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諸侯之定(三)

????上京仿照長安,整座城池建造得齊整莊重、寬大華麗。,!

由南門而入,穿南門坊,過朱雀門,眼前陡然開闊,一條寬百步的長街赫然呈現,這便是朱雀大街。朱雀大街向北直直延伸二里,其盡頭清晰可見渤海宮城巍峨的紅牆宮殿。

朱雀大街兩側擠滿了上京百姓,大部分是被城內軍士驅趕出來恭迎的,也有部分膽大的是自己跑出來一睹大唐李都督的。百姓前列則站滿了先期入城的領軍衛士兵以爲戒備,同時澈清道路,負責指揮的正是高明薰。

軍隊沿朱雀大街前行,千牛衛五千人以爲前導,刀槍如林、甲具森嚴,昂首挺胸、闊步向前。其後是懷約聯軍暫編騎兵一營、二營,馬蹄聲隆隆,響徹上京。大隊騎兵過後,則是營州軍各營依次入城,軍士們都穿戴上了全副甲冑,按照平日操練的分列式隊形齊步邁進,橫排豎直,步伐如一,所有腳步都踩在一個點上,便如一通大鼓,不停的按節奏擊打着,其雄壯威嚴,遠超其他各軍,只看得大街兩旁的上京百姓心馳神搖。

直到打着“大唐營州都督李”的旗號出現,百姓們才恍過神來,在街坊里正的帶領下,深深拜服,齊聲喝頌:“恭迎大唐王師!”頌聲此起彼伏,迴盪滿街。聽着百姓的山呼,營州軍士們此刻內心都是激動不已,只恨自己分列式訓練得還不夠,恨軍官們爲何不下令來個檢閱操典上的正步走,那豈不是更加威武!

上京城自從建立之後,兩百年從來沒有經歷過大軍入城的儀典,百姓們赫然近距離直面觀禮,頭一次見識到赫赫軍威,早就將初來時的驚疑拋開。老者目瞪口呆,喃喃不語,青壯者熱血涌動,高聲讚歎。婦孺們更是指指點點,掩嘴驚訝着,相互低聲私語。

“好年輕的都督。好雄壯的軍士……”

“嗯,這些大唐軍將們也賃是年少,個個英武不凡……”

“李家娘子動了春心麼?也不知大唐軍將們可否婚配,回頭讓家中大人去說合一二。也是一段佳話……”

營州軍將們確實年輕,自李誠中以下,鍾韶、王義簿、韓延徽等衆人,哪個不是二十左右,聽到這些街邊流過來的閒言碎語。都不自覺精神一振,下巴擡得更高了,胸膛挺得更直了。王義薄神采飛揚、左顧右盼,不時在馬上擺出一些瀟灑做作的姿勢,引得路邊女娘們一陣歡呼。鍾韶在一旁揶揄道:“王大郎果然風流年少,回去後某將大郎這般英姿告知綠釉娘子,綠釉娘子定然對大郎更加仰慕。”王義簿臉都綠了,忙道:“鍾四郎。莫要多說……回去後某請你吃酒……”

上京女娘們繼續議論着。

“好多年輕軍將啊……恩。也不都年少,你看那個,鬍子只有三縷的,倒似乎過了四十……”

“他旁邊那兩個也很生怪異,一個鼻子裡串個環,一個兩耳綴着一排骨牙……他們看過來了。紀氏姊姊快些低頭,莫被他們看上了。到時候去家中說媒,你家大人還不定怎生是好呢……”

“小點聲。那幾個是契丹人,老夫曾走過扶余,契丹人都是這副扮相。”一個老頭在旁邊好意提醒。

“契丹人怎會在唐軍之中?”有人不解。

“聽說被李都督打敗了,好些契丹人都向大唐投降,已經入了唐軍。”

百姓們一片駭然,再看營州軍,臉上更是多了幾分崇慕。

跟在李誠中身後的蒲敵臣、安端全和乞活買等人一陣鬱悶,被渤海女娘們這般指指點點,臉上都是無光。蒲敵臣還罷了,他都是快有孫兒的人了,短暫鬱悶之後也就不放在心上,安端全和乞活買的歲數還沒有李誠中大,年輕人對異性看自己的眼光總是特別在意。兩人都是臉色通紅,忍不住一個摸了摸鼻環,一個拽了拽耳墜,都在琢磨是不是今後乾脆摘掉好了。

李誠中立於高頭大馬之上,在數十軍將簇擁下,心神已經有些恍惚。自去年春穿越以來,自己帶領一幫年輕的底層軍卒,苦苦打拼,大小數十仗,終於成就了今日率軍伐國的功業,這是以往根本不敢去想的事情。現在千乘之國已被踏平,國都向自己敞露無遺,自己身上卻忽然感受到了更重的壓力與責任,這種感覺真是讓人喘不過氣來啊!不過,這種感覺也真的……十分愜意!

