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五章 劍指邯鄲

時至八月,天下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在二世二年,因爲吃慣了汁多瓤紅的大瓜,人們對於“大事”這個詞的評判已經變得越來越嚴苛。

譬如項梁之死可稱大事,而齊王更迭卻僅僅被稱爲“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此事能在八月依舊榮膺“大事”之稱,足可見影響之深遠。

整件事得從趙高罪殺馮去疾開始。

馮去疾死後,以客卿之名滯留大雍的馮劫突然失蹤,又於八月出現在趙國代郡,機緣巧合救下了被馬車衝撞的趙國太后,趙王柏的親媼曲陽夫人。

夫人憐其遭遇,感其恩德,又惜其才華,聽聞他有出仕之意,便親自登朝將其引薦入趙。

趙王柏亦重馮劫,許其以左丞之尊,馮劫恩銘,遂仕於趙。

這本不該是一件大事。

左丞相之位雖貴,但二世時期稱王者如過江之鯽,連帶着也一同拉低了國相的稀罕程度。

齊楚燕,韓趙魏,秦雍越,九大國光現存的國相就有十三個,若再加上罷免的、流亡的、身死的……當真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可馮劫與他們不同。

大秦累世之豪勳,秦晉法系之大家,他是大秦舊御史中丞去疾之侄,也是馮氏三傑當中唯一的中生代大賢。

他更是第一個背棄大秦而不仕大雍的豪勳貴胄,是迄今以來加入反秦陣營最重量級的人物。

連鄉野的婦孺都聞出此事背後所飽含的深深寓意。

柱石動搖,大廈將傾!

馮劫的投效不在於能發揮出多大的才能,而是第一次,有人把大秦帝國的虛弱和無力赤裸裸血淋淋擺佈到天下人的面前。

在咸陽獨裁乾綱的趙高几乎陷入瘋顛!

在馮劫掛印的第三日,加急訊報傳至咸陽,趙高當即以二世之名義催促章邯結束脩整,揮軍滅趙。

爲了大秦的威儀與臉面,馮劫必須死,接納馮劫的趙國也必須徹底亡國,以儆效尤!

這是一招毫無疑問的臭棋。

在項梁死後,以諸強中堅的身份始終拼殺在抗秦一線的楚國陷入衰弱,羣龍無首,君臣失和。

全楚的兵力僅剩下十餘萬人,其中九成蝟集在彭城左近,掌握在項籍、劉季、呂臣三人手中。

他們在大秦四十萬悍卒的威壓下瑟瑟發抖,遠在盱眙的楚王熊心則受困於楚佔各郡愈演愈烈的歸秦風波,騰不出半點精力救援自己的主力大軍。

若不是馮劫外叛,眼下正是滅亡楚國的最佳時機!

可馮劫偏偏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叛了……

時不我待!

章邯和趙高一樣清楚,若不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馮劫緝回咸陽明正典刑,整個老秦的人心都將散盡。屆時章邯便是滅殺再多叛賊,也難挽回大秦從內部崩潰的結局。

所以章邯不僅要受命,還要全力以赴,一擊而定!

他爲此親自去找王離,在王離軍中,二人開誠佈公談了半日,王離總算放下了軍中前輩的身段,願助章邯渡此難關。

同牀異夢的秦軍終於擰成了一股繩!

他們上下一心,其勢滔滔,在濮陽城外劍指邯鄲,誓師,拔營!

邯鄲危機,趙國危機!

趙國的百官紛紛上書,規勸趙王柏放棄任用,將馮劫綁縛送秦,以期能安撫住秦人,免掉這一場滅國之災。

光是翻看這些奏疏,趙柏就看得直想抓狂。

新生的趙國和他心目中的那個趙國完全不一樣。

在他心裡,趙國隨晉亡而新生,不僅有武靈王這般的雄主,還有信陵君這等的賢臣。大趙志氣是銳意進取,從來不會甘於人後。

而他的趙國呢?

陳餘在時,整個朝廷遍佈坎井之蛙,自以爲斬殺了幾個無能郡守便能夠天下無敵,鮮少有人願意去客觀地評估一下諸強的實力,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大雍的實力。

多可笑的陳餘!

趙國的士兵舉着恪坊鑄造的利劍,穿着白於將作縫製的甲衣,他居然說是李恪和扶蘇爲了斂財,把多年積攢的西軍家當倒賣給了商賈。

這樣的言論居然還得到了當時朝堂的一致認同!

