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南北戰策(十五)

ps:抱歉啊,上一更的時候,說明裡打漏了幾個字,“會議要持續一週”,是老飯的失誤,我記得我明明寫了這句話的啊,咋不見了呢?當然,還是要感謝往來如風、eagle周、魔力蝦、王小刀等兄弟的打賞,還有大家的月票鼓勵。

潞州官衙之上,李振滿面紅光,拍着胸脯向韓延徽一力保證着那份似乎即將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但效果卻甚是寥寥。韓延徽始終以一種古怪的神色看着李振,那眼神似乎……似乎就像在看一個瘋子。

李振的慷慨激情,卻沒有換來隻字片語,尷尬了片刻,咳嗽一聲,道:“臧明老弟究竟如何想的,能否與爲兄分說分說?”

“卻不知薄河泉一戰,誰勝誰敗?”韓延徽輕笑一聲,終於開口。

“區區小戰爾,某家大軍百萬,雖說折損了數萬,只不過蘚芥之疾,無傷根本,作不得數。當然,振與臧明老弟雖說相識不深,卻在東都之時便早已一見如故,說句肺腑之言……”李振聲音忽然減小,故作神秘,身子向前探了探,道:“薄河泉一戰,確是受挫,雖說不傷大軍根本,卻也關礙不小。軍中重將們都紛紛言道,燕軍戰力果然不俗,當得正眼想看。樑王殿下思慮多日,念將士們從徵辛苦,便想就此罷手,只是諸將們打發了興致,個個都爭要要再次出兵……這幫軍漢,素日裡就知道廝殺,唉,分毫不顧及百姓的苦楚……也是樑王威望卓著,這才強行壓了下去。此爲機密,臧明老弟可別在燕王殿下面前提及。”

說罷,李振嘆了口氣,又道:“還望臧明老弟速速轉知燕王。良機難逢,再拖延些時日,恐怕樑王殿下也壓不住了!這幫驕兵悍將,都是百勝之師,還真是不好馴服……呵呵,倒讓臧明見笑了。”

韓延徽悠悠道:“正好,某家燕王昨日說了,薄河泉一戰,燕軍將士只有三成參逢,還有大半沒有撈到戰功。燕王殿下正琢磨着再打一戰,讓將士們都上戰場練練手纔好。燕王殿下說,一次實戰,當得百次演練,只有真正打過,才能算是個好兵。既然貴軍戰意正濃,便再約一次如何?時辰、地點,隨便貴軍來挑,燕軍無有不應。”

李振一臉尷尬。嘿嘿笑道:“臧明誤會了,樑王心中是不忍將士辛苦的,爲了天下計,還是就此罷手的好……”

韓延徽一擺手。搖了搖頭,直接道:“莫弄那些虛的,你就直說吧,想求和是不是?不想打了?條件呢?別說什麼澤潞二州。韓某不是三歲小兒!”

李振臉上青一陣白一陣,良久,終於換了副做派。咬牙道:“兩家罷戰息兵,從此以後,河東便歸燕王!”

韓延徽猶如看白癡一般看着李振:“某聽說李觀察乃卓絕之士,素富謀略,怎的今日說話如此顛三倒四?河東本就在我軍手上,爾等有何資格論起歸屬?”

李振心頭那個火大,想想當日在洛陽時,韓延徽對自己謹小慎微的態度,再看看今日,果然是此一時彼一時也,不禁悲從中來——再有謀略,手中無牌可打,這卻叫人怎麼談?

頭一次,李振理解了當年朱瑾兄弟、時溥、楊崇本、李茂貞、馬殷、雷彥威、王重榮、王處存等等各路節帥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的那份心情,以及明知屈辱卻仍然要腆着臉微笑的那份鬱悶。

可是鬱悶歸鬱悶,他還是不得不忍耐着繼續爭取:“若是燕王覺得不夠,還可以關內各州相付……當然,關內各州中岐王還據有四州之地,岐王若是不願,樑王願出兵相助,定讓他退出來便是。說起來,岐王今日已不復舊時之勢,能得退保隴右,當知足矣。”

韓延徽仍是搖頭,李振終於將樑王囑託給他的底線擡了出來:“若是還不願意……樑王願與燕王結爲兄弟,燕王爲兄,樑王爲弟,從此以後,樑國視燕國爲兄長,歲貢五十萬貫!”

韓延徽繼續搖頭。

李振咬牙:“歲貢百萬貫!”這已經超出了樑王的底線,但在保全大軍與歲貢錢貨上,李振相信樑王肯定選擇後者。再說了,李振在樑王身邊那麼久,什麼時候見過樑王遵守承諾了?協議和承諾對樑王而言,就是用來反悔的。李振已經打定主意,別說百萬貫,兩百萬貫也答允了再說!

