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開設科舉

弘威元年,三月三十,弘威皇帝程閔在紫禁城太和殿內,召開了大朝會。

朝廷百官、各州軍政大員,五百多人齊聚一堂。

弘威皇帝駕到的時候,羣臣三呼萬歲,新朝新氣象。

程閔升座,百官抱着朝板站位。

有大內總管三德子,開始宣讀弘威皇帝程閔改革朝廷官制的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華夏開國,百廢待興,……”

百官一個個低着頭,心思轉悠,想着自己能夠得到怎樣的任命。

華夏帝國任命如下:荀彧爲尚書省最高長官:尚書令。荀攸爲尚書省副官:僕射。

郭嘉爲門下省最高長官:納言。程昱爲門下省副官:黃門侍郎。

陳登爲內史省最高長官:內史令。戲志才爲內史省副官:內史侍郎。

龐統爲戶部尚書,李儒爲刑部尚書,田豐爲吏部尚書,馬鈞爲工部尚書,記得荀彧曾經推薦過一個人名叫鍾繇,這鐘繇歷史上倒是挺牛X,讓他擔任禮部尚書應該挺好的,高順爲兵部尚書兼驃騎將軍。

張遼爲車騎將軍。麒麟軍團的軍團長趙雲封爲翎軍將軍,青龍軍團的軍團長由張遼改爲鄧艾封爲,白虎軍團的軍團長陳到封爲後將軍,朱雀軍團的軍團長黃忠封爲左將軍,玄武軍團的軍團長徐榮封爲右將軍。

又有太醫院太醫令華佗,以及水軍大都督張允。

緊跟着,弘威皇帝程閔。以明詔劃分了華夏帝國新的行政區域:上北下南,自西向東,依次爲涼州、幷州、幽州、冀州、青州共計五洲。

行政區域明確後,便任命各州要員:

將半部貴霜列爲貴霜行省,將張遼招了回來,將呂布放了出去統治貴霜。

涼州刺史爲龐德同時監管西域,龐德乃是涼州人,少小便與馬超一起征戰四方,羌族等外族對他和馬超敬若神明,讓他鎮守涼州兼西域再好不過了。

幷州刺史爲鄧艾,雖然鄧艾歷史上有勇有謀,是個出類拔萃的名將,但是如今他還年少,需要鍛鍊鍛鍊。

幽州刺史依舊由公孫恭來擔任,他公孫家世代鎮守幽州,一直都是讓他鎮守幽州的,就讓他繼續鎮守吧。

青州刺史由陳登來兼任,他常年在徐州坐鎮,對抗青州,所以他對徐州和青州都是最瞭解的,所以讓他坐鎮青州,最適合不過了。

刺史總督政務,布政使掌民生,提刑官掌刑罰。分工明確,直屬清晰、百姓報官上訴也有門路可循。

幾乎一個時辰,詔書才全部唸完。

就此,在弘威元年三月,程閔頒佈了改革的政令。以前百官雖然也各有職位,但怎麼說也是前朝任命的,心中多少不順暢。這一下好了,制度改革,弘威皇帝明詔任命,大家真真正正成了華夏帝國的官員。名正言順,百官心氣高了許多,更加用心爲華夏帝國做事。

隨後程閔望着殿中的衆人,鄭重的說道:“華夏帝國,需要有自己的國旗。”

“國旗!”

以郭嘉爲首的軍師們,頓時有些發矇。聽字眼稍微明白一點點,但仔細想想又一點都不明白了。

郭嘉奏對道:“皇上。何爲國旗?”

原來,在華夏曆史上,直到清晚期纔開始頒佈正式的國旗,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期天下人根本不懂。

“國旗是國家的一種標誌性旗幟,是國家的象徵!國家有了國旗,百姓不論在那裡,見到國家的旗幟,就會知道那裡有同胞,那裡是自己國家的領土。國家就會更有凝聚力!”程閔大聲說道。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主權意識不斷增強後必然的產物。程閔就是要讓當代的百姓提高國家意識,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百姓都屬於一個國家,那就是華夏帝國。就算有一天。程閔的華夏帝國衰敗了,擁有國家意識的百姓,也絕不會允許國家出現分裂的情況發生。

軍師們明白了過來後。眼底難掩敬佩之色。田豐一摸鬍子,激動的大聲呼道:“皇上聖明。您聖明呀!”

