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

禁軍出動日久,在此之前,朝廷也曾發下幾次賞賜,加起來每兵還是不到五貫錢。

此次北伐是百年未見的大征伐,兩府總理全局,三司統籌財賦錢糧,在動兵之初,三司使鄭裕民就已經叫苦不迭了。

錢財如流水般花了去,很快就無法支應。

然後動用天子的內藏庫,再下來又得攤派錢糧。

禁軍雖然三十來萬人,但加上廂軍在內有近五十萬人,每月每兵幾貫錢便是好幾百萬貫,在錢糧如此吃緊的情形下如何敢賞賜太多,若不是本朝有用兵之前賞賜將士的傳統,將士們都有所期盼而不得不賞,怕是此前的賞賜也會節省下來。

就算如此,也只能賞禁軍多,廂軍少,廂軍當然有怨言,但朝廷也是不以爲意。那些廂軍,也就只能守守軍堡,在箭樓上裝裝樣子,平時和民夫一樣運送糧草,修補營壘和道路,其實就是做的民夫的活計,他們可是比民夫強的多了,民夫都是免費徵徭役來效力,吃食只能保證不餓死,廂軍好歹有國家給的錢糧用度,可是比民夫強的多了,他們又不能上陣拼殺,想要賞賜,也真是豬油迷了心。

“此次算是從牙縫裡摳出來的錢……”在座的都是最頂尖的文官和武將,張邦文也就不加隱瞞,他也是接到了密信,着他要好生配合陳常得,務必要說動李國瑞和嶽峙等人。

至於劉國定,麥幾道,李友德等人,倒是不必考慮太多,這幾人是純粹的武將,雖然位至管軍,其實多半是以李國瑞和嶽峙的立場爲立場,叫他們轉變過來並不算難。

“我要實話實說,”張邦文沉聲道:“朝廷也是實在撐不下去了,現在夏稅未徵,攤派錢糧已經用了七成,若再耽擱下去,東胡人難撐過這個夏天,咱們卻可能是比他們先要倒下來。以大軍雲集,糧草齊備,軍械充足的情形,不去與敵拼殺,耗光錢糧之後不戰而潰,李大人,嶽太尉,想想是不是太不甘心?”

嶽峙有些不太相信,說道:“國家一年歲入億萬貫,何至於此呢?”

“歲入一億貫是不假,但北方隔幾年被入境一次,安置流民百姓,修復被毀城池,重立被擊敗的禁軍,打造甲冑兵器,哪一次不是被毀幾十個州縣,幾百萬人流離失所,哪一次不要花費千萬貫錢?”張邦文苦笑道:“咱們已經儘量儉省,老實說,很多流民百姓都是粗粗安置,到現在京師還有十來萬流民,都是河北路各軍州的人,咱們也沒錢糧去安置他們。北方殘破,兵災加旱災,這些年來,只能向南方多伸手,南方也有土匪海盜爲患,工商貿易都減了很多,老實說,維持現在的賦稅已經算是殘民了,可是也沒有辦法,每次禁軍廂軍損失,人員兵器要補足,城池也要修補,這錢花起來就心疼不得了。本朝的賦稅,養六十萬禁軍和百萬廂軍,一年光是維持用的開銷就佔了賦稅的七成,還得養十來萬的官員和武將,還有內廷的幾千宦官和天子,幸虧本朝的宗室勳貴俸祿有限,就是從官莊支取,除非是考中進士爲官才能領官俸,宗室勳貴開銷極儉,也是太祖立制立的好,若非如此,咱們早就撐不住了。在這裡我就說句實話吧,這些年來,若無胡騎入侵,咱們還能財賦相抵,沒有虧空。每一次胡騎入境,咱們就得或多或少的虧空一些,第二年得加些雜稅,把虧空彌補上來。現在各路都叫苦不迭,大家都是咬着牙支撐住,就是因爲要等着北伐築城成功,北方不被胡騎入侵,朝廷沒有虧空,能逐漸將賦稅降一些下來,能把眼下的局面維持住。本朝不是用均田制,沒有府兵,其實看初唐之時,府軍制確實是好,但不到中唐,府軍也崩潰了。這幾年財賦支撐不住,頗有人提出想以府兵制來對敵,其實是辦不到的事了。得先算田,算賦,均田,然後從百姓之中立府挑兵,但唐初的府軍,是源自北魏,民間尚武之風濃烈,士族也就是關隴的貴家都是武人出身,以關隴世家領百年奮戰不止的漢人府軍,方有隋唐之初的武功。咱們沒有那麼多的武人世家,也沒有尚武成風,百年之間與胡人奮戰不休的百姓,還談什麼府軍?沒有府軍,就只能是募兵,要麼就立藩鎮,現在朝廷也只能用賦稅支撐着眼前的格局,唯一的破局之法,就是眼前的這一場戰事……其實李大人身爲樞密副使,這些事情應當是看的比下官清楚……”

