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天前來獻糧所經歷的事情傳開之後,先前還持觀望態度、或者是後來纔得到消息的人,立刻就變得踊躍起來。
尤其是那些親眼見到仰頭挺胸如同一隻下了蛋的公雞一般行走的魏成夫的人,更是踊躍的厲害。
於是乎,在關中的大地上,以極短的速度,便掀起了一場以‘獻糧給朝廷,支持平叛,全家光榮’爲主題的熱火朝天的運動……
大量的糧草,每日都源源不斷的往扶風運送而來。
此時,關中平原還沒有達到被過分開發的程度,在加上這幾年風調雨水,這些喜歡屯糧、寧願糧食放壞也不肯拿出來賣的富戶們,手中其實都積攢了大量的存糧。
之前朝廷每年的糧食大缺口達到200萬石之多,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富裕的關中平原每年給朝廷的繳納的賦稅少的可憐。
之所以會是這樣,是因爲在大唐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之後,大唐的中央腹地,彙集了大量不用繳納賦稅的人。
同時,隨着均田制被破壞,土地兼併逐漸嚴重,憑藉着祖上、或者是姻親之類的關係,這些不用繳納賦稅的人,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多,存糧也越來越多。
在關中大地上,出現了很多的富戶。
而且建國一百多年,帶領廣大百姓不斷開創盛世的大唐的統治,到了現在早已經深入人心。
尤其是在位已經三四十年的唐玄宗,在各地的聲望還是很大的。
唐玄宗統治的後期,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賦稅也不是很重,絕對沒有史書上說着那樣水深火熱。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畢竟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所寫的,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偉大的萬王之王李二陛下玄武門兵變逼宮登基之後,唐高宗李淵、以及太子李建成、老四李元吉都被很大程度的弱化。
唐肅宗李亨,身爲李家的後代,同樣是得位不正,要是不學習他的老祖宗進行春秋筆法纔是怪事。
當了四十餘年天子的唐玄宗是一個比較驕傲的人,他一直認爲自己對這個帝國還有着很強的掌控能力,所以一直到他因爲缺糧逼着哥舒翰出兵,也沒有打關中富戶們的主意。
他認爲這些都是祖上或者現在爲帝國立下過功勞的人,他們所擁有的,也都是帝國賜予的,如果再收回來、或者是從民間調集糧草,有失國家顏面。
更會讓各個軍方以及其它人知曉朝廷的底細,明白朝廷已經是難以支撐了,動搖民心和軍心。
這點對於從後世而來的王慶來說,根本不是需要考慮太多的事情。
從後世而來的他,不會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不可能如同玄宗那樣,放着關中大量的富戶不去動,反而勒緊褲腰帶打腫臉充胖子。
至於擔心暴露朝廷真實情形,從而都要軍心民心之類的,在他帶頭從長安跑出來的時候,就已經徹底了暴露了。
但並不會動搖太多的軍心民心。
王慶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深知人民羣衆力量的宏大,這真的是一股一旦完全調動起來,就可以改天換地的力量!
他也知道,那羣英姿勃發,抱着理想與信念勇往直前的年輕人,在那樣的世界大變革,那樣的亂世之中,依靠着廣大的人民羣衆,做成了多少人夢想卻遙不可及的事情!
有了太祖等人的英雄事蹟在前,王慶不認爲這樣做會出現人心渙散之類的事情。
相反,在大唐統治根深蒂固,唐玄宗當了四十多年皇帝,早就深入廣大百姓心中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事情,還能起到調動廣大百姓積極性,團結人心,讓那些想要爲國出力卻找不大到渠道找到一個努力的方向。
懷着這樣的認知,他這樣做了,雖然其中使用了一些小手段,但是就所起到的效果來看,真的是極其有效的。
有效到了韋見素,以及從長安趕來的崔圓等人目瞪口地的程度!
他們沒有想到,在陛下親自出面之後,關中的百姓居然能夠熱情到這個程度。
‘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皇帝的話,固然是金玉良言!
他們看四面八方源源不斷送糧前來的關中百姓,忍不住的響起太宗皇帝的明言。
同時又想起了當今聖上在接見諸位獻糧的人之後流傳開來的話。
是啊!有這樣的百姓在,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戰勝?區區安逆又何懼哉!
這些爲了帝國的明天而憂心不已惶惶不安的官員,在見到這樣的景象之後,一顆心安定了下來。
而且受到這樣的景象的感染,他們也都一掃往日的沉悶的作風,全心全意高效率的投入到各種事務中去。
隨着這些陸續從長安趕來的官員投入到工作之中,原本顯得混亂無序的局面迅速變得安定和井井有條起來。
這幾天裡,同樣也不斷有潰兵,經過先前王慶派往長安東方的各個路口的禁軍的指引,前來扶風尋找他們的皇帝。
到了現在,加上一千從地方迅速抽調過來了類似民兵的存在,王慶手中的兵馬已經超過了八千之數。
這其中,原來從各地彙集起來的雜牌軍潰兵人數最多,超過了一半之數。
再剩下的就是中央禁軍。
才發生不久的潼關外桃林之戰,出戰的主力是河西、隴右的幾萬精銳邊軍,這些中央禁軍以及各地雜牌子跟在後面,負責打順風仗,同時還有大部分留守潼關,爲他們守住最後的退路。
然而,戰力已經渣到不像話的中央禁軍,和更渣的雜牌軍,在河西隴右兵馬受到嚴重打擊之後,他們立刻就轟散開來,掉頭就跑了。
就連留守潼關,守住長安最後一道門戶、以及他們退路的兵卒也都跟着一起跑了……
因爲跑的快,所以活下來的人比較多。
所以王慶所收攏的這八千餘人的潰兵之中,雜牌軍有四千多人,中央禁軍佔三千餘人,原河西、隴右兵馬佔五百多人,也就不覺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