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

十一月的河北大地,已入初冬,一陣陣來自北方的秋風開始向南侵襲,天地之間都是被風捲起的黃葉,漫天蕭索,冷意乍現。

李誠中自幽州而出,沿永濟渠南下,過雍丘、經武清,直抵乾寧軍。在乾寧軍視察完已經修繕完畢的糧臺大營後,繼續沿渠水過長蘆,到達此行的目的地——滄州城。

滄州地處河北道與河南道之間,扼地勢平坦之渤海走廊衝要,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此地自古以來戰事頻繁、百姓艱危、民風好鬥,素有“遠惡郡州”之城,多處遊俠兒,是盧龍軍極好的兵員來源地之一。

隨同李誠中南下滄州的是中南海警衛營三個都的騎兵,其餘兩都仍留幽州,一衛軍事參謀總署、一護判官署。

因爲地處平原之上,離城十里便可看到城牆的身影,前方驛亭已見大隊人馬,正是滄州城內郊迎而出的一衆文武。

乞活買調動兩都警衛飛騎至前,遠遠散開以爲警蹕,自帶一都緊跟在李誠中身後,打開傘羅、帥纛、門旗等節度使儀仗,等候對方迎駕。

對面馳出十數騎,來到李誠中近前,正是滄州軍都指揮使鍾韶、都教化使劉金厚、滄州刺史劉審交及以下高級文武。這些人下馬急奔幾步,紛紛拜倒在李誠中馬下,竟是向李誠中行跪拜大禮,

滄州軍是盧龍節度府向南探出的一記重拳,組建這支拳頭部隊的鐘韶、劉金厚都是李誠中的親密部下。是營州系崛起的功勳重將,李誠中趕忙下馬。親手將他們虛扶而起。按理說他們常見李誠中,往日見面只行單臂軍禮,今日這般作態,倒令李誠中甚爲不解。將兩人攙起後,又連忙喚劉審交等文武“快快請起”。忙亂多時,喧鬧方畢。

“老鍾、老劉,何須如此?”李誠中不解的問。

鍾韶和劉金厚都不善言辭,用馮道的話來說。二人“敏於行而訥於言”,聽李誠中發問,都只是恭敬的回答“應當的,應當的”。

劉審交原爲郭炳呈通判房中小吏,後被李誠中延聘到營州,擔任錦縣縣令。如今的世道,文官實在不好當。可在李誠中手下,劉審交卻幹得相當舒暢。李誠中只定大正方略,本人很少干涉民政上的具體事務,同時嚴厲禁止麾下軍將插手地方,所謂“軍令軍出、政令政出”,劉審交在擔任錦縣縣令期間。民治、築城、財計等各種事情都只需向馮道稟告即可,治政十分順遂。

營州系登上盧龍軍政舞臺之後,作爲營州系的政務干將,劉審交旋即官遷滄州刺史。短短三年不到,便由一房小吏而驟登一州主政。際遇之奇,恍如兩世。每次聽到別人稱呼他“劉使君”的時候。他都好一陣感慨。說起來,李誠中對他有“知遇之恩”,且有“優容之德”,他是真心實意的期望李誠中能夠節節高升的。

之所以衆人向李誠中行跪拜大禮,完全是因爲劉審交的建議,而劉審交提出這一建議的根底,則來自韓延徽。

朝廷欲“效戰國”,天子要冊封諸王的消息已經傳遍天下,韓延徽是盧龍軍政兩套體系的重要紐帶,在他的極力攛掇下,軍隊中自張興重以下、官府中自馮道以下,紛紛開始秘密串聯,一時之間,各將各官們私信滿天飛,以致“幽州紙貴”。

劉審交當然希望李誠中能夠封國,一旦封國,自己就是國中重臣,他當即附議馮道、韓延徽等人的建策,在向朝廷發送的“請之國”奏摺中聯名,同時緊急召集滄州文官“統一認識”,並與鍾韶、劉金厚等大將通氣。

正因爲如此,纔有了滄州城外跪拜的這一幕。從劉審交半遮半掩的解釋中,李誠中算是弄明白了這些人的想法,不由一陣好笑。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權力必須依附於實力,盧龍有多大實力,他李誠中才有多大權力,所以他並不看重這種形式上的東西。

但是,等他在滄州文武們的簇擁下進入滄州城內,居於刺史府高堂之上,見到了這一路上諸將校、諸官吏們敬畏中略帶狂熱的眼神時,他才意識到,這種形式上的東西並不像他原來所想的那麼簡單。衆人對他持有的,是面對“君父”的虔誠!

