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

龍門山潛溪寺前,韓謙身穿素服袖手而立,眺望伊川河冰雪覆蓋。

郭榮、馮繚、溫暮橋、周憚、韓東虎、顧騫、朱珏忠、雷九淵、陳由桐、陳昆、沈鵬、郭卻、王轍以及文瑞臨等人站在他的身邊。

¸Tтkǎ n¸Сo

數百侍衛騎兵身穿青黑色戰甲,守衛潛溪寺內外。

雖然已經進入二月,江南已是早春時節,但河洛天氣稍稍緩和了三五天,陡然間又寒風吹朔,滴水成冰,大雪猶紛紛揚揚,似爲一代雄主朱裕的辭世而天地變色。

韓謙秘密進入洛陽城已經有十天,但其時朱裕已經陷入彌離,一直到五日之前纔回光返照、清醒過來。

朱裕堅持身前就行禪讓之禮,使雷九淵、顧騫、朱珏忠、荊浩等將吏在洛陽城中尊立韓謙爲國主,而非他身故之後使韓謙在他柩前繼位;朱裕也特地將自己降封武威公,降封朱貞諸子爲侯。

而在快速完成禪讓之禮後,朱裕又與韓謙乘車馬遊伊川河,停於潛溪寺,於昨日凌晨時分溘然辭世。

雖說照朱裕的遺願,將他的靈柩停於潛溪寺,不舉辦大喪,但韓謙還以天子大喪之禮、諡朱裕爲大梁武皇帝,他與諸將吏皆穿大喪素服。

初戰淅川城下,初識江漢之畔,再見巢湖水岸,皆是匆匆,伊川河踏冰而行,得聚三日,但心間依舊悵然,韓謙這一刻心裡也禁不住想,要是當初在龜山之中答應朱裕的邀請,此間的山河又將是何等的情景?

“君上……”

顧騫追隨朱裕逾二十年,從壯志之年到兩鬢生滿華髮,看着正值壯年的朱裕溘然辭世,他的心情比誰都不好受,但強敵環伺,與楚廷又有決裂之憂,此際絕非沉湎悲慼之時,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新奉之國主立時做出決斷。

給降封寧北侯朱貞報喪的信使,昨日已經出發,雙龍溝棧道趕往華陽、商洛,但朱貞願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願不願意遵照朱裕的遺詔前來洛陽覲見新的國主,還是未知之數。

人心是最難揣測的。

雖然顧騫自幼教授朱貞蒙學、經義,但朱貞心裡對其父朱裕如此安排,到底有沒有怨恨,或者說即便有怨恨但能不能接受這樣的現實,是顧騫乃至他的外祖父陳由桐,此時都無法預料的。

甚至朱裕身前堅持將朱貞留在商洛、不召回洛陽,以及堅持要韓謙北上之前,就派嫡系兵馬進駐商洛,也是防備自己的兒子朱貞會有可能成爲禪讓的障礙。

顧騫不懷疑韓謙的胸懷以及善待朱氏宗室的誠意,但倘若朱貞堅決不接受這樣的結果,韓謙必然也要用武力解除朱貞的兵權,確保關中南翼商洛一線保持平穩的過渡,不發生大的變故。

蒙兀人、東樑軍肯定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再次舉兵進攻河洛,而金陵諸人會不會接受這樣的現實,會不會趁蒙兀人、東樑軍大舉進攻河洛之機出兵收復淮西,此時也是未知數。

