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春夏(五)

李誠中神色凝重的看着兩封書信,看完後閉目良久。衆人都受到他的影響,不再致酒談天,靜靜等候着。

李誠中看到周知裕書信的末尾時,去年那個手執團扇不停驅汗的胖子立刻出現在了腦海中。周知裕所說的“時局有變”是什麼意思?與郭柄呈聯繫又是什麼意思?難道形勢嚴峻到了幽州都可能保不住了麼?周知裕是想讓李誠中幫他照顧家人麼?

李誠中嘆了口氣,搖頭驅散這些胡思亂想,向趙在禮道:“去年我曾經答允過王爺,一俟拿下營州東部,就向王爺獻馬,不過後來緊接着就去了渤海和新羅,一直沒來得及。這次便請老趙幫忙遞解至范陽吧。”

趙在禮當然知曉周知裕命他前來柳城的意思,問道:“有多少?某好預作準備。”

“先獻上一千匹,等我這邊準備好,再送下一批。”

趙在禮眼睛一亮,這批戰馬雖然是出自李誠中之手,實際上卻要算在平州系頭上,這麼一份物資交到范陽,可着實給平州系軍將們長臉,更何況,聽李誠中的意思,這還只是第一批!

頓了頓,李誠中又看向了正一臉熱切望着自己的李承約,笑道:“德儉也別急,婚書我接了,待你此次回來,咱們就擇定佳期。我送你五百匹戰馬作爲嫁妝,明天就去清點,提前帶走。”

李承約大喜,樂得嘿嘿傻笑,抓起酒碗向李誠中致酒,自己幹了,又去找張興重,和張興重喝了幾碗。他與張興重這兩天關係已經緩和下來,甚至登其家門向張老都頭致歉,所以張興重也接受了這個未來的親妹堊夫。

李誠中自己給自己定的最後一天休沐期是在李承約、趙在禮、元行欽等人的陪伴中度過,其實反過來說,應當是他陪這些遠道來的客人。等將這些人送走之後,李誠中立刻投身到忙碌的事務中。

這次東征,營州人丁暴增一倍多,已達四十萬人,分別安置在遼西的柳城、燕郡、錦縣及懷遠軍城,還有遼東的遼城和建安城附近。

柳城成爲了擁有八萬人口的大城,連同城畿,一共有丁十萬人。燕郡及城畿有丁六萬,錦縣所轄小淩河、五股河流域則爲十四萬人,就連懷遠軍城也安置了一萬多人,白狼山附近安置數千人。

另外在遼城已經安置了兩萬人,遼東南部的建安城安置了兩萬人,兩處分別設立遼縣及建安縣,從長史府抽調吳中佐爲遼縣縣令、程奢爲建安縣縣令,兩人已於上月帶領新組建的縣衙下屬官吏前往赴任。建安縣還聚集着四萬難民,他們是爲了躲避契丹與渤海之間的征戰而南下的,也屬於建安縣的管轄範圍,建安縣令程奢的任務還包括對其重新登記入籍。

以上均爲營州長史府統計的在籍人口,也就是各縣各里登記的在冊居戶。這個時代,戶籍是地方治理民政的最重要依據,雖說營州因爲坐擁海量戰爭財富,減免了人頭稅,但勞役卻沒減,也沒法減。無論興修水利也好、組織民夫支援戰事也罷,亦或是組織人力投入興建城池和村莊,都要依據戶籍來徵發勞動力。

同時,嚴格控制戶籍也是防範流寇和敵人細作的重要手段,爲此,營州在李誠中的要求下,開始實行路引制度,即離開本縣必須到當地里正處領取路引,標明自己是某某縣某某裡某某村之某氏,到何處所爲何事,其間需逗留幾日等等。

爲了便於通商,李誠中也實行商人登記制度,凡往來營州行商販貨者,均要到指定地點領取通商引憑,營州共在四處設立了登記和發放通商引憑的關口,西爲榆關、東爲遼城、北爲懷遠軍城、南爲錦縣。

如今的營州已經佔堊據了遼西和遼東中南部的廣大地區,相當於平州、薊州、檀州、幽州之總和。在營州長史府的規劃中,遼西的柳城和燕郡爲生產基地,白狼水沿岸和醫巫閭山以東的草原將成爲營州的畜牧基地,遼西的錦縣和遼東的遼縣、建安縣則爲糧食基地。如今柳城和燕郡的佈局已經完成,牛羊和戰馬的畜牧已經形成規模,剩下的是加快遼縣和建安縣的佈局。吳中佐和程奢的任務比較繁重,除了整修城池和府衙、房舍外,還要儘快完成春耕。