“不,賦稅之事,我就不是太瞭解。”李國瑞面沉如水,他一直知道朝廷財賦吃緊,但經過眼前張邦文這麼一解說,才知道就算是比拼國力,大魏也未必會穩贏。

這麼一個龐大的國家,現在竟是千瘡百孔的局面了。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養兵費用過多,所以張邦文才提起魏晉隋唐時的府軍制度。

在府兵制之前是秦國以軍功授爵的辦法來養兵,這樣節省日常的軍餉開銷,秦軍都是從農民中徵伍,漢軍也是,漢的常備軍只有幾萬人,有大征伐時,徵調各郡國兵,再從長安出動北軍出征,如果再出動大規模的騎兵,就是從邊郡加大動員的力度,同時朝廷負擔兵器和戰馬的開銷,因爲對匈奴戰事的規模龐大,而且曠日持久,以文景兩代與民休息的積累,卻是被漢武在北伐的戰事之中,消耗一空,由此可見,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的戰爭,真的是天生的不對等。

漢末之時,則是藏兵於各郡國,其實已經是窮兵黷武的狀態了,千里之內白骨露於野,整個民間都是在一種比戰國還要激烈的戰亂之中,當然談不上合理的賦稅和養兵制度,無民不納稅,無農不爲兵。

至晉統三國,沒有多久便是內亂,然後胡人南下,進入南北朝的早期。

接着就是北魏的租庸調製度和府軍制,這種賦稅制和養兵制度,算是影響了中國好幾百年,甚至是千年,明太祖的徵稅制還有養兵的衛所制,也是和北魏算一脈相承了。

大魏的募兵制,比漢之部曲唐之藩鎮其實都要強,比起明朝混亂的兵制更不知道強到哪去了。

可惜的是,現在的大魏已經負擔不起過於沉重的軍費負擔了。

現在是一個惡性的循環,因爲東胡鐵騎不停的打擊,導致北方地方殘敗,善後就需要極多錢糧耗費,北方天災不斷又兵禍連結,要花費錢財防禦和修復,還有軍隊調度,每一場大戰花錢都是幾百萬貫起步,乃至上千萬貫,實在已經是大魏財政負擔不起的重擔,大魏君臣,也委實是到了挑不起來的地步了。

南方工商萎縮,海盜山匪肆虐,朝廷卻只能顧北方,畢竟相比而言,南方是慢性病,也致命,但還不是急症。北方卻是急症,重症,險症,稍有不慎,就是亡國傾覆的局面,委實是不能有絲毫大意。

所以但凡是明白人都知道朝廷傾斜力量到北方是迫不得已,也不得不然。而對千千萬萬的南方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看到的就是自己負擔着沉重的賦稅,自己抵抗海盜和土匪,朝廷收走了海量的賦稅,卻是對南方一無所顧,怨氣日增是必然之事,羣盜多如牛毛,不得不說也是和沉重的負擔有分不開的關係。

李國瑞也是宰執之一,對天下之事也是處於最高的視角來看,但他不精於料理財賦之事,原本在河北路安撫使任上之時,也是儘量把財賦之事交給轉運使。朝廷設各種轉運使直接屬於三司管轄,就是要統一各路,府,州,軍,縣的財賦,將唐末節度使的財權悉歸中樞。安撫使若強勢,轉運使不免要在財賦之事上聽其調派,只是要上交歸於朝廷的稅賦定額,其餘地方財賦事,可以由安撫使自家來做決斷。

