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

bookmark

洛陽。

崔幹佑率領十萬燕軍主力剛回洛陽,就傳來唐軍從西沃古渡渡河的消息。

這意味着什麼,崔幹佑心裡再清楚不過。

安守忠危矣!

一旦唐軍攻破靈寶狹道,挺入新安縣,大燕這就要玩洛陽保衛戰了。

毫無疑問,洛陽是堅城。

而守城的意義,在於大局戰略,求反敗爲勝之機。

就像是歷史上的雎陽保衛戰一樣,張巡、許遠長達一年多的堅守,挫敗了叛軍席捲江淮,快速佔領華夏的意圖。

安祿山失去范陽,失去中原。沒有任何援軍。

死守洛陽敗亡只是遲早的事。

“朕就要死無葬身之地了,你們這麼多人是酒囊飯袋嗎?打不過李瑄小兒就罷了,連阻止一時都這麼困難,朕要你們何用?”

紫薇城,明堂,大燕文臣武將齊聚一堂,看着安祿山在殿臺上大發雷霆。

百官內心充滿憂慮,范陽起兵,如風捲殘雲,至洛陽建都建國。

那時,文武百官人人喜悅,他們想搶奪功勞、出謀畫策,封侯拜將。

特別是潼關大勝,南陽大勝的時候,連洛陽士紳都認爲安祿山該擁有天下,紛紛獻出珍寶。

時運變化無常,短短半年時間,大燕失去戰略主動。

明明兵強馬壯的樣子,卻像是空中樓閣一樣。

“怎麼都閉嘴了?平時七嘴八舌哪去了?快給朕獻計策?”

“啪!”

怒氣之下,安祿山將玉案上的果盤、酒杯推倒。

那清脆的聲音,使所有文武大臣的脖頸一縮。

安祿山又怒瞪嚴莊、高尚這兩位謀士,是他們激起自己的野心,將他帶到不歸路。

皇帝之夢,並不舒坦。

他不再奢望去得到玉環娘子,飽暖思淫慾,此時的安祿山並不“飽暖”,而是想全身而退,保住自己的富貴。

他不再有雄霸天下的野心,只想偏安一隅,安心享樂。

“回陛下,兒臣願率領兵馬至洛陽城西,拼死與李瑄一戰,以護衛陛下離開洛陽。”

這時,義子安忠臣站出來,向安祿山請纓道。

留在洛陽遲早是死。

不如先擊敗郭子儀、李廣琛、張巡的兵馬,再渡黃河回范陽。

從而依靠范陽堅城,割據東北。

“疾風知勁草,關鍵時刻,還要靠吾兒。”

安祿山見安忠臣願意爲他排憂解難,心中多些寬慰。

還是他的義子靠得住。

就像現在的安守忠一樣,冒生命之危守衛靈寶。

“陛下,留在洛陽將是孤城懸守,應儘快離開洛陽,以圖東山再起。”

嚴莊出面說道。

現在保住小命要緊。

“崔將軍,你覺得靈寶大概能抵抗多久,唐軍又需要多久能到達洛陽。”

安祿山沒有搭理嚴莊,他對嚴莊的話置若罔聞,主動詢問崔幹佑。

他肯定是要離開洛陽的。

現崔幹佑的十萬大軍,駐紮在洛陽城外。

另外,洛陽還有雜七雜八的兵馬五萬。

其餘兵馬在固守陳留、滎陽,以及洛陽南面的伊闕、大谷、轘轅等關,防衛王難得麾下的兵馬。

“回陛下,以安將軍的驍勇,哪怕被唐軍夾擊,也應該可守十天左右。唐軍想到洛陽,最起碼得十五天時間。”

崔幹佑大膽猜測後,向安祿山回道。

是他和張通儒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安守忠自願留在靈寶。

現在看來,是他害了安守忠。

他的猜測相對樂觀,李瑄兇如猛虎。

凡李瑄用兵,頗有一種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的感覺。

不動則已,動則如排山倒海,勢若雷霆,不給他們撤離的時間。

“三日後,啓程前往陳留,大軍前往滎陽,先將東面唐軍擊敗,再渡黃河。”