李誠中在這次東征中,最重大的戰果其實還有一項,就是不聲不響間便將遼東南部的大平原收歸治堊下。與遼西多山的地形相比,遼東就太過肥沃了,這裡地勢平坦,河流衆多,大片大片的可耕地四處可見,自古便是關外的重要糧食產地。所以新任遼縣縣令吳中佐和建安縣縣令程奢的任務很重,他們要趕在春耕結束前儘可能多的組織百姓完成耕種任務。第一年的計劃是十萬畝,第二年的計劃是三十萬畝,到第三年,遼東將開墾出八十萬畝土地,爲營州打造出一個“遼東糧倉”。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長史府組織了千頭耕牛、大批種糧和大量農具前往遼東,這些物資將盡快發送到兩地的十萬百姓手中。

當然,李誠中最關心的還是兵甲的製造。眼看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擴軍,他不得不爲此辛苦操勞。

柳城和燕郡的作坊在營州長史府和營州軍總部虞候司後勤處的刻意引導下,大部分都轉向了軍工生產,柳城依靠東山鐵礦重點生產兵刃,燕郡依靠醫巫閭山以東的草場重點生產衣甲。城中的作坊也形成大小不一的佈局,柳城李記、杜記、王記和燕郡裴記、盧記爲最大規模的五家作坊,分別僱傭工匠上百人,爲營州軍提供成套的完整裝備,中下游則有數十家作坊爲其供應零配件。這樣的生產格局形成了規模效應,配以流水線生產方式,生產效能比去年冬天要高上三倍不止。

以李記作坊爲例,他們生產的成品木槍結實耐用,還兼有一定的韌性,可以保證槍頭刺入人體後順利彈出。這樣的木槍就算放到中原地區的高明師傅眼中,也是上好的兵刃,十杆木槍中往往出不了一杆。但在李記,這樣的木槍卻是量產的,如果爲他們提供材料的中下游作坊保證供應的話,他們全力開工,可以達到月產一千五百杆的水平,每月爲營州軍裝備三個槍兵營!

再以裴記和盧記爲例,他們僱傭的工匠更多,其中包括大量的女子,同時還有數十家布鋪、皮鋪爲其供貨,兩家合力開工的話,營州軍定製的冬季作戰服如今已經可以月產兩千套,以此刻更加簡單的夏季作戰服而言,甚至可以達到恐怖的月產四千套之水平!

至於皮甲,對於形成了劃模的流水線生產方式而言,只要前期的皮具儲備充足,其生產難度其實還不如夏季作戰服。

讓李誠中欣喜的是,弩的生產織於突破了原有的桎梏,於正月開始,其產量節節攀升。其實短弩的生產難點在於其靈巧的部件和複雜的構成,但李誠中並沒有癡心妄想於連弩的立刻出現,其中涉及到的彈簧自動上弦這一技術難關還沒有攻克,他要的只是單發上弦的手弩。事實證明,勞動羣衆的智慧永遠是不能低估的,一位兵器裝備科的工匠改進了手弩的設計,成功製造出了一種能連發三弩的手弩。

嚴格說來,這種手弩還不能算作連弩,因爲它並非自動上弦。其設計的構思在於,將弩身改寬改長,在弩身上同時拉出三堊條前後錯落卻並行的弩道,安裝三支弩箭,分別對應三堊條短弦。扳機也有三個,立在下方可以用手指扳動的三個位置,士兵依次扳動對應的扳機,便可連續發出三弩。只不過這樣的手弩比原來要大上五成,不過還在可以單手使用的範圍之內。而且因爲弩弦較短,比起原來可射八十步的距離而言,要減少許多,有效射擊距離只有五十步。不過這已經很驚人了,營州軍騎兵營下一步的訓練將與之相配套掠過敵陣的距離縮短爲五十步,這是很有難度的事情,不過只要苦練,還是能夠達成的。

這樣的手弩零件更多,夾加精細,但有了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模式,產量也不算太低,每月可以勉強達到一百具。

相比起常用軍備而言,陌刀的產量就要低很多,其生產速度甚至要低於弩。

這種重型兵刃的難度在於百鍊的工藝以及巨大的用鐵量。直到四月,李誠中期盼了一年多的陌刀才堪堪打造了百機,同時挑選身材高大、力量強壯的士兵成立了陌刀都。李誠中原先還想成立重斧都,但兩者效用相當,在威力上重斧卻遜色於陌刀,所以乾脆一門心思搞陌刀。

