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下坡路

在陸海空三大軍種中,相對而言,德軍在陸軍上的差距最小。

雖然在整個冷戰期間,中國除於本土防禦與全球利益,維持着一支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的陸軍,但是這並不等於中國陸軍擁有各方面的優勢,甚至不表示中國陸軍一定比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強大。

事實上,冷戰期間,中國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周邊地區的地面部隊並沒有優勢。

主要與兩個原因有關,一是爲了避免爆發直接衝突,二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基本戰略。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研製出核武器之後,中國當局立即認識到,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爆發任何級別的直接衝突都將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中國很難成爲全面核戰爭的勝利者,因此必須儘量避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發生直接衝突。

顯然,這直接決定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基本戰略。

說得簡單一些,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基本戰略就是非接觸包圍戰略。

根據這套戰略,中國在大戰結束之後,不惜以恢復英國的正常國家地位爲代價,與英國建立了結盟關係。同時,中國還在土耳其投入了大量資源,並且以不過問土耳其國內問題爲基礎與土耳其建立起了同盟關係。此外,肢解俄國,在烏拉爾山以東地區建立數個規模不大的國家也與圍堵德意志第二帝國有關。控制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在中東地區支持以色列。都是爲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

關鍵就是,中國建立的包圍圈並沒有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相鄰。

說得簡單一些,中國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外圍建立的包圍圈,最大限度的避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發生直接衝突。

顯然,在這套包圍戰略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肯定不是陸軍。

事實上,整個冷戰時期。對德戰略包圍的主力是海軍與空軍,特別是海軍,陸軍只起到了次要作用。在七零年代初。中國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周圍一千公里範圍內的陸軍兵力不到一百萬,到八零年代初的時候降低到了七十萬,到九零年代初減少到五十萬。在冷戰結束前則不到四十萬。

相對於中國軍隊的總兵力而言,這個比例根本不算高。

如果跟德軍總兵力相比,那就更是相形見絀了。

要知道,在七零年代初,帝國陸軍總兵力爲三百五十萬,八零年代初爲四百萬,九零年代初爲三百萬,冷戰結束前則爲三百二十萬。

顯然,中國部署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周邊地區的地面部隊根本擋不住帝國陸軍。

也就是說,陸軍並不是封鎖與包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主力。

事實上。在冷戰期間,陸軍也不是中國軍隊的主力,特別是在爭奪戰略彈道導彈部隊的鬥爭中敗給了空軍之後,陸軍在中國軍事力量中的地位急劇降低,甚至一度淪落到了與陸戰隊同等的地步。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基本安全環境有關。

這就是,在大戰結束之後,中國擊敗了周邊地區的所有敵國與潛在敵國,通過肢解俄國在大陸方向上建立起了縱深超過一千公里的安全區,並且以戰勝國的身份解決了所有關係到本土安全的邊境問題,依靠強大的戰略打擊力量消除了所有潛在威脅。獲得了自建國之後最爲理想的周邊環境。

說得簡單一些,中國在大戰之後已經沒有來自陸地方向上的威脅了。

顯然,以本土安全爲目的,中國沒有必要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陸軍,甚至沒有必要打造一支戰鬥力強大的陸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陸軍已經淪落到了戰略預備隊的地步。

這就是,哪怕爆發全面戰爭,憑藉國境線以外上千公里的戰略防禦空間,中國都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戰爭準備時間,也就有足夠的把握在敵人攻到國境線上的時候,組建起一支強大的地面部隊。