荀彧雙目炯炯有神,躬身道:“皇上。那麼我華夏帝國的國旗該是怎樣的樣式呢?”

程閔一笑,揮手間,就有兩個小太監,舉着一面旗幟走上殿來。

衆人望去,紅色的旗幟上,有明黃“程”字大篆,一條赤黃五爪金龍環繞。

“紅色,是不要忘記,是萬千大秦勇士付出了生命,纔有了我華夏帝國!”

後來史官是這樣記載的:當我華夏帝國的國旗出現的時候,華夏帝國的官員們目光狂熱。在弘威元年四月,華夏帝國擁有了自己的國旗。這面國旗,是華夏帝國的第一面國旗,同時也是華夏千百年來第一面國旗。從此,華夏帝國擁有了國旗,華夏也擁有了國旗。

百官們一致認爲弘威皇帝親手繪製的這面國旗,極其具有代表意義。於是,這面程字金龍紅旗,便成爲了代表華夏帝國的旗幟。而程字玄黑旗,則爲程軍的軍旗。

後來,程閔又製作了以太和殿爲圖案的國徽,代表國家的徽章、紋章,爲國家象徵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徵。國家重要的文件,皇室重要的詔書上,有皇室的玉璽印,同樣也要有國徽大印,這才能夠正式生效。

隨後百官要求舉孝廉,好讓自家士族子弟走上前臺,繼承權柄統治萬民。

所爲士族,就是世代爲官的名門望族,其世代的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

沉重一點來說,就算是個白癡,只要家族有力量,就能當高官。

事實已經證明,士族掌握權柄的政治制度,走到現在已經對華夏民族的大發展形成了阻礙。正是由於士族的存在,造成了五胡亂華,乃至於盛唐也有外族血統。

程閔絕對不會讓士族在自己的地盤崛起,就此說道:“舉孝廉,太過侷限性,應該給與更多人機會,應該運用科舉制度,選拔賢才爲朝廷所用。”

“何爲科舉制度?”尚書令荀彧說道。

“科舉制度嘛……”程閔想了想,感到全面採用目前也不現實,最好先適應一段時間,幾年後再精細分科取士。於是他就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後,道:“總的來說,就是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展示自身的才華,在經學,政治趨向等方面,取其中有建樹者爲孝廉。”

百官一時呆若木雞,馬上就炸開了鍋。

“不可不可,豈能任人蔘加考試!”

“是呀,若是百姓庶族也來,吾等士人的臉面往哪裡放。”

“朝廷一定混亂,絕對不能如此作爲。”

程閔纔不會去搭理這些官員,這些官員都是世家大族,他們天生看不起庶民,程閔冷冷一笑,“別吵吵了,就開科取士,誰有能力誰爲孝廉,這是朕的決定,誰敢反駁?”

面向所有人考試,士族必定被擁有更多人的庶族所排擠,這已經觸及到了士族統治的底線。

就此程閔將天下會試的詔書檄文華夏帝國各地郡縣。程閔深知凡事都要有搶眼的噱頭,這才能夠吸引人們的主意。於是,他就將這一次的會試命名爲“天下第一文舉大會”。

自古文無第一,然而有朝廷的認可,天下第一文舉大會的狀元,就是第一!這名頭實在是響亮,天下各地有才能的馬上就被吸引住了,發誓一定要參加這天下第一的文舉大會,就可一考成名,光宗耀祖。

當然,這其中有極個別的,程閔做夢也想不到的大才之士,抱着心中的理想,整理行裝,邁上了北進的征途。

“北上,去鄴都!”成了時下文人的口號,於是三五成羣,或是獨行,天下文人開始向鄴都匯聚。

曹丕、諸葛亮、孫權聞知此事後,肝膽俱裂,他們從其中發現了一個,程閔當時都沒想起來的歹毒的計謀。

“程閔這是要挖空天下有才的學子聚到他的帳下,今後還有何人爲我大魏國治理政務!”曹丕疾呼道。

然而曹丕、諸葛亮、孫權的根基,都市建立在士族輔佐之上,他們無法用強硬的手段阻止士子的北上,只能眼睜睜看着治下文人流失。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計劃,並且驚人的相似,就是派出密探帶着大量的票子,前往鄴城,尋機拉攏人才爲自己所用。

於是天下文人墨客匯聚鄴都,摩拳擦掌,準備爭奪天下第一的稱號。老一輩的不好意思出面,所以幾乎全是年輕人。

就此佈告,五日後初試,十日後會試,二十日後將在新建成的紫禁城宣德殿,殿試。選出狀元,探花,榜眼,並四十七名進士。

在皇宮考試,天下文人激動不已。

鄴城。華夏帝國的國都。

趁着這次文人大考的機會,各地世族名家紛紛會聚到這座都城。讓鄴都這座繁華的大都市完成了最後的脫變,真正成爲東漢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

世家大族來到鄴都後,紛紛購置房產,一來爲自己家族的學子提供安靜的備考環境,二來也作爲自己家族在新都城的地點。作爲世家大族來說,若是在都城沒有產業,還稱什麼大族!

