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bookmark

趙匡胤繼續道:";靈州之戰,我看見皇上形勢危急,毅然違命出擊救援皇上,就憑此點,文伯就應該相信我對皇上的忠誠.只是我不清楚皇上心中究竟是否真的已經因此而原諒了我,也怪我一時糊塗,竟想出這麼一個荒唐的計策,將木板呈遞給了皇上.";

趙匡胤真的後悔,他懊惱道:";早知道皇上回到開封就將點檢之位封賞於我,我何必出此下策?";

王樸悠悠地開口道:";從開始的一錯誤,然後用一個又一個的錯誤去掩蓋它,直到一發不可收拾.如今,我只想問你,究竟意欲何爲?";

趙匡胤沉思片刻,擡起頭毅然說道:";請文伯轉告皇上,我去意已決.";

王樸一驚,去意?王樸緊張地問道:";你去哪裡?";

趙匡胤道:";我已經與禁軍中的義社兄弟約好,以阻卜軍再次進犯爲由,出兵西向,至慈州之後北上,駐紮定難五州.";

王樸大怒,道:";你這是要分裂周國?";

趙匡胤道:";文伯息怒,我沒有與皇上決裂之心,我就是想知道陳摶所說是否是真,一年最多兩年,若皇上依舊健在,我就將禁軍交還於皇上,然後隨陳摶去華山修道,終生不問世事;若真如陳摶所說,那我就要爲自己爭此天下了.";

王樸驚愕地怒視着趙匡胤,這還是那個嫉惡如仇,寬仁大度的趙匡胤麼?這皇帝之位真有如此的魔力,令其連多年兄弟之情都不顧了麼?

王樸心中還想勸說:";你若真走出這一步.可就無法回頭了.";

趙匡胤慨然道:";人生苦短,我不想負皇上.文伯應該知道,皇上膝下長子被隱帝所殺.二,三子早夭,如今唯有四子柴宗訓,卻只有六歲,若皇上不幸英年早逝,你我真要扶持一個乳嗅未乾的六歲孩童麼?我不甘心,文伯也不必再勸了.";

王樸聞聽趙匡胤此話,心中的震動也非常大.倒不是如趙匡胤所說對扶持幼主的不甘心,而是王樸真得擔心柴榮的身體了.如果真被陳摶不幸言中,那周國怕是要危如累卵了.

王樸見趙匡胤已經鐵了心出走.便開口問道:";你要率多少禁軍去定難?";

趙匡胤想了想道:";大約八萬禁軍.";

王樸道:";定難五州本就地廣人稀,經這幾年戰亂,更是貧苦不堪,八萬禁軍.你打算如何養活他們?難道也要象胡人一樣對百姓打草谷麼?";

趙匡胤不是傻子.他也在煩惱此事,定難五州賦稅根本無法養活八萬禁軍,真到了萬不得已時,也只能靠劫掠周邊州縣渡日了,唐末以來,軍隊不正都是如此生存的嗎?

王樸見趙匡胤不語,他勸說道:";若你真有了去意,依我之見.少帶些人去,一則周國將要北伐阻卜.帶走太多禁軍,勢必影響北伐大計,不管如何說,你都是周國人,兄弟鬩牆,外禦其侮之理你應該懂得;二則真要帶了八萬大軍西去,皇上必不肯罷休,如此一來,立馬撕破了臉面,對皇上對你都不是好事;三則定難五州養活不了如此多的軍隊,若真以劫掠百姓爲生,想來你的聲名也由此變得不堪,你日後若想有所成就,怕是不可能了.";

趙匡胤見王樸說得在理,便問道:";依文伯之見,我帶多少人西去合適?";

王樸想了想說道:";三萬人.";

趙匡胤立即搖頭道:";絕對不行,三萬禁軍不用說抵禦外辱,就是皇上突然發難,我也無法自保.這萬萬不行.";

王樸勸道:";你勿須擔心,此事我以人頭擔保,必能讓皇上放你西去.";

趙匡胤半信半疑地看着王樸,還是搖頭不應.

王樸想了想道:";要不這樣,你率五萬禁軍至慈州,若皇上沒有派兵爲難你,則將二萬禁軍留下慈州,你率三萬禁軍北上定難,如何?";

趙匡胤想了想,覺得如此放心了不少,便應道:";如此倒是可行,但我怕皇上會爲難留下的二萬禁軍.";

王樸安慰道:";皇上決意北伐,縱有爲難之心,也不會在此時對這二萬禁軍下手,而等北伐之後,這二萬禁軍若能倖存,也必已經立下軍功,你知道,皇上對軍功是有功必賞的,如此一來,你還擔心什麼?";

相處十多年,趙匡胤對柴榮的性格還是瞭解的,所以點頭道:";如此,我還須與義社兄弟商量一番,決定之後,我便你回去.文伯不必擔心,我絕無與你爲難之意.";

王樸苦笑地自嘲道:";這話我信.我不過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殺我何用?";

剛要起身的趙匡胤想了想又坐了下來,他終究還是念及這些年與王樸的交情.