韓延徽嘆了口氣,道:“看來你是沒有明白……樑王不想打了,可以,燕王殿下答允,若是樑王真有誠意,便饒了這幾十萬殘兵。今日韓某隻跟你談一條,貴軍何時放下兵刃投降?至於樑王及貴軍諸將,燕王殿下可以承諾不殺——韓某向你保證,燕王的承諾比樑王可靠得多!”

“這……”李振臉色通紅,勃然大怒:“燕王口氣好大!胃口也不小!莫非以爲聯軍遭遇小挫,便可任意拿捏了麼?”

韓延徽不發一言,冷冷看着李振,李振負氣,扭過頭不看韓延徽,他自家也不知道,其實心底裡是怯了。過了良久,李振才轉過頭來,質問韓延徽:“難道燕王殿下想要整個河南?就不知貴軍吃不吃得下來,別忘了葛將軍的泰寧軍尚有十萬精兵!”

韓延徽嘆道:“如你所言,天下割據得太久了,燕王殿下、河北將士同樣渴望大唐承平,這不是一二州之事,更不是一二道之事,這一點,李判官難道不懂麼?”

李振心中訝然,忍不住顫着手問:“燕王……想要天下?”

韓延徽沒有說話,脣角略帶譏笑,一副“你到現在才知道啊”的架勢。

良久,韓延徽肅然道:“就是這個條件,你今日且迴轉高平,速速轉告樑王,七日之內,貴軍放下兵刃,停駐原地,不得一兵一卒出營。屆時自有大軍前來受降。至於樑王,幽州城北之榮勳院,尚有宅院數處,卻已不多了,若是樑王識得實務,榮勳院中自有他一座宅子。若是不然……還沒告訴你老兄,河北自有《防止大唐分裂法》,其中‘以戰犯之罪明正典刑’正爲爾等所設!”

李振是在失魂落魄中迴轉的高平,他一路上都在回憶和思索,回憶往昔崢嶸的歲月。思索爲何顯赫之極的樑軍會在幾個月間走到今天這般沒落的地步。他是如此神思不屬,以至於在石後堡出來的時候,連與他擦身而過的蜀軍、吳軍使者都沒注意到。

回到高平後,李振先與敬翔密談了半個時辰,隨後兩人聯袂求見樑王。

樑王朱全忠臥於踏上,滿面蒼白,看見敬翔和李振猶猶豫豫的神色之後,嘿嘿了一聲,慘笑道:“李誠中不放心孤。想要孤的命?”

李振忙道:“燕軍答允,若是七日內放下兵刃,可保殿下無虞,只是卻要遷往幽州……”

樑王仰望牀幃。良久,幽幽道:“去幽州?過上半年一載,待徹底平定河南之後,便該開刀了吧?這麼說。孤還可活上些時日?”

李振也不知該說什麼,只是一個勁寬慰樑王:“燕王信義還好,或許承諾過的事情。能奉行不悔也不一定……只要殿下留得千金之軀,何嘗不能以待將來?”

樑王微微搖了搖頭,又扭臉看向敬翔:“子振,你覺得如何?”

敬翔想了想,低聲道:“若是去了幽州,生死便操於李誠中之手……殿下,乾脆棄軍吧!”

河東多山地,上黨平原周圍全是高山,故此大軍被南北兩頭一卡,便是陷入絕地。但如果樑王真的想要逃走,也不是不可以,只需找一個熟知當地地形的嚮導,選擇從某處小道潛越而出即可。只不過如此一來,所付出的的代價太過沉重,手頭的二十多萬兵馬盡數捨棄不說,還背個拋棄大軍的名聲,將來即便回到了汴州,名聲也會極其不好,在這個依賴兵馬才能立足的時代,今後又該如何服衆?

但這也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這樣,纔有希望逃回汴州。爲此,敬翔這幾日一直在查閱輿圖,秘密尋找熟知當地山道的嚮導,這件事情不難,從山裡抓幾家村民獵戶便可。敬翔也規劃好了逃亡的路線,向東是不行的,千辛萬苦逃過去,那邊是河北,是燕軍的老巢,除了要躲避無數燕軍追捕外,還要考慮怎麼渡過黃河。至於說逃去相衛?敬翔始終認爲,袁象先已經變節了,絕對不可信!

北邊和南邊都是燕軍,自然不能走這兩條路,因此最後只能選擇向西,翻越太嶽山脈,從沁州繞行絳州,再南下蒲州,從陝州繞過洛陽,迴轉汴州。這條路足有千里之遙,路上要躲避燕軍的追擊,還要避免碰上河東三王(敬翔到現在還不知道三王已經覆滅),別看三王暫時聽從樑王調遣,但河東宣武乃是世仇,誰說三王就不會趁機痛打落水狗?