安祿山下達命令。

從洛陽也可以渡黃河,但渡過去是太行陘,現太行陘、汲郡都是唐軍把守。

安祿山還不知道上黨高地有多少唐軍。

而且太行山一帶,山路艱難,不適合大規模行軍。

最穩妥的方法,就是從滎陽過黃河,直接攻擊汲郡。

滎陽相對平坦,且滎陽上的黃河古渡是大渡。

安祿山爲自己留退路的時候,在滎陽古渡佈置衆多船隻,並派遣士卒把守。

爭奪渡口後,派遣先鋒,擊破河北諸郡的唐軍,使大軍返回范陽。

“遵命!”

崔幹佑等將領命。

而嚴莊、高尚這些成爲透明人,徹底失寵。

安祿山將敗逃的責任歸咎於嚴莊、高尚,認爲是他們的無能,才導致自己誤入歧途。

現安祿山更倚重麾下的將領。

此時嚴莊、高尚冷汗直流,大氣都不敢喘一聲。

那些被迫臣服於大燕的僞官,內心惴惴不安。

如果安祿山脅迫他們離開,至范陽後,亦是地獄。

若安祿山被打敗,朝廷還會接納事賊的他們嗎?

“阿史那承慶、阿史那從禮,你們迅速徵調糧草,將朕的寶庫都準備妥善……”

安祿山又向親信的阿史那承慶、阿史那從禮吩咐。

平時這樣的任務,該歸嚴莊、高尚。

“遵命!”

阿史那承慶、阿史那從禮領命。

嚴莊更加寒心。

他認爲回紇、吐蕃,已經向河西走廊、隴右發動攻勢。

但戰術上的敗退,使他們沒有時間。

這一走,生死未卜,更不可能再回來。

……

在安祿山決定離開洛陽,僅僅一日後,他再次召文武百官到萬象神宮,並下令立刻離開洛陽。

此時安祿山面色蒼白,像是剛大病一場。

因爲陳留被唐軍攻破,僞陳留太守被殺死,陳留諸縣望風而逃,現在唐軍正向滎陽進軍。

更可怕的是史定方帶回消息,唐軍陌刀軍在澠池大破兩萬燕軍,安守忠背後完全暴露,靈寶失守在即。

唐軍騎兵如果速度快的話,不需要五天,就能到達洛陽。

昨天崔幹佑說唐軍十五天能到,轉日就被安祿山罵了個狗血淋頭。

還要依仗崔幹佑統兵,所以安祿山沒有殺他。

事已至此,安祿山一刻也不敢耽擱,他們註定會與郭子儀、李廣琛一戰。

畢竟唐軍不會眼睜睜地看着十萬兵馬渡過黃河。

到達這種地步,一定要有人阻擋唐軍前進。

安祿山將這件事情交給安忠臣、張忠志這兩位義子,並許諾只要擋住五天時間,他們可以棄軍而逃,回范陽後封他們爲親王。

安忠臣是真心爲安祿山爭取時間,但張忠志雖是安祿山義子,心中很是不痛快。

但他不敢抗命,否則安祿山一定會殺死他。

安祿山給安忠臣、張忠志一萬范陽精兵,以及三萬五千新兵,讓他到函谷關,務必抵擋唐軍五日以上。

那些新兵對安祿山來說是拖累,索性全部留下阻擋唐軍。

安祿山所言的函谷關,爲漢函谷關,在新安縣的東面,離洛陽城只有數十里路。

漢函谷關的關城和闕臺雖已被破壞,但還是一處險要的地方。也是最合適阻攔唐軍進入洛陽的位置。

安祿山又向李歸仁、孫孝哲下達死命令,讓他們率領曳落河,同羅、靺鞨等精騎作爲先鋒,務必在短時間內擊潰滎陽方向的唐軍。

絕不能阻礙大軍渡河至河北。

在安祿山看來,東面的唐軍,遠遠沒有西面的唐軍精銳。

他的精兵擊潰郭子儀應不在話下。

一切都安排好後,安祿山捨棄洛陽諸多糧草,只是讓禁軍隨意收拾一下倉庫中的金銀珠寶,攜少量糧食,乘戰車倉皇出洛陽城。

平日裡愛惜的寶物,多來不及收拾被捨棄。

宮中的美女、皇妃,也多被禁軍帶走。

“我安祿山起於卑微,多次險象環生。經歷大起大落。現只是暫時的低谷,我一定會再回來!”

