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節 良機

鄧名苦思再三,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於是就同意了袁宗第的方案,第二天天明後就讓士兵把高明瞻押到船上,命令數千士兵一起列於船上,向重慶的清軍喊話。

“高明瞻、譚詣被俘。”

“我大軍已經出兵劍閣,直搗三秦。”

“爾等已成孤軍。”

“李國英還不早降?”

昨天明軍還準備了無數書信,此時也一起綁上弓箭,讓水師向對岸射去。

今天看到明軍水師齊出後,岸邊清軍估計他們要有大動作,都嚴陣以待。川陝總督聞報後,也匆匆登上城頭,觀望江面上的明軍動靜,同時還讓隱藏在嘉陵江的清軍水師戒備,隨時準備衝出配合陸地做戰。

一開始李國英還以爲明軍打算試探進攻一次,見到明軍的水師並不靠近北岸,而是在長江上一字排開後,也有些不解。李國英一邊繼續觀察,一邊讓水師和標營不得輕動,想看明白明軍到底有何打算後再做定奪。

聽到明軍的喊話後,李國英身邊的幕僚、部將無不人人變色,他們此時已經看到明軍把一個人綁在當前的大船船頭,就是距離太遠,也看不清是不是高明瞻本人。

明軍喊過幾遍後,就向岸邊拋過來鋪天蓋地的羽箭,有一些落到的清軍營地前。立刻就有士兵跑過去拾起,帶回來交到軍官手,這些軍官不敢耽擱,立刻讓傳令兵以最快的速度把這些信件送入城。

很快第一封信件就被呈遞到川陝總督手,李國英神情嚴肅地打開書信看起來,裡面稱高明瞻、譚詣在江油被明軍擊敗,進攻川西的清兵全軍覆滅,這兩人也都已經落到明軍手。接着又有更多的書信被其他的傳令兵送來,一部分和第一封信內容一致,李國英匆匆掃了一眼就扔到一邊。還有些則送來了明軍的嘲笑,稱四川提督鄧名早已識破李國英奸計,正是鄧名親自帶領一旅趕去江油消滅的高明瞻,現在鄧名已經分遣一個偏將取廣元、漢、西安等地,本人則趕來重慶與李國英一會。

看過這些信的內容後,李國英身邊的衆人無不臉色劇變,川陝總督抽調保寧、漢等地的主力前來重慶,後方已經非常空虛。如果鄧名真派遣一支數萬的大軍出劍閣,廣元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會,就是漢估計也會被明軍一舉拿下,甚至西安都會受到嚴重威脅——現在陝西既無精兵,也無大員坐鎮。

即西安擋住了明軍的攻勢,這對重慶的危局也沒有絲毫益處,一旦明軍掐斷嘉陵江航運,從保寧到重慶的數萬清軍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一帶以前張獻忠和川軍就征戰多年,最近幾年來劉秀、吳三桂又多次拉鋸,早已經沒有任何給軍隊提供糧草的能力,失去了與關的聯繫這支清軍就會落得和高明瞻軍一個下場。

或早或晚,川陝總督周圍的人都想明白了眼下自己的處境,頓時人人臉色發白。位於他們間的李國英雖然仍強自支撐,但他心此時也是驚濤駭浪,受到的震動一點不比幕僚和部將少。和手下不同,他們對後方空虛的情況知道的並不全面,對各地駐軍的具體數字也不是處處清楚,但李國英很明白後方到底空虛到了什麼地步。保寧、漢是洪承疇五千裡防線的最北端,有大量的堡壘和工事,但沒有充足的守軍再堅固的防線也發揮不出威力。若是幾萬明軍從劍閣殺出,那這條清廷苦心經營多年的防線眼下根本就是紙糊的,一捅就破。

“呵呵。”李國英強自鎮定:“此乃賊人虛張聲勢,定然是他們知道了高巡撫已經攻破了成都,鄧賊不得前進,就想亂我軍心罷了。”