結果就是,在和平時期,中國沒有理由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陸軍。

當然,在對外擴張上,陸軍也是次要角色。

這就是,在維持戰後的國際秩序上,或者說是在鞏固戰爭期間奪得的勢力範圍上,發揮主要作用的是海軍,其次是空軍。

更重要的是,即便需要地面部隊,也有陸戰隊可選。

可以說,陸戰隊在戰後成爲獨立兵種,對陸軍的存在構成了最爲嚴重的威脅與挑戰。

要知道,在中國的軍事結構中,陸軍的首要職責是保衛本土,而陸戰隊纔是對外擴張的急先鋒。

顯然,陸戰隊的提升,讓陸軍失去了成爲對外擴張主要力量的機會。

可以說,在戰後的歷次軍事改革中,陸軍都是受害者,而陸軍的兵力規模與裝備水平也在逐年下降。

到冷戰結束的時候,陸軍在三大軍種中已經名利末席,地位僅在陸戰隊之上。

當然,除了軍事上的需求,政治上的需求也是打壓陸軍的主要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講,政治原因起到的作用最大。

主要就是,在大戰結束前,馮承乾發起了軍事改革,並且希望通過改革來削弱軍人的政治影響力,爲建立民主政治體制打下基礎。在馮承乾推行的改革中,來自陸軍的阻力差點使改革前功盡棄。

別忘了,當初爲了讓劉伯恩下臺,馮承乾差點就發起了軍事政變。

發生在一九五零年的事情,讓馮承乾堅信,如果陸軍過於強大,那麼中國的民主政治進程就將胎死腹中。

結果就是,在馮承乾退役之前,軍事改革就以打壓陸軍爲主。

在大幅度削減陸軍兵力的同時,馮承乾還在國民議會推動通過了數部與限制陸軍、或者是限制軍隊有關的法案。最重要的一部法案在一九五一年正式生效,即在和平時期,正規軍不得駐紮在城市與城市周邊地區,不得參與與介入維持社會秩序的治安行動,且正規軍的調動均需要獲得國民議會授權,總統在和平時期僅能調動正規軍執行境外任務,不得調動正規軍在國內執行任務。

這部法案的核心就是阻止總統調動軍隊來對付國內的政治勢力。

當然,後來該法案還多了一部修正案,即在之前的預備役軍隊的基礎上,建立了具有地方武裝力量性質的武裝警察部隊,並且賦予武裝警察部隊在和平時期維持國內秩序、打擊國內嚴重犯罪的職責。關鍵的是,武裝警察部隊只在戰時聽從中央指揮與調配,和平時期則接受地方政府領導。

這一系列的改革,均大幅度削弱了陸軍的影響力,降低了陸軍的地位。

主要目的就是防止陸軍中的野心家篡奪政治權力,防止出現軍人獨裁的事情發生,以及預防軍事政變。

也正是在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改革之後,馮承乾才正式宣佈退役。

只是,陸軍遭到的打壓並沒因此結束。

在馮承乾退役之後,顧祝同以海軍參謀長、參謀長會議主席的身份,主導中國軍事力量近十年。在這十年中,顧祝同秉承了馮承乾的軍事改革政策,在積極把中國軍隊建設成一支對外擴張的軍事力量的同時,不遺餘力的壓縮了陸軍的生存空間,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提高陸戰隊的地位。

正是在顧祝同擔任海軍參謀長期間,陸戰隊的獨立兵種地位得到了鞏固。

更重要的是,正是在這幾年裡,陸戰隊成爲了中國對外擴張的急先鋒,以及最爲主要的地面力量。

別忘了,危地馬拉戰爭爆發的時候,陸戰隊是最先介入的地面部隊。

事實上,在當時的幾乎每一場涉外衝突中,陸戰隊都走在陸軍前面,而且很多時候僅由陸戰隊承擔地面作戰任務。

顯然,對中國陸軍來說,這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到冷戰結束的時候,中國陸軍的總兵力已經降低到了八十萬,而陸戰隊的總兵力則增加到了四十萬。也就是說,陸戰隊的兵力規模相當於陸軍的一半。要知道,大戰結束時,陸戰隊的兵力規模僅有陸軍的七分之一。

兵力規模的對比,決定了陸軍的地位。

地位降低,反過來對陸軍的發展產生了極爲嚴重的影響。這就是,陸軍在很多裝備項目上都喪失了主導權。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中國陸軍在冷戰期間不再是地面軍事力量的主導者。