此外,遣使前往梁州及蜀中見李知誥、王邕,能否成功說服李知誥、王邕,也是最終決定金陵動向的主要因素,但這時候也還是未知數。

顧騫以及馮繚等人最初一度想着建議暫緩禪讓甚至秘不發喪,想着以便能拖延三四個月的時間,但事實上烏素大石、蕭衣卿並不是那麼好欺騙的。

甚至在韓謙發出動員令,着孔熙榮在鄧均兩州大舉擴編,以及周憚、馮宣等人率棠邑軍精銳,走嵩南棧道進入河洛之際,佔據雍州的蒙兀兵馬以及佔據滎汴的東樑軍就隨之動員起來。

大量的糧秣、精壯分作兩路,一路從太原、上黨、河中往雍州集結,一路從河朔、青淄、徐泗等地往汴滎、孟州集結。

此外,也有明確的消息證實蕭衣卿此前已經進入雍州城,並頻頻派使者趕往岐州,秘密會見趙孟吉、王孝先二人,不排除趙孟吉、王孝先二人會先率部進攻商洛或華州、潼關。

除了南線各勢力的緊急聯絡、談判,除了河洛兩翼的戰事亟需安排,除了樑國故有將吏的人心慌亂亟需安撫外,還有一件事也需要馬上做出決定。

十數萬軍民從汴京撤出之後,大梁已失國都,而短時間內也沒有奪回汴京的希望,目前迫切需要確定新的國都所在。

之前數日,韓謙皆與朱裕在一起暢談古往今來,顧騫、雷九淵他們與隨韓謙北上洛陽的馮繚、郭榮、溫暮橋、周憚等人多次討論過這個問題。

洛陽除了三面環敵之外,朱裕身前也沒有明確要將洛陽定爲國都的意思。

而賈魯河、沙潁河洪水滔滔,虎牢關以東的滎陽城還在東樑敵軍的控制之下,河洛地區與許汝等地,僅僅依靠險陡、狹窄的嵩南棧道聯絡,大股人馬與大宗物資的通過,都極其不便。

這諸多限制,決定着洛陽並不適合作爲新的國都所在。

而即便不去考慮金陵諸人的感受,此時作爲棠邑制置府的東湖(歷陽)又太過偏南側了一些——事實上河朔劇變之後,棠邑的軍事重心全面北移,這兩年韓謙留在歷陽的時間都佔不到三分之一。

考慮到河洛與棠邑的融合進程,考慮到楚廷可能會有的強烈反應,兼之考慮到要同時抵禦蒙兀人及東樑軍,顧騫、雷九淵與郭榮、馮繚等人私下討論許久,都覺得新都定於壽春,更適合兼顧南北。

韓謙或許暫時還需要親自留在洛陽督軍,但中樞機構必須要立即在新都運轉起來——還有一點,就是從汴京南撤的軍民中,大部分乃是將吏家小、親族,即便說得難聽,將這些家小、親族作爲人質,遷到淮河以南的壽春安置,至少短時間內能保證守禦河洛的六萬樑軍將卒的人心穩定,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投敵事件發生。

“定都壽春嗎?”

聽顧騫說及定都之事,韓謙喃喃自語,站在潛溪寺前眺望北面的川河冰雪。

他們所站的位置,距離洛陽城南城門僅十二里,甚至能眺望到從洛陽城西側往西北而去、最後經偃師、鞏縣境內匯入禹河、此時爲冰雪覆蓋的河道。

韓謙半晌之後,緩緩說道,

“洛陽形勝,天下之中,北依黃河,南望嵩嶽,西出崤山,東走虎牢,伊洛清波,邙山蒼茫,我得之而不居之,不僅是暴殄天物,也有負朱裕兄對我的厚望——這個問題,你們都不要堅持了,我與朱裕兄這數日也有過討論。雖然定都洛陽,暫時會有很大的困難要克服,但定都於此,除了我要向天下表明抵禦胡虜,恢復大梁故土、河朔漢服的心志外,還有諸多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優勢所在,也能最大限度的消弱金陵的敵意……”

這些年韓謙也是苦讀地誌史學,對天下雄鎮之地的形勝地略,也都了熟於心,此時也是款款與衆人說來。

兩千前,西周代商,爲控制東邑,於嵩嶽之北、洛水河畔建造王城與成周城,是洛陽建城立都之始;周平王元年東遷洛邑,開啓東周世代;秦莊襄王元年在洛陽置三川郡;漢王元年項羽封申陽爲河南王,居洛陽;漢高祖五年,初都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爲河南郡;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定都洛陽,改洛陽爲雒陽,更河南郡爲河南尹,而到漢永和五年,河南尹便統計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黃初元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爲洛陽;泰始元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爲都;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開皇元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大業元年,隋煬帝遷都洛陽。

前朝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爲都,稱東都;天寶年間,改東都爲東京;武則天光宅元年,改東都爲神都。