高處雖不勝寒,但其俯視天地之感,暢快卻一至於斯!李誠中不禁對未來有了些許期待。

李誠中此行滄州的重點在於軍事,所以略略聽取了劉審交關於民政方面的彙報之後,便立刻下到各營視察。他馬不停蹄,前後一共花了五天時間下到各營,查看各營的備戰情況,瞭解裝備和飲食,鼓勵軍士們勇猛作戰。

視察完畢後,李誠中回到滄州城刺史府,召開軍議。

“按照參謀總署的佈置,如大帥這幾天所見,滄州軍呈南輕北重之格局。南面以弓高、東光、胡蘇、樂陵、無棣爲依託,構築一線防禦。其中弓高面對成德,東光、胡蘇、樂陵面對魏博,無棣面對宣武,各縣佈置一都兵力警戒,總計一個營。其後以南皮、饒安爲二線,由右廂第一、第二營分駐。右廂剩餘兩個營、左廂全部、滄州軍老營全部屯於滄州城,爲滄州軍之主力。各營以混成編制構成,可獨立作戰。”鍾韶手握竹棒,在巨大的沙盤上向李誠中講解。

所謂混成編制,即每營包含四個步卒都和一個騎兵都,含槍兵、刀盾兵、弓箭兵和騎兵等混成兵種,可獨立展開駐軍、行軍和小規模戰鬥。與混成編制相區別的另一種編制是戰時編制,即將各營重新拆分,把相同兵種的都隊配置到一起,形成強兵營、刀盾營、弓箭營和騎兵營,以滿足大規模軍隊會戰需要。在盧龍軍內,每一名營級軍官都必須熟練的掌握兩種編制下的作戰能力,所以各營軍官也是盧龍軍最重要的骨幹力量。

“軍隊合成演練進行得如何了?”李誠中問。

有關軍隊的日常訓練、演習等,是副都指揮使的職責。按照盧龍軍軍制,都指揮使和都教化使爲軍級主官,非五品以上將軍不可擔任,軍中設副都指揮使一職,除了輔佐軍級主官外,還有配備高階後備將軍的目的。

營州都督府時期,李誠中手下只有一個正規軍級編制,營州軍副都指揮使也是將軍銜,但入住幽州後,擴充五軍,朝廷雖然名器濫授,也不可能給李誠中那麼多將軍官銜,所以五軍副都指揮使降爲正六品昭武校尉,與各廂主官同秩,但地位高於廂級主官。

當然,以上是盧龍軍正常情況下的編制構成,但也有例外,比如滄州軍副都指揮使李承約,他參加了白狼山軍校新一期高級指揮官培訓,於六月份正式加入滄州軍,成爲滄州軍副都指揮使。他是朝廷經制任命的遊擊將軍,與鍾韶同秩而高於劉金厚,但作爲新人,他需要一個過渡期來融入新的盧龍體系,所以此刻以將軍銜掛職副都指揮使。

和李承約情況相同的還有王思同,王思同和李承約一樣,參加了白狼山軍校新一期高級指揮培訓,如今被分配到莫州軍中任副都指揮使。在白狼山軍校新二期高級指揮培訓班中,還有高行珪、高行周、趙霸等盧龍舊將,等到十月份畢業後,他們就將充入營州軍、幽州軍和懷約聯軍,擔任副都指揮使一職,待將來有機會,再視情況出任軍級主官。

將盧龍舊將納入新軍體系,是盧龍軍制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些舊將們都具備豐富的領軍作戰經驗,李誠中不可能將其棄置不用,那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而任用這些舊將,也是李誠中對幽州豪門的承諾,爲了保證盧龍內部的團結和忠誠,他必須完成這些承諾。

聽李誠中問及,鍾韶向李承約示意,將竹棒交給李承約。李承約來到沙盤前,手指南皮和饒安之間,道:“滄州軍七月成軍,編制滿額,主要以原營州軍左廂和部分懷約聯軍老兵爲主,補充了原義兒軍中的正兵悍卒,戰力較高。七月間,我軍分別在南皮和饒安之間的陳村展開各營合成輪訓,以混成編制訓練爲主……”

竹棒在沙盤上移動,點到了滄州城東的一個地方,李承約繼續道:“八月,在滄州城東之靜安,展開爲期一個月的大規模戰時演練,先左廂、後右廂,九月中旬,兩廂並老營合成演練十日……”

又將竹棒轉到西北:“九月下旬,全軍急行軍至長蘆,與懷約聯軍展開合作演練,十月中旬,解裡將軍派遣三個騎兵營和兩個步卒營,與我軍進行了實兵對抗。作訓司周總長親臨長蘆,組織作訓司各官研判,最後判定我軍勝出!”

滄州軍是盧龍軍中甲種軍團,擔負着對抗魏博和宣武聯軍的重任,能夠迅速形成戰鬥力,除了大量抽調原營州軍老兵爲骨幹外,和補充的新兵多是原義兒軍中精銳健卒有關。李誠中溫言表揚了指揮部高級軍官之後,開始詳細瞭解當面對手的情況。

軍議最後,李誠中目視隨行的虞侯司軍令處都虞候楊可世,楊可世起身,從懷中取出一份,朗聲道:“軍事參謀總署天覆二年申字三號令!”