李國瑞卻是對財賦事不甚關心,他在任時,以選將,練兵,備戰馬,充武庫爲最要緊之事,也正是在他的提調帶領之下,朝廷纔會有前兩年對東胡的大捷。

“不光是銅錢不足。”張邦文嘆息一聲,繼續道:“存糧也不足七百萬石了,現在只能等新春漕糧。”

在荊北和荊南,還有江西,福建,包括兩浙,江南東道,這些主要的南方產糧區,大魏在兩稅法外還保留租庸調的徵稅法,夏秋兩次,在徵收兩稅的同時,也是徵收糧食實物。

當然,西北,西南,中原,山東,這些地方也是要徵糧,不過數額遠不能和南方相比。

每年徵調的糧食,包括大量的草束,是現錢之外的額外收入,糧食總數是一千一百到二百萬石之間,這些糧食收入和唐末未徵兩稅前的租庸相差不多,其後唐朝取消租庸,改爲兩稅徵錢,但很快戰亂和農民起義毀了大片的徵稅區,而且唐末法度敗壞,收了兩稅再徵實物,還包括各種雜稅在內,也就是當今大魏的徵稅辦法。

一千多萬石糧,看似很多,但北方的禁軍一年就要消耗過千萬石,軍糧是一部份在駐紮地方購買,一部份由朝廷三司撥給。

其實大魏的糧倉儲量,因爲租庸調畢竟被宣佈廢棄,改兩稅法,對實物糧食,包括棉布,麻,絲,絹的徵收,其實是遠遠不及隋唐時期。

從兩者徵糧和糧庫的多少,還有存糧的差距,都是相當的明顯。

隋文帝時,皇帝號稱聖明仁厚,其實文帝聚斂之術相當高明,當時隋室在各處都築有大型糧倉,隋朝建立的糧倉,儲藏量驚人,從隋文帝到隋煬帝,整整建立了六座大糧倉,任何一座的儲量都超過現在的通州倉。

李國瑞面色凝重,張邦文吐了口氣,退回座位上板着臉坐直,話說到這種地步,委實沒有必要再說下去了。

不管是陳常得的威脅,還有放棄大軍之後要揹負的責任,以及自己可能被斬首的後果,禍及家人的恐懼,還有拖延戰事,會給北方流寇機會,以致大魏鼎革的責任……這些東西,就如山一般的壓在了李國瑞的頭上。

半響之後,李國瑞方對陳常得道:“陳期門不是觀察使,無有監軍職責,但我要請託你一件事,若你同意,我纔會動員大軍主力向前,若不能,我現在就寫辭章,等着何獾過來接手,卻要看朝廷是不是覺得,陣前易帥是我的責任,還是朝廷諸公太過想當然?”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雨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二百九十章 滿分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四百零二章 大勝後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五十章 慶功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年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物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四百三十四章 好地方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四百一十一章 傳言第四百八十七章 如何展布第四百四十九章 亂事起第十三章 雅集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五百零七章 異國風俗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二百九十五章 禮遇第五十章 慶功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十九章 齊王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四百六十五章 各有算盤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二百七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第三百六十六章 飲子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四百零七章 成功第五十六章 高山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九十七章 同心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四百一十七章 獻策開府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前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四百一十六章 世道變了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三百九十一章 展旗第三百二十二章 迎接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雨第四十六章 獲勝第二百九十章 滿分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四百零二章 大勝後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刀加頸第六十三章 團練使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五十章 慶功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一百三十五章 新年第二百三十七章 入寨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十五章 再進一步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物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四百三十四章 好地方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三百五十三章 精巧的設計第四百一十一章 傳言第四百八十七章 如何展布第四百四十九章 亂事起第十三章 雅集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八十二章 求田問舍第三十六章 更好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二百二十六章 八牛弩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五百零七章 異國風俗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二百九十五章 禮遇第五十章 慶功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十九章 齊王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二百零七章 新卒第一百零四章 暗巷刺殺第八十七章 融入第四百六十五章 各有算盤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二百七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第三百六十六章 飲子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四百零七章 成功第五十六章 高山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九十七章 同心第二百二十三 變換立場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四十四章 投矛第三百二十五章 帳篷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四百一十七章 獻策開府第四百七十七章 發若雷霆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一百三十二章 年前第二百三十九章 昂揚第四百一十六章 世道變了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三百九十一章 展旗第三百二十二章 迎接第四百八十一章 就縛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