出紫薇宮的時候,安祿山又看一眼高聳入雲的明堂,他終究沒有將明堂燒燬,幻想着有朝一日,還能捲土重來,再登到明堂上看輕歌曼舞。

不過安祿山臨走前縱容士兵搶奪洛陽城。

哪怕是向安祿山貢獻的富商、豪強都不免喪於燕軍之手。

被搶走的金銀珠寶、數不勝數。

平民百姓也被殃及。

之前安祿山定都洛陽,爲維護自己的形象,強令士卒不準在洛陽胡作非爲。

但現在要逃命,富庶的洛陽城,就成了燕軍發泄獸慾的地方。

只是唐軍步步緊逼,留給燕軍的時間太短。

天黑之前,大軍必須出城,否則不再管。

掉隊的燕軍,會被憤怒的洛陽百姓撕成碎片。

使得燕軍專門瞅準貴族、富強居住的區域劫掠,大部分百姓免受災難。

即便如此,洛陽城也有數百人喪命,還有數以千計貴族女眷、皇妃、奴婢、宮女被隨軍帶走。

燕軍經過一系列的劫掠後,個個都富得流油,每個士卒的盔甲內都藏着鼓鼓的金銀珠寶。

那些絲綢、錢幣,都屬於卑微之物,因體積、重量太大,被燕軍丟棄。

安祿山對人心的把控,也不到位。

他將三萬五千多名非嫡系的新兵留給張忠志和安忠臣,但他們逃跑的消息人盡皆知。

大廈將傾,一些投機的混混無賴,怎可能用命爲他們斷後路?

而且這些混混無賴也趁機搶了不少金銀珠寶,找個地方隱姓埋名,也可以富貴。

在張忠志、安忠臣率領兵馬到漢函谷關駐守的時候,新兵成羣結隊地逃亡。

如果是三五逃亡,張忠志還能殺雞儆猴,但現在根本頂不住。

脾氣暴躁的安忠臣殺了數十人,也難以阻擋新兵逃竄。

最終新兵像是商議好似的,三萬多新兵一鬨而散,向四面八方跑。

樹倒猢猻散,沒有人相信安祿山還會勝利。

范陽士卒視而不見,憑藉張忠志和安忠臣可抓不住幾個人。

張忠志只能嘆一口氣,隨他們去吧!

這種情況,新兵反而會拖累范陽兵戰鬥。

此時范陽士卒士氣低迷到極點,軍中一片頹廢。

他們隊伍散漫,有的士卒將長矛拖在地上走。而且行軍速度極慢,步履維艱。

跟隨着安祿山范陽起兵,冒着殺頭的風險。

現在安祿山跑了,把他們留下,憑什麼?

他們搶來大量金銀珠寶,又有什麼用?

就像是張通儒說過那句話一樣,北邙山葬的是王侯將相,而非他們這些人。

他們死後,免不了曝屍荒野。

更可悲的是,無法與家人訣別。

這種暴戾的情緒,每走一里,就醞釀一分。

像是馬嵬驛兵變的飛龍禁軍一樣,武夫的戾氣極大,當自己的利益無法被採納後,久而久之,積累怨氣,武夫們就會訴諸於武力去行一件事情。

這就是唐末“牙兵”的起源,他們沒有一點紀律,一點不順心,就用武力達成自己的心願。

現在前往漢函谷關的范陽士卒就是如此。

順着谷水,即將到達谷城的時候,范陽兵卒產生譁變。

上萬士卒的意志,集中於一點。

他們不再聽從張忠志和安忠臣的命令,要求大軍返回,跟隨大軍主力一起回河北。

他們不想像新兵一樣逃跑,因爲他們的家在河北、范陽、漁陽等地。

任憑安忠臣大罵,大軍立於谷水不發。

“想要造反嗎?”

