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後,首先黠戛斯大軍已經撐不下去了,隨身攜帶的糧秣快要用盡,這五萬人的軍隊人吃馬嚼,哪天不得要補給?
黠戛斯的士兵已經不再管敵烈八部的牧民,甚至開始從三十里方圓外的敵烈八部牧民處搶劫糧食。
人只要是餓到一定程度,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特別是這種遊牧民族,還出於原始部落的範疇之中,什麼倫理道德,什麼禮儀綱常,只要能吃飽肚子,殺人搶劫又如何。
不用說遊牧民族,縱觀這四十多年的中原,還不是時常傳出因爲飢餓而殺人取肉的慘況。
敵律八部的叛軍開始動搖,在自己部落牧民的強烈反對下,叛軍與黠戛斯軍隊的摩擦一天比一天劇烈。
終於在第十二天,叛軍與黠戛斯軍隊兩軍在臚朐河北岸發生了火拼。
結果可想而知,一萬多敵律八部叛軍被黠戛斯大軍擊潰,用時不到一天。
自此,黠戛斯大軍更加名正言順地在敵律八部轄地中隨意地打草谷,爲了節約糧食,敵律八部牧民整片整片地被屠殺。
這時,敵律八部牧民在性命悠關之下,厚顏轉向遼軍求救。
耶律敵祿的策略非常有效,輕鬆地瓦解了黠戛斯和敵烈八部的聯盟,並導致兩軍火拼,折損了實力,這使得耶律敵祿在遼軍鐵騎兵中的威望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原本以勇猛橫掃鐵騎軍的耶律敵祿,竟也有足智多謀的一面。不但使將士敬佩,也令耶律撒剌對他刮目相看。
耶律敵祿在接受敵烈八部牧民的求救之後,開始籌劃對黠戛斯大軍收網。
耶律敵祿計劃率一萬鐵騎兵在敵烈八部牧民的引領下。悄悄渡過臚朐河,埋伏在北邊;令一萬鐵騎兵先南下二十里,然後兵分兩路,向東西方向對黠戛斯軍隊進行驅趕。
如果黠戛斯軍隊抵擋不住鐵騎兵的襲擾,向北撤退,那麼埋伏在北岸的一萬鐵騎兵就隨即在黠戛斯大軍渡過臚朐河的那一刻,發動突襲。如此便能畢其功於一役。
第十四天,遼軍鐵騎兵開始出動。
黠戛斯騎兵很鬱悶,五萬大軍自北南下以來。那都是所向披靡。
可遇到鐵騎兵,這就如同雞蛋撞上了石頭。
他們雖然不知道鐵騎兵本來就是輕騎的剋星,但沒吃過豬肉,總也見過豬走路吧。
鐵騎兵弓箭射不透。刀劍砍不進。這一點,已經令黠戛斯騎兵對鐵騎兵敬而遠之。
黠戛斯大軍的統領已經想過撤兵,能洗劫、佔領了茶札剌部也算沒白來一趟,本來就沒有搶佔遼國疆土的意願,跨過臚朐河只是想打打草谷,如今既然遼軍不讓自己溜達,那就回去唄。
於是,黠戛斯大軍開始準備北返。
也正是這個時候。遼軍鐵騎兵開始由南向北驅趕黠戛斯軍隊,剛好。趁此機會,黠戛斯統領命令大軍北撤。
黠戛斯軍隊自此已經註定了,當大軍三三兩兩北渡臚朐河,正打算集結起來北返茶札剌部徹底洗劫一番時,耶律敵祿率一萬鐵騎兵自東向西,沿着臚朐河來了一次鐵牛犁地,徹底地大掃除。
黠戛斯騎兵哪擋得住鐵騎兵的衝鋒,遼軍如同燒紅的鐵條捅穿了一層薄布,不費吹灰之力。
驚恐的黠戛斯騎兵打不過,但卻逃得過,只要想逃,鐵騎兵是永遠不可能追上的。
黠戛斯統領一聲令下,丟棄了隨身輜重和傷兵,率領着大軍倉惶北逃。
耶律敵祿沒有命令追擊,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大郎的話,他自然記得。
但近一萬的黠戛斯俘虜和傷兵被隨即斬殺在臚朐河岸邊。
自此戰後,黠戛斯與遼國結下了深仇大恨。
經過此劫,耶律撒剌再也沒有阻止耶律敵祿掌控鐵騎兵的意思,她正式任命耶律敵祿鐵騎軍左廂都指使,轄制一萬鐵騎兵。
三天後,遼國上京的二萬援兵方纔到達,而此時,黠戛斯軍隊早已撤到遼國邊境之北的茶札剌部轄地。
耶律撒剌因耶律敵祿戰功卓著,向上京奏報,爲耶律敵祿請功。
一個月後,遼穆宗耶律璟的聖旨到達臚朐河,聖旨褒獎了此次鐵騎兵的功勞,加授鐵騎兵統領、總漢兒司事、中書令耶律撒剌北院樞密副使之職,升耶律敵祿爲北院林牙(遼官名,虛銜),旨意令耶律撒剌率鐵騎兵回師上京,由來援的二萬遼軍換防戍守臚朐河邊境。
……。
自從這次收復定難五州之後,周國與明國的情誼那是與日俱增。
不單是柴榮和周國羣臣,連同周國百姓都視明國百姓爲一體,真正的戰友加兄弟的感情。
兩國的貿易迅速蓬勃發展起來。
商人們來往於各州之間,將明國各種新奇的高附加值的商品銷往周國,然後從河西走廊銷往甘州回鶻,再往西多少銷往歸州軍控制的沙、瓜二州,更遠的到達高昌的西州回鶻。
如此,唐代的絲綢之路再次開始復興,周、明二國進入了蜜月期。
明國甚至可以讓少量的軍隊押送補給物資經周國沂、棣、滄州向燕雲補給。
商貿爲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何況所有貿易大多使用着明國的金、銀票據,商人們已經習慣使用明國票據進行結算,票據便利而且有明國官府作擔保承付,誰還願意揹着沉重的金屬貨幣去買賣。
這一年下來,單單收取的費率就遠遠超過了明國一年農業稅賦,這讓明國大臣對於百里無忌的商人天賦欽佩有加。
百里無忌正在整肅新軍,這在明國大臣眼中,皇帝確實有些不務正業,訓練軍隊的事情由將領們完成不就結了,何須要皇帝親自整訓,但既然皇帝樂意,大臣們也就不自找沒趣了。
百里無忌改裝了火槍,爲火槍加裝了軍刺,雖然搏鬥和對抗騎兵時,總不及長槍有用,但聊勝於無,有了軍刺,總有了自保的餘地。
明國如今的坩堝鋼質量越來越好,產量也越來越大,製造槍炮管的同時,量產軍刺已經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