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官之死(四)

ps:感謝憂鬱的使者月票鼓勵。

李茂貞是河北深州人,本名宋文通,說起來,與李誠中的老上司劉仁恭還是鄉黨,但他發家遠遠早於劉仁恭,當劉仁恭還是默默無聞的邊關鎮將時,他已經因爲人生中的一連串奇遇而出掌一鎮節度了。

李茂貞的出身和劉仁恭相同,也是大頭兵一個,但他效力的是成德。黃巢起兵後,朝廷無力應對,遂向天下藩鎮下詔勤王。成德軍對勤王不感興趣,只是派了幾百成德兵卒去陝州應景。李茂貞是這個時候被火線提拔爲隊正的,駐守陝州奉天,從此開始書寫他在唐史中濃厚的一筆。

黃巢退出長安時,天子徵召天下各軍圍剿,於是李茂貞隨軍參加了對黃巢大軍的進攻。李茂貞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戰鬥,也沒有展現出什麼過人的軍事天分,但他的運氣特別好,居然在作戰的時候中了頭彩,在亂軍之中衝到了尚讓的面前,斬斷了尚讓的帥纛,於是農民軍大敗。

尚讓是誰?是黃巢建立的大齊朝太尉兼中書令,農民軍中的二號人物。論起來,尚讓在農民軍中的資歷比甚至黃巢還要老,他是和王仙芝共同起兵的“革命領袖”!

因爲追擊黃巢的各路大軍太亂太雜,整個戰場都打亂了,李茂貞找不到自家主將,乾脆提着尚讓的帥纛去長安了。然後,李茂貞很幸運的遇見了權傾天下的田令孜,這個時候又正好是田令孜重組禁軍的時刻,所以他立刻帶着手下的幾十號大兵加入了禁軍,憑藉繳獲的帥纛得了個神策軍指揮使的頭銜,成了田令孜麾下的一個軍頭。

後來,田令孜因爭奪鹽池而與李克用、王重榮、朱玫、李昌符等四鎮節度鬧翻,帶着僖宗皇帝逃往鳳翔,李茂貞身爲神策軍的一個指揮使,在逃亡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忠心。把皇帝和田令孜伺候得相當滿意,於是從一個禁軍中的軍頭而一躍成爲武定軍節度使,天子賜名李茂貞。

後來天子返回長安,路遇鳳翔節度使李昌符攔截,兩邊很快就打了起來。這個時候的朝廷禁軍還不像十年後那麼無能,在田令孜的重整下,還是具備了一定戰鬥力的。李昌府很快就敗了。天子下令追擊。然後,李茂貞又很幸運的在混亂的追擊戰中追到了李昌符,獨享斬首之功。因此,他被加封鳳翔、隴右節度使,從此成爲長安左近地盤最大、實力最強、最有權勢的藩鎮。

李茂貞崛起之後,對朝政尤其關心。這種關心在天子李曄承繼大寶之後表現得相當明顯,只不過卻有點太過頻繁了。但凡朝中出了什麼大事,他都要帶兵進京,他一直認爲僖宗皇帝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並且認爲自己既然被列入了皇室族譜,就應當幫助先皇帝照顧和教導當今天子。於是他先後殺了大宦官楊復恭,逼死宰相杜讓能、李溪和韋昭度。說實話是相當跋扈的。

但,跋扈的李茂貞這次遇到了狠手,他撞到了宣武軍的頭上,在一年多的戰事中,鳳翔的實力硬生生跌落到了谷底,居然想求一降而不可得,說起來相當鬱悶。

李茂勳兵敗的消息也傳到了李茂貞的耳朵裡,他既是傷感。又是輕鬆,內心裡非常糾結和矛盾。不過這種糾結已經沒必要了,山南和關內被蜀王和樑王瓜分,這下子樑王應該放心了吧?這下子應該允許咱老李投降了吧?

牙將郭啓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再赴宣武軍大營的,目的就是爲了請降。面對李茂貞急迫的詢問,郭啓期難過的點了點頭,道:“汴軍……答允咱們投降了……”曾經縱橫關內、隴右、山南、京畿的鳳翔軍竟然會落到一再請降而不得的境地。郭啓期對此也很悲哀。

李茂貞拍了拍郭啓期的肩膀,安慰道:“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過了這一關。咱們鳳翔就能重新站起來。”

郭啓期點頭:“職部明白的。對了王爺,樑王已到城下大營了,樑王特地召見了職部,他有個條件……”

李茂貞神情一肅:“說!”