除了三王以外,在繞過洛陽的時候,也要謹防被天子發現。天子對樑王的仇恨,來得可一點都不比別人小多少!敬翔還同時謀算着,回到汴州後必須直入軍營,效漢高祖之舊事,先把汴州兵的兵權奪到手上再說。樑王的嫡系主力都折在了上黨,誰能擔保手下那些軍頭們仍舊會對樑王忠心?越是兵馬多的軍頭,反叛的可能就越大——包括葛從周在內!

樑王苦思一夜,終於聽從了敬翔的建議。率領大軍逃出生天是不可能了,只能精選百餘士卒傍身,動靜如果鬧大了,樑王自己都走不了。於是樑王選擇了氏叔琮、康懷英二人,隨同自己和敬翔、李振一起逃跑,兩人都能領兵,又都失去了部衆,只能依靠樑王,樑王逃回汴州後也必須依靠他們奪取兵權。

最重要的是,他們二人的威望能夠幫助樑王威懾葛從周,防止葛從周自立或反叛。

是夜,由康懷英出面,打着奉命夜巡諸營的旗號,一百多人出了高平,向西而行。(未完待續。。

第46章 白狼山水間(十三)第75章 非常規戰爭(十二)第14章 西京變(十四)第24章 諸侯之定(三)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84章 釘子(十七)第20章 整軍(三)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94章 決戰上黨(九)第12章 遼西雙城(十二)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54章 饒樂山巔(八)第8章 西京變(八)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24章 插曲(一)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72章 懷遠新思維(四)第131章 中樞之要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108章 南北戰策(二)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118章 南北戰策(十二)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75章 釘子(八)第40章 春夏(六)第96章 決戰上黨(十一)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11章 遼西雙城(十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111章 南北戰策(五)第11章 遼西雙城(十一)第32章 雙極(四)第7章 魏州(二)第48章 饒樂山巔(二)第51章 盧龍節度(二十)第15章 蔣袁合流(五)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118章 南北戰策(十二)第2章 健卒營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102章 決戰上黨(十七)第72章 轉折(四)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45章 春夏(十一)第24章 插曲(一)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73章 釘子(六)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52章 盧龍節度(二十一)第22章 榆關風雲(一)第22章 大河之東(七)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75章 釘子(八)第2章 西京變(二)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133章 中樞之要(三)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84章 釘子(十七)第40章 白狼山水間(七)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80章 轉折(十二)第81章 大王莊——將軍廟(五)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64章 非常規戰爭(一)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6章 西京變(六)第80章 釘子(十三)第48章 白狼山水間(十五)第46章 雙極(十八)第25章 諸侯之定(四)第26章 諸侯之定(五)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41章 盧龍節度(十)第58章 兩河輪戰(四)
第46章 白狼山水間(十三)第75章 非常規戰爭(十二)第14章 西京變(十四)第24章 諸侯之定(三)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84章 釘子(十七)第20章 整軍(三)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94章 決戰上黨(九)第12章 遼西雙城(十二)第12章 北迴歸線(二)第54章 饒樂山巔(八)第8章 西京變(八)第63章 河北新軍閥(六)第24章 插曲(一)第45章 盧龍節度(十四)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43章 白狼山水間(十)第72章 懷遠新思維(四)第131章 中樞之要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108章 南北戰策(二)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56章 己未之冬(七)第118章 南北戰策(十二)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75章 釘子(八)第40章 春夏(六)第96章 決戰上黨(十一)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9章 中官之死(三)第11章 遼西雙城(十一)第2章 魏州血夜(二)第111章 南北戰策(五)第11章 遼西雙城(十一)第32章 雙極(四)第7章 魏州(二)第48章 饒樂山巔(二)第51章 盧龍節度(二十)第15章 蔣袁合流(五)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118章 南北戰策(十二)第2章 健卒營第114章 南北戰策(八)第102章 決戰上黨(十七)第72章 轉折(四)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35章 營州經略(七)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45章 春夏(十一)第24章 插曲(一)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73章 釘子(六)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52章 盧龍節度(二十一)第22章 榆關風雲(一)第22章 大河之東(七)第67章 己未之冬(十八)第75章 釘子(八)第2章 西京變(二)第52章 饒樂山巔(六)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133章 中樞之要(三)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84章 釘子(十七)第40章 白狼山水間(七)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107章 南北戰策(一)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80章 轉折(十二)第81章 大王莊——將軍廟(五)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64章 非常規戰爭(一)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6章 西京變(六)第80章 釘子(十三)第48章 白狼山水間(十五)第46章 雙極(十八)第25章 諸侯之定(四)第26章 諸侯之定(五)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41章 盧龍節度(十)第58章 兩河輪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