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

“沈漾任廣德知府事,行事也謹慎起來,除秦問出任長史執掌府堂,以及鄭通執掌工曹外,吏、禮、兵、刑、戶諸曹以及獄司、驛傳、府學、醫官及州司馬等職缺以及大大小小填補諸曹的百餘胥吏,也都遵照岳陽衆人的意思,要麼從三縣舊吏選拔任命,要麼從宣湖兩州的門閥子弟選任——目前看廣德問題不大,安置等事還能得以延續,但這麼搞,遲早還是要出問題的……”

馮繚他們在途中,有快馬傳遞消息,對金陵的形勢掌握,比回到敘州的韓謙還要及時、細緻。

最新的驛傳遞到馮繚手裡,廣德三縣正式設府已經滿一個月,那邊的情況看似穩定下來,但主要是當下一切都爲總攻金陵城做準備,各個方面的小心思都藏着掖着,即便有些矛盾暫時也不會激化。

不過對廣德府的未來,更瞭解內情的馮繚卻不看好。

韓謙對此只能聳聳肩,宗閥寒門便對立那麼多年,前朝便着手搞科舉取士,但實際的影響力卻極爲有限,中後期又因藩鎮割據等同於作廢,更何況要讓宗閥世族認同接受社會地位比平民更加不堪、比同牲口的奴婢?

倘若一切都不改變,歷史照着既定的歷程前進,在接下來四五十年裡,天下羣雄紛戰不休,世家門閥在間續不斷的戰亂中相互殘殺消耗乾淨,勢力受到極大的打擊、削弱,一個不依賴於世家門閥,而從平民之中取士治理天下的新興王朝才得以降臨。

不過這個王朝也是先天便帶有孱弱的基因,一直都沒有擺脫北方胡族的陰影與威脅。

在既定的歷史進程裡,世家門閥不再成爲徹底廢除奴婢舊制的障礙,實是四五十年戰亂不斷的打擊、削弱所致。

這裡面的鴻溝,豈是他到足一年的努力便能抹平的?

而他能在敘州這麼搞,也是多年苦心經營所致,敘州將吏主要都來自於社會的底。

即便如此,敘州還是受到周邊勢力的強烈警惕。

對廣德府所存在的隱患,韓謙也是鞭長莫及,以他的能力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心裡期待沈漾主持廣德府能將蓋子捂得更久一些。

眼下韓謙還是更關心岳陽兵馬對金陵的攻勢進展如何。

雖然大勢已成,即便楊致堂、鄭榆、鄭暢、張潮以及他的大伯韓道銘等人並不能算第一流的謀臣能吏,但在當世也是水準之上的,只要他們沒愚蠢到去犯致命的錯誤,攻陷金陵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預測如此是一回事,韓謙也更希望掌握更多細節上的變化。

正月十五,左右龍雀軍、右廣德軍、湖州兵逾八萬精銳正式進逼到金陵城下,在城前建立一座座營寨,鋪陳戰械兵馬,對金陵城展開攻勢。

金陵城是在原升州府城的基礎之上,加築外城垣及皇城、宮城而得,內外總計有四道高矮不一、厚薄不同的城牆。

宮城主要是以原升州節度使府衙改建,而外城城垣、皇城的修建也都是溧陽侯楊恩主持。

外城城垣依長江而立,依江南岸溪湖丘山而建,實際高度、厚度都不統一,總長五十餘里,高兩丈到兩丈三尺不等。

天佑初年條件艱苦,沒有那麼多的錢糧,城垣僅僅是夯土而築,之後十數年才陸陸續續燒製大量的城磚,將城垣土牆包覆起來。

所謂的包覆,並非僅僅簡單包一層磚。

外壁靠土牆的一層,先用小磚砌裹達三尺厚後,再披裹厚達兩尺的大城磚。

城垣內壁則是用大城磚與白石灰砌就,厚於三尺。

而最初夯土牆最下部的基礎則是有兩到三層的墊基條石;有些地段遇流沙層,土質鬆軟,基石下還埋多層大原木,橫豎交叉排列,橫木與縱木之間用大扒釘釘住,使之爲一個牢固的整體。

