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

????氐裡窪和矛石鋪歷來就被羊山寨牢牢控制在手中,這兩個村子與羊山寨毗鄰,最方便召集人手,村中丁壯也多,主事之人又是當年與鄭則同闖松嶺的老人,動員起來十分利索?。當鄭人王和趙千刀分別來到兩處村寨之後,村中的告警鑼聲立刻響了起來,家家戶戶的年輕丁壯都回到屋中取了兵刃,或是橫刀,或是木槍,或是短斧,還有一些獵戶人家子弟則挎上獵弓和箭壺,不多時便聚集到村外空地上。

鄭人王和趙千刀各自挑選了兩百人,每人攜帶上自家備好的吃食,便趕赴魚兒鋪。到了傍晚的時候,魚兒鋪中已然兵強馬壯,除了氐裡窪和矛石鋪的四百人外,羊山寨中的百名精銳死士在鄭天王的帶領下早已來到此處,連同魚兒鋪中揀選出來的六十名村丁,這裡已經彙集了五百六十餘人。

鄭氏三兄弟畢竟有些家學,尤其是鄭天王和鄭地王,早年見識過父親出兵打仗的陣勢,又與張家堡爭鋒多年,領軍經驗豐厚。將村丁聚齊後,立刻着手佈置,哪些人封鎖山道,哪些人前出打探,哪些人佈置崗哨,看上去倒也有模有樣。

讓幾個機靈的弟兄跟着褚大前去聯絡村中褚氏內應之後,鄭氏三兄弟便召集心腹聚集在一處,抓緊商議如何攻打石擔村的事宜。商議多時,初步定下了一個方案,準備由老三鄭人王帶兩百弟兄正面強攻,趙千刀帶兩百弟兄由村北的小山上衝下來發動側擊,鄭天王帶領其餘弟兄作爲後備增援。爲此,鄭天王專門叮囑趙千刀,側擊時要果斷迅猛,直插契丹人身後,防備契丹人乘馬逃竄。畢竟從褚大那裡得來消息,石擔村中的契丹人擁有數十匹戰馬,若是沿河谷逃竄的話,就不好追擊了。

天還未亮。魚兒鋪便如開了鍋一般,五百多人忙亂着起身收拾,吃罷早飯之後。便從魚兒鋪出來,直奔石擔村。石擔村離魚兒鋪有五里地,中間隔着一座青山,攀爬起來需要一個多時辰。鄭氏三兄弟帶兵爬過青山。下到河谷之後,天色已經矇矇亮了起來,由河面上升起的霧氣卻還未散開,視線穿出去看不到三十步開外,極好的起到了隱蔽行軍的效果。

離石擔村尚有裡許地的時候。鄭天王正要按照計劃分兵,準備由趙千刀帶人攀上村北的小山,卻聽前方傳來一陣吵鬧聲。鄭天王大怒,此地離石擔村已經很近,這麼吵鬧豈不是暴露了行蹤?他連忙趕過去喝止,卻見濃霧中跑過來幾個身影,正是派出去聯絡的褚大等人

鄭地王就在鄭天王身邊,看到褚大等人神色慌亂。就預感到情況有變。果然如他所料。只聽褚大惶急道:“幾位寨主,契丹人要跑了,快些殺過去啊!”

鄭地王上前詢問,褚大三言兩語把事情講述一遍。卻原來是他昨夜悄悄溜回家中,與自家大人都商量好了,只等羊山寨大軍前來。就要趁契丹人領頭的幾個軍將熟睡之際動手。卻不知怎的,就在片刻之前。駐守在石擔村中的一百多契丹人忙忙亂亂的收拾起了行裝,看似要跑。褚大便連忙趁亂出來通稟。

鄭地王很是奇怪,仔細問道:“契丹人知道某等前來的消息了?他們要逃回六家屯麼?消息是怎麼泄露的?你看仔細了沒?是否有詐?”

褚大急得跺腳道:“二寨主,絕不會有詐,契丹人慌亂得很,好多人連甲冑兵刃都沒拿就匆匆從屋裡跑出來了,某估計是得到消息了,卻不知消息怎生泄露的?。趕緊去吧,再晚了就來不及了!”…,

鄭天王一聽之下也是着急萬分,原先的計劃肯定是不能實現了,他便沒再分兵側擊,只是招呼弟兄們加快腳步,五百多人吶喊着就向石擔村衝了過去,片刻功夫便衝入村中。

此時濃霧漸漸消散,天光逐漸放亮,褚氏家人都在村口等待着羊山寨的軍兵。褚老與鄭氏三兄弟打過多年交道,相互間很是熟悉,見到鄭天王,連忙迎上去道:“大寨主,快些,契丹人跑了,沿着河谷去往六家屯方向。”

鄭天王忙問:“跑了多久?”

