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科舉制度定

然而,如果這被這麼輕易的打發了,他們就不是專門來搞事情的了。x23us.com更新最快

那盧騫雖然被蕭說的一愣一愣的,但是稍後,便反應了過來,再度開口道,“這麼說,蕭相您會種田,做工,經商了?”

蕭搖了搖頭道,“老夫也不會。”

“這不就是了,咱們讀書人,只要會管理這些農夫,工匠,商人,就行了,何必要會做這些事呢!”盧騫似乎找到了突破點,揚聲道。

“你說的有道理,所以,朝廷的科舉制度,也取文科進士,如果,你有足夠的才能,未來老夫這個尚書左僕射的位置,說不定歸你來坐。

但是,朝廷也需要會種田的官,會做工的官,以及會經商的官。

你剛纔所說的安北大都督孫正明,他就是個會種田的官,在他的推動下,咱們關中今年的棉花,瓜果,糧食,都豐收了。

如果咱們朝廷有很多個像他這樣會種田的官,那麼,全天下百姓都會豐衣足食,老夫雖然官位在他之上,但卻自認爲對於這個國家起到的作用卻沒有他大。對此,你有異議嗎?”

你要是說讓關中所有百姓都大豐收的人不好,那關中的百姓可不會同意,蕭這話一出,許多因爲田地豐收而受到實惠的百姓紛紛出言支持,現場再度陷入一片嚷嚷聲之中,當然,大家都是在說蕭說的對,朝廷,就應該有更多教大家種田的官纔好。

盧騫預料中的人多勢衆,逼迫皇帝妥協的情景沒有出現,反而,他們這千把人,落入了數萬人百姓的指責之中,感覺有點勢單力薄。

“孫正明只是個例,咱們大唐確實以農爲本,然而,只有士人,才能管好農夫的生產次序,您不能以偏概全。”

“那你告訴老夫,朝廷爲什麼不選一個懂得農事的人來管農夫,而要選你一個不懂農事的人來管理農夫?”

“這士人讀書明理,懂得教化百姓。”

“前面老夫好像跟你說過吧!朝廷也取文學生來教化百姓,然而,百姓不只是需要明理,還需要掌握更好的生產生活技能,

比如,渭南有上百個大工廠,需要懂得工業技術的官員,指導,組織他們做工,他們製作出來的商品,需要會經營商貿的人,組織將其賣到世界各地。

這些東西,我們這樣的讀書人,就教不了。”

蕭說的簡單直白,所有在場的百姓都聽的懂,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其實,不是古人對於生產技能沒有研究,而是這些研究成果,通常會以文字記載的方式,被保留下來,久而久之,就都被讀書人掌握了。

而這些掌握了知識的讀書人,會利用手上的這些知識,去掌控什麼都不懂的傻老百姓,這樣,世家門閥就誕生了。

在漢朝時期形成的這些世家門閥,之所以有錢,主要原因還是他們的生產技術,比普通老百姓高一個層次,在他們主持下的生產,是比老百姓自己生產多出一些的,國家但有富餘,肯定是他們的手上的富餘最多,這就導致了統治者必須倚仗他們才能得到一些資源。

盧騫被蕭的一番話,說的語塞,人家朝廷取專業人才,來做專業的事,道理說的通啊!

不過他還有後招,道,“就算如此,也未必非要給他們官身啊!就好比以往的工部,不也都是由士人主管工匠嗎?讓他們在屬下幹活不就好了。”

聞言,蕭卻是笑道,“首先,此前朝廷在科考的公告上說過了,此次科考不授官,不管是進士科,還是其它各科,都只是獲取一個實習生的資格,朝廷並不能通過一張考卷,就知道一個考生的能力,品德,休養,能不能作爲一個官,而只是通過讓他們在職司上實際操作,看過他們的實際能力之後再做決定。

其次,你說以往,以往的工部,有大唐現在的工部強大複雜嗎?你知道此前大唐有多少工戶,現在大唐有多少工戶嗎?

你應該不知道,那麼,老夫就來告訴你,大唐建國之初,工戶不過萬餘,工人不到五萬,而現在,只是善陽和長安兩地,從事工業的人口就超過百萬,所涉及工業技術之多,之繁雜,不是你一介普通人能想象的,光是一個千里鏡,就能讓我大唐的軍隊在戰場上佔盡先機,無一敗績,這些東西,你懂嗎?

你應該是不懂的,因爲你還在說以往,老夫問你,以往的那些只用士人爲官的朝代,如今安在?”

