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衆叛親離

田家的密室內,坐着田武、田單、韓聶、慎到四人。

田武三人聽到田單的那句話,忽然感到自己又蒼老了幾年,沒有錯,他們的確老了,未來是年輕人的,而事實上,他們也不得不功成身退。

田武已經默認自己的失敗,讓出家主之位。他明白田單的意思,年輕就意味着氣盛,氣盛也就表示內力回覆得迅速,只要田單逼着他不放,不眠不休,一直打到分出勝負,那麼不管是對峙一天還是兩天,最終敗的還會是他。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此刻的田單心地無比堅韌,彷彿已將自己的心錘鍊成了一把無堅不摧的劍。這樣的心,這樣的劍,一旦作出韌性的反抗,那麼任誰都不會好受,武功較量如此,對陣沙場也是如此。

這是一顆將軍的心,這是一把將軍的劍。自信,堅韌,先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進而料敵,斡旋,侍機尋求破敵之道。

將宗族交到田單手裡,他可以放心的隱退了,然而他的兩位好友呢?

田武嘆道:“齊王爲何如此不智,罷免韓兄的相位?”

韓聶本身通曉文謀武略,又兼是秦昭王的至交好友,一日有他在相位,齊國即使慘敗,也總有辦法與秦國割地講和,說動秦王退兵,而事實上,當初齊湣王任用韓聶爲相,也是爲向秦國示好,再動之以利,使秦國不出面干涉,任由齊國攻取宋國,遠交近攻下,齊國第三次出兵攻宋,終於滅亡了國力僅次於“七雄”的宋國。

宋國的亡國之君宋康王曾和魏王、趙武靈王等國國君一樣進行改革,圖謀富強,幾年之內,宋康王滅了滕國、伐薛,攻取楚淮北地,連齊、魏兩國在他手上也小有吃虧,由此其國力可見一斑。不過宋康王生性荒淫驕暴,夜夜長飲達旦,不愛民衆,暴虐嗜殺,遂時人有稱之爲“桀宋”者。後來宋康王又學趙武靈王把王位傳給太子,未能處理好臣民之間的關係,國內終於發生內亂,相國唐鞅爭權,驅逐太子出宋,原本上下團結而防守堅固的宋國政局不穩,終抵不住齊國的第三次侵伐。

而齊國要滅取強盛的宋國,國力的巨大消耗自然不在話下,恐怕軍隊至今也還未恢復元氣,短期內實不宜再與強國交戰。這也是戰爭必須付出的代價,即所謂“兵久而利於國者未之有也”。

韓聶身爲主持攻宋的齊相,箇中關係自然十分清楚,聞言唏噓道:“韓某其實是自動退位讓賢的。齊王剛愎自用,在滅宋之後,又殺諫臣孤弧喧、陳舉二人,只聽得歌功頌德、阿諛奉承的獻諂,對諷刺朝政者則加以鎮壓,叫人心寒不已,真不知當年開庭納諫的齊威王爲何竟會有他這樣的後人。”

田單心中明白,兔死狐悲,亦難怪韓聶會感到心灰意冷。

田武黯然道:“走了也好,不能兼濟天下,那就獨善其身吧,慎先生也準備到楚國去了?”

慎到點頭表示肯定,接着道:“齊王暴虐,只會是變成另一個宋康王,他到現在還沉浸在滅宋的喜悅中,渾不知齊滅宋之後,聲勢劇盛,兼有宋以前所得的楚淮北地,天下形勢早已大變。如今齊國威脅到了三晉的安危,同時也有礙於秦國在中原的擴張,實已變成了各方面的首要強敵,弄至危如累卵的地步,我若再不走,遲些就怕走不成了。老田你現在是否後悔,當年爲何不助孟嘗君登上王位?”