行軍司馬何元辿呵止這些范陽士卒。

他拿出自己大將的威勢,準備威服他們。

但范陽士卒不爲所動,他們不尊軍令,格外團結。

“誰不聽令,便殺死誰,以儆效尤!”

何元辿再次大喝一聲。

“先殺死你!”

暴兵憤怒再次被點燃,數以百計的士卒羣起,持矛攻向何元辿。

“噗嗤!”

何元辿還未反應過來,便被數十支長矛洞穿。

www ¤Tтkǎ n ¤℃O

又有一些暴兵衝向平時對士卒非打則罵的安忠臣。

安忠臣還在罵范陽士卒的時候,數百范陽士卒已經將他圍住。

“放肆!你們不想活命了嗎?”

安忠臣指着暴兵說道。

“殺了賊人,我們才能存活?”

暴兵齊喝,將安忠臣視爲阻礙他們回家的賊人。

他們不待安忠臣迴應,挺矛而來,安忠臣的數十名親衛瞬間就被殺死。

“混賬!”

安忠臣恐慌大罵,他雖驍勇,但寡不敵衆,長槍還未掄幾下,就被已方士卒挑開盔甲,刺破後心。

他眼睛瞪大,死不瞑目,無比憋屈。

現在所有范陽士卒的矛頭,全部指向奚族出身的張忠志。

作爲後世河朔三鎮之一,榮華富貴,安享晚年,張忠志情商很高。

他見事不可控,立刻大喊:“我早就想殺死安忠臣,帶着兒郎們回范陽,我是奚族人,怎會不留戀家鄉?”

“不要殺張將軍,他可以帶我們回去!”

一名士卒大喊一聲。

暴兵們這才平息怒火,願意跟隨張忠志。

躲過一劫的張忠志,只能硬着頭皮原路返回,追擊安祿山的逃亡路線。

他心中清楚要危險了。

從靈寶到洛陽,乃至於安祿山逃跑的滎陽,都將處於不設防狀態。

唐軍騎兵可以長驅直入。

燕軍要幾天時間,才能渡過黃河,唐軍一定不會給他們機會!