褚老當先就向村後引路,邊走邊道:“從村後走的,不到一盞茶的工夫,他們馬不夠,跑不快的!”

鄭地王還想多問幾句,卻不防老三鄭人王大喝一聲:“弟兄們!隨某來,別讓契丹人跑了!”已經當先招呼弟兄們順着褚老指引的方向追了過去,一片呼喝喊殺之聲,吵得村中一片紛亂。鄭地王想要拽住自家三郎,卻哪裡來得及,不僅沒拽住鄭人王,連鄭天王也指揮大隊衝了出去,他只得無奈的跟在後面。

羊山寨軍兵追出石擔村後,沿河谷繞過一片河灘,眼前河道筆直,視野開闊,遠遠就看到百餘個契丹人亂糟糟的在前奔逃,路上丟棄着不少刀槍皮盔。那些契丹人中有二三十人騎着馬,回頭看到羊山寨追兵,也加緊呼喝契丹逃兵加快奔行。雙方間隔着數百步距離,一追一逃,喊殺聲震動河谷。

又追出一里多地,契丹逃兵的奔行速度明顯下降,鄭人王暗自欣喜,心道這幫胡人真是下了馬就走不動道,自己等人雖然也累,但畢竟常年都在山中河谷處行走,無論體力還是耐力都遠遠超過對方。眼看着離前面的契丹人越來越近,回身奮力大喝道:“弟兄們加把勁,追上之後某重重有賞!”

那些契丹人眼看就被追上,走在最前面的二三十個騎兵也顧不得身後的步卒了,揚鞭催馬徑直先逃了開去,只剩七八十個步卒在後面苦苦逃竄,雙方相距僅百步之遙。

前面又是一道河彎,那些契丹步卒饒過彎道繼續逃跑,鄭人王也催動寨兵緊跟在後。當他轉過河彎的時候,卻猛然倒吸了一口涼氣,心底裡升出一股莫名的寒意!眼前的河灘開闊地上,數百步之外整齊的排列着一座步卒方陣,橫排豎直,極爲嚴整,堪堪將河灘之上的空地牢牢擋住。那些契丹逃兵奔行到方陣之前,便立刻分作兩路,繞到方陣之後重新聚齊,接過同伴遞來的刀槍等兵刃,騎上早已備好的戰馬,在斜後方排列出一個騎陣。

鄭人王想要喝止自己手下弟兄,大呼着:“停步!停步!”他身邊的寨兵都看到了眼前的敵軍方陣,也都紛紛止步。但此刻身處河彎之處,後面的大隊寨丁卻看不到前面的情形,仍在往前擁擠,鄭人王喝叫了幾次都沒喝止住,自己也被擁擠着往前挪動不止。有幾個寨丁被擁擠的人羣擠下河邊,所幸河水不深,又連忙爬上河岸,卻早已狼狽不堪。直到五百多人全部轉過河彎,隊伍才終於停了下來,幾百人大口大口喘着粗氣,目瞪口呆的望着眼前河灘邊堵住去路的軍陣。

鄭天王和鄭地王都擠到前方,和鄭人王並肩站立。鄭氏三兄弟仔細打量着前方的軍陣,都不由自主的口乾舌燥。那軍陣十分肅穆,前方三排長槍,後方密集排列着的陣列卻看不清是什麼兵刃,粗略一點,約摸不下三百人。軍陣中的士兵一水黃布軍服,外襯皮甲,刀槍如林,劍戟森嚴,此刻雖當夏季酷暑,軍陣中卻散發着冷冷的寒意。此外,剛纔被追得狼狽逃竄的契丹人也在軍陣斜後方列出整齊的騎陣,人人騎馬,個個抽刀,兵甲戰馬顯然都是重新配備完全的。…,

兩個方陣都鴉雀無聲,一動不動,只有陣中旗幟在晨風中輕揚。最前方步陣之中打着兩杆大旗,正中一杆方旗上寫着個大大的“李”字,仔細辨認,“李”字兩旁是兩行小字,分別寫着“大唐盧龍遊擊將軍”和“柳城軍使、燕郡守捉使”的字號。另一杆大旗上則寫着“張”字,兩旁是“營州軍翊麾校尉”和“虞候司都虞候”。

鄭氏三兄弟呆立良久,鄭地王喃喃道:“中計了……不是契丹人,是朝廷,是姓李的……”

鄭天王一臉苦澀,幹着嘴脣道:“二郎,咱們該如何做?”