前朝末年,洛陽毀於戰火,民十不存一,而待朱裕初封洛陽,十年經營,樑重新設置河南府,轄河南、洛陽、偃師、盧氏、桃林、熊耳、澠池、新安、鞏、伊川、嵩南、陽城等十三縣,人丁繁盛之際,一度再度坐擁近百萬丁口。

經歷這幾年的戰事摧殘,但併入華州、潼關等地,河洛之地除駐軍之外,猶有七十萬人丁。

除了人丁繁盛之外,地處黃河中游以及位於淆、嵩、邙、熊耳、伏牛諸山脈之間的河洛盆地,可耕種居住面積廣達四千餘平方里。

盆地內南北高,中間低,略呈槽形。北部爲邙山黃土丘陵,中部是伊、洛河沖積平原,南部爲萬安山低山丘陵和山前洪積沖積坡地,土地肥沃,氣候溫暖,物產豐茂,能保證有足夠的糧食產出,亦繁衍出如此密集的人口。

而四周相對封閉的地形,不僅有利於軍事防衛,同時四周地形又是從高嶺到低山再到平原呈三級地形緩降分佈,其間溪河縱橫,而水量充沛且落差均勻。

在有更先進的動力源之前,想要發展初級工業體系,離不開大規模可利用的水力資源。

韓謙早年將東湖作爲棠邑重心打造,即便收復淮西之後,猶沒有將制置府遷往地勢更平坦、四周擁有更多農耕糧田的巢州城。

這除了東湖造堤圍湖能開墾大量的糧田以及城市發展用地外,更主要的還是東湖南臨須濡山、北據青蒼山,沿坡修造堰壩,能開發大量的水力資源可供發展初級工業所用。

這是純粹平原地區在新的動力源大規模推廣之前,所不具備的優勢。

這也是定都洛陽,比定都壽春不容忽視的一個優勢條件。

淆、嵩、邙、熊耳、伏牛諸嶽,煤鐵儲藏也極豐裕。

雖說數年戰事,令河洛農耕及匠工生產破壞極大,甚至大量的匠工都被樑師雄擄走,但諸多工坊的基礎還在,韓謙只需要從淮西、敘州等地抽調數千成熟的匠師、匠工過來,就能很快恢復河洛地區早年在朱裕手裡就初成規模的工造體系。

而事實上,第一批隨韓謙北上的人馬裡,就有兩千人馬規模的匠師營,囊括目前棠邑所有工造類別的工師、匠師以及一部分從歷陽學堂提前結業的學子,都可以隨時安排下去……

新都定於洛陽,也是朱裕的遺願,只可惜之前樑國殘破,河洛諸城新陷,他便病入膏肓,還沒有機會着手安排諸多事。

至於如何在即將爆發的戰事之餘安定人心、軍心,韓謙也與朱裕身前這最後幾日有過討論。

他並不覺得將從汴京南撤的十數萬民衆進一步南遷到壽春爲質,就真能安定住人心。

河洛與棠邑要全面融合,韓謙這些年在棠邑全面且深入推行的新制,與樑國舊制截然不同,這是誰都無法忽視的事實。

朱裕身前能讓衆人迎立韓謙爲新主,理法之事變得不甚重要。

而樑高祖朱溫早年就是流民軍將領出身,他與麾下將吏初期就極敵視清流士族,當年在白馬驛,除大誅前朝宗室子弟,前朝士族也是人頭滾滾落地,纔會有蕭衣卿等衣冠士族北逃附胡。

顧騫、陳由桐、荊浩、荊振、陳昆以及韓元齊等人的出身都不高,並沒有形成極其頑固的舊有理法觀念,這點跟江淮,特別是江東的地方勢力有着極大的區別。

廢除奴婢賤籍,但允許僱傭役婢,以及廢除嫡庶之制,當前也不會直接衝擊到大梁將臣現有的利益。

當前河洛風雨飄搖不定,地方勢力甚至都不願子弟入仕,因此對廢除恩蔭之制以及新的取仕、將官升授之制,也不甚在意。

然而涉及到土地,卻是繞不開的問題。

這不僅是河洛地方勢力的根本,也是棠邑新制與樑國舊制的根本區別所在。

顧騫、陳由桐、荊浩、荊振、陳昆等一大批人,包括沈鵬、文瑞臨、趙慈等承天司的悍吏以及早年編入玄甲都、之後遍佈大梁禁軍的武官將領,作爲嫡系,大多數人都主要是朱裕經營河洛時期追隨其左右的。

