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H82是中國空軍在重要技術取得突飛猛進之後,在轟炸機領域做的第一次勇敢嘗試。只是,H82生不逢時。如果H82能夠早五年誕生,就肯定能夠得到上千架的訂單,甚至能全面替換H56,成爲中國空軍的主力轟炸機,並且替代H56寫下一段傳奇般的歷史。
問題是,H82誕生的時候,中國空軍戰略航空兵的發展方向已經發生了變化。
事實上,在投資研製H82的時候,中國空軍就面對着一個極爲尷尬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決定着戰略航空兵的存亡。
這就是,轟炸機有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
說白了,這個問題與導彈有直接關係。
戰略彈道導彈誕生之後,轟炸機的存在價值就遭受到了考驗,即很多人都認爲戰略彈道導彈具備足夠強大的戰略打擊能力,而且在全面戰爭中的打擊效率並不比轟炸機低,也就沒有必要繼續保留轟炸機。
說得簡單一些,轟炸機能完成的任務,戰略彈道導彈都能完成,而且更加可靠。
正是如此,在六零年代,中國軍隊內部出現了“轟炸機無用論”的觀點,而同時出現的還有“航母無用論”。
所幸的是,這兩個“無用論”都沒有成爲主流。
航母能夠保留下來,與其在海軍中無可替代的地位有關,即沒有一種戰艦能夠替代航母來實現海軍的價值。只要海軍還有存在的價值,那麼在出現替代品之前,航母就有繼續存在的價值。
轟炸機能夠保留下來,則與前面提到的原因有關。
這就是。轟炸機在執行戰略威脅任務的時候,具有更高的靈活性。能夠賦予政府更多的決策時間,讓政府獲得化解危機的機會。說得簡單一點,就算讓轟炸機攜帶核武器升空,也要等到十多個小時之後才能飛到敵國上空,而政府在此期間內,可以就是是否需要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做出決策。相反,如果使用戰略彈道導彈的話,在需要使用核威脅的時候,威脅就意味着戰爭。
到了七零年代。特別是七零年代後期,轟炸機的存在價值再次受到了考驗。
這次的考驗依然來自導彈,不過不是戰略彈道導彈,而是巡航導彈。特別是由轟炸機攜帶的空射巡航導彈。
巡航導彈的出現。實際上提高了轟炸機的作戰效率。
這就是,轟炸機不再需要冒險突破敵人的防空系統,可以在離目標數百公里、甚至是數千公里的地方發射巡航導彈。根本就不會進入敵方防空武器的攻擊範圍,因此轟炸機的戰鬥生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問題是,這也等同於否決了轟炸機的作戰價值。
這就是,只要能夠攜帶巡航導彈、並且把巡航導彈發射出去的戰機,都具備取代轟炸機的價值。
當時,就有人提出。完全可以研製一種運輸機型的轟炸機。這種飛機並不需要很快的飛行速度、也不需要很大的飛行高度,甚至不需要自衛能力。其主要任務就是充當巡航導彈的載機,運載巡航導彈在離敵國一千公里的地方巡邏,在接到命令之後,把攜帶的巡航導彈投射出去。
說白了,一架經過改裝的運輸機就能成爲巡航導彈載機。
顯然,這意味着空軍沒有任何理由耗費巨資去研製性能先進的轟炸機,甚至沒有理由保留已有的轟炸機。
要知道,轟炸機的飛行費用比運輸機高得多。
即便是以皮實著稱的H56,其每小時的飛行費用都是當時大型運輸機的三倍,維護費用爲大型運輸機的四倍。
事實上,有人走得更加極端。
當時中國軍方的一些年輕軍官認爲,與其保持規模龐大的轟炸機羣,不如在敵國附近建立巡航導彈基地。
所幸的是,這種極端觀念不可能得到中國政府採納。
關鍵就是,如果在敵國附近建立巡航導彈基地,還不如直接部署彈道導彈,因此巡航導彈本身也就沒有了存在價值。這樣一來,問題又饒了回來,即以巡航導彈廢除轟炸機,然後用彈道導彈廢除巡航導彈,最終使中國的戰略威脅力量完全依靠彈道導彈,而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問題是,巡航導彈的出現,確實降低了轟炸機的存在價值。
最爲受傷的,顯然就是H82。
