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

“古來諸事,世人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可況世人多不假思索求新,以致千百年來,諸多事皆視之無睹,不緣求其理,”

韓謙相別七年之後,再次坐回到歷陽城內的漣園明堂之中,心裡多少也是感慨萬千,坐在園子裡,指着角落裡的那座美輪美煥的水景臺,與衆人說道,

“魏明帝時,世人獻木偶,上面有百戲,馬鈞以木作動輪,以臺下暗用水流驅之,輪動則臺上百戲木偶動之,女偶舞樂,擊鼓吹簫,木人跳刃擲劍,世人皆稱之變巧百端。我居歷陽時,也叫能工巧匠造此臺,臺上人鳥木偶皆全,臺下暗藏齒輪,以流水衝擊而動,詡詡如生,如百子演戲,十分熱鬧,文聰、文媛當時都愛不釋手。大多數人看着熱鬧,然而我等不能僅看熱鬧,而不知大梁這些年所造之水力器械,道理皆緣於此。前漢之時,世人就雲‘艾火令雞子飛’,很多人從古籍裡初讀此句,都不識何意,後漢高誘曾言,‘取雞子去其汁,燃艾火,內空卵中,疾風因舉之,飛’,實際上的道理,就是利用燈火升騰起來的熱流,令雞蛋殼飛騰而起,蜀漢時,諸葛孔明循其理,造孔明燈,以傳訊號。而漢時有大匠丁緩造九層博山爐,當爐內薰香點燃,熱風起,而使爐上的鳥獸圍繞山巒而動,謂之‘蟠螭燈’。事實上,無論是艾子燈也好,蟠璃燈也好,道理都是一樣,都是以火生風而驅之轉動升騰不休。又回到我們最初所說的話題上來,這與水流衝擊葉輪,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這背後的原理,用術數又該如何表示,千百年真正細究到這點的人,卻聞所未聞,不可以不說是憾事!”

韓謙重歸淮南,住進離開數年的歷陽城漣園之中,沒有急着召集將臣商議渡江南征的作戰計劃,則是第一時間將陳濟堂及歷陽學院的師生召集起來討論新學。

即便這些年韓謙重點推動洛陽綜合學院的發展,但歷陽綜合學院,始終是新學發展的重鎮。

新學很多基礎性的技術突破,都是歷陽綜合學院這邊做出來的。

韓謙北上禪繼大梁國主之位,陳濟堂沒有跟隨北上,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歷陽綜合學院的發展上,不僅沒有中樞擔任什麼要職,甚至在之後成立的淮南行省,也沒擔任具體的差遣。

然而即便如此,年前初授第一批功勳將吏時,韓謙也是力排衆議,授陳濟堂爲武壽侯,以此表彰他在新學發展上做出的卓越貢獻。

這一場討論,從早持續到天暮,可以說是精彩紛呈,韓謙見識到歷陽學院師生思維活躍,也令他倍感欣慰,留諸師生在漣園用宴後,才禮送他們離開。

雖然以他今日的威望及地位,有些猩猩作態了,但他還是要用這種態度,激勵新學繼續發展下去,不陷入固步自封的泥淖之中。

待將歷陽學院數十師生送走,漣園才稍稍清靜些,李知誥、高紹、楊欽、孔熙榮、趙無忌他們要連夜商議渡江征討大計,韓謙不需要爲這些瑣碎之事操心,着人準備了些新茶,將馮翊、王轍、殷鵬找過來,陪着陳濟堂以及數年來他都沒有召入洛陽見上一面的王珺父親王文謙坐在月下飲茶。

這些年王文謙一直坐在漣園,也是韓謙這次御駕南征,王文謙才臨時搬過去,將漣園騰出來,作爲韓謙的行轅駐地。

韓謙親自執壺,爲衆人沏茶,臨了問王文謙:

“信王孤傲,即便到這時,都未必會屈服吧?”