郭啓期小聲道:“樑王和崔相深恨中官,要求斬殺韓全誨等。”

李茂貞咬了咬牙,稍一猶豫,隨即狠下心道:“那就殺了!若不是這幫中官攛掇陛下來咱們鳳翔,局勢何至於斯,實在可恨!”

人就是這樣的,一旦遇到禍事,就習慣着爲自己的失敗和罪責開脫,找人來頂鍋,哪怕貴爲岐王的李茂貞也不可免俗。李茂貞此刻指責韓全誨等中官攛掇天子來鳳翔,卻渾然忘了自己當時也是同謀之一。

李茂貞當即命令郭啓期去準備兵事,約好明日上午行事。郭啓期臨去前又說了城門口見到韓全誨車隊的事情,李茂貞道:“也好,就讓樑王親手了結韓中尉吧。”他和韓全誨關係極好,韓全誨當年在鳳翔做監軍的時候,兩人就交情不淺,聽說不用自己親手殺韓全誨,李茂貞也輕鬆了許多。

第二天一早,李茂貞單獨面見天子,將自己和宣武達成的和議告知了天子,他說,這次兵禍都是韓全誨等中官劫持天子發生的,自己迎駕鳳翔,只是爲了防備賊寇,中官們是引發這次禍事的罪人。如今樑王已經帶兵前來迎接天子回京了,自己也算鬆了口氣,可以把這幅重擔交出去了。

這番話說得冠冕堂皇,但李茂貞和天子都明白,這些話都是屁話。天子裝模作樣的聽着,李茂貞則假模假式的說着,都是演給記錄天子起居注的史官看的。其實一旁飛快用筆記錄的史官也對其中的底細心知肚明,他也在演習,演給天下人和後來人看。

李茂貞說,經過商議,朝臣們一致要求,在回京前追究中官的責任。天子已經把韓全誨、張居翰和張茂安等人送出了鳳翔,心中非常安定,所以對李茂貞的要求已經無可無不可了,他高興的是能夠很快回到長安。到時候就可以不受圍城之苦,至少可以吃飽飯了吧。於是天子很開心的樣子,說一切就有勞岐王了。

當日,李茂貞率鳳翔兵開入行在,大肆抓捕高階中官,將樞密使袁簡易、周敬容、右中尉張彥宏、皇宮內諸司使韓處廷等十餘人盡數斬殺。值宿禁衛的李繼筠、李繼誨、李彥弼等是當年受李茂貞指派挾持天子赴鳳翔的執行者,李茂貞乾脆一同殺了以消除隱患。

內廷中高階宦官爲之一空。於是天子任命了一批低階宦官補位,以御食使第五可範爲左軍中尉,宣徽南院使仇承坦爲右軍中尉,王知古爲上院樞密使,楊虔朗爲下院樞密使。

初七,天子令新任中書令韓渥帶着中官們的首級來到城外汴軍大營求見樑王朱全忠。代傳天子口諭:“以前脅持扣留天子車駕,恐懼獲罪挑撥離間,不願親睦和諧的,都是這等人。現在朕與李茂貞決意把他們殺死,卿可明白告訴各軍以平衆憤。”

樑王派遣觀察判官李振入城,向天子敬表謝罪。

查點首級的時候,樑王沒有看到韓全誨。和李茂貞一對質,才知道韓全誨已經跑了,於是派兵四處尋找。但此刻韓全誨等已經離去了兩天,又全然不知其去向,哪裡還找得到。

議和已經達成,李茂貞也向樑王臣服,那幫“挾持天子旅鳳翔”的中官們也都殺了,可是樑王依舊沒有退兵的意思。繼續率軍圍困鳳翔。

李茂貞和天子問了樑王好幾次,詢問何時能夠讓天子回長安,但樑王都顧左右而言他,不提返回長安的事情。於是李茂貞很害怕,天子已經成了他手中的燙手山芋,想扔都扔不出去,他覺得樑王有可能想把藉機把鳳翔打下來。這樣一來,自己這個岐王豈不成了孤家寡人了?於是李茂貞向天子獻計,說必須把在長安的宰相崔胤招來迎駕,崔胤在朝堂中的號召力比較強。又和樑王交情莫逆,只要崔胤來了,樑王必定會給崔胤面子。