張忠志是安祿山范陽起兵前,偷偷從長安逃回范陽的,因此被安祿山收爲義子。

歷史上,他因爲投降大唐,被賜姓李,賜名寶臣,以示榮寵。

……

澠池。

李瑄殺死安守忠後,在秦趙會盟臺休整一晚。

同時,他也得知荔非守瑜、車光倩、荔非元禮等配合天策衛完成峽石之戰的勝利,全殲燕軍。

向洛陽之路,除了有名無實的漢函谷關以外,基本已無障礙。

李瑄昨晚已派遣探馬,在洛陽方向打探消息。

上午,李瑄到達澠池驛,聚攏陌刀軍、神臂弩手。

數千天策衛鐵騎、兩萬輕騎、一萬鐵騎,已經進入澠池境內。

同時,哥舒翰率領兩萬兵馬,正在從西沃古渡渡黃河。

李瑄改變戰術,讓河東的其他三萬兵馬,由車神賽率領,前往上黨高地,過太行陘,至汲郡。

防止安祿山逃出洛陽,從汲郡逃跑。

現在李廣琛、辛雲京都渡過黃河在陳留,汲郡由李國貞駐守,兵馬只有五千,哪怕加上鄴郡的張仁賢,也僅有一萬,不足抵抗安祿山渡河。

如果安祿山全力守洛陽,可能守衛一年半載,但也僅此而已。

李瑄認爲安祿山一定會逃回范陽,求更長的生機。

歷史上的安祿山,在受挫一點的時候,就急不可耐地回范陽據守。

李瑄重新認命峽石令、澠池令、新安令。

讓他們配合張守瑜、白孝德麾下的輕騎,剿滅餘孽,安定諸縣。

又讓他們組織倖存的百姓,收攏叛軍的屍體。

將屍體上所得的金銀珠寶,分一些給諸縣百姓。

因爲李瑄知道那些叛軍身上攜帶大量金銀珠寶。

交代好一切後,李瑄先率領陌刀軍、神臂弩手,向新安縣而去。

並令後方士卒加快速度趕來,慢的話可沒有軍功。

翌日,在新安縣與哥舒翰麾下的兩萬士卒匯合。

後方的三萬多騎兵先一步趕上來。

李瑄得到消息,不僅漢函谷關無人駐守,而且安祿山已經棄洛陽而逃。

在新安縣至洛陽城一帶,到處都是散兵遊勇。

從捉拿的散兵遊勇身上,李瑄得知一些消息。

原來這些都是燕軍新兵,因絕望之下脫離燕軍準備逃回家鄉。

另外還有一萬范陽兵欲前往漢函谷關阻礙唐軍前進,但不知爲何,走到谷城的時候,又掉頭向滎陽而去。

“叛軍已亂,此時已是強弩之末。”

“陌刀軍、神臂弩手、天策衛,河隴、安西北庭的輕騎、精騎,隨本王奔襲至滎陽。”

“哥舒將軍,你率領麾下兩萬士卒,捉拿潰散的叛軍散兵遊勇,不要讓他們危害周圍鄉里。另派遣一隊士卒,進入洛陽城,維持秩序。敢作亂者,斬!”