蕭儘可能的讓自己的聲音中氣十足,將孫享福那篇辯詞稿子裡面想要發揮的效果展現出來,待得他說完,場面上早已鴉雀無聲。

千里鏡這個神奇的東西,對於坊間百姓來說,還只是一個傳說,他們只是從名稱上,感覺這是個很厲害的東西,卻不知道它具體有什麼功能,原來,大唐是因爲有了工人制作出來的千里鏡,纔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

盧騫卡殼了,貌似,朝廷這次科舉改革,在任何方面都說的通,讓他駁無可駁,然而,他還有一個殺手鐗,那就是君王一定會比較敏感的權力問題。

“然而,草民以爲,新的科舉制度,還是諸多不妥之處,讓百姓來決定一個學子是否能夠當官,豈不是將民權凌駕於皇權之上,如此的話,老百姓只選擇聽從自己的人爲官,甚至與這樣的人一起,形成不聽中樞號令的地方政權,對抗皇權,這豈不是要天下大亂?”

對於這個方面,孫享福在辯詞裡面也有準備,蕭正欲答話,卻被李世民制止了,道,“這個問題,就由朕來回答吧!”

李世民從車駕上向車沿處走出了幾步,用目光掃視了所有圍觀的百姓一圈,高聲道,“朕聞古語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若朕上修仁政,下憫百姓,百姓擁戴朕,合情。

若朕不修仁政,殘害百姓,百姓反對朕,合理。

然而,朕治理天下,靠的不是一人之力,乃是所有官員的力量,如何保證這些官員在地方上是執行朕的仁政,而不是殘害百姓呢?這就需要靠監督。

對於官員的監督,歷朝歷代所使用的辦法,都是派遣更高級別的官員去巡查,但是官官相護,收效甚微。

蕭相大才,想到了用這些被官員管理的百姓來監督官員的辦法,朕覺得十分可行,官員在地方,是不是在爲百姓辦好事,只有當地的百姓知道。

如果一個官,能夠討好當地所有的百姓,那至少說明他是合格的。

至於你所說的,百姓只選擇聽從自己的人爲官之類的,那纔是真正的以偏蓋全之言,百姓只是能給官員的施政水平打分而已,官員的去留,在是由朝廷的各項考評作爲基礎決定的,民意只是其中一個參考標準而已。

如果有的人以爲對抗皇權,對他們是有利的,那麼,朕會讓他知道,在朕治下的大唐,有多麼強大。”

李世民這話說的霸氣側漏,直接告訴所有人,我待百姓好,百姓擁戴我,我待百姓不好,百姓反對我,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反對歸反對,你要是想造反,我就滅了你,任你有萬般反對的理由,你打不過我,一切都是枉然。

這是一些犯忌諱的敏感話題,李世民就這麼直接拿出來說了,不僅展現了他的自信,也展現了他的胸襟。

在封建社會裡,講究的可是視君如父,子不言父之過,君父說的是對的,你要聽,君父說的是錯的,你也要聽,但李世民此舉,卻是等於向世人宣佈了,他允許別人說他的錯。

或許,正是應爲他有這樣的胸襟,纔有歷史上貞觀朝那麼開明的政治風氣吧!

盧騫不敢再繼續說下去了,因爲,此時,所有圍觀的百姓看李世民的眼神中,都充滿崇拜迷信的光芒,在他們看來,這可是一位真正爲民着想的好皇帝啊!

民心在李世民這,現在,他說什麼是對的,什麼就是對的,不知道是誰開了個頭,山呼海嘯的萬歲聲便在城門口響起,即便的遠在皇城門口迎接皇帝車駕的長孫皇后都聽的清楚。

而在茶樓裡等待城門口消息的盧文淵等人,卻是面色一黑,知道了大事不妙。

城門口的情景,已經註定了新的科舉制度無法動搖,那些原本想要人多勢衆的學子,反被所有的百姓一起人多勢衆碾壓了一把,灰溜溜的退到了人羣之中逃離現場。

孫享福也並沒有讓人深究他們,主要煽動的幾個人的資料早已被他記錄在案了,那些從者,能夠改過自新,也是可以再給他們一次機會的,畢竟,現在朝廷缺人嘛!

而且,即便他們是出自世家門下的人也沒關係,人民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在人民的監督下,還能作奸犯科的人,不多了。

在百姓的歡呼聲中,李世民的車駕進城了,跟在後面的蕭也鬆了一口氣,然而,科舉嘛!重要是還是在考試環節,李世民回宮之後,肯定會看孫享福和蕭給各科出的考卷,到時候,只怕又會費一番脣舌解釋。

“只怕有了城門口這事,應考者的人數會多出一倍都不止,蕭相,看來,咱們還得做幾天苦力,安排考場啊!”