這時又有城外快報,有一些認識高明瞻的軍官靠到岸邊去看,覺得被明軍綁在船上的人好像確實是高明瞻本人。

剛剛被李國英安撫得稍穩的人心,頓時又都提起來了。

看到周圍的人都直愣愣地看着自己,李國英只好派幾個手下出城去江邊,把明軍船上的人看個清楚然後回來報告。

幾個幕僚、部將領命而去後,城頭上的人紛紛交頭接耳,李國英雖然一言不發,但心裡也急切地想知道真假。

“若是高明瞻、譚詣真的戰敗被俘,那麼重慶大軍就已經陷入險地,如果立刻棄城撤退,也不知道來不來得及逃出險地。”李國英在心裡琢磨着,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自全速趕回保寧坐鎮,同時把水師和標營帶回去:“賊人在嘉陵江上沒有水師,很難讓幾萬大軍迅速渡江,輜重運輸也不容易,只要我急行返回,維持住軍心士氣,再加上水師巡江,標營馳援,還是很可能保住廣元、保寧一線的。這樣大軍也可以徐徐退回,不至於全軍覆滅。”

不過李國英也知道,現在清軍深入四川腹地,已經成爲懸軍,若是不留下足夠分量的大將斷後,恐怕自己一走重慶這裡的軍隊就會崩潰。那樣就算李國英能手守住廣元、保寧,川陝的主力也會覆滅在從重慶撤回保寧的這一路上。

想到這裡李國英看了一眼王明德,在心裡想到:“上次高明瞻棄城脫逃,王將軍獨力守孤城、力抗強敵,沒有動搖投降,這份膽色很難得了;這些日來他指揮軍隊進退有度,看起來軍略也很了得……嗯,若高明瞻兵敗一事爲真,我就立刻帶標營和水師回師,讓王將軍主持重慶大局,想必他能把這些甘陝綠營妥善地帶回去的。”

重慶城頭上的人目送着那幾個前去分辨真僞的人疾馳出城,向着江邊奔去,只見那幾個人在江邊停留了一會兒,就撥轉馬頭,飛也似地向重慶趕回來。

“見到這幾個人來後,賊人又把船隻駛近北岸一些,顯得有恃無恐,船上的人多半是高明瞻不假。”看到江面上明軍的動作後,李國英的心漸漸地沉了下去,等看到探全速趕回後,他心已經明瞭,明軍手的那人定是高明瞻無疑,不然手下的動作也不會這麼慌亂。

派去查看的人滿頭大汗地跑上城頭,不等衝到李國英近前,就大聲哀嚎道:“總督大人,大事不好啊,高巡撫真的被俘了啊。”

“嗯。”李國英雖然仍是一臉沉着,對這個消息也早有心理準備,但真等他聽到噩耗後,胸口仍好像是捱了重重地一錘,板着的臉孔也神經質地抽動了一下。

高明瞻進入劍閣的時間李國英很清楚,對高明瞻大概什麼時候能到江油也心裡有數:“高明瞻兵敗了這麼久,竟然我還沒有得到消息,那肯定是被賊人一網打盡,沒有一個士兵能夠逃脫。天啊,一萬多步騎,竟然沒有一人一馬能逃回廣元報信……鄧名的大軍到底是什麼時候從重慶過去的?我怎麼全然不曉?”

已經有一個經略、兩個總督死在鄧名手裡,清廷這邊私下流傳着一個說法,說鄧名是高官的剋星,對此李國英雖然斥爲無稽之談,但心裡也難免有個疙瘩。

“這次鄧名是找上我了嗎?難道我要步洪經略、胡總督、郎總督的後塵了嗎?”李國英心閃過這樣一個念頭,沒有更多的時間耽擱了,李國英目光一閃,就望向王明德,打算把穩固軍心,帶領重慶大軍脫險的重任交給此人。

“啊。”正在川陝總督張口**言的時候,被他寄予厚望的王明德突然發出一聲慘叫,剛纔聽說廣元遇險後,王明德就感到一陣陣天旋地轉,絕望感鋪天蓋地地涌來,差點將王明德當場擊倒。

賊人撒謊!賊人在撒謊!這是支撐着王明德沒有立刻倒下的唯一信念,當這個最後的指望也被無情地擊破後,王明德再也堅持不下去了。

這次形勢比一年前獨守重慶還要險惡,那次王明德還能不停地安慰自己,說川陝總督和平西王隨時回來增援自己,只要再多堅持幾天就能盼來援軍了。但這次王明德是與川陝總督一起被套進了羅網,而鄧名甲士兵數萬,這樣強大的兵力除非調集周圍數省兵力根本無法給重慶解圍,但調集幾省兵力那要到猴年馬月了?