趙匡胤開口勸道:";文伯,我知道你是忠誠之士,但你要知道,周國北邊有遼,阻卜,南邊有明國,若皇上不幸早逝,以一個幼主,如何能安邦定國?";

王樸無力地應答道:";明國皇帝與皇上有約,不可能主動攻打周國.遼國已經被明國打敗,數十年未必能緩過氣來,只要此次北伐阻卜功成,周國必能振興.";

趙匡胤冷笑道:";我很清楚明國與皇上的約定,不主動進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皇上的有生之日.想必明國皇帝也早已知道皇上陽壽不久之事.";

王樸心中大震,被趙匡胤如此一說,還真有此可能.皇上與百里無忌的約定,真還就有這一句,但這約定是太祖崩天之時,難道百里無忌那時就已經知道皇上陽壽不久了?王樸不自覺地搖搖頭,道:";不可能,此約定是太祖崩天時所立,明國皇帝怎會在五年前就知道?你這是胡說.";

趙匡胤嘿嘿一笑,說道:";文伯不信,就當我沒說.不過,日後文伯要是無處可去,定難之地必隨時恭候文伯大駕.";

王樸搖搖頭毅然說道:";道不同不相爲謀.你只要率軍西去,離開之日,便是你我恩斷義絕之時.我縱然死於亂軍之中,也絕不會進定難一步.";(……)

第八十七章第39章 安州叛亂第六十四章第4章 初見蓉兒第六章第一百四十五章第47章 稱呼是個大問題第一百零八章第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七章第28 徐世銘獻計第六十章第八十三章第四十二章第52章 文人的憤怒第一百二十五章第八十九章第3章 高家兄弟第五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六十六章第32章 以武立威第九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九十三章第二百二十一章第三十五章第43章 海鶻戰船第八十九章第88章 七年的等待第五十九章第二百八十二章第一百十四章第二百四十七章第一百八十五章第一百十四章第20章 再見,江陵第二章第一百三十五章第四章第40章 閩國兄弟鬩牆第50章 醫者有恙第87章 天災人禍第一百二十六章第一百三十章第一百零八章第97章 傳承第九十七章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三十一章第41章 整治吏治第三十六章第一百三十六章第十七章第14章 有婦之夫第一百五十四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一百八十一章第28 徐世銘獻計第27章 滅楚戰爭(四)第13章 公主欲嫁第二十五章第78章 若要福先造路第七十二章第12章 王妃被殺第一百三十五章第九十五章第39章 豐收與戰爭第64章 遭遇戰第七十四章第81章 盧詩韻的眼淚第八十八章第六十八章第二百七十八章第二百一十三章第二百零五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二百八十六章第73章 以退爲進第二百二十五章第七十章第二百四十四章第17章 逐一拜別第二百一十五章第十五章第二百四十四章第28 徐世銘獻計第91章 東渡扶桑第一百零九章第三十章第五十九章第七章第一百零六章第一百三十九章第62章 連下三州(二)第40章 閩國兄弟鬩牆第四十一章第八十章第一百一十八章
第八十七章第39章 安州叛亂第六十四章第4章 初見蓉兒第六章第一百四十五章第47章 稱呼是個大問題第一百零八章第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七章第28 徐世銘獻計第六十章第八十三章第四十二章第52章 文人的憤怒第一百二十五章第八十九章第3章 高家兄弟第五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六十六章第32章 以武立威第九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九十三章第二百二十一章第三十五章第43章 海鶻戰船第八十九章第88章 七年的等待第五十九章第二百八十二章第一百十四章第二百四十七章第一百八十五章第一百十四章第20章 再見,江陵第二章第一百三十五章第四章第40章 閩國兄弟鬩牆第50章 醫者有恙第87章 天災人禍第一百二十六章第一百三十章第一百零八章第97章 傳承第九十七章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三十一章第41章 整治吏治第三十六章第一百三十六章第十七章第14章 有婦之夫第一百五十四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一百八十一章第28 徐世銘獻計第27章 滅楚戰爭(四)第13章 公主欲嫁第二十五章第78章 若要福先造路第七十二章第12章 王妃被殺第一百三十五章第九十五章第39章 豐收與戰爭第64章 遭遇戰第七十四章第81章 盧詩韻的眼淚第八十八章第六十八章第二百七十八章第二百一十三章第二百零五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二百八十六章第73章 以退爲進第二百二十五章第七十章第二百四十四章第17章 逐一拜別第二百一十五章第十五章第二百四十四章第28 徐世銘獻計第91章 東渡扶桑第一百零九章第三十章第五十九章第七章第一百零六章第一百三十九章第62章 連下三州(二)第40章 閩國兄弟鬩牆第四十一章第八十章第一百一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