李誠中的都督將旗之後,大隊大隊的渤海軍士繼續跟進,左金吾衛、左監門衛、右監門衛……隆隆的腳步聲震動上京。

過黃門坊,入內城,再至玄天門,大軍在玄天門外校場上列隊,將空曠的宮門展露出來。宮門大開,正前方恭候着渤海國文武百官,領頭兩人正是大唐冊封的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瑋瑎,他身旁側後則是王弟、鴻臚寺卿大封裔。校場一側跪拜上千男女,最前方十多人俱都自縛全身,額頭觸地,不敢稍擡——卻是大相朱承明等朱氏、金氏、崔氏三族及附逆官員。在西京城下率領大軍和李誠中對陣的朱承玉也在其中,此刻他已經陷入了絕望和呆傻之中,不過李誠中卻對這個人一點興趣都沒有,他甚至連看都沒有看過去。

六記清脆的蟒鞭響徹全場,宮門外立時鴉雀無聲。

渤海國太常寺少卿薛明禮口中唱誦:“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氏,攜渤海文武恭迎王師——”唱誦聲悠遠,直入人心。

“一拜大唐天子——致安!”大瑋瑎率文武百官躬身,向李誠中施禮。

“天子無虞——聖安!”代答的是韓延徽,他是營州軍中文化層次最高的幾人之一,全套禮儀由他負責致答。

“次拜大唐王師——致禮!”大瑋瑎率文武百官再次施禮。

“王師無慮——百勝!”

“再拜大唐都督——致誠!”大瑋瑎率文武百官三拜。

“都督康健——納誠!”

拜禮已畢,薛明禮再唱:“下國小臣朱氏等,向王師乞罪——”

早已跪伏的大相朱承明、太常卿崔人秀、智部尚書金舀及左右神策軍中尉等中官膝行於前,至李誠中馬下叩首。

韓延徽朗聲道:“大唐營州都督李,都督關外諸軍事,代天子致責曰:‘亂臣金氏等三族,逆謀王上、肆虐朝綱、惑亂三軍、裂隙蕭牆,此爲猖獗之屬、不赦之獠!着朱氏承明、崔氏人秀、金氏舀……等二十七人即時問斬。表天地之序、國事之明,以爲後來者鑑!天子仁厚,不意塗炭。念其罪心尚誠,免族人之死,籍沒家產,發營州爲役。”

上千罪囚再次拜伏。口頌王師之仁。

數十名軍士涌至,將跪伏在李誠中馬前的朱承明等二十七人拖至玄天門外,須臾,盡數問斬。

直到此刻李誠中才下了馬,走到大瑋瑎身前。將他攙起,溫言道:“國王受苦,王師來得晚了些,還請國王見諒。”

大瑋瑎被中官挾持已經數月,此刻能得脫身,早就感激不盡。他向來就不理國政,從來只知享樂,哪裡有一國之主的氣度。此刻已經哭了起來。拉着李誠中的衣袖,鼻涕眼淚橫流,咧着嘴道:“都督,都督來得不晚,好在都督來了,小王纔有活命。嗚嗚嗚……”

李誠中一皺眉,道:“來呀。國王受驚過度,好生扶下去歇息。”

國王大瑋瑎的表現令渤海百官臉露慚色。頓時不知如何是好。裴頲咳了一聲,上前圓場,將王弟大封裔、太傅烏胤度等重臣引介給李誠中。李誠中是大唐營州都督,權掌關外各族,渤海國也在其轄制之內,是以大封裔、烏胤度等都以下臣之禮見之。

王弟大封裔引着李誠中進入紫元殿,然後召集百官上殿議政。百官俱在玄天門外,不多時便都各自入班。六階高臺之上是國王寶座,寶座之旁加設了一張橫塌,李誠中也不客氣,直接登階而上,坐到橫塌之內。他看了看一旁空着的王座,還是吩咐將國王請上朝堂,共同議事。雖說大瑋瑎一直以來都是個擺設,但擺設畢竟還是要擺在那裡才符合儀程。

不多時,大瑋瑎已經重新整理了衣冠束帶,臉上也撲了粉,遮擋住淚痕。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眼下的身份,上階之後對李誠中行了一禮,然後坐在寶座之上一言不發。

李誠中示意韓延徽宣讀早就擬定的詔令,韓延徽在階下朗聲道:“大唐營州都督李,奉天子詔令,都督關外諸軍事。今渤海內亂,朝綱不靖,都督李代天子巡察渤海國政,還政清明!——令,東婁郡王大氏諲譔附逆從賊,紊亂上下,廢之王爵,貶爲庶人,圈於西臺,終生不赦。”大諲譔聽信了朱承明的蠱惑,意圖篡位,此刻廢爵也是常理。