原因很簡單,在同樣使用巡航導彈,而且以戰略威懾爲主的情況下,H82的實際作戰效率是低於H56的。這就是,兩種轟炸機的內部彈艙容積相同,攜帶的巡航導彈數量完全一樣,而H82的結構重量更大,因此在執行作戰半徑相同的打擊任務時,H82的作戰費用高於H56。更要命的是,H56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而且裝備規模巨大,在裝備與維護等方面早已形成規模效應。
顯然,對中國空軍來說,用H82取代H56執行戰略打擊任務,沒有半點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H82在空軍中遭受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轟炸機不僅僅用於執行戰略任務。
多次局部戰爭已經表明,轟炸機除了是攜帶核武器的戰略打擊平臺之外,也是非常理想的常規打擊力量。比如,H56的單機投彈量相當於十五架J66在正常情況下的投彈量,而出動一架H56的費用與維護成本,顯然要比出動十五架J66高得多。即便在大量使用精確彈藥的情況下,轟炸機巨大的彈藥運載與投擲能力依然擁有巨大的實戰價值,是遠優於戰術飛機的打擊力量。
問題是,H82的常規打擊能力也比比H56高多少。
雖然H82的最大載彈量在理論上遠超過了H56,但是除了極少數時候,轟炸機都不可能以最大載彈量起飛,而且隨着精確制導彈藥的大規模使用,彈藥投擲能力已經不是衡量打擊能力的主要指標了。說白了,如果投下一百枚炸彈只有一枚命中,那與投下一枚炸彈直接命中根本沒有區別。
顯然,如果使用精確制導彈藥,H82與H56都很難獲得在一次任務中投下數十噸炸彈的機會。
這樣一來,H82的載彈量優勢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相對而言,H56更低的飛行成本與更爲低廉的維護費用,使其更能迎合空軍的胃口。
可以說,如果不是空軍已經在H82項目上投入了數十億華元的研製經費,以及西安飛機制造公司急需這筆訂單來維持正常運轉,以及中國僅剩下三架航空企業具備設計與製造轟炸機的能力,中國國民議會肯定不會批准H82的量產訂單,而會讓空軍繼續對H56機羣進行翻新改進。
事實上,在訂購了H82之後,中國空軍依然在改進H56。
H56的最後一種改進型,即H56S在一九九二年問世,隨後中國空軍就從H56機羣中挑選出了一百八十六架,將其改進爲H56S,並且計劃把H56S的服役時間延長到二零三二年。因爲在改進中全面加強了機體結構,而且空軍開始控制轟炸機的飛行時間,所以半數以上的H56S有望在二零三二年之後通過翻新,把服役時間延長二十年,即一直使用到二零五二年。
相比之下,H82的命運就沒有這麼好了。
雖然以冷戰後的標準來說,一百二十架的訂單不算少,可是以冷戰時期的標準而言,這個數量簡直少得可憐。
要知道,在H56之前,中國空軍有七種服役時間不到十年的轟炸機,而且每一種的裝備數量都超過了一百二十架。
更重要的是,中國空軍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對H82進行大範圍改進
雖然在服役期間,H82也接受了多次改進,但是主要針對電子設備,即以提高其作戰應用範圍爲主,而不是延長服役時間。
按照中國空軍的規劃,H82將從二零一八年開始退役,到二零二三年全部退役。
從服役時間上看,H82僅有H56的三分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說H82沒有H56先進。在基礎技術上,H82比H56領先了差不多二十年。
H82悲劇般的命運,主要與其裝備數量有關。
要知道,H56在生產線關閉的時候,總產量接近三千架,而在H82服役時,H56的裝備量都接近一千架。
正是相差懸殊的裝備數量,讓中國空軍保留了H56,放棄了H82。
說白了,如果H82在七零年代定型量產,在八零年代達到了一千架的產量,那麼後來遭到淘汰的肯定是H56。
當然,對H82構成直接威脅的不是H56。
別忘了,中國空軍投資研製H82的初衷就是用其取代服役了二十多年的H56,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即便H82算不上理想,中國空軍也肯定會在冷戰期間採購足夠多的H82來取代H56。
導致H82悲劇命運的是另外一種轟炸機,一種更加先進的轟炸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