陌刀戰術雖然已經消失了百多年,但營州軍聚合了周坎、王思禮、李承晚等家學淵源、武藝精熟的軍官一起研究,趙原平也被從懷遠軍城招了回來,加入到研究當中,所以算是有了起色。李誠中觀摩過兩次陌刀都的演練,雖然很多地方還在摸索,但其對敵軍軍陣、尤其是騎兵的威懾已經顯出了端倪。這可是豪華裝備,整個天下現在只有營州軍擁有,李誠中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他的目標是成立陌刀營,當然以陌刀的產量來說,這個目標還有點遠,不過慢慢來就是,第一個陌刀都已經有了,下一個還會遠麼?(未完待續

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83章 釘子(十六)第36章 盧龍節度(五)第17章 北迴歸線(七)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第96章 決戰上黨(十一)第37章 白狼山水間(四)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51章 范陽之春(五)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43章 春夏(九)第124章 河南(二)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42章 薊州(四)第47章 范陽之春(一)第27章 大河之東(十二)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102章 決戰上黨(十七)第90章 決戰上黨(五)第18章 幽州留後(十八)第30章 榆關風雲(九)第51章 范陽之春(五)第77章 釘子(十)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41章 雙極(十三)第42章 薊州(四)第3章 西京變(三)第56章 饒樂山巔(十)第29章 榆關風雲(八)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41章 春夏(七)第27章 幽州留後(二十七)第86章 決戰上黨(一)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34章 雙極(六)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12章 遼西雙城(十二)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82章 釘子(十五)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20章 幽州留後(二十)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139章 國器(一)第14章 西京變(十四)第130章 河南(八)第44章 白狼山水間(十一)第41章 春夏(七)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59章 河北新軍閥(二)第39章 薊州(一)第13章 北迴歸線(三)第17章 幽州留後(十七)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40章 春夏(六)第67章 非常規戰爭(四)第42章 春夏(八)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49章 盧龍節度(十八)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40章 雙極(十二)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42章 薊州(四)第30章 幽州留後(三十)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46章 雙極(十八)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75章 懷遠新思維(七)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102章 決戰上黨(十七)第96章 決戰上黨(十一)第79章 轉折(十一)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第65章 燕郡問題(十)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46章 春夏(十二)第8章 魏州(三)第5章 遼西雙城(五)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139章 國器(一)第35章 白狼山水間(二)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6章 西京變(六)第126章 河南(四)
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83章 釘子(十六)第36章 盧龍節度(五)第17章 北迴歸線(七)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第96章 決戰上黨(十一)第37章 白狼山水間(四)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51章 范陽之春(五)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43章 春夏(九)第124章 河南(二)第113章 南北戰策(七)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42章 薊州(四)第47章 范陽之春(一)第27章 大河之東(十二)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102章 決戰上黨(十七)第90章 決戰上黨(五)第18章 幽州留後(十八)第30章 榆關風雲(九)第51章 范陽之春(五)第77章 釘子(十)第41章 白狼山水間(八)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41章 雙極(十三)第42章 薊州(四)第3章 西京變(三)第56章 饒樂山巔(十)第29章 榆關風雲(八)第48章 盧龍節度(十七)第41章 春夏(七)第27章 幽州留後(二十七)第86章 決戰上黨(一)第48章 君之野望(六)第34章 雙極(六)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12章 遼西雙城(十二)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82章 釘子(十五)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20章 幽州留後(二十)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139章 國器(一)第14章 西京變(十四)第130章 河南(八)第44章 白狼山水間(十一)第41章 春夏(七)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59章 河北新軍閥(二)第39章 薊州(一)第13章 北迴歸線(三)第17章 幽州留後(十七)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40章 春夏(六)第67章 非常規戰爭(四)第42章 春夏(八)第136章 中樞之要(六)第7章 中官之死(一)第9章 遼西雙城(九)第49章 盧龍節度(十八)第71章 懷遠新思維(三)第40章 雙極(十二)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42章 薊州(四)第30章 幽州留後(三十)第56章 燕郡問題(一)第19章 西京變(十九)第8章 遼西雙城(八)第46章 雙極(十八)第62章 饒樂山巔(十六)第66章 燕郡問題(十一)第18章 遼西雙城(十八)第75章 懷遠新思維(七)第75章 仁恕之道(八)第102章 決戰上黨(十七)第96章 決戰上黨(十一)第79章 轉折(十一)第66章 非常規戰爭(三)第65章 燕郡問題(十)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56章 兩河輪戰(二)第46章 春夏(十二)第8章 魏州(三)第5章 遼西雙城(五)第45章 君之野望(三)第139章 國器(一)第35章 白狼山水間(二)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6章 西京變(六)第126章 河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