十年前,即周赧王二十一年,齊國貴族田甲擄劫齊湣王,原想自立爲王,又恐威望不足以服衆,於是退而求其次,想要擁立孟嘗君田文爲齊王。當時田文、田武兩個家族可謂是田氏貴族之首,在齊國聲望甚至高過齊湣王,若沒有此二人的扶持首肯,無論誰在王位都會如坐鍼氈。在“田甲劫王”的事件中,田武卻始終堅持擁立正統,他一面敷衍田甲、孟嘗君,一面派人聯繫前朝名將匡章,暗中搭救齊湣王。後來齊湣王得救,藉於貴族權利太大,於是立即着手誅殺田甲,剪除田文、田武等貴族的兵權和其他勢力,孟嘗君因此免相出走。

田武亦不好受,他雖有功,卻因力諫齊王繼續任用孟嘗君爲相而遭到齊王排斥,至今他能安心居住臨淄已算是齊王的王恩浩蕩。

田武追憶往事,苦笑道:“當時齊王即位才只七年,舉用賢能,勵精圖治,一心想繼承乃父宣王的遺志,吞滅三晉,雄霸中原,很有一派明君的勢頭。”

慎到點頭道:“在那幾年裡,齊國君臣一心,攻城略地,使敵國不敢侵犯,其中最著名的戰役則是合齊、魏、韓三國之師攻秦,以孟嘗君爲相,由匡章統帥聯軍,一直攻入秦國的函谷關,使得天下爲之震驚,秦人更立即割地求和,以息干戈,此後諸侯再不敢加兵於齊。”

函谷關爲秦國的東方鎖鑰,當年公孫衍爲魏相,曾合縱成功,於是有“五國伐秦”之舉,公孫衍統帥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到了函谷關。而秦國早就屯雄兵於此地,等聯軍到關之後,以逸待勞,出動反擊,在名將樗裡疾的攻勢下,五國聯軍節節潰敗,再無力扭轉敗局,第一次合縱攻秦終以慘敗而告終。

公孫衍與張儀同時,一縱一橫,其聲勢傾動天下,這次合縱雖然失敗,卻仍是煊赫一時,時人景春因而嘆道:“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此後兩年,公孫衍又曾與正值壯年的田文合作攻秦,當時公孫衍爲韓相,田文則首次出任魏相,又得田文之父齊相田嬰的支持,合縱攻秦的形勢大好,可惜在秦國張儀、樗裡疾等人的活動下,合縱再一次失敗。

一時間秦人以爲有函谷關之險就可以高枕無憂,豈知二十年後,卻被孟嘗君合縱攻入函谷關內,兵鋒直指秦國腹地,秦人如何還能不擔心震恐!

田武道:“可惜往日的崢嶸歲月難再了,自田甲事件後,齊王性情大變,又或者說本性暴露無疑,總之他變得疑心很重,不敢用宗族之人,又矜驕功伐,不聽忠言,唉!也許人總是會變的,也許田甲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韓聶道:“那麼田兄到底有沒有後悔呢?”

田武苦笑道:“現在再來說這些似乎已沒有意義,不過若真是由田文爲齊王,那麼也許是齊國之福也不一定,不過這肯定不會是我田家之福,起碼他便容不得我的存在,欲將我除之而後快,所以我似乎也沒什麼好後悔的。”

韓聶道:“現在連老將匡章、老臣王燭也告老還鄉了,齊王身邊只有夷維那樣的佞臣,國家已經到了衆叛親離的危難之刻,田兄還不肯出山嗎?”

田武岔開道:“蘇秦呢?此人自詡計謀在公孫衍之上,是天下第一流的縱橫家,有他主持齊國的外交事務,卻怎會放任如今的形勢出現?”

韓聶欲言又止,表情有些古怪,沉默了半晌才道:“蘇秦表現出了幾分猶豫,也許他是明哲保身,不想步孤弧喧、陳舉二人的後塵吧。”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當今聲勢最爲顯赫的縱橫家,齊、趙、燕三國都曾先後任之爲相,並封他爲武安君。

當年趙武靈王死於內亂,秦國想要趁勢而滅趙,以打破三強鼎立之局,於是秦相魏冉就採用秦齊並稱爲“帝”而連橫的策略,秦昭王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向齊湣王示好,並邀約燕、韓、魏五國結盟而三分趙地。而當時趙國其實是東方各國合縱的盟主,魏相田文就曾率魏昭王和韓國的權臣成陽君在趙都邯鄲朝見趙惠王,並獻河陽、姑密兩城做爲趙相李兌之子的封邑。可以說,當時正是秦趙兩強相互激烈鬥爭的關鍵時刻,而齊國則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秦從燕到齊,說服齊湣王取消帝號,使天下“愛齊而憎秦”,同時聯合齊趙兩強發動五國合縱攻秦。