於是,這些有錢的大族定居鄴都,一定程度上繁榮了鄴都的經濟。最顯著的一點就是,鄴都房地產價格幾何數增長,番了幾十倍。由於程閔治下官府吏治清明,世家大族無法與官府勾結,強賣強買百姓的產業。於是乎,大漢的百姓,第一次狠狠宰了世家大族一刀。從臉色蒼白的世家大族手中接過錢物後,歌頌着弘威皇帝的功德,揚長而去。

有了衆多世家大族加入到鄴都,鄴都的商業開始了又一次的大發展。

程閔沒想到召開一次文舉大會,還能帶來這麼多的好處,他偷樂的同時,爲了表明自己對這次天下第一文舉大會的重視,就將自己先前的府邸拿了出來作爲會試的會場,鄰近街區的大宅並在一起,作爲初試的會場。

並請出自己的國丈爺黃承彥,作爲此次大會的主考。黃承彥乃是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親手書寫六經,工匠刻成石碑立於太學之上,因此可爲是天下士子之師。他作爲主考,衆望所歸。

令程閔沒想到的是,孔融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原來失去北海後,大病了一場,在山林隱居了很長時間後,得知皇帝身亡,程閔登基爲帝定都鄴城,就急匆匆趕來了。

孔融是孔子的子孫,程閔可不敢怠慢。馬上就讓他出任這次文舉大會的副主考。

自此有大賢之人出山,文舉大會的份量,頓時再升幾個臺階。前來考試的學子,一個個興奮異常。就在鄴城各處尋找房屋臨陣再磨槍。

與這些文人學子一起來到鄴都的。還有孫權、諸葛亮、曹丕的使者密探。他們懷揣着金銀等待挖牆腳的機會。然而萬人實在太多,他們暫時無法分辨好壞,也無法同時拉攏這麼多人,於是全都隱藏了起來。等待機會。

一時間鄴都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當然,其中也有寒門士子,一路遠來,已經耗盡了錢糧。程閔得知後,立刻就安置了他們,管吃管住,若是考不中也給路費回家。寒門士子們感激涕零,令程閔在天下文人中人望暴漲。