韓延徽續道:“令,鴻臚寺卿大氏封裔,賢明有德,素爲朝野賓服,加東婁郡王,即日起奉諭建國。”大封裔是國王大瑋瑎的胞弟,多次帶領使團向長安朝貢,對大唐極有感情,是渤海國內親唐派的中流砥柱,此番國難之中秉持了對大唐的忠心,堅決反對朱承明等人的謀逆,雖被圈禁在府中,仍是向裴頲發出了“清君側”的命令,所以纔有後來的西京之變,乃至營州軍的東進。東婁郡王是渤海國儲君的封號,李誠中爲了酬答他的忠心,晉其爲東婁郡王,監理國事,其實等於將渤海國託付給他,他就是下一任的渤海國王,現在的王太弟。

李誠中有權干涉渤海國王和儲君的任命,向大唐天子建議其人選,根本無需顧及大瑋瑎的感受,當然,準與不準還在長安,只不過此刻天下大亂,天子哪裡顧及得過來這些邊事,李誠中只需通過和他關係良好的中官予以追認即可。

大封裔喜出望外,叩首於階前,行春秋大禮,拜伏着哆嗦道:“小臣謝大唐天子之厚恩,謝都督之隆德!”。。)

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42章 白狼山水間(九)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83章 釘子(十六)第37章 雙極(九)第71章 釘子(四)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11章 西京變(十一)第93章 決戰上黨(八)第71章 轉折(三)第111章 南北戰策(五)第96章 決戰上黨(十一)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24章 插曲(一)第38章 營州經略(十)第55章 饒樂山巔(九)第8章 西京變(八)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23章 大河之東(八)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108章 南北戰策(二)第16章 遼西雙城(十六)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13章 遼西雙城(十三)第19章 整軍(二)第43章 雙極(十五)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3章 貝州(上)第49章 白狼山水間(十六)第80章 大王莊——將軍廟(四)第82章 釘子(十五)第1章 西京變(一)第35章 白狼山水間(二)第60章 饒樂山巔(十四)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32章 雙極(四)第29章 雙極(一)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135章 中樞之要(五)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68章 燕郡問題(十三)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5章 遼西雙城(五)第45章 白狼山水間(十二)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58章 饒樂山巔(十二)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27章 插曲(四)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42章 盧龍節度(十一)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57章 盧龍節度(二十六)第18章 整軍(一)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15章 蔣袁合流(五)第9章 西京變(九)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75章 轉折(七)第55章 饒樂山巔(九)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135章 中樞之要(五)第2章 遼西雙城(二)第127章 河南(五)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72章 轉折(四)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1章 西京變(一)第12章 遼西雙城(十二)第79章 轉折(十一)第21章 整軍(四)第9章 魏州(四)第33章 榆關風雲(十二)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121章 南北戰策(十五)
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42章 白狼山水間(九)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83章 釘子(十六)第37章 雙極(九)第71章 釘子(四)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11章 西京變(十一)第93章 決戰上黨(八)第71章 轉折(三)第111章 南北戰策(五)第96章 決戰上黨(十一)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24章 插曲(一)第38章 營州經略(十)第55章 饒樂山巔(九)第8章 西京變(八)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23章 大河之東(八)第95章 決戰上黨(十)第13章 西京變(十三)第108章 南北戰策(二)第16章 遼西雙城(十六)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13章 遼西雙城(十三)第19章 整軍(二)第43章 雙極(十五)第25章 大河之東(十)第3章 貝州(上)第49章 白狼山水間(十六)第80章 大王莊——將軍廟(四)第82章 釘子(十五)第1章 西京變(一)第35章 白狼山水間(二)第60章 饒樂山巔(十四)第11節 幽州留後(十一)第32章 雙極(四)第29章 雙極(一)第50章 君之野望(八)第50章 盧龍節度(十九)第135章 中樞之要(五)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26章 大河之東(十一)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63章 燕郡問題(八)第65章 饒樂山巔(十九)第68章 燕郡問題(十三)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5章 遼西雙城(五)第45章 白狼山水間(十二)第71章 非常規戰爭(八)第78章 大王莊——將軍廟(二)第119章 南北戰策(十三)第24章 榆關風雲(三)第58章 饒樂山巔(十二)第53章 饒樂山巔(七)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27章 插曲(四)第70章 仁恕之道(三)第51章 君之野望(九)第42章 盧龍節度(十一)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57章 盧龍節度(二十六)第18章 整軍(一)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54章 君之野望(十二)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15章 蔣袁合流(五)第9章 西京變(九)第3章 幽州留後(三)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100章 決戰上黨(十五)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75章 轉折(七)第55章 饒樂山巔(九)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135章 中樞之要(五)第2章 遼西雙城(二)第127章 河南(五)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48章 范陽之春(二)第72章 轉折(四)第64章 饒樂山巔(十八)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3章 遼西雙城(三)第1章 西京變(一)第12章 遼西雙城(十二)第79章 轉折(十一)第21章 整軍(四)第9章 魏州(四)第33章 榆關風雲(十二)第92章 決戰上黨(七)第121章 南北戰策(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