“不錯,他寧可學朱讓縱火自-焚,也不會屈膝降附於你,卻是趙臻這些年領兵於隨陽,與楚州的聯絡不密,可以做些工作。”王文謙說道。

眼下大梁集結十六七萬精銳兵馬,即便是以凌厲兵鋒橫掃大江南北,也不在話下,但韓道勳當年爲全大楚社稷,不惜身陷暴刑而死,王文謙卻是能明白韓謙此時想着以更和緩、以不那麼暴烈的手段,使天下重歸一統的心思。

這幾年,王文謙雖然不問世事,但當前的形勢也明白像鄭家、張潮、張瀚乃至張蟓、張封父子面對樑軍的態度早已軟化下來。

不過,跟曹幹、曹哲父子與景瓊文即便明白大勢所趨,也絕不可能會主動勸蜀主王邕歸降樑軍的道理一樣,鄭家、張潮、張瀚以及張蟓、張封父子還是想着將牌坊立起來,以便能在青史留下一個好的名聲。

有時候生死並非是最重要的。

更何況他們投降,宗族最終也會因爲新政要被拆散;拖到最後一刻投降,韓謙也不可能遷怒其宗族。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韓謙對待降將俘兵寬厚仁慈,這是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長江兩岸地方勢力以及楚軍的抵抗意志,但有些人也恰恰如此,會決定觀望到最後再做選擇。

這時候就要看韓謙用什麼手段,能以不那麼暴烈的方式,去化解這樣的僵局了。

“楚州先不去管,我明天就會派人去金陵傳書,言明三天後我會派戰艦炮轟靜海門,六天後水軍也會在採磯石搭建渡江浮橋,”韓謙飲着茶,說道,“要是楚軍最終選擇不避開我們的兵鋒,那也只有血戰到底,決定天下的歸屬了。我父親雖然不忍看江淮民衆流亡於戰亂,但他若是在世,也不會希望看到江淮長期割裂下去,不會希望看到兩地的軍民長期掙扎在戰爭的陰影之下……”

…………

…………

“韓謙二天後會派戰艦炮轟靜海門,令大楚軍民迴避,以免徒增傷亡?”

樑軍十數萬精銳蜂擁南下,金陵城頓時就陷入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恐慌之中,然而樑軍傳來戰書,不僅挑明炮擊金陵的時間與地點,勒令金陵軍民迴避,還註明避免炮擊傷害的諸多辦法,以便金陵軍民施用,這令金陵將臣的自尊心多多少少有些受挫,也激勵起不服輸的抵抗意志來。

周炳武最終還是沒能如願告老還鄉,滿頭白髮還守持着知樞密院事的差遣,平日精神多有不濟,但今日在崇文殿宣讀樑軍派人遞來的戰書,激動的鬍鬚都顫抖起來,讀過戰書後,便呈稟他與沈漾、杜崇韜商議的靜海門守禦作戰方案。

“母后,這韓謙也欺人太甚,難不成我大楚三十萬雄師,真就畏他不成?”瘦弱的少年在樊川河慘敗之後,便沉默寡言起來,事事不敢再違擰清陽的意志,但他到底還是少年氣盛,這一刻坐在御案之後,再也忍耐不住,向清陽發出近似低吼般的抗議吶喊,“孩兒雖然不肖,但也要叫大楚臣民,知道他們的帝君不是畏死之人。孩兒要親率侍衛親軍守靜海門,看樑軍的戰艦到底如何將靜海門摧毀!”