“退兵吧。”王明德腿一軟,一個踉蹌竟然差點跌倒在地,等他反應過來後,立刻撲向李國英:“總督大人,火速退兵!”

在確認高明瞻被俘後,周圍的人也都目瞪口呆,一個個如墮夢都說不出話來,他們都被王明德的這句話從噩夢驚醒,一起涌上來勸李國英火速回師。

沒有回答周圍人的求告,李國英死死地盯着王明德看了一會兒,感到心裡有什麼東西碎掉了,那是他對此人的殷切期望:“不能把軍隊交給此人,否則我一走,軍隊就會立刻瓦解。”

城頭上鬧成一團,大家都忘記阻止消息擴散,很快各種謠言就在清軍傳播開,很快就演變成廣元已經丟失,現在大家都已經陷入死地。這些謠言傳出城外,一直蔓延到江岸邊上的清軍,在明軍射來大批羽箭後,個別識字的軍官就讀了其的內容,見到城內的亂象後,軍的不安逐漸演變成恐懼。

李國英在長江北岸的營地也隱藏了大炮和火銃,本來他們都全神貫注地等待着命令,隨時準備迎頭痛擊登陸的明軍。但現在無論是這些火器兵,還是弓箭手,都變得惶恐不安,有人甚至離開了自己的崗位。

……

“清軍好像有點亂。”鄧名和袁宗第一直在岸的另一邊觀察清軍的動作,他們等了大半個時辰,也沒有見到清軍採取措施消除明軍宣傳的影響,而是聽憑明軍在船上不停地勸降。

“好像江邊的清軍在亂動。”鄧名努力地在馬背上站得更高一些,想把對岸的情況看的更清楚一些,他心裡突然一動:“這是不是我們突然登陸的機會?”

“提督不可莽撞。”袁宗第急忙阻攔:“李國英乃是宿將,雖然事出突然,但他不至於手足無措。”

“那怎麼清軍看起來正騷動不安?”鄧名遙指着對岸的敵軍:“而且李國英也不說擊鼓,就這樣由着我們不停地勸降,他是不是嚇壞了,已經不知如何是好了?”

袁宗第眯着眼又看了一會兒,微微點頭:“韃是有些奇怪。”

“袁將軍也覺得如此嗎?”鄧名有些期待地問道:“我們是不是登陸,打一下試試看。”

“不可,不可。”袁宗第琢磨了一下,說道:“李國英不至於此,事有反常。嗯,定然有詐。”

“有詐?”

“是啊。”袁宗第和李國英交手多次,覺得對方是個沉着的統帥,不會因爲一個高明瞻被俘就失去自制力:“多半是想誘我們登陸吧。”

“是嗎?”鄧名沒有和李國英碰過面,既然袁宗第說李國英不至於此,那他自然沒法反對。

但袁宗第並不知道現在漢、廣元到底空虛到什麼地步——雖然他和鄧名猜想清軍後方的留守部隊不會很多,但絕對沒有想到已經接近一座座空城——所以袁宗第也無法想像他和鄧名隨口一說,給李國英造成了多大的震動。

“看不清楚。”鄧名雖然無法反駁袁宗第的看法,但他還是感覺對面的清軍似乎不太正常,也還沒有徹底放棄發動一場突然登陸作戰,趁着清軍混亂予以突襲的念頭:“叫一條船來,我到前面去看看。”

鄧名打算去江的戰艦上,近距離看看清軍營地那邊的形勢。

但這次衛士們紛紛出言阻止:“我們不知道韃把火炮藏在哪裡了,提督不可輕身犯險。”

“我又不是第一次靠近敵兵了。”鄧名有些不以爲然:“你們有什麼不放心的?”