志大才疏的陳餘一次次不顧趙柏和張耳的勸阻去挑戰李恪的底線,終於成功把李恪逼了出來。趙國有幸做了一回雍軍的磨牙棒,也成爲關東諸強當中唯一一個與大雍有交戰經驗的王國。

損失慘重!

但平心而論,趙柏覺得代價並不重要。

他對這場敗局早有預見,自當是用六萬精兵買了個教訓,只要陳餘的自裁可以給趙國上下敲響警鐘,並藉此重塑官風,發奮圖強,這次的敗戰便是值得。

李恪教給他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目光要放長遠。

在他看來,佔據中原精粹的趙國各方面都比雍國優勝得多,只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發展,必定能拉近與雍國之間的差距。

他與李恪早晚會有一場傾盡國力的爭鬥,那一場爭鬥,會決定整個中原的歸屬。

所以趙柏平靜地接受了敗局。

敗局之後,趙廷一掃往昔浮躁之風,主動抽身於亂局之外。

趙柏任用賢臣,勵精圖治,文以張耳,武付彭越,很快就把國政處理得井井有條。

趙國終於走出了低谷,百業興旺,民心安定,便是緊鄰着被世人稱作天府之國的繁華大雍,國民也少有移居之例。

這樣的成績讓趙柏越來越有信心,直到……馮劫仕趙!

李恪曾跟趙柏說過,治國有三事,曰文可使百姓安居,武可使四海鹹服,法可使萬物有序。這三句話一直張掛在趙柏的書房明堂,也是如今趙國的治國理念。

然而,縱然已使文武齊備,趙柏卻總也找不到合適的變法之人。

自蒙毅、馮去疾、李斯三個法學大家先後過世,這世上被公認爲賢的法吏就只剩下兩人,成就出衆的黃衝在李恪手下被委以重任,名聲顯耀的馮劫則來了趙國。

這如何不讓趙柏欣喜若狂?

當曲陽夫人把馮劫帶上朝堂,當馮劫在百官面前自報家門,趙柏腦子裡瞬間掠過無數個未來,每個未來裡都有一個法制嚴明,強大而安定的趙國!

豈料他還沒來得及安頓好手尾,與馮劫溝通變法之事,危機就來了……

他怎麼也想不到秦國對馮劫的反應居然會這麼大,更想不到,自己的趙國……反應居然比秦國還大。

原來他以爲臂膀的百官們根本不是被警鐘震醒了,而是被震慫了。

這羣蠢貨只是從一個極端狂掉到另一個極端,好像只要把頭縮起來,他們就可以在亂世中安享俸祿,期許晚年。

都瘋了麼?

想到這兒,趙柏一把把面前如山般的奏疏掃到地上,喘着粗氣高聲下令。

“傳孤御令,召集大朝,凡邯鄲六百石以上不至者,皆斬!”