“靜海門的守禦,還是由沈相、周侯、杜侯他們操心,陛下你去添什麼亂?”清陽不容置疑的質問道。

“陛下請放寬心,老臣即便身亡靜海門下,也絕不後退半步,絕不辜負陛下與太后的浩蕩皇恩。”沈漾走上前,跪在御案前,揚聲說道。

“沈相快平身,哀家當不起這禮!”清陽從御案後站起來,上前攙住沈漾,才驚覺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已經是瘦骨如柴,朝堂之事已經快耗盡他最後的精力。

清陽心裡也明白,沈漾乃是大楚宰執,本身進殿議事都要賜座,行禮微微作揖便行,而他此時突然行此大禮,實則是心有死志。

她這一刻也有茫然的看着滿殿的將臣,也不知道該要誰站出來勸說沈漾不要去親自去守靜海門,去擋樑軍戰艦的炮擊。

“沈相,兩天後陛下應御駕欽臨靜江門觀戰激勵將卒士氣,陛下身邊怎能少得了你我相守?”楊恩心頭也是悲切,然而他心裡明白,要是大楚社稷註定不能保住,沈漾喪命靜海門下,只會爲這場最後的戰事憑添太多不必要的戾氣。

別人或許氣憤,或許不忿韓謙的無禮跟輕慢,但他心裡多少明白,韓謙此舉還是想着保全其父的忠義之名,想着以更和緩、更體面的方式展開樑楚兩國必不可缺的一仗,然後給大家一個體面的方式下臺階。

然而沈漾要是在靜海門下遭炮擊而亡,是能叫韓主背上弒師的罪名,也有可能叫金陵城裡的將卒多多少少激勵起更多的抵抗意志,但要是楚軍最終還是那樣的不堪一擊,用那麼多將卒的性命成全自己的忠義,又有何益?

難道以爲韓謙真就不敢雙手沾滿鮮血踏進金陵城嗎?

楊恩走上前,執着將沈漾攙起來,打定注意到時候拖他在靜江門觀戰。

“陛下,你後天與沈相、楊侯到靜江門觀戰,不得再逾越半步擾亂軍心。”清陽嚴厲的盯住少年,說道。

“孩兒遵母后懿旨。”少年氣餒的說道。

靜海門雖然是皇城北門,卻也是金陵城距離江岸最近的一座城門,除了靜海門之外,北面臨江再沒有其他城門拒敵。

不過,靜海門堅固雄厚異常,甕城就廣及三百步,能駐入數千健銳以防敵軍強攻。

而靜江門乃宮城北門,相距靜海門約有五百餘步,站上靜江門城樓,完全能看清楚靜海門守衛戰的情形。

現在樑軍除了兩天後會炮擊靜海門外,在戰書裡還挑明瞭五天後會有水軍渡江,在金陵城西面的採石磯登岸,然後在這一處可以說是長江下游沿岸最狹窄的地方搭建浮橋,以供樑軍主力直接南下。

崇文殿內大楚羣臣,這時候已經不去考慮樑軍的戰書是否有詐,似乎完全沒有想過樑軍今日傳遞來的戰書會有詐,而是一心想着要怎樣排兵佈陣,才能據靜海門及採石磯這兩地擊退樑軍的攻勢……

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七百一十一章 長信太后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七百八十三章 舊事(三)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一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將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一百零七章 送禮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三百六十七章 蜀使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一百零四章 鎮壓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憐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六十章 家兵進城第三百七十七章 山中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三百五十九章 病逝第五十四章 再設司曹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一百零三章 龜山第七百五十六章 關中(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二百五十六章 掌控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婚(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五百八十三章 條件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七百五十四章 關中(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七百二十四章 奪島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四百一十二章 南撤(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河洛(一)第三百九十九章 問話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之權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七百零五章 逆犯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四百六十七章 出走第二百四十八章 龍牙城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
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七百一十一章 長信太后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七百八十三章 舊事(三)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一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將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一百零七章 送禮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三百六十七章 蜀使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一百零四章 鎮壓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憐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六十章 家兵進城第三百七十七章 山中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三百五十九章 病逝第五十四章 再設司曹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一百零三章 龜山第七百五十六章 關中(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二百五十六章 掌控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婚(一)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五百八十三章 條件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七百五十四章 關中(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七百二十四章 奪島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四百一十二章 南撤(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河洛(一)第三百九十九章 問話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之權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七百零五章 逆犯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一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四百六十七章 出走第二百四十八章 龍牙城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