金陵外城設有七座城門,內城設有八座城門,除了水關城門外,皆建有堅固的甕城敵樓。

傳統的築城術發展到楊恩手裡,可以說達到一個巔峰,也都體現在金陵城的諸多修築細節裡。

敵臺、礁樓、馬道、登城道等諸多設置,以及城牆走勢對金陵外圍地形的選擇,更是體現出楊恩他個人在防禦戰事上有着極深入的造詣。

徐明珍未渡江進入金陵城,徐安瀾、趙明廷等將或許還多少有些默默無聞,但溫暮橋、牛耕儒皆是輔佐天佑帝崛起於江淮的老將名臣,而溫博在守池州時表現也極爲可圈可點。

倘若安寧宮鐵心想守金陵城,岳陽想要純粹依賴兵馬強攻,絕非易事。

“大人提前返回敘州,暴露大人與三皇子之間的裂痕,沈漾又被排擠出核心,安寧宮會否棄守金陵,撤逃到北岸去?”馮繚想到一種可能,問韓謙。

“或許有這個可能吧,誰知道呢?”韓謙攤攤手,以一副事不關己的輕鬆姿態站起來。

要是岳陽衆人內部沒有那麼多的矛盾,安寧宮北撤也難以殘喘延息多長時間。

畢竟岳陽在整合江南東道、江南西道諸州縣之後的實力太強了,而安寧宮撤守壽州,無險可守,四面臨敵,人口不足百萬,卻要養十數萬兵馬,能支撐多久而不崩潰?

這種情形下,又有多少孤臣孽子會選擇跟安寧宮一條道走到黑?

現在嘛,安寧宮會不會守一段時間發現形勢太艱難,主動撤守到江北岸等候時機變化,那真就難說了。

關鍵還是看安寧宮及徐氏如何取捨了。

不過以徐後乖戾的性子,即便要撤,也絕非這時。

而楊元溥能否及時分化、招攬樓船軍水師將卒,能否與楚州軍有效的聯手地來,及時封鎖住安寧宮北撤的渡江通道,以及太子楊元渥的身體狀況,會不會在近期內病逝,這些都是決定金陵局勢變化的重要因素。

這麼多難以確定的因素在,韓謙他此時已經跳出局面,現在便去妄斷安寧宮的最終去向,還爲時太早了一些。

即便到這一步,猶有近四十萬平民被圍困在金陵城裡,正忍受饑荒的煎熬,最終還是也避免不了會有成千上萬的人餓死,但這已經是韓謙力所能及以外的事情了。

他努力過,也成功避免上百萬平民被圍困金陵城,最終十之八九皆成餓殍的慘劇發生,金陵城內的糧荒多多少少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他已經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至於左廣德軍與其從各州縣徵補過來的新兵,作爲後備兵員調到金陵下,會被拆散補充精銳戰力的兵力消耗,韓謙雖然無力改變,卻也覺得可惜。