鄭人王定了定心神,咬牙道:“大郎,某帶人衝陣吧!對面加起來也就四百多人,咱們可是五百多!拼一拼,某就不信衝不開!”話雖如此,但看對方盔甲明亮、陣型嚴整的模樣,心底也不由發虛。

鄭地王向身後招來趙千刀:“老趙,你看看後面有沒有敵軍。”

趙千刀擠身向後,片刻便回:“後面沒人。”

鄭地王向鄭天王道:“大郎,某的意思,你還是帶一百人爲弟兄們守住後路纔好。”

鄭天王知道自家二郎的用意,除了把守後路外,還有保全自己的心思,眼看對方軍陣森嚴的模樣,這一仗多半不好打,萬一敗了,自己可以先逃。他是個有擔當的,卻不肯自家逃命,當下道:“老二,你到後面守住後路,這裡某不能離開。某要是離開,兄弟們就都散了,仗更沒法打。若是有個萬一,鄭家就靠你了。”

鄭地王又勸了兩句,鄭天王只是不肯,當此危難之時,他也不好再勸,鄭家總要留下一人以待將來,是以不再多說,自己擠到後面去,點了一百人在河彎後面鎮守後路。

營州軍陣肅穆片刻,出來一個軍官,大聲道:“前方山賊聽真,某家張都虞有話:棄械投降者免死,負隅頑抗者格殺!限時半刻,過時休怪大軍屠戮!”

鄭天王前出兩步,大聲道:“這位,某是鄭天王,還請轉告貴上,某等是故營州都督府舊部……”他話才說了兩句,那軍官卻理都不理,轉身回到陣中,將鄭天王晾在兩軍陣前,滿臉通紅,尷尬得無以復加。。。

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2章 兩河輪戰(八)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36章 盧龍節度(五)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76章 轉折(八)第47章 范陽之春(一)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108章 南北戰策(二)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9章 薊州(一)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49章 盧龍節度(十八)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5章 遼西雙城(五)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45章 春夏(十一)第19章 遼西雙城(十九)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10章 魏州(五)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55章 盧龍節度(二十四)第15章 北迴歸線(五)第133章 中樞之要(三)第19章 遼西雙城(十九)第9章 幽州留後(九)第37章 雙極(九)第32章 雙極(四)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75章 轉折(七)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21章 西京變(二十一)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37章 春夏(三)第33章 雙極(五)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43章 春夏(九)第6章 魏州(一)第30章 雙極(二)第3章 西京變(三)第53章 盧龍節度(二十二)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123章 河南(一)第22章 榆關風雲(一)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27章 插曲(四)第19章 大河之東(四)第36章 春夏(二)第82章 大王莊——將軍廟(六)第5章 西京變(五)第13章 遼西雙城(十三)第3章 貝州(上)第29章 諸侯之定(八)第21章 大河之東(六)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8章 西京變(八)第42章 雙極(十四)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11章 西京變(十一)第64章 非常規戰爭(一)第43章 雙極(十五)第72章 懷遠新思維(四)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30章 榆關風雲(九)第30章 諸侯之定(九)第64章 兩河輪戰(十)第82章 大王莊——將軍廟(六)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81章 釘子(十四)第24章 插曲(一)第139章 國器(一)第41章 春夏(七)第34章 雙極(六)第74章 釘子(七)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
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62章 兩河輪戰(八)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36章 盧龍節度(五)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76章 轉折(八)第47章 范陽之春(一)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108章 南北戰策(二)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9章 薊州(一)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22章 諸侯之定(一)第49章 盧龍節度(十八)第31章 榆關風雲(十)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5章 遼西雙城(五)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45章 春夏(十一)第19章 遼西雙城(十九)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10章 魏州(五)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55章 盧龍節度(二十四)第15章 北迴歸線(五)第133章 中樞之要(三)第19章 遼西雙城(十九)第9章 幽州留後(九)第37章 雙極(九)第32章 雙極(四)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75章 轉折(七)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21章 西京變(二十一)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37章 春夏(三)第33章 雙極(五)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43章 春夏(九)第6章 魏州(一)第30章 雙極(二)第3章 西京變(三)第53章 盧龍節度(二十二)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123章 河南(一)第22章 榆關風雲(一)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27章 插曲(四)第19章 大河之東(四)第36章 春夏(二)第82章 大王莊——將軍廟(六)第5章 西京變(五)第13章 遼西雙城(十三)第3章 貝州(上)第29章 諸侯之定(八)第21章 大河之東(六)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8章 西京變(八)第42章 雙極(十四)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43章 君之野望(一)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11章 西京變(十一)第64章 非常規戰爭(一)第43章 雙極(十五)第72章 懷遠新思維(四)第8章 中官之死(二)第30章 榆關風雲(九)第30章 諸侯之定(九)第64章 兩河輪戰(十)第82章 大王莊——將軍廟(六)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1章 魏州血夜(一)第81章 釘子(十四)第24章 插曲(一)第139章 國器(一)第41章 春夏(七)第34章 雙極(六)第74章 釘子(七)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