天子早就餓得受不了了,他實在不想在鳳翔待下去了,只要能回長安,只要能吃飽飯,讓他做什麼都可以。於是天子傳召,招崔胤前來迎駕,讓他率長安的文武百官來鳳翔,好把自己接回去。

崔胤因爲在長安率百官於長樂坡郊迎樑王的事情,曾經被天子狠狠申斥了一頓,並罷免了官職,他感覺自己這一年中受了很大委屈,於是稱病不來。

天子無奈,只得連續寫了四份詔書,並恢復崔胤所有官職,讓他重新擔任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領三司事;李茂貞也寫了一封言辭卑恭的書信,向崔胤承認自己的錯誤。崔胤面子掙足了,這纔給樑王寫信,詢問他的意見。

樑王並沒有攻佔鳳翔城的意思,於他而言,這座窮困的破城沒有任何價值,他之所以不撤兵,是爲了拖延時間。等把時間拖夠了,一切佈置完畢後,這纔回書崔胤,開玩笑說自己從來沒見過天子,需要崔胤來幫自己辨認,給自己牽線,自己纔不至於面見天子時缺了禮數。

於是崔胤“病癒”,率文武百官離開長安,前來鳳翔迎駕。與此同時,樑王也放開了對鳳翔的圍困,擁天子返回長安。正月二十五日,崔胤和文武百官在興平迎接到天子儀仗,二十七日,天子終於回到了闊別一年多的長安。

一回長安,朱全忠、崔胤一同進宮奏對。崔胤奏稱:“國初太平的時候,宦官不掌管軍權、干預朝政。天寶以來,宦官逐漸強盛。貞元末年,分羽林衛爲左、右神策軍以便隨從護衛,開始令宦官主管,以二千人爲定製。從此,宦官參與掌管機密事務,奪取百司權力,上下遮掩,共爲不法之事,大則勾結煽動藩鎮,傾覆危害國家;小則以官爵猝訟做買賣,敗壞朝政。朝廷衰微擾亂,正是由於這個原由,不剷除它的根源,禍患終究不能停止。請全部罷免諸司使,他們掌管的事務盡歸省寺管理,各道監軍全都召還京城。”

其實天子本人也明白,他想要的是誅殺權宦,而非“盡誅中官”,殺權宦的目的是爲了掌權,可如果宦官全部被殺光了,天子就連最後一點遮羞的家底都沒了。只是宣武軍環伺左右,對於樑王和崔胤的奏對,天子怎麼可能不聽從呢?

當天,朱全忠領兵驅趕宦官第五可範等數百人到內侍省,全部把他們殺死,呼冤喊屈、號啕大哭之聲,響徹內外。新任的樞密和中尉第五可範等人確實相當冤枉,他們剛上任十多天就被殺了,可謂死得不明不白。

宦官中有出使外地的,詔令所在地方把他們收捕處死,只留品秩卑微的幼弱宦官三十人以備灑掃。

朝廷敕令一出,各地藩鎮紛紛斬殺駐鎮宦官,天下間有品級的大宦官裡,只有中尉韓全誨、盧龍監軍使張居翰、河東監軍使張承業、西川監軍使魚全、靜海監軍使程匡柔等寥寥幾人得以保全。

自此以後,凡內廷宣佈傳達詔命,全令宮人出入辦理;左、右神策兩軍所轄的內外八鎮軍隊,也都歸屬左右龍武、羽林、神策等六軍,任命崔胤兼領六軍十二衛事務。

在崔胤的力主下,天子繼續下詔,賜朱全忠號“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賜他的心腹敬翔、李振、裴迪等人號“迎鑾協贊功臣”、大將朱友寧等人號“迎鑾果毅功臣”、都頭以上軍官號“四鎮靜難功臣”。

朱全忠和崔胤還覺得不滿足,於是逼迫天下冊封朱全忠爲“天下兵馬副元帥”並署太尉,讓年幼的皇子李祚領“天下兵馬大元帥”,崔胤兼侍中。在名義上給了朱全忠總攬天下兵馬的軍事大權,也給了崔胤門下、中書、尚書兼三司諸權合一的行政大權。