蘇秦因此而破去秦國與齊連橫破趙的計劃,挽救趙國於危難。而此時,齊湣王則在蘇秦勸說下,將兵鋒指向了宋國。

慎到嘆道:“這是我和韓兄二人最後一次勸田兄出山,如果田兄仍是回絕,那麼老夫也只好出走楚國了。”

田武一聲長嘆道:“二位請相信田某有不得已的苦衷,送客!”

望着韓聶和慎到二人離去,一言不發的田單終於開口問道:“到底是什麼苦衷使老爺子不肯答應他們?”

田武卻有些失神道:“走了,走了,韓聶走了,慎到走了,匡章走了,王燭走了,稷下學宮的人也差不多都走了,我田武也要走了。”似是自言自語,卻又似在回答田單的提問。

田單直覺不妙,驚呼道:“父親!”

田武慈祥的看了田單一眼,苦笑道:“還記得我跟你說過天武劍的第一次敗北嗎?”

田單冷然道:“是誰!”

田武道:“此人叫墨希夷,年紀只在三十來歲,一身修爲卻到了天人交感、深不可測的境界,單兒將來若遇到他切要小心,在你的武功未能作出突破前,儘量避免與他正面交鋒吧。”

田單終於明白父親要“走了”的意思,聲音沙啞道:“這怎麼可能,難道這些年你一直重傷未愈?”

田武此刻早已不復與田單爭雄時的威風,臉上卻露出坦然的笑容,道:“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以九州的人傑地靈,高手總是層出不窮的,一日未達到武道的顛峰,一日便要擔心敗北甚至戰死。一個武者也只有時時刻刻保持這樣的心理,他的武功才能更上一層,在漫長而兇險的道途中攀上最高峰。這些年來,我一直壓制着傷勢,到最近已經有些失控,所以今日你能來找我比武,我已經感到非常欣慰了。你不要以爲我因受了內傷,功力就打了折扣,其實今夜我是以最佳的狀態和你比劍的,自從敗在墨希夷手上後,我的武功已更進一層,而你能和我打成平手,實在讓我老懷大慰,以你如今的武功,應該和當年的墨希夷所差無幾了。”

田單一顆心鉛墜下去,強忍着熱淚,狠狠道:“墨希夷是什麼人?”

田武臉色變色蒼白,無力道:“魯仲連知道的。單兒你出去吧,我想一個人靜靜的走。”

田單悲從中來,兩行熱淚再抑制不住的滾滾流淌而下,懇求道:“父親就不能晚幾天再走嗎?就不想先見見你的兒媳嗎?就不能讓我先辦了喜事再辦喪事嗎?”

田武此時卻如迴光返照,忽然來了精神,怒斥道:“你不是才鑄了心劍的嗎?卻爲何如此脆弱,我田家的男兒沒有一個是孬種!你若連這點生老病死都看不透,將來還如何面對沙場殘酷的嘶殺!我特意要今晚走,不過是想給你那把鑄得還不算完美的心劍再加些火候,如果你連這也不明白,那你就不配做我田武的兒子!”