在剛纔的對話中,孫享福的眼神一直在百姓的臉上掃視,其中有很多原本不瞭解朝廷這個取士制度的人,聽過蕭的解釋之後,都有一股躍躍欲試的興奮。

因爲此前他們雖然看到了工科,醫科,甚至商科,都可以參考,卻也同時看到了今科科舉不授官的字樣,這就讓很多人搞不清楚朝廷舉辦這次科舉的目的了,大多數人認爲,既然沒官做,那還考個錘子,不過現在,他們都懂了,原來通過考試,只是做官的第一步,只要再通過了後面的實踐檢驗環節,就有官做了。

第248章 魏徵到善陽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751章 發動第五十二章 武士彠貶官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558章 王浩的手段第691章 瘋狂的股價第257章 回紇臣服第638章 勸說王旭第582章 無官未必一身輕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590章 長孫無忌上任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212章 驚覺第282章 談心第277章 玩脫第160章 如何善後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247章 全部都爭起來第九十一章 歡樂繼續第461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579章 二進宮第三十一章 經營思想第290章 慰問百姓第646章 找上門來的麻煩第351章 上齊城也有着落了第163章 雙簧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一百零三章 回村種菜第519章 安排第711章 誣告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659章 上門借人第743章 到船廠第760章 治理難第175章 唐奉義第313章 一敲打就上鉤第325章 馮智戴的提醒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639章 制海權的重要性第674章 開春後的打算第432章 小事情的必要性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737章 五年第490章 東邊戰事定第435章 任務艱鉅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479章 王麟隕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507章 超級龐然大物的構架第146章 制海鹽第305章 對策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341章 再向前進一步第294章 給虞家開闢的產業第583章 回程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三十二章 重陽登高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295章 貞觀三年第551章 孫享福的腦回路第758章 終成三足鼎立之勢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244章 與王浩的交鋒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203章 農門的傳承方式第648章 歸又去的玄奘第362章 高原上的謀劃第140章 和韋氏的合作第145章 倭國使團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765章 調控的問題第一百零四章 避不開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512章 時代廣場開業第六十三章 各有心思第628章 探討皇權第627章 好皇帝難做第631章 制度出臺第170章 農門建立第二十章 監丞!奸臣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二十九章 國之利器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510章 小百姓眼中的大人物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第743章 到船廠第150章 滿船寶第345章 新勞動管理和稅收制度第398章 論法第629章 聊通透了第二十章 監丞!奸臣第462章 東邊戰事第155章 合作
第248章 魏徵到善陽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751章 發動第五十二章 武士彠貶官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558章 王浩的手段第691章 瘋狂的股價第257章 回紇臣服第638章 勸說王旭第582章 無官未必一身輕第762章 出使大食第590章 長孫無忌上任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212章 驚覺第282章 談心第277章 玩脫第160章 如何善後第429章 打工的人們第247章 全部都爭起來第九十一章 歡樂繼續第461章 幸福來的太突然第579章 二進宮第三十一章 經營思想第290章 慰問百姓第646章 找上門來的麻煩第351章 上齊城也有着落了第163章 雙簧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一百零三章 回村種菜第519章 安排第711章 誣告第375章 官制大改第659章 上門借人第743章 到船廠第760章 治理難第175章 唐奉義第313章 一敲打就上鉤第325章 馮智戴的提醒第189章 建設封地第639章 制海權的重要性第674章 開春後的打算第432章 小事情的必要性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737章 五年第490章 東邊戰事定第435章 任務艱鉅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479章 王麟隕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507章 超級龐然大物的構架第146章 制海鹽第305章 對策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341章 再向前進一步第294章 給虞家開闢的產業第583章 回程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354章 壓力山大第三十二章 重陽登高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295章 貞觀三年第551章 孫享福的腦回路第758章 終成三足鼎立之勢第548章 金錢概念和價值觀第七十章 思想教育第244章 與王浩的交鋒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203章 農門的傳承方式第648章 歸又去的玄奘第362章 高原上的謀劃第140章 和韋氏的合作第145章 倭國使團第538章 烏龍般的彈劾第765章 調控的問題第一百零四章 避不開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512章 時代廣場開業第六十三章 各有心思第628章 探討皇權第627章 好皇帝難做第631章 制度出臺第170章 農門建立第二十章 監丞!奸臣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二十九章 國之利器第471章 沒有難度第510章 小百姓眼中的大人物第525章 組建海軍第588章 九垸縣的民學課第743章 到船廠第150章 滿船寶第345章 新勞動管理和稅收制度第398章 論法第629章 聊通透了第二十章 監丞!奸臣第462章 東邊戰事第155章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