他們即便有相當多的人在後期,舉家遷入汴京,但家族都還紮根在河洛,可以說是河洛地方勢力的代表。

他們作爲樑國的新貴,出身不高,但受千百年來根植於人心深處的思想影響,求田問舍幾成本能;而樑高祖朱溫在世,更多時候也都以田宅賞賜有功將吏。

朱裕登基繼位後,即便認識到棠邑新制優勢,但忙於南征北戰,一時也沒能從根本上改變這點。

除了顧騫、陳由桐、荊浩、陳昆等家在河洛地區都佔有大量的田宅,乃是河洛的土地新貴外,以韓元齊爲首的蔡州軍將吏,則又與蔡汝及潁陳等州的地方新貴勢力糾纏極深。

清丈田畝、攤丁入畝等事反倒好執行。

這兩年爲籌措軍資及賑濟災民的糧谷,朱裕對河洛、潁蔡等地不得不加徵極高的田賦丁稅,對田畝的清算就極嚴格,照棠邑的相關新政執行,甚至會使得地方新貴勢力所承受的賦稅有所減輕。

最大的問題是棠邑的限田令以及軍卒配田。

目前棠邑諸州縣,舊有的地方勢力幾乎都被摧毀——洗向楊等敘州大姓早期也在徹底的軍事失敗後,就被韓謙徹底拆散掉,洗尋樵、馮璋等人都順理成章的接受了新政;棠邑軍中,無論基層武官胥吏還是中高級將臣,限田標準與普通軍卒一樣,按戶佔田都不得超過三十畝。

照這個標準,樑軍之中隊率一級的基層武官,可能大多數人都要超了。

早年樑軍照首級功授勳賜田,這決定以軍功提拔上來的基層武官,僅軍功賜田直接成爲中小地主,更不要說後期幾成本能的兼併,更不要說樑軍之中的中高級將吏了。

即便不說從龍擁立之功,韓謙要依託顧騫、荊浩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弟、族人以及各級武官將領守禦河洛、抵禦胡虜,依託他們推進兩軍的融合,甚至要讓新制在河洛地區紮根下去,就不能直接簡單而粗暴的剝奪他們已有的、並且已經經營一兩代人的田宅。

然而,韓謙早年在組織赤山軍時,曾宣稱要使天下人耕者有其地、居者有其屋,這也是韓謙這些年在敘州、在淮西推動新制的根本,也是棠邑軍戰鬥力的保障。

樑軍現有的八萬疲弱兵卒,一部分是奴婢以及無地貧民出身、被地方勢力推出來以充兵役、徭役的鄉兵,一部分是家小從汴京南逃、已失立足之地的原大梁禁軍將卒。

可以說樑軍現有的八萬疲弱將卒,其家小絕大多數在河洛等地都無立足之地。

而連續多年的苦戰,以及當前惡劣的形勢,叫這些疲弱之卒士氣低沉。

韓謙暫時可以不去管河洛境內的中下層貧民,甚至新舊制統一的事情都可以暫時做一些妥協,但要在當前這麼複雜及兇險的局面下,將樑軍現有的將卒戰鬥力及士氣激揚起來,也必然要在河洛及蔡汝等地,拿出大量的田地分配給樑軍將卒家小耕種。

面對這樣的矛盾,韓謙思慮再三,也只有贖買之策能行,而且是先從樑軍高級將吏那裡進行贖買。

當然,韓謙現在是拿不出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緡的錢物去贖買這些田宅的,他能拿出來的,只有他私人在工造局、敘州官錢局以及赤山會所佔的一部分股數。

此外,山澤之利及鹽鐵茶酒榷賣,傳統上是隸屬於內廷的私產,這使得朱裕早前在河洛等地所開採的礦場以及建成的工坊,也都歸屬官辦。

韓謙也計劃將這些以及這兩年將計劃興建的礦場、工坊都折成股數,用以贖買樑軍高級將吏及家族手裡的耕地,先行分配給樑軍最底層的無地兵卒。

國都定於洛陽,並從高級將吏及家族手裡贖買耕地,分配給樑軍底層將卒,並使樑軍底層將卒紮根於河洛,這不僅有利於安定將卒之心,也要避免河洛乃至蔡許等州的地方勢力心思不定、首鼠兩端,也就此解決樑軍將吏對新舊制融合的猜疑。