第一場初試爲六經。從六經中挑選出百道選段,讓考生填空,以便檢驗他們是否飽讀詩書。

第二場會試爲墨義,就是從六經中挑選出節段,讓考生解釋其中的含義。誰解答的最爲透徹,自然誰晉級。

第三場殿試爲策論,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誰出的主意好,最實用,自然誰爲魁首。

初試取千人進入會試,會試取百人進入殿試。

程閔如今是皇帝,只需殿試出面即可,然而他心中火熱,即興要去現場看看,若是能夠發現牛人兩三頭就再好不過了。

第277章 許昌大戰第8章 曹操也來了第118章 抵住猛攻第218章 鄧採兒身死第136章 專業坑你二十年第39章 對戰劉備第201章 貴霜的偷襲第79章 獨眼夏侯第149章 青州攻伐戰第284章 諸葛亮之謀第28章 投靠曹操第124章 結實黃月英第304章 駕崩之計第214章 男兒當有爲第37章 曹嵩被殺第253章 騎兵對抗第156章 官渡蛻變第259章 夜襲烏巢第361章 困了就有送枕頭的第92章 臧霸來降第346章 海峽戰爭第276章 大戰即將開始第169章 兵發幷州第168章 大公子程遠第319章 程半仙第265章 賑濟災民第381章 皇上來了1第240章 針對程閔的陰謀第161章 陳登撤退第43章 收服張遼第353章 不平等條約第141章 火燒戰壕第295章 三楊獻美第89章 曹操遇刺第125章 被倒追了第107章 出事了?第169章 兵發幷州第304章 駕崩之計第266章 兵進虎牢第301章 江油城奇襲第100章 河北軍議(下)第10章 救援長社第150章 收服管亥(上)第161章 陳登撤退第286章 設計誆豬哥第69章 擊退鄧濟第104章 揚兵河北第281章 曹丕很凌亂第227章 突發其變第45章 許家莊第195章 大破聯軍第318章 蘿蔔與大棒第255章 石頭記第363章 又是偷襲西域第250章 一千八百年前的冷戰(上)第136章 專業坑你二十年第318章 蘿蔔與大棒第362章 果真三千斤第206章 程閔來了第286章 設計誆豬哥第84章 無獨有偶第201章 貴霜的偷襲第127章 二顧茅廬第35章 幫袁紹打袁術第337章 計中計加計中計第36章 曹嵩要來兗州第382章 皇上來了2第98章 安撫關中第205章 袁紹的進攻第313章 孟獲的軍隊第292章 守株待兔第167章 混亂的局勢第267章 雄關釜戰第296章 迴歸鄴都第50章 遷都許縣(上)第336章 詐降書第184章 匈奴使節第165章 曹丕稱王第199章 貴霜帝國的慾望第45章 許家莊第127章 二顧茅廬第349章 凱旋大帝的議和第149章 青州攻伐戰第259章 夜襲烏巢第88章 求賢第350章 議和人選(上)第292章 守株待兔第24章 戰神呂布第258章 烏巢第35章 幫袁紹打袁術第252章 大戰的序幕第134章 迷路島國第302章 張鬆獻計第279章 兵進長安第164章 新兵訓練第352章 扒光羅馬人第268章 誘敵出擊第24章 戰神呂布第61章 兵敗而歸第37章 曹嵩被殺
第277章 許昌大戰第8章 曹操也來了第118章 抵住猛攻第218章 鄧採兒身死第136章 專業坑你二十年第39章 對戰劉備第201章 貴霜的偷襲第79章 獨眼夏侯第149章 青州攻伐戰第284章 諸葛亮之謀第28章 投靠曹操第124章 結實黃月英第304章 駕崩之計第214章 男兒當有爲第37章 曹嵩被殺第253章 騎兵對抗第156章 官渡蛻變第259章 夜襲烏巢第361章 困了就有送枕頭的第92章 臧霸來降第346章 海峽戰爭第276章 大戰即將開始第169章 兵發幷州第168章 大公子程遠第319章 程半仙第265章 賑濟災民第381章 皇上來了1第240章 針對程閔的陰謀第161章 陳登撤退第43章 收服張遼第353章 不平等條約第141章 火燒戰壕第295章 三楊獻美第89章 曹操遇刺第125章 被倒追了第107章 出事了?第169章 兵發幷州第304章 駕崩之計第266章 兵進虎牢第301章 江油城奇襲第100章 河北軍議(下)第10章 救援長社第150章 收服管亥(上)第161章 陳登撤退第286章 設計誆豬哥第69章 擊退鄧濟第104章 揚兵河北第281章 曹丕很凌亂第227章 突發其變第45章 許家莊第195章 大破聯軍第318章 蘿蔔與大棒第255章 石頭記第363章 又是偷襲西域第250章 一千八百年前的冷戰(上)第136章 專業坑你二十年第318章 蘿蔔與大棒第362章 果真三千斤第206章 程閔來了第286章 設計誆豬哥第84章 無獨有偶第201章 貴霜的偷襲第127章 二顧茅廬第35章 幫袁紹打袁術第337章 計中計加計中計第36章 曹嵩要來兗州第382章 皇上來了2第98章 安撫關中第205章 袁紹的進攻第313章 孟獲的軍隊第292章 守株待兔第167章 混亂的局勢第267章 雄關釜戰第296章 迴歸鄴都第50章 遷都許縣(上)第336章 詐降書第184章 匈奴使節第165章 曹丕稱王第199章 貴霜帝國的慾望第45章 許家莊第127章 二顧茅廬第349章 凱旋大帝的議和第149章 青州攻伐戰第259章 夜襲烏巢第88章 求賢第350章 議和人選(上)第292章 守株待兔第24章 戰神呂布第258章 烏巢第35章 幫袁紹打袁術第252章 大戰的序幕第134章 迷路島國第302章 張鬆獻計第279章 兵進長安第164章 新兵訓練第352章 扒光羅馬人第268章 誘敵出擊第24章 戰神呂布第61章 兵敗而歸第37章 曹嵩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