李瑄在漢函谷關下達軍令。

由李瑄率領四萬輕騎、精騎、騎馬步兵先行,咬住安祿山的尾巴。

安祿山逃亡之路,隨行的車馬、宮人無數,不可能快。

不說追上,最起碼能阻止安祿山大部分兵馬從滎陽過黃河。

哥舒翰麾下的兩萬士卒,都是郡兵、鄉勇,又全是步兵,用以清剿餘孽。

白孝德和張守瑜率領的兩萬輕騎,很快就會進入新安縣,清剿叛軍漏網之魚。

他們即便跟不上大決戰,李瑄也算他們大功一件。

封常清所率領的主力中,騎兵有兩萬,他們加快速度。

大概會慢李瑄一天的路程。

其餘步兵急速行軍跟隨。

當天夜晚,李瑄路過洛陽城,派人向洛陽城宣佈大唐收復洛陽,讓百姓暫時不要出家門。

悲痛之中,總算迎來一絲笑容。

黑夜散去,將有曙光。

隨後,李瑄下令張興率領五百神臂弩手,五百陌刀軍,一千騎兵,南下進攻伊闕關。

打開關門,令王難得率領八萬大軍進入洛陽。

如果陷入對峙,唐軍能集合各類大軍三十萬,對安祿山的十萬兵馬形成碾壓。

八月二十日。

安祿山距離滎陽還有一段路程,但令他驚恐失色的消息傳來。

新兵全散,范陽軍譁變,殺死愛子安忠臣和司馬何元辿。

他寄予厚望的張忠志正率領一萬范陽士卒向他追來。

這對當前的處境來說,已不是雪上加霜那麼簡單。

氣急敗壞的安祿山想殺死張忠志和那一萬范陽士卒,卻被嚴莊制止。

他不聽嚴莊的,還是阿史那承慶將安祿山勸住。

現在殺死張忠志,攻擊一萬范陽士卒,全軍必潰。

現在如今,燕軍中范陽平盧士卒佔據五成,另外五成是曳落河、六胡州精兵和契丹、奚、同羅、室韋、靺鞨、鐵勒諸部。

危機時刻,必須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方可回到范陽。

阿史那承慶勸說安祿山赦免張忠志和范陽兵的暴動,並獎勵他們。這樣他們就又多一萬精兵。

若執意滅掉這些暴兵,最起碼損失一萬。

理智之後,孰輕孰重安祿山還是能分清的。

不過安祿山也不得不面對唐軍隨時能追上的現實。

他下令將軍中步行的婦女、宮女、奴婢全部留下。

讓大軍和他的戰車保持一個速度。

如果馬車掉隊,則棄之不顧。

步兵士卒必須全力奔跑跟上。

八月二十一日,大軍到達滎陽。

不出意料,滎陽北部的黃河古渡,李國貞、張仁賢率領兵馬在河對岸駐守。

更令安祿山抓狂的是,昨夜張仁賢派小舟偷襲,燒燬了燕軍上百艘船隻。

現最少七天時間,才能將十萬兵馬從黃河古渡通過。

東面的戰火還在持續。

郭子儀發現安祿山出洛陽後,不再進攻滎陽城,只是令一部分鄉勇、郡兵把守滎陽四門。

他和辛雲京、李廣琛、張巡合攏兵馬八萬,向黃河古渡而去。

當他和李廣琛發現燕軍曳落河、同羅精騎後,立刻下令大軍排兵佈陣,兩萬騎兵在側拱衛,又劃分奇兵。

由於唐軍人馬太多,李歸仁不敢衝陣。

反而被辛雲京率領的隴右輕騎遊射。

曳落河是鐵騎,面對輕騎毫無辦法。

而同羅輕騎只想回家,戰鬥意志被隴右輕騎完爆。

死傷數百人後,就龜縮到曳落河旁邊。

郭子儀和李廣琛商議一番,讓辛雲京統領輕騎隨時對敵,而主力以方陣行軍,留下破綻,讓曳落河來攻。

但李歸仁並未上當,他知道自己這些騎兵,根本不可能在隴右輕騎眼皮子底下擊潰八萬兵馬。

遂向安祿山主力方向撤退,尋求策應。

而安祿山這邊,正下令進攻黃河古渡。

叛軍乘坐小舟,頂着唐軍的弩箭。

每一次衝鋒,就意味着燕軍將損失一批船隻。

唐軍準備充沛,燕軍雖兇猛,但久攻不下。

即便大船在黃河中央與唐軍對射,也無法全面壓制唐軍上萬士卒。

有燕軍躲過箭雨,靠近碼頭,很快就要面對十倍於己的唐軍,血融於河。

燕軍連攻渡口一天一夜,唐軍死傷千人,殺死數倍於已的燕軍精銳,死戰不退。

八月二十二日,車神塞丟下步兵,率領一萬騎,先一步到達汲郡黃河古渡,徹底將局勢穩住。

這一萬騎不需要下馬,就等着燕軍上岸後,衝刺他們。

郭子儀、李廣琛麾下的兵馬,距離安祿山僅有十五里。

這也意味着安祿山渡河之夢破碎。

他麾下十萬兵馬,將與唐軍背水一戰。

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132章 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15章 大勝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58章 頭破血流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72章 心在動第438章 真理問世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29章 軍中訓練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25章 渭水離別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46章 再遇薛錯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419章 漢尼拔之刃,蘋果種子,夾擊大食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02章 王忠嗣贈李瑄兩石漆弓,牆倒衆人推第48章 見王忠嗣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49章 賣馬人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415章 除賤爲良運動開始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31章 飛馬射纓第29章 軍中訓練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65章 突厥神箭手第55章 頗黎第58章 頭破血流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415章 除賤爲良運動開始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
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132章 天寒地凍,就是蒼天助我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140章 涼州城,哥舒翰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15章 大勝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368章 九層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第58章 頭破血流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156章 李瑄入李林甫之夢,顏真卿第248章 金盃同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72章 心在動第438章 真理問世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29章 軍中訓練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25章 渭水離別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478章 第一次巡視天下結束,回到長安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46章 再遇薛錯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養馬官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419章 漢尼拔之刃,蘋果種子,夾擊大食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02章 王忠嗣贈李瑄兩石漆弓,牆倒衆人推第48章 見王忠嗣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49章 賣馬人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367章 靈寶之戰,潼關陷落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415章 除賤爲良運動開始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279章 洞房花燭夜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31章 飛馬射纓第29章 軍中訓練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212章 安撫楊玉環,欲長鎮河隴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65章 突厥神箭手第55章 頗黎第58章 頭破血流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75章 生擒大可汗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232章 連斬十八猛將第415章 除賤爲良運動開始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第194章 李瑄的威名,望而止戈第266章 “錦衣衛”,野無遺賢第31章 飛馬射纓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