聽韓謙說及這些,顧騫、朱珏忠、陳由桐、荊浩、陳昆等人皆深表贊同,不得不承認韓謙的考慮,要比他們更深入。

棠邑以工礦之利,奪江淮近半積餘,以及這些年喬陳等與韓氏有姻親關係的宣歙世族,也都主要是以入股官錢局的形式,融入棠邑,他們心裡都是清楚的。

顧騫等人很清楚當前的局勢有多危急,也清楚一旦地失人亡,什麼都將化爲泡影、烏有,他們這樣的人物,自然都不會這些事情上糾結太多?

他們甚至也知道朱裕在世時就曾考慮直接徵沒一兩百萬的畝田宅,用以安置將卒家小,而朱裕不會考慮贖賣,也沒有條件去搞什麼贖買,只會利用他在軍中的威信,直接壓制反對的聲音推行此策;他們甚至對此也是支持的。

熬過眼前的難關,纔是最重要的。

當然,他們數人有這樣的認識,並不代表河洛之間所有的樑國新貴勢力以及整個中下層將吏羣體都有這樣的覺悟,更不代表河洛間心思不定的其他地方勢力,願意做出這樣的犧牲。

韓謙在樑軍將卒以及河洛地方勢力之中,暫時顯然是沒有朱裕的聲望跟威勢,他們相信現在韓謙提出贖買、定都、配田諸策,能較好的解決很多問題。

他們相信據此能更好的說服家人、族人,更好的去安撫部屬以及地方勢力擔憂以及躁動的心思,避免更大的混亂髮生。

當然了,十數萬軍民,包括顧騫等人的家小親族,從汴京成功撤出,就是三個月之前發生的事情,再薄情寡義,也很少有人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徹底忘卻棠邑不遺餘力出手相援的恩情吧?

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患第二十一章 授計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七百九十六章 勸嫁(三)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鋒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戰第一百七十章 舉吏第十章 與人鬥第七十六章 龍華埠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五百五十一章 韓府(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三百一十九章 琴似故人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六百二十三章 山間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六百零二章 迎親(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籌碼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二百八十九章 陷城第二百八十二章 問策第二百八十五章 遊說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六十七章 宮禁第六十八章 角色扮演的意義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宣州易謀第三百八十二章 秘密第一百一十五章 製圖六法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三百八十九章 棄城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一百章 黔陽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三百二十九章 攔街第十章 與人鬥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六百七十三章 決堤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五百七十四章 錯估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七百六十八章 賀禮(二)第十七章 皇子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一百五十二章 鹽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第四百九十章 實地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十八章 誤導第四十二章 饑民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見(二)第三百八十九章 棄城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六百六十章 交換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七百四十三章 圍城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四百七十四章 風起第六章 山居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一百三十七章 送茶第四十章 故作鎮定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鋒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
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患第二十一章 授計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七百九十六章 勸嫁(三)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鋒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戰第一百七十章 舉吏第十章 與人鬥第七十六章 龍華埠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五百五十一章 韓府(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三百一十九章 琴似故人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六百二十三章 山間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六百零二章 迎親(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籌碼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二百八十九章 陷城第二百八十二章 問策第二百八十五章 遊說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六十七章 宮禁第六十八章 角色扮演的意義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二十四章 宣州易謀第三百八十二章 秘密第一百一十五章 製圖六法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三百八十九章 棄城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一百章 黔陽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三百二十九章 攔街第十章 與人鬥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六百七十三章 決堤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五百七十四章 錯估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七百六十八章 賀禮(二)第十七章 皇子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一百五十二章 鹽事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第四百九十章 實地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十八章 誤導第四十二章 饑民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見(二)第三百八十九章 棄城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六百六十章 交換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七百四十三章 圍城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四百七十四章 風起第六章 山居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一百三十七章 送茶第四十章 故作鎮定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鋒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