第六九四章 母儀天下四十七章 其名爲犼第六五一章 李恪與始皇帝奏對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三十章 故弄玄虛第七十九章 又見舊識第二六二章 烈焰焚城第七五三章 馬耶?鹿耶?第三六三章 袖子是什麼意思第三十九章 明火執鐮第一八九章 錦衣還鄉第七五九章 武關之一,死氣沉沉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六八二章 長子當王第四一九章 突襲齊王寨第六零七章 山雨欲來第二八五章 蒼居第七三七章 死戰之六,趙將軍彭越第三五九章 文化侵攻第七七八章 澠池會之一,邀約第三一三章 最後一題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二零一章 漢之廣兮第三四八章 夏無且第四五七章 大秦的佞臣們第七四零章 死戰之九,大雍的怪胎第四十八章 神獸下凡第六八五章 還軍第一一三章 止於合作第二五一章 涼夜驚雷第七八二章 澠池會之五,次日第六四零章 匈奴的王劍第六十一章 神神叨叨第七二五章 內情不濟第七四二章 死戰十一,奪魄之陣第二六四章 曲道伏兵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五三七章 磴口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六九五章 君子協定第七零七章 雖死無怨第五一八章 擎雷仙人第七七八章 澠池會之一,邀約第七一六章 馮劫獻策第三七四章 榮焉?恥焉?第五六四章 事出反常,即爲妖第一五二章 慎子之劍第四零八章 進擊的項籍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七二七章 兩難第四四三章 所謂邂逅其實少有浪漫第七零一章 傻子笑憨子第五九八章 李恪,你不得好死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二七五章 七星續命第五零三章 大道啓夏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六一零章 鬥祖龍,二伐匈奴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四八四章 機關之道,可改天第七四六章 烏騅與霸王第一九二章 翠竹仙釀第五五八章 有一臺華爲多好第四九三章 三通鼓第二五零章 馳援苦酒第六二八章 轉帆延城第四六七章 墨家歸秦第五一二章 白羽亭第四二七章 路人臉的三當家第五一四章 非韓非第四十八章 神獸下凡第七八四章 澠池會之七,相王第四二二章 君子陽陽第三零四章 陳平家的日常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第一六五章 弈棋之道第四三九章 不由己第一一七章 大宴賓客第六六三章 二世登基第六二三章 虎毒食子第七八二章 澠池會之五,次日第二十九章 有寶天論第五四九章 秩!兩千石!第七三零章 天府第七零九章 二年五月第三八三章 安陽君歷險記第五八三章 五行靈動術之四,烈火銷金第六五八章 天崩第七八九章 澠池會十二,砥柱第七六六章 武關之八,怎樣的人建起大漢第三零二章 餘徹食第四章 助我做鐮第三八七章 壽春尾聲第三六五章 墨家的價值第二十五章 一觴便倒第三一六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第四十二章 福禍兩依第二十七章 打草驚蛇
第六九四章 母儀天下四十七章 其名爲犼第六五一章 李恪與始皇帝奏對第二一四章 爰書賊殺第三九五章 腳踩百八星第三十章 故弄玄虛第七十九章 又見舊識第二六二章 烈焰焚城第七五三章 馬耶?鹿耶?第三六三章 袖子是什麼意思第三十九章 明火執鐮第一八九章 錦衣還鄉第七五九章 武關之一,死氣沉沉第六十章 夜論動力第六八二章 長子當王第四一九章 突襲齊王寨第六零七章 山雨欲來第二八五章 蒼居第七三七章 死戰之六,趙將軍彭越第三五九章 文化侵攻第七七八章 澠池會之一,邀約第三一三章 最後一題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二零一章 漢之廣兮第三四八章 夏無且第四五七章 大秦的佞臣們第七四零章 死戰之九,大雍的怪胎第四十八章 神獸下凡第六八五章 還軍第一一三章 止於合作第二五一章 涼夜驚雷第七八二章 澠池會之五,次日第六四零章 匈奴的王劍第六十一章 神神叨叨第七二五章 內情不濟第七四二章 死戰十一,奪魄之陣第二六四章 曲道伏兵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五三七章 磴口第七零八章 大秦最後的戰神第六九五章 君子協定第七零七章 雖死無怨第五一八章 擎雷仙人第七七八章 澠池會之一,邀約第七一六章 馮劫獻策第三七四章 榮焉?恥焉?第五六四章 事出反常,即爲妖第一五二章 慎子之劍第四零八章 進擊的項籍第八章 退禮風波第七二七章 兩難第四四三章 所謂邂逅其實少有浪漫第七零一章 傻子笑憨子第五九八章 李恪,你不得好死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二七五章 七星續命第五零三章 大道啓夏第三章 思維導圖第六一零章 鬥祖龍,二伐匈奴第六三五章 韓信歸國使咸陽第四八四章 機關之道,可改天第七四六章 烏騅與霸王第一九二章 翠竹仙釀第五五八章 有一臺華爲多好第四九三章 三通鼓第二五零章 馳援苦酒第六二八章 轉帆延城第四六七章 墨家歸秦第五一二章 白羽亭第四二七章 路人臉的三當家第五一四章 非韓非第四十八章 神獸下凡第七八四章 澠池會之七,相王第四二二章 君子陽陽第三零四章 陳平家的日常第二四九章 第一滴血第一四九章 測量之法第一六五章 弈棋之道第四三九章 不由己第一一七章 大宴賓客第六六三章 二世登基第六二三章 虎毒食子第七八二章 澠池會之五,次日第二十九章 有寶天論第五四九章 秩!兩千石!第七三零章 天府第七零九章 二年五月第三八三章 安陽君歷險記第五八三章 五行靈動術之四,烈火銷金第六五八章 天崩第七八九章 澠池會十二,砥柱第七六六章 武關之八,怎樣的人建起大漢第三零二章 餘徹食第四章 助我做鐮第三八七章 壽春尾聲第三六五章 墨家的價值第二十五章 一觴便倒第三一六章 得中原者得天下第四十二章 福禍兩依第二十七章 打草驚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