衆將“嘩啦”一聲,紛紛起立,目不斜視。

“令傳滄州軍鍾韶、李金厚以下各部,自十一月十五日至三十日間,擇機展開作戰,作戰目標,魏博軍駐德州安陵之程公信部、駐德州將陵之李公牷部,予以削弱性打擊!作戰代號——秋狩。滄州軍須於十一月十日前將作戰計劃報至虞侯司。此令!虞侯司軍令處!”(未完待續。。。)

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123章 河南(一)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33章 諸侯之定(十二)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110章 南北戰策(四)第45章 白狼山水間(十二)第77章 懷遠新思維(九)第68章 非常規戰爭(五)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24章 幽州留後(二十四)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87章 決戰上黨(二)第35章 雙極(七)第46章 白狼山水間(十三)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72章 仁恕之道(五)第45章 雙極(十七)第8章 西京變(八)第48章 白狼山水間(十五)第8章 西京變(八)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5章 西京變(五)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10章 魏州(五)第33章 營州經略(五)第32章 雙極(四)第23章 幽州留後(二十三)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42章 春夏(八)第40章 薊州(二)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25章 榆關風雲(四)第62章 河北新軍閥(五)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80章 懷遠新思維(十二)第22章 幽州留後(二十二)第130章 河南(八)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72章 釘子(五)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18章 大河之東(三)第18章 西京變(十八)第25章 諸侯之定(四)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64章 燕郡問題(九)第40章 春夏(六)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37章 雙極(九)第72章 懷遠新思維(四)第35章 盧龍節度(四)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40章 春夏(六)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20章 整軍(三)第27章 大河之東(十二)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75章 懷遠新思維(七)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48章 饒樂山巔(二)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76章 釘子(九)第7章 魏州(二)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4章 貝州(中)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58章 饒樂山巔(十二)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
第12章 西京變(十二)第123章 河南(一)第66章 饒樂山巔(二十)第82章 東都會盟(二)第33章 諸侯之定(十二)第60章 兩河輪戰(六)第69章 非常規戰爭(六)第110章 南北戰策(四)第45章 白狼山水間(十二)第77章 懷遠新思維(九)第68章 非常規戰爭(五)第53章 范陽之春(七)第64章 己未之冬(十五)第28章 大河之東(十三)第24章 幽州留後(二十四)第17章 大河之東(二)第87章 決戰上黨(二)第35章 雙極(七)第46章 白狼山水間(十三)第59章 兩河輪戰(五)第55章 君之野望(十三)第53章 君之野望(十一)第72章 仁恕之道(五)第45章 雙極(十七)第8章 西京變(八)第48章 白狼山水間(十五)第8章 西京變(八)第33章 盧龍節度(二)第5章 西京變(五)第46章 君之野望(四)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10章 魏州(五)第33章 營州經略(五)第32章 雙極(四)第23章 幽州留後(二十三)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12章 蔣袁合流(二)第42章 春夏(八)第40章 薊州(二)第77章 仁恕之道(十)第39章 白狼山水間(六)第55章 己未之冬(六)第49章 饒樂山巔(三)第25章 榆關風雲(四)第62章 河北新軍閥(五)第61章 饒樂山巔(十五)第80章 懷遠新思維(十二)第22章 幽州留後(二十二)第130章 河南(八)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24章 大河之東(九)第72章 釘子(五)第47章 白狼山水間(十四)第18章 大河之東(三)第18章 西京變(十八)第25章 諸侯之定(四)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第112章 南北戰策(六)第70章 非常規戰爭(七)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67章 兩河輪戰(十三)第64章 燕郡問題(九)第40章 春夏(六)第58章 河北新軍閥(一)第89章 決戰上黨(四)第57章 兩河輪戰(三)第81章 東都會盟(一)第34章 諸侯之定(十三)第1章 幽州留後(一)第71章 仁恕之道(四)第37章 雙極(九)第72章 懷遠新思維(四)第35章 盧龍節度(四)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5章 魏州血夜(五)第47章 盧龍節度(十六)第50章 己未之冬(一)第40章 春夏(六)第72章 非常規戰爭(九)第20章 整軍(三)第27章 大河之東(十二)第77章 大王莊——將軍廟(一)第20章 西京變(二十)第75章 懷遠新思維(七)第6章 遼西雙城(六)第4章 幽州留後(四)第23章 遼西雙城(二十三)第48章 饒樂山巔(二)第63章 兩河輪戰(九)第76章 釘子(九)第7章 魏州(二)第20章 大河之東(五)第37章 營州經略(九)第4章 貝州(中)第14節 幽州留後(十四)第138章 中樞之要(八)第15章 遼西雙城(十五)第58章 饒樂山巔(十二)第109章 南北戰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