至少在很多重大裝備項目上,陸軍沒有太多的發言權,而且由陸軍主導的裝備項目受到的重視程度非常低。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七零年代中期,纔有了較爲明顯的改觀。

關鍵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

原因就是,在這場以色列挑戰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戰爭中,依靠中國提供的武器裝備武裝起來的以色列陸軍在戰爭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而且大多與裝備性能有關,從而反映出了中國陸軍存在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讓中國當局認識到,在局部戰爭中,陸軍有着極高的價值。

做爲全球頭號軍事強國,中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陸軍,至少是一支擁有先進武器裝備的陸軍。(未完待續。。)

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26章 女記者的心思第329章 乘勝進軍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70章 圈套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76章 最後的考驗第23章 將計就計第539章 硬碰硬第362章 倉促上陣第230章 進軍印度洋第403章 沉着冷靜第20章 致命打擊第176章 生或死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59章 主動權第77章 胸有成竹第26章 熱身活動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63章 臨時抱佛腳第71章 替死鬼第160章 餘熱第84章 核心之爭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31章 技術投入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253章 進軍澳洲第44章 新興強國第74章 機不可失第15章 熱身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427章 不再後退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208章 石油危機第324章 尖端技術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219章 利益至上第121章 掐準時機第539章 硬碰硬第421章 勢均力敵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6章 整裝待發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132章 優中選優第197章 利器第328章 傳統精神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540章 兵敗如山倒第536章 齊頭並進第176章 生或死第49章 中國式奇蹟第505章 代價第86章 隱患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27章 冷眼旁觀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207章 冒險第33章 停戰條件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182章 傳統戰術第512章 強攻第40章 列強幹涉第171章 遠去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398章 偷襲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383章 轉折點第112章 找事做第554章 預言城鎮第163章 禍不單行第37章 後遺症第117章 僞裝第138章 進攻第160章 餘熱第27章 奉陪到底第194章 軍事航天第462章 換位進攻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40章 迎頭痛擊第137章 綱領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160章 覺悟第588章 核技術第80章 相互算計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566章 報廢的港口第398章 偷襲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265章 殊途同歸
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26章 女記者的心思第329章 乘勝進軍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70章 圈套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76章 最後的考驗第23章 將計就計第539章 硬碰硬第362章 倉促上陣第230章 進軍印度洋第403章 沉着冷靜第20章 致命打擊第176章 生或死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159章 主動權第77章 胸有成竹第26章 熱身活動第353章 兵貴神速第63章 臨時抱佛腳第71章 替死鬼第160章 餘熱第84章 核心之爭第239章 從容應對第31章 技術投入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253章 進軍澳洲第44章 新興強國第74章 機不可失第15章 熱身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427章 不再後退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208章 石油危機第324章 尖端技術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219章 利益至上第121章 掐準時機第539章 硬碰硬第421章 勢均力敵第223章 集中攻擊第6章 整裝待發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93章 準備開打第242章 血的代價第132章 優中選優第197章 利器第328章 傳統精神第469章 勉力爲之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540章 兵敗如山倒第536章 齊頭並進第176章 生或死第49章 中國式奇蹟第505章 代價第86章 隱患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27章 冷眼旁觀第217章 無能爲力第207章 冒險第33章 停戰條件第568章 登陸成功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281章 潛艇警戒線第182章 傳統戰術第512章 強攻第40章 列強幹涉第171章 遠去第452章 直取要害第398章 偷襲第248章 風雨欲來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383章 轉折點第112章 找事做第554章 預言城鎮第163章 禍不單行第37章 後遺症第117章 僞裝第138章 進攻第160章 餘熱第27章 奉陪到底第194章 軍事航天第462章 換位進攻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140章 迎頭痛擊第137章 綱領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160章 覺悟第588章 核技術第80章 相互算計第273章 打破僵局第566章 報廢的港口第398章 偷襲第617章 金融霸權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265章 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