田單突的跪下,重重磕了三個響頭,猛一咬牙,邊淌着熱淚邊往自己的房間走去。

第三章 驚雷變第四章 胥煙花第一章 有備無患第二章 神威第八章 四個字,天下勢第二章 出城第七章 滿庭芳第四章 若雪第三章 驚雷變第六章 變第二章 下九流劍第六章 變第五章 迎娶第七章 衆叛親離第五章 在商言政,呂不韋第六章 亮劍第七章 逆流之死第三章 技不如妓,煙花閣第七章 交鋒,爭鋒,握手第四章 杜溫香第六章 變第三章 俱折服第四章 先出聲於天下第七章 滿庭芳第二章 一戰成神第六章 中伏第三章 俱折服第一章 魯仲連的掙扎第二章 先知第一章 急轉直下第五章 虛與委蛇第二章 下九流劍第七章 脣亡齒寒第六章 亮劍第五章 迎娶第六章 香草美人第五章 魏公子,無忌導讀:告家長書第八章 四個字,天下勢第七章 交鋒,爭鋒,握手第二章 石破天驚第七章 混亂,寧靜第七章 墨者第一章 急轉直下第六章 變第四章 先出聲於天下第二章 石破天驚第六章 魯仲連出馬第四章 杜溫香第三章 俱折服第七章 混亂,寧靜第二章 西施故里的南施第八章 當年神童,魯逆流第六章 亮劍第三章 硬撼第二章 先知第七章 混亂,寧靜第八章 將計就計第八章 四個字,天下勢第一章 不治而議論第七章 混亂,寧靜第八章 四個字,天下勢第六章 內幕第三章 技不如妓,煙花閣第四章 杜溫香第一章 禍起蕭牆第五章 木秀於林第三章 大良造第二章 西施故里的南施第八章 當年神童,魯逆流第三章 伐謀導讀:告家長書第三章 新娘第五章 魏公子,無忌第六章 亮劍第七章 逆流之死第五章 木秀於林第四章 博弈第一章 談天衍(楔子)第六章 香草美人第三章 技不如妓,煙花閣第四章 蘇秦,王子,全勝第六章 變第四章 杜溫香第三章 硬撼第二章 虎視何雄哉第一章 談天衍(楔子)第八章 全城封鎖,風滿樓第六章 內幕第五章 迎娶第三章 俱折服第六章 香草美人第一章 赤松第六章 魯仲連出馬第二章 西施故里的南施第一章 禍起蕭牆第一章 不治而議論第二章 石破天驚第七章 逆流之死
第三章 驚雷變第四章 胥煙花第一章 有備無患第二章 神威第八章 四個字,天下勢第二章 出城第七章 滿庭芳第四章 若雪第三章 驚雷變第六章 變第二章 下九流劍第六章 變第五章 迎娶第七章 衆叛親離第五章 在商言政,呂不韋第六章 亮劍第七章 逆流之死第三章 技不如妓,煙花閣第七章 交鋒,爭鋒,握手第四章 杜溫香第六章 變第三章 俱折服第四章 先出聲於天下第七章 滿庭芳第二章 一戰成神第六章 中伏第三章 俱折服第一章 魯仲連的掙扎第二章 先知第一章 急轉直下第五章 虛與委蛇第二章 下九流劍第七章 脣亡齒寒第六章 亮劍第五章 迎娶第六章 香草美人第五章 魏公子,無忌導讀:告家長書第八章 四個字,天下勢第七章 交鋒,爭鋒,握手第二章 石破天驚第七章 混亂,寧靜第七章 墨者第一章 急轉直下第六章 變第四章 先出聲於天下第二章 石破天驚第六章 魯仲連出馬第四章 杜溫香第三章 俱折服第七章 混亂,寧靜第二章 西施故里的南施第八章 當年神童,魯逆流第六章 亮劍第三章 硬撼第二章 先知第七章 混亂,寧靜第八章 將計就計第八章 四個字,天下勢第一章 不治而議論第七章 混亂,寧靜第八章 四個字,天下勢第六章 內幕第三章 技不如妓,煙花閣第四章 杜溫香第一章 禍起蕭牆第五章 木秀於林第三章 大良造第二章 西施故里的南施第八章 當年神童,魯逆流第三章 伐謀導讀:告家長書第三章 新娘第五章 魏公子,無忌第六章 亮劍第七章 逆流之死第五章 木秀於林第四章 博弈第一章 談天衍(楔子)第六章 香草美人第三章 技不如妓,煙花閣第四章 蘇秦,王子,全勝第六章 變第四章 杜溫香第三章 硬撼第二章 虎視何雄哉第一章 談天衍(楔子)第八章 全城封鎖,風滿樓第六章 內幕第五章 迎娶第三章 俱折服第六章 香草美人第一章 赤松第六章 魯仲連出馬第二章 西施故里的南施第一章 禍起蕭牆第一章 不治而議論第二章 石破天驚第七章 逆流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