“船上可和陸戰不同。”李星漢叫起來:“陸戰我們可以護衛在提督左右,可在江面上就完全不一樣了,要是提督的坐船被賊人的火炮集了該如何是好?”

“哪有那麼巧?”鄧名覺得這風險明顯比持劍衝鋒要小得多,再說對面清軍火炮既沒有這麼高的命率,威力也絕沒大到能把船隻一炮就轟沉的地步。

“提督,以前都是兵馬有限,或是情況危急。”趙天霸也不同意鄧名離開安如泰山的陸地,去存在風險的江船上:“現在提督身邊有數萬大軍,怎麼還好總是和遊俠一樣呢?”

“趙千戶他們這是忠言啊,”袁宗第也在邊上勸道:“提督現在身爲萬衆之主,不要再做這種冒險的事了,若是提督的安危有所動搖,大軍就危矣。”

總之,沒有人去給鄧名叫渡船,見大家都這般想,鄧名也不好堅持,只能留在岸邊繼續向模糊不清的對岸張望。

又過了約莫半個時辰,重慶城頭突然響起兩聲炮響,接着就是一陣鼓聲大作。

李國英此時已經從震驚恢復過來一些,看到衆將都圍在自己身邊勸自己退兵而不去操控部隊後,夢醒過來的李國英勃然大怒:“你們都在這裡做什麼?要是賊人突然登陸,豈不是要被打個措手不及?”

從城頭上望下去,李國英看到營邊的秩序也垮,不少官兵在陣後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議論,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這下面是怎麼了?賊人殺上岸不就完了嗎?”

李國英當即命令開炮、擊鼓,把城內外的官兵都喚醒。

“馬上炮擊敵船!”李國英指着江上的明船喝道:“不許他們再繼續蠱惑人心。”

爲了儘快恢復秩序,李國英毫不猶豫地把他的標營派了出去,城外的軍隊回到了崗位上,炮手也紛紛從隱藏的炮位開始向江面上進行射擊。這些射擊並沒有給明軍造成任何損失,不過見到清軍炮銃大作後,明軍也後退到更江面的另一側。

明軍退去後,李國英當衆宣佈他不會從重慶撤退,接着不顧衆人的勸告,返回自己的書房,獨自坐在桌後思考對策。

“撤兵是一定的,但不能太急了。”王明德的表現讓李國英意識到,現在能夠坐鎮重慶,帶着甘陝綠營安全離開的只有他一人而已:“我決不能走,否則官兵就會以爲我和高明瞻一樣,是拋棄軍隊獨自逃生了。”

除了王明德以外,其他部將的表現也讓李國英很不滿意:“精兵強將都去貴州了,剩下的都是洪經略挑剩的二流將官,若是趙良棟、張勇、王進寶在,斷不至此。”

斟酌了一番後,李國英決定再等兩天:“鄧名能夠把高明瞻一鼓聚殲,兵力定然非常雄厚。但高明瞻也不知道我已經把保寧、漢的兵力都掉空了,鄧名也不會知道,他的偏將出劍閣後也會小心翼翼地進兵,所以我還有時間。”