很顯然狼筅也會被排除在正式制式兵械之外。

鴛鴦陣更適合控制短刃輕兵以及相對鬆散零碎的戰場空間。

城牆以及當世城池之內過於狹窄的巷道,甚至水戰裡過過狹窄的甲板,都不利於狼筅這種特製兵刃的發揮。

鴛鴦陣多多少少看上去是有些不合時宜的。

當然,楊元溥等人僅僅是因爲想消除的影響力,才決定用這種方式將左廣德軍拆散掉,而沒有想到從鴛鴦陣裡吸納優點進行一定的調整,使更適合巷戰、水戰,多多少少有些可惜了。

既然左廣德軍被支解拆散的命運已經註定,但鴛鴦陣的戰術優點,敘州兵營則是可以繼承發揚光大的。

敘州及周邊崎嶇多山的地形,以及養精兵的策略,都註定着了敘州兵馬要採取規模更小、短長相制配合更平衡的戰術陣形,才能確保優勢。

將金陵之事揭開不提,韓謙與馮繚、田城、高紹、洗尋樵、林海崢、奚昌、馮宣等人談及他後續經略敘州的方案及新的任職調整。

新置渠陽縣,以趙無忌任縣令。

林海崢前往業州田氏相鄰的芷江,出任縣令。

田城出任黔陽縣令,高寶轉任郎溪縣令,而周處接替洗尋樵出任龍牙縣令,趙啓接替高寶出任中方縣令。

以雞鳴寨爲基礎,新設辰中縣,馮繚出任辰中縣令。

同時敘州州治從黔陽遷入辰中縣,馮繚兼領州長史;洗尋樵出任戶曹參軍;高紹出任州司馬,兼領兵曹參軍;奚昌出任刑曹參軍,兼領獄司;季希堯出任工曹參軍;馮翊出任禮曹參軍兼領驛傳、賓客諸事。

另設庶務曹,杜益君出任參軍兼領官錢局掌案主事,陳濟堂出任工造局掌案主事。

杜九娘出任醫官。

在有合適的人選之前,韓謙親自兼領學官,在敘州七縣推行學堂教育。

田城、林海崢、趙無忌、高紹、周處、趙啓等軍中主要將領,出任縣令及諸曹參軍事等傳統文吏擔任的官職,一方面韓謙嫡系裡缺乏像薛若谷、李唐這樣的文吏,另一方面州營規模不會擴大太大,沒有那麼多的高級將職安排諸人。

更主要的田城、林海崢、趙無忌、高紹、周處乃至趙啓,他們在兩三千規模的軍隊統領、指揮作戰方面都不存在問題,而短時間內敘州兵馬不會進行大規模的擴編,也沒有這個條件,也只能安排他們主持一縣或者主持州衙內一個方面的工作,纔有可能叫他們有獲得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軍制方面的調整,韓謙主要是將州司馬、兵曹參軍與兵馬使的職務分開,高紹出任州司馬兼領兵曹參軍,兵曹之下另設都監司,主要負責營房修造、募兵、鄉兵及兵籍、軍餉及軍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相當於總後勤、總軍法官;韓謙兼領兵馬使以及楊欽、馮宣出任兵馬副使,則主要負責實際的兵馬指揮之事。

楊欽以兵馬副使兼領敘州水軍都虞候,暫編兩營水軍,以林靖宗、馮璋爲營指揮,一營水軍繼續駐守黔陽,一營水營駐守辰中。

馮宣以兵馬副使兼敘州馬步軍都虞侯,暫編一營騎兵,以孔熙榮爲指揮,騎營同時兼顧侍衛工作;編五營步卒,以肖大虎、竇榮、魏續、奚發兒、郭卻等人爲指揮。

由於敘州周邊,要麼是大楚的直屬州縣,要麼是內附大楚的羈縻州縣,只要敘州一天內附於大楚,都沒有公然可用的藉口侵伐周邊州縣,更何況周邊州縣的勢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弱,因此短時間內除了諸縣進一步深耕細作之外,主要還是集中到渠陽、辰中兩個新置縣的開發、建設之中。

韓謙將州治都遷併到辰中,各方面的資源也將順理成章的往辰中縣傾斜,也將立刻新建州衙、六曹司院、學院、州獄、醫護院、水軍及馬步軍駐營等一系列的建築,而這次西遷的五六千民衆,主要也都將安置到辰中縣來。

新置渠陽縣,除了開發建設渠水中上游的溪谷、河谷,也必然要對渠水兩岸上百番寨的生番進行歸化,韓謙特令郭卻率一營步卒隨趙無忌進駐南僚寨,而渠陽縣的縣丞、縣尉以及諸房典使、胥令人員安排上,也都是由趙無忌優先挑選精兵能吏。

