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璟還是不滿意這個進度,他的目標是六十萬人。
遼國朝廷中已經分成三派,實力最強的一派自然是耶律璟的一派,堅持與明國決戰,以收復中京和東京爲目標。其次就是能耶律惕剌、耶律朔古爲首的議和派,以保全各族,與明國依實際控制地潢河爲界,劃河而治。還有一派是騎牆派,只要朝會誰佔上風,就倒向誰,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順勢而爲,最後能左右逢源,屹立不倒。
耶律璟完全沒有預料到他的族叔、他的救命恩人、他親自任命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竟會站倒他的對立面,不但不支持他與明國決戰,還公然領頭號召遼國朝臣贊同議和。
耶律璟有些後悔給耶律惕剌大元帥重任了,可惜如今耶律惕剌已經集結起足夠的力量,完全可以與他抗衡了,其中以鐵騎兵統領耶律撒剌爲最。
如今每天的朝會除了爭吵還是爭吵,耶律璟已經失去了耐心,他要動手了,動手殺人。
耶律璟密令宮帳軍移駐宮帳之外,準備動手剔除朝中異聲。首要目標自然就是耶律惕剌、耶律朔古二人。
可耶律惕剌、耶律朔古二人豈是善類,既然做出與耶律璟公然對抗的姿態,豈有不防備耶律璟暗下殺手的道理。
耶律惕剌早已令駐紮上京城外的耶律撒剌隨時警戒,一旦宮中有變,便率軍進城控制局勢。
這一天朝會,習以爲常的爭吵再次發生。耶律璟將龍案上的奏摺一袖拂下,由此,遼國朝廷第一次政變開始了。
耶律璟的宮帳軍迅速從四周包圍了宮帳。然後進帳在朝臣目瞪口呆的注視下,一舉擒獲耶律惕剌、耶律朔古二人。
以暴虐、嗜殺聞名的耶律璟失算了,雖然一時間掌控了宮帳內的局勢,但還沒來得及等他下旨斬殺耶律惕剌、耶律朔古二人,宿衛便沖帳來稟報,耶律撒剌的鐵騎兵已經衝入上京城內,向皇宮包圍而來。耶律璟極負盛名的皮室軍在鐵騎兵面前就如同紙糊的老虎。一捅就破。
其實也不奇怪,配備了火器的邊鎬第十軍和劉仁贍的第八軍一萬人不也是在三萬鐵騎兵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全軍覆沒了。
在這個世界裡。鐵騎兵刀槍不入,又具有一定的速度,在戰場上無疑是戰神一般的存在。對付這種怪物,唯一的方法就是火器。威力巨大的火器。象手榴彈這種輕火器對其其實也沒有什麼絕對的殺傷力,在火器不普及的情況下,就只有採取遊斗的方式,而遊鬥是需要時間、地形,最重要的還要看對方願不願意陪你玩。
上京立都已經數十年,早已是大道暢通,再無能阻攔鐵騎兵發威的屏障。
所以,宿衛稟報的這一消息。引起了宮帳內一片喧譁聲。
幾乎所有人都勸諫耶律璟罷手,如果象前面順利拿下耶律惕剌、耶律朔古二人。哪怕直接殺了,這些朝臣恐怕連一個人也不會說,最多在心裡對耶律璟腹誹上幾句,罵幾聲屠夫解恨。
但現在不同了,鐵騎兵違抗禁令進城,大敵當前,如果遼國朝廷發生內鬥,那遼國恐怕真就要完蛋了。
耶律璟殘暴但不傻,他驚訝耶律撒剌什麼時候與耶律惕剌、耶律朔古二人站到一起,甚至爲了這二人能拋棄親叔侄的關係而冒謀亂之罪名,公然率兵闖入禁宮。
但現在的局勢不由得他慢慢思考,耶律璟只能強忍着不甘,下旨釋放耶律惕剌、耶律朔古二人。
但耶律璟依舊控制着二人不能離開,他的條件是耶律惕剌必須罷去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官職。
耶律璟一心要與明國決戰,而自己任命的大元帥卻是主張議和,這簡直就是笑話。
經過宮帳內雙方協商,最後還是由耶律惕剌做出讓步,主動辭去兵馬大元帥的職務,答應不再涉足遼國朝堂,即日離開上京;而耶律璟則允諾放耶律惕剌、耶律朔古離開上京,返回烏古敵烈部,烏古敵烈八部除已經徵召的士兵外,不再徵召新的壯丁。
同時,耶律璟承諾只要耶律撒剌辭去所有官職僅保留鐵騎兵統領之職,可以隨耶律惕剌、耶律朔古二人離開上京,率鐵騎兵北上至烏古敵烈部駐守,不追究其率兵衝禁宮的謀亂罪責。
就這樣,遼國第一次政變倉促地開始,又倉促地結束了。但它的影響卻深入到了遼國主要的構成主體,各部族首領的心裡,原來耶律璟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耶律惕剌、耶律朔古和耶律撒剌率鐵騎兵離開了,而離開之前,耶律惕剌向南邊秘密派出了信使,將上京發生的一切稟報給了百里無忌。
百里無忌沒有預料到耶律璟會來這麼一出,這一下子打亂了百里無忌的計劃,百里無忌原本是想與遼議和停戰之後,集中解決阻卜,削去遼國的一隻臂膀,然後再回過頭來收拾遼國。而現在,上京聚集起的三十六萬大軍,足以摧毀百里無忌的所有構想,況且,耶律璟依舊再繼續徵兵。
百里無忌一直給遼國留有和談的餘地,殲滅從大定府潰逃的遼軍之後,並沒有佔領儀坤、龍化二州,可現在,戰爭還將繼續,甚至更爲慘烈,那就必須將二州納入掌控之中,由此才能憑藉潢河地勢,對欲南下的遼軍進行阻擊。
百里無忌立即令百里義的新軍對儀坤、龍化二州發起攻擊,這二州駐軍不多,還有一些就是從大定府逃入避難的殘兵和遼國部族百姓。
以十萬新軍的戰力,輕而易舉地佔領了這二州。
之後,百里無忌令十萬新軍在儀坤、龍化州一線沿潢河修築防禦工事和炮臺;令燕雲陳延正率部運送遷州的火炮、軍械物資北上,令錦州二萬火槍兵調防至潢河南岸防禦,充實儀坤、龍化州一線的力量;同時令遼陽府百里康部向沈、通二州發起攻擊。
百里無忌向金陵府下達旨意,令徐世銘大量的彈藥和糧食,由彭曉艦隊向錦州補給。還向柴榮送信,請求周國組織十萬以上民夫,北出燕雲向錦州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