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摶問道:“那百姓入教人數如何限制?”
“千中取一。明國有百姓四千多萬,朕能容四萬多人入教,如果天下只有道、佛兩教,則道長可有兩萬多信徒。道長可滿意?”
陳摶自然不滿意,可不滿意又有何辦法,他問道:“四萬多人的額度須是道、佛兩教平均分攤麼?”
百里無忌笑了,他答道:“這個嘛,自然是靈活變動的。”
陳摶明白了,這個度掌握在百里無忌手裡,看得就是道、佛兩教日後誰聽話了。而道、佛兩教之爭,也被百里無忌控制在這四萬多人這個度內。
百里無忌見陳摶臉色變化,心中暗暗一樂,這近九十歲的“仙人”依舊破不了名利關啊。
百里無忌安慰道:“道長,雖說如今明國人口只是四千餘萬,但明國百姓的富足道長應該知道,朕立明國以來,人口從不到三千萬到現在四千多萬,將來自然能到八千萬甚至一萬萬,如此,信徒何止十萬之衆?”
陳摶今日來,本是想在趙匡胤之外再特色一個能實現他政治抱負的人選,但與百里無忌的一番交談,令陳摶很受傷,百里無忌比柴榮更狠,柴榮“滅佛”只是一時,百里無忌不滅道、佛,卻是永世限制。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此也穩定了天下秩序,這此陳摶的理念是符合的。
陳摶雖然是如今天下道教掌舵之人,但心裡依然是個熱衷於政治之人,他需要一個依靠,能實現他的理念的依靠,與百里無忌交談之後。他明顯感覺到,趙匡胤與百里無忌比起來,無論是身份地位、治國理念和執掌的實力,都是遙不可及的。所以,陳摶決定選擇百里無忌。現在需要的是爲自己和道教爭取得更多。
“陛下,老道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道長但說無妨。”
陳摶斟酌一番之後,說道:“儒、道、佛之爭由來已久,陛下既然將儒分隔開處置,那麼日後四萬多信徒之爭更會爲道、佛兩教的爭執添一把火,此將對明國的治安不利。陛下以爲然否?”
百里無忌心中一盤桓。也覺得有理,問道:“若依道長之見,該當如何?”
陳摶道:“既然陛下決定成立宗教署,各教首領任分署宰丞,那麼必然設有一個總署宰丞,以協調各分署各教事宜。老道以爲,若將這總署宰丞由道教來擔當,會令天下道衆深感陛下洪恩。”
百里無忌豁然,這老道原來是想爲道教爭取總署宰丞一職,有了這一職,道教就有了在四萬多人的限額中爭取更多的名額。
百里無忌手捂額頭作恍然狀,對陳摶說道:“幸虧道長提醒。朕還真沒有考慮到這點,確實該設立一個總署宰丞,以協調各教事宜。不過,若此職由道教擔當,這……。”
百里無忌輕皺眉頭,一副沉吟狀。
陳摶心中腹誹,這哪是幸虧我提醒,分明是藉機想要些條件,還須我自己開口。
陳摶順勢道:“道教若蒙陛下聖恩署理各教事宜,道衆必唯陛下馬首是瞻。”
百里無忌見目的達到。仰頭朗聲一笑,應道:“道長仙名遠播,想來署理各教事宜必如皰丁解牛,信手拈來,如此。朕允了。不過……。”
陳摶趕緊問道:“陛下有何事請說。”
百里無忌道:“此事對於道長便是輕而易舉之事,朕素聞道長養生有術,還能辟穀,醫術更是精湛,朕想請道長救兩個人,不知道道長可願意?”
陳摶道:“此是善事,老道義不容辭,敢問陛下所說是哪兩人?”
百里無忌道:“柴榮、王樸。”
“呃……。”陳摶一愕,“陛下,老道恐怕無能爲力了。”
百里無忌也一愣,問道:“道長無能爲力是救不了還是不願救?”
陳摶嘆了口氣,道:“陛下有鴻鵠之志,何必再要老道救周國皇帝?他早亡,豈不省了陛下很多事?”
百里無忌慍怒道:“周國是周國,柴榮是柴榮,朕救的是自己結義兄弟之命,理所應當。道長可是爲此不願救他?”
陳摶見百里無忌生氣,卻依然搖搖頭道:“非是老道不願救他。陛下應知道,佛渡有緣人藥醫不死人,老道真是無能爲力。”
百里無忌心中一涼,難道柴榮不是因爲心力交瘁而亡,而是什麼絕症?趕緊追問道:“道長與朕解釋解釋,究竟是因何無能爲力?”
陳摶嘆氣道:“早在太祖立其爲太子之時,老道就偷偷去看過他,見到後方知其是早夭之象,其病症出自孃胎,無藥可醫。”
百里無忌問道:“先天疾病?”
陳摶點頭道:“正是。”
“真不能醫?”
“不能。”
百里無忌黯然道:“那道長可知道他還有多少陽壽?”
陳摶道:“最多兩年。”
百里無忌心中一估算,陳摶的話與歷史中柴榮死亡的時間吻合,心知此事八九是真的,想起前些日子與柴榮朝夕相對,不覺心中難受。
陳摶見百里無忌黯然,心中也有些感動,都說權力之爭殘酷,而面前此人卻爲一個早晚是對手的人而求自己救命,在這世道怕是不多了。
陳摶道:“不過陛下所說的另一人,老道到是可以去試試,只是老道受阻於對周國皇帝承諾,不能再涉足開封,恐怕力有不逮。”
百里無忌道:“此事無妨,你持我親筆書信去開封便是,若柴榮爲難於你,便將書信給他,想必不會爲難你。”
陳摶點頭道:“如此甚好。”
百里無忌隨即書信一封,交於陳摶。
陳摶將信置於懷內,便向百里無忌告辭道:“老道此次冒然前來,打擾之處,還請陛下恕罪。”
百里無忌因柴榮之事,心情變得很是不快,見陳摶告辭,便說道:“道長好走,朕就不遠送了。王樸身體之事,還望道長多費心了。”
“陛下放心,老道自當盡力。”陳摶揖身應道,“陛下,如今明遼兩國決戰在即,老道或可助陛下一臂之力,也好爲中原漢人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