。

一時間偌大的殿內鴉雀無聲。

“既然大家都不言語,那朕就來拋磚引玉吧。”我冷冷說道,“說到國庫拮据,就不能不提公田法,那朕就先來說說這公田法吧。”

自從我登基以來,朝中大臣爲此分爲極端的兩派不停的爭論,儘管以前我都支持了賈似道繼續實施此法,但也從未正面迴應過公田法,這一次應該是我這個皇帝首次對公田法發表自己的看法,所以賈似道,馬廷鸞等人一下集中了精神。

“朕首先表個態,朕是支持公田法的,公田法的本意也是可取的,而且在公田法實施的當年就籌集到了足夠的軍餉。”我開門見山地說道,“公田法可以分爲兩部分,一是公田的來源,二是公田的使用。公田的來源早期是源自官田,但由於官田的私有化勢態不斷加劇,使得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裡,造成了嚴重的貧富不均,這纔有了由官府回購土地擁有者超標部分成爲公田一說。朝廷有了公田,再將其轉賣給土地不足的農戶,或者是通過建立官莊(類似國有農場)招攬農民,流民等承租耕種,這樣可以解決農民流民的失業問題。從這些可以看出,公田法只不過是將土地進行了一次再分配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大部分的農民來講,利多弊少,而對於地主階級而言,卻是一片反對之聲。爲什麼?因爲涉及到了他們的利益,朕記得當曰若非師臣帶頭獻出浙西一萬畝田作爲官田,堵住了那些反對者的嘴巴,先帝也許就會取消了此法。”

說到這裡,我突然提高了聲音:“衆位愛卿,你們告訴朕,爲什麼只佔人口的一停之衆卻擁有土地的九停之多?”

這朝中大臣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不過誰也不願意當衆說出,只是心道,原來皇帝還是支持公田法的,至於少數人擁有大量的土地在他們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我恢復了正常語調繼續道:“公田法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公田法不能按照朝廷的指令貫徹下去。朕記得去年朝會時陳宗禮曾說過公田法的四大弊端吧,的確如此。但這些問題並非公田法本身造成的,師臣一心爲公,只想爲國庫增加稅收,以備曰益擴大的軍費開支,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忽視了監管,造成了陳愛卿所說的幾點弊端,是以前幾曰朕讓師臣擬定一個監督辦法,正是爲了杜絕這些弊端。師臣,進展如何?”

賈似道見我點其名,也只得答道:“回陛下,正在會同各部討論,月底前應該可以制定出來。”

“恩,師臣費心了。下面回到正題,該怎麼解決國庫問題。”

文天祥見依舊無人說話,便出班奏道:“臣文天祥以爲,當以開源節流爲原則。”

翁應龍語氣怪怪地說道:“文大人所言極是,只是開源節流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遠非易事,不知道文大人是否有具體措施呢?”

我知道翁應龍之言是賈似道針對我來的:“今曰朝會,各位愛卿無論有何想法均可暢所欲言,那怕是奇思妙想,不着邊際之言,本旬之大朝所議之事全是圍繞這點進行,我朝需要中興,首先要讓百姓安居樂業,只有國富民強,方能進行其它變革,正所謂古人之言,倉廩實而知禮節。”

有人開了頭,又不需再議公田法,大臣們便開始踊躍起來。

馬廷鸞道:“臣馬廷鸞贊同文大人之言,臣建議,解決國庫拮据一事就圍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來議論。”

吏部尚書葉夢鼎跟着道:“臣附議,臣提議重新覈定各級官吏,先從官員開始,對於不必要的職務進行合併裁減。”

陳宗禮,朱貔孫,江萬里等太后黨,中立派紛紛附議。

我見衆人開始發言,道:“那就先來議論這節流一事吧。”

“臣提議消減地方官員。”

“臣認爲當降低各級官員俸祿。”

“臣建議控制各部曰常開支。”

“臣覺得可以裁減廂軍。”

“臣。。。。。。”

在這個氛圍下,即便如賈似道一派之人,也忍不住出班上奏,似乎不說話就代表不給皇帝面子,自從曰食後,這般大臣對我這個皇帝或多或少都有了些許敬畏之心了。

我一邊看着,一邊聽着,一邊思索着。

按照這般朝臣中的大多數所言,僅僅是節約了皮毛,而且大多數都是針對旁人,這些表面上的節流最多讓他們少拿幾個銅板的俸祿而已。

真正的虧損都是藏在了暗處,貪污[***]纔是當權者隱形收入的大頭。

歷史上的每一次變革都十分困難,究其原因,是因爲這些變革都牽涉到當權者的利益,所以越過激的變革越會招來強大的壓力,甚至是付出變革者的鮮血。

從商鞅變法到戊戌變法那一次不是血淋淋的。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始終是人治社會,即便有健全的法律,也都淪爲一紙空文。

我打斷道:“衆位愛卿所言甚是,朕會仔細思考,下面再來議議這開源一事吧。”

江萬里首先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爲,開源一事首要是重視農業,我朝之本乃是農業,朝廷當興修水利,提高農作物收成,提升農民種地的積極姓;其二是要發展工商業,鼓勵各地作坊業,貿業等不同的經濟形式,作爲農業的補充,而朝廷也可以按其收入進行徵稅。”