而對諸縣的深耕細作,則是韓謙正式在每一個縣的下面,分設十到十五不等的鄉,這主要也是得益於韓謙手下有大批基層骨幹,一方面來自於家兵子弟、左司子弟的長時間培養,一方面來自於基層武官及精銳老卒的提拔,能夠安排下去,也必須安排下去。

這同時韓謙這才能保證他的觸手能伸到敘州每一座山、每一條溪河……

當然鄉縣州三級機構的設置,逾七百名胥吏的俸養之資,加上廢除徭役之後,所有的公共工造事務都要出資募工,加上修築道路、開墾新田等的開銷,州衙每年的日常開銷預計將高二十萬緡錢,這已經是當世富庶大州都難以承擔的水準。

更何況廢除徭役之後,州營維持三千人規模的募兵,營房修造、兵甲戰船修繕以及兵餉支出,再加上退出現役的老卒每年比照現役二到五成發放安置兵餉,再節儉每年也至少要有超過十萬緡錢的開銷。

爲節儉開銷,調整過後的水軍、騎營及步營,每一營的編制都控制在四百人以下,總數控制在三千人以下,比當世一營馬步軍五百人編制要縮水不少。

基層武官及胥吏,主要還是分授一定的口糧田,但數量都極爲有限,甚至比敘州人均耕地都還少,主要是保障其眷屬家小有田地可以耕作,除了俸餉之外,其家還能有一份基本的收入。

中高層將吏則賞賜工造局、官錢局的股本,抑制其兼併田地的衝動,用股本分紅保障其有相當水平的生活水準,能夠僱傭少量的傭役或貼身侍隨,分擔繁重的勞務。

韓謙個人還控制工造局、官錢局逾半數的股本,但韓謙內宅僅僱傭十數人作工,侍衛之事由騎營承擔,多出來的盈餘分紅則主要用來補貼學堂、醫護院的建設、運營。

第六百五十五章 兵釁(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送別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宮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長峽第四百九十八章 招安(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第三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五十二章 夜聚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二百五十九章 襲擊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四百八十九章 新官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談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宮舊事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場第三百五十六章 弒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二百八十一章 軍購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六十三章 選人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七百七十六章 圍師必闕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六百九十九章 會戰在即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七百二十二章 河洛(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窺心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三百六十章 分肥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六十章 家兵進城第二百零九章 縉雲樓第五百五十四章 絕戶計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導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六百四十六章 山中第二百五十七章 馮昌裕的抉擇第五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四百九十二章 接手第十七章 皇子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勢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雲閣第三百三十五章 貨殖之道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一百五十二章 鹽事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四百六十六章 韓府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三百九十八章 溧水城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圍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七百二十四章 奪島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一百九十六章 再見馬循第七百八十三章 舊事(三)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軍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選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四百六十四章 感情深厚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五百一十七章 未雨(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初春
第六百五十五章 兵釁(一)第四百五十二章 送別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宮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長峽第四百九十八章 招安(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第三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五十二章 夜聚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二百五十九章 襲擊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四百八十九章 新官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談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三百一十八章 蜀宮舊事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場第三百五十六章 弒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二百八十一章 軍購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六十三章 選人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七百七十六章 圍師必闕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六百九十九章 會戰在即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七百二十二章 河洛(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窺心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三百六十章 分肥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六十章 家兵進城第二百零九章 縉雲樓第五百五十四章 絕戶計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導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六百四十六章 山中第二百五十七章 馮昌裕的抉擇第五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四百九十二章 接手第十七章 皇子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勢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雲閣第三百三十五章 貨殖之道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一百五十二章 鹽事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四百六十六章 韓府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三百九十八章 溧水城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圍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七百二十四章 奪島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一百九十六章 再見馬循第七百八十三章 舊事(三)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軍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選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四百六十四章 感情深厚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五百一十七章 未雨(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