兩個人將天子權柄瓜分一空,直到實在沒有可分的,這才罷手。兩人當日上書誅宦官時的理由——奪取百司權力、勾結煽動藩鎮、私授文武官職等等,如今一一應在自己身上,實乃絕大諷刺。

崔胤掌權後,在宣武軍的鐵腕支持下開始清理政事堂。他逼迫天子下詔,賜工部侍郎、同平章事蘇檢和吏部侍郎盧光啓自盡,又將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王溥降爲太子賓客、分司。並將追隨天子移駕鳳翔的三十多名朝臣盡數貶斥,以親密心腹補之,一時之間,權傾長安。

崔大宰相終於完成了對朝堂的統合,成了名符其實的宰相。

第19章 整軍(二)第72章 轉折(四)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33章 雙極(五)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56章 盧龍節度(二十五)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15章 北迴歸線(五)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33章 營州經略(五)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75章 轉折(七)第3章 貝州(上)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38章 雙極(十)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5章 雙極(七)第23章 大河之東(八)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41章 雙極(十三)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58章 饒樂山巔(十二)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30章 榆關風雲(九)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5章 貝州(下)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15節 幽州留後(十五)第61章 兩河輪戰(七)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34章 白狼山水間(一)第77章 懷遠新思維(九)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8章 兩河輪戰(四)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62章 河北新軍閥(五)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7章 西京變(七)第2章 西京變(二)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75章 非常規戰爭(十二)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4章 遼西雙城(四)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30章 諸侯之定(九)第24章 幽州留後(二十四)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15章 西京變(十五)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80章 懷遠新思維(十二)第7章 遼西雙城(七)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41章 春夏(七)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42章 盧龍節度(十一)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1章 西京變(一)第68章 非常規戰爭(五)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123章 河南(一)第18章 整軍(一)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42章 白狼山水間(九)第29章 幽州留後(二十九)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40章 薊州(二)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64章 非常規戰爭(一)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43章 雙極(十五)
第19章 整軍(二)第72章 轉折(四)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33章 雙極(五)第13節 幽州留後(十三)第56章 盧龍節度(二十五)第44章 盧龍節度(十三)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15章 北迴歸線(五)第10章 幽州留後(十)第76章 懷遠新思維(八)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33章 營州經略(五)第13章 蔣袁合流(三)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75章 轉折(七)第3章 貝州(上)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69章 仁恕之道(二)第38章 雙極(十)第21章 遼西雙城(二十一)第51章 饒樂山巔(五)第35章 雙極(七)第23章 大河之東(八)第105章 決戰上黨(二十)第41章 雙極(十三)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58章 饒樂山巔(十二)第28章 諸侯之定(七)第98章 決戰上黨(十三)第83章 東都會盟(三)第11章 北迴歸線(一)第30章 榆關風雲(九)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5章 貝州(下)第69章 懷遠新思維(一)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15節 幽州留後(十五)第61章 兩河輪戰(七)第32章 盧龍節度(一)第61章 河北新軍閥四第34章 白狼山水間(一)第77章 懷遠新思維(九)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76章 仁恕之道(九)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58章 兩河輪戰(四)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62章 河北新軍閥(五)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7章 西京變(七)第2章 西京變(二)第137章 中樞之要(七)第16章 大河之東(一)第79章 懷遠新思維(十一)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75章 非常規戰爭(十二)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116章 南北戰策(十)第4章 遼西雙城(四)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30章 諸侯之定(九)第24章 幽州留後(二十四)第59章 饒樂山巔(十三)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15章 西京變(十五)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80章 懷遠新思維(十二)第7章 遼西雙城(七)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41章 春夏(七)第103章 決戰上黨(十八)第42章 盧龍節度(十一)第117章 南北戰策(十一)第51章 己未之冬(二)第28章 榆關風雲(七)第1章 西京變(一)第68章 非常規戰爭(五)第62章 燕郡問題(七)第50章 饒樂山巔(四)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99章 決戰上黨(十四)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123章 河南(一)第18章 整軍(一)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19章 幽州留後(十九)第42章 白狼山水間(九)第29章 幽州留後(二十九)第17章 遼西雙城(十七)第40章 薊州(二)第8章 幽州留後(八)第64章 非常規戰爭(一)第91章 決戰上黨(六)第73章 非常規戰爭(十)第43章 雙極(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