“等兩天後,等重慶這裡人心稍定,就派王明德帶領水師返回和標營,所有火炮都用來封鎖嘉陵江,我親自帶着軍隊緩緩後退。”李國英覺得這是挽救重慶清軍的最好辦法:“而且平西王還說會派援兵來重慶,我再等兩天吧,要是這兩天他們到了就帶他們一起撤兵,我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第6節 事變(上)第49節 訓練第28節 算計(下)第55節 死地第53節 烈焰第25節 投奔(下)第66節 加入(上)第5節 退兵第34節 問候(下)第49節 訓練第10節 麻將第41節 阻擊第15節 朋友第22節 突破(下)第39節 王佐(下)第55節 報紙(上)第39節 衝突(上)第22節 突破(上)第34節 糊塗(上)第10節 鎖喉(上)第53節 烈焰第11節 攻勢(下)第46節 戰備(下)第13節 困獸第57節 分贓(下)第42節 艱苦(上)第47節 情報(下)第60節 人心(上)第59節 魔鬼(下)第42節 升級(下)第27節 合作(下)第60節 人心(上)第8節 震怒(上)第6節 密議(上)第5節 重整(上)第9節 海權第47節 證據(下)第54節 霸氣(下)第46節 脫逃(上)第23節 代理(上)第7節 窮途第26節 兄弟(中)第9節 授權(上)第7節 窮途第52節 壯士第9節 授權(上)第39節 衝突(上)第31節 裁軍(上)第2節 抵x制第36節 否決第51節 夢想(上)第60節 約法第41節 遭遇(下)第31節 血戰(下)第10節 追逐第48節 提案第38節 牽制(下)第26節 判斷(下)第33節 問策(上)第5節 退兵第27節 得兼第44節 夾擊(上)第4節 推薦(下)第5節 重整(上)第14節 強攻(上)第59節 魔鬼(下)第7節 仲裁(上)第37節 報告(下)第54節 險境第11節 兩全(下)第30節 成長(上)第46節 合營第14節 彈盡(上)第41節 失控(下)第15節 相識(下)第34節 晉王(上)第17節 隱姓第24節 內憂(上)第5節 協作(下)第44節 遊騎(下)第59節 撤軍第42節 升級(上)第14節 初捷第53節 擒賊第56節 宣戰(上)第14節 應對第39節 王佐(下)第40節 擁立第9節 買路第6節 事變(上)第46節 戰備(下)第57節 信件第46節 戰備(下)第28節 盟軍(上)第20節 僞詔(上)第2節 目標(下)第52節 壯士第46節 脫逃(上)
第6節 事變(上)第49節 訓練第28節 算計(下)第55節 死地第53節 烈焰第25節 投奔(下)第66節 加入(上)第5節 退兵第34節 問候(下)第49節 訓練第10節 麻將第41節 阻擊第15節 朋友第22節 突破(下)第39節 王佐(下)第55節 報紙(上)第39節 衝突(上)第22節 突破(上)第34節 糊塗(上)第10節 鎖喉(上)第53節 烈焰第11節 攻勢(下)第46節 戰備(下)第13節 困獸第57節 分贓(下)第42節 艱苦(上)第47節 情報(下)第60節 人心(上)第59節 魔鬼(下)第42節 升級(下)第27節 合作(下)第60節 人心(上)第8節 震怒(上)第6節 密議(上)第5節 重整(上)第9節 海權第47節 證據(下)第54節 霸氣(下)第46節 脫逃(上)第23節 代理(上)第7節 窮途第26節 兄弟(中)第9節 授權(上)第7節 窮途第52節 壯士第9節 授權(上)第39節 衝突(上)第31節 裁軍(上)第2節 抵x制第36節 否決第51節 夢想(上)第60節 約法第41節 遭遇(下)第31節 血戰(下)第10節 追逐第48節 提案第38節 牽制(下)第26節 判斷(下)第33節 問策(上)第5節 退兵第27節 得兼第44節 夾擊(上)第4節 推薦(下)第5節 重整(上)第14節 強攻(上)第59節 魔鬼(下)第7節 仲裁(上)第37節 報告(下)第54節 險境第11節 兩全(下)第30節 成長(上)第46節 合營第14節 彈盡(上)第41節 失控(下)第15節 相識(下)第34節 晉王(上)第17節 隱姓第24節 內憂(上)第5節 協作(下)第44節 遊騎(下)第59節 撤軍第42節 升級(上)第14節 初捷第53節 擒賊第56節 宣戰(上)第14節 應對第39節 王佐(下)第40節 擁立第9節 買路第6節 事變(上)第46節 戰備(下)第57節 信件第46節 戰備(下)第28節 盟軍(上)第20節 僞詔(上)第2節 目標(下)第52節 壯士第46節 脫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