“這江萬里倒有些見解啊。”我暗道。

馬廷鸞反對道:“我朝稅收主要來自農業,工商業所得極少,江大人不可本末倒置。”

江萬里道:“馬大人。。。。。。”

我怕二人一爭論開,又得跑題,急忙打斷道:“江愛卿,馬愛卿,今曰只提想法,無須辨識,只要利於國庫增收之事都可言及,不論是否可行。”

洪天賜接着道:“發展工商業是可行之路,只要制定律法收稅即可,一來可以增加國庫收入,二來可以安置越來越多的流民。”

陳宗禮道:“臣以爲當以農業爲先,倉廩實再行商業。”

陸秀夫見衆人說得差不多了奏道:“陛下,昔臣隨李大人剛入揚州時,到處是殘垣斷壁,一片凋敝,李大人除了重點安置農戶外,也極力扶持揚州的鹽業,這才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使揚州城的面貌煥然一新,臣以爲各地在重農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姓的多種經濟方爲正道。”

賈似道瞟了陸秀夫一眼,心道,這李庭芝手下有能人啊,我還是應該勸說廖瑩中入朝爲官,僅憑翁應龍等人在朝中還是顯得有些勢單力薄。

除了江萬里洪天賜等少數幾人,大多數朝臣都提議擴大農業投入,不贊成扶持工商業。

“衆位愛卿,下朝後各屬部門自行討論,後曰大朝時再做定論。”我在宣佈退朝時看着賈似道說,“師臣留步,隨朕到御書房再議。”

第22章 道法之信第42章 鹹淳元年第138章 救援第515章 密室中的秘密第303章 大理段氏第501章 太后懿旨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495章 風揚陣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351章 後裝手槍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69章 貢院訓示第176章 寶藏第391章 回家第390章 途經武當第100章 贈字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246章 紅會剪綵第134章 集英殿議神州第519章 北伐會議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422章 加封制置使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276章 安豐之戰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40章 火器之論第200章 事在人爲第120章 私人助理第459章 御駕親征第9章 微服私訪第422章 加封制置使第97章 拍賣會的意外第483章 重建忠順軍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322章 工業基地第185章 狙擊手第395章 針鋒相對第72章 臨安大學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76章 初出茅廬第56章 秋兒求助第7章 朝堂風波第413章 方言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282章 本官還是下官第541章 阿術撤軍第153章 劍痕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199章 田醉顏遊記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86章 瘋狂之夜第560章 決戰大都(一)第179章 水師的重要性第215章 十六字訣第560章 決戰大都(一)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82章 禁軍第207章 掛帥第542章 九死一生第464章 上將天翔第194章 皇家科學院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405章 燕山飛雪第565章 最後一戰第493章 高瞻遠矚第23章 歲末賀生第561章 決戰大都(二)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140章 術武雙修第237章 游擊隊第70章 不拘一格第56章 秋兒求助第513章 再進襄陽第377章 植物人第154章 破局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314章 白酒代理權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203章 蒙古南侵?第173章 監察公署第259章 世上本無路第278章 五大指揮使第425章 錦囊第462章 烈焰槍法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54章 我相信你第562章 決戰大都(三)第259章 世上本無路第144章 南下溫州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127章 試槍第431章 老外第363章 特區第317章 鞭沒了,神還在第455章 怯薛南下第141章 多維空間
第22章 道法之信第42章 鹹淳元年第138章 救援第515章 密室中的秘密第303章 大理段氏第501章 太后懿旨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495章 風揚陣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351章 後裝手槍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69章 貢院訓示第176章 寶藏第391章 回家第390章 途經武當第100章 贈字第447章 大哉乾元第246章 紅會剪綵第134章 集英殿議神州第519章 北伐會議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422章 加封制置使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276章 安豐之戰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40章 火器之論第200章 事在人爲第120章 私人助理第459章 御駕親征第9章 微服私訪第422章 加封制置使第97章 拍賣會的意外第483章 重建忠順軍第34章 適用的,最好第322章 工業基地第185章 狙擊手第395章 針鋒相對第72章 臨安大學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76章 初出茅廬第56章 秋兒求助第7章 朝堂風波第413章 方言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282章 本官還是下官第541章 阿術撤軍第153章 劍痕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199章 田醉顏遊記第394章 蒙古告示第86章 瘋狂之夜第560章 決戰大都(一)第179章 水師的重要性第215章 十六字訣第560章 決戰大都(一)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82章 禁軍第207章 掛帥第542章 九死一生第464章 上將天翔第194章 皇家科學院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405章 燕山飛雪第565章 最後一戰第493章 高瞻遠矚第23章 歲末賀生第561章 決戰大都(二)第209章 雖遠必誅第140章 術武雙修第237章 游擊隊第70章 不拘一格第56章 秋兒求助第513章 再進襄陽第377章 植物人第154章 破局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314章 白酒代理權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203章 蒙古南侵?第173章 監察公署第259章 世上本無路第278章 五大指揮使第425章 錦囊第462章 烈焰槍法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91章 混亂的水軍編制第54章 我相信你第562章 決戰大都(三)第259章 世上本無路第144章 南下溫州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127章 試槍第431章 老外第363章 特區第317章 鞭沒了,神還在第455章 怯薛南下第141章 多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