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節 壯士

明軍的機動速度遠比鄧名想像的要慢得多,老營裡的婦孺並不擅長行軍,既然不可能把他們拋下,那就只有遷就他們。其中還有很多是小腳婦女,由於執行分營制度,這些婦女也無法得到丈夫的幫助,帶着孩子走起路來就更加艱苦,她們是速度最慢的一批。

“你們有什麼好辦法麼?”走了一上午也沒有走出多遠,而且大批婦女已經疲憊不堪,鄧名只好再向趙天霸、周開荒這對專家請教。

但這兩個人也拿不出任何主意來,因爲他們也沒有實際操作的經驗,只是從長輩那裡聽到過一些敘述。

“那就讓老營的人乘船吧。”鄧名只好無奈地做出這個決定。

“如果不讓士兵保存體力,遇到韃子怎麼辦?”李星漢反對道:“現在女人還可以幫我們搬運一些輜重,若是都用船運,萬一遇到緊急情況,來得及卸下來嗎?”

鄧名想了想,下令士兵自己攜帶兵器,僱傭來的民夫幫助揹負盔甲,把其它東西和女人一起裝船。幸好現在浙軍只有千餘人,縱隊不是很長,指揮起來也不太困難。同時鄧名還派出前後哨探,以便提前發現可能出現的敵軍。

調整隊形、重新安排船隻又耽擱了很久,結果一天也沒能行進多遠。第二天明軍倒是前進得快了一些,不過由於全軍一致保持戒備、搜索前進,所以依舊沒有達到鄧名期望的前進距離。這還多虧了有長江可以利用,鄧名真不知道當年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怎麼做到飄忽如風的,不過或許闖營和西營的婦女都是大腳,不至於被嚴重拖累。

磨磨蹭蹭地好不容易到了蕪湖附近,前哨發現了大量散亂的浙軍,多則百人、少則數十,前哨攔住了幾隊後,他們都說張煌言的大軍已經潰散,這讓前哨非常吃驚,急忙回來向鄧名報告。

原來張煌言已經得知鄭成功放棄了鎮江,下游水域重新被清軍所控制,於是就決定沿江而上,到江西一帶作戰,避開南京的清軍部隊。

“張尚書怎麼這麼糊塗?”趙天霸才聽到此處就叫起來,出身西營導致他對張煌言並非特別尊敬,所以說話也不太客氣:“就算韃子有水師,也要全軍向下遊突圍,與韃子決一死戰。將士們知道只有打勝纔有生機,就會拼死作戰,韃子是爲了爭功領賞,不會一樣玩命的。就算沒能都衝過去,衝過去一個是一個,總比向江西強。”

趙天霸說的就是兵法中“歸師勿遏”的道理,任堂聽到後頓時面紅耳赤,爭辯道:“張尚書久經沙場,難道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必然有他的理由!”

“張尚書確實打了很多年仗了,不過勝仗好像不是很多。”趙天霸冷冷地說道。

鄧名見兩人要爭執起來,急忙出來打圓場:“張尚書確實有他的道理,而且浙軍軍屬混雜,誰打前鋒?誰當後衛?各保各家如何能打敗韃子的水師?”

任堂已經在銅陵見過浙軍的混亂,知道鄧名說的有道理也就不再繼續爭辯,捶胸頓足地嘆道:“根本就不應該帶家屬來,都是延平郡王的建議,說此番攻克南京不在話下,把家屬帶來然後就永鎮東南。就算要帶,也應該在攻克南京之後再搬運啊。”

鄧名問浙軍官兵:“張尚書的軍隊怎麼潰散的?”

得知鄭成功大敗後,向張煌言投降的清軍又盡數倒戈,昨天晚上有一隊數百人的清軍搜索到張煌言的大營外,他們本想襲殺一些明軍洗脫投降的罪過,但不想遇到了張煌言的主力。發現明軍實力強大後,這隊清兵就心虛逃走了,在逃走前他們嚮明軍胡亂放了一通銃炮。

明軍本來就是驚弓之鳥,夜裡突然聽到銃炮聲,頓時各營皆大譁,都以爲是清軍前來劫營,黑夜裡明軍自相攻擊,發生了營嘯。發現四周都喧譁、喊殺聲大作後,士兵紛紛帶着家眷摸黑向四周逃去,都想盡快逃離營地——如果真是清軍主力劫營,那營地肯定是最大的目標。

等到天明後,張煌言才得以安撫亂軍,清點人數後發現剩下的部隊只剩下數千而已。大量的船隻也被明軍駛走,浙軍水師的實力所剩無幾。張煌言覺得局面已經無法挽回,根本沒有擊敗江西綠營的機會,就帶領剩下的部隊向巢湖方向去了。

“你們根本沒有見到韃子麼?”鄧名聽完敘述後,又是一聲嘆息:“這顯然就是一羣散兵遊勇在騷擾。”

“可黑夜裡,我們怎麼知道其實沒有韃子的大隊人馬呢?”幾個被帶來的浙軍軍官都感到很委屈,他們東躲西藏了兩天,然後發現周圍根本沒有清軍主力的影子,就出來尋找友軍,也想再與張煌言匯合,但發現周圍只剩下和他們一樣逃離大營的潰兵了,張煌言已經離蕪湖而去。

“張尚書走了兩天,”任堂聽明白後,馬上對鄧名說道:“張尚書身邊的軍隊還帶着家屬,肯定走不快,提督快馬加鞭,很快就能趕上。”

鄧名搖搖頭:“追張尚書容易,可散落在蕪湖周圍的浙軍官兵又該怎麼辦?韃子遲早會派兵馬來圍剿他們。當務之急還是要把潰兵都收攏起來,然後齊心合力脫離險境。”

現在鄧名不但燒死了一個經略,還冒領了一個擊殺湖廣總督的功勞,他不願意太過張揚把滿清主力過早地吸引過來,就讓任堂以張煌言幕僚的身份插了一面大旗來收攏潰兵,只有浙軍的將領纔可以知道鄧名的身份。

收攏了一部分浙江兵後,鄧名馬上對這些人說出他的打算,就是男女分營,跟着他返回湖廣。現在武昌的清軍還擁有大量的水師,從長江上行船有一定的風險,但清軍沒有在地面上發起攻勢的能力,只要浙軍行軍到漢水流域,就可以安全地進入夔東軍的控制區。

“可是三峽那裡能養活我們這麼多人嗎?”雖然這條路看上去比較安全,但是浙江兵將都有些擔憂,他們聽說夔東一帶相當貧瘠,闖營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如果你們肯吃苦,可以去四川,”鄧名對浙兵說道:“川西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現在基本都是無主之地,你們若是去了,一家分個幾十畝地不成問題,其實上百畝都沒有問題,就怕一家人開墾不過來。”

通過和浙江兵的接觸,鄧名才意識到張煌言的軍隊成份是多麼的複雜,其中不但有大批的漁民、農夫,還有許多的小商販、賣藝人。無論是夔東軍、滇軍還是閩軍,都是傳統的封建軍隊,成份以軍戶爲主。但浙江的義勇軍派系衆多,他們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抗清志士吸納到其中,來自各行各業的都有,和其它各路明軍完全不同。

浙軍中雖然浙江人衆多,但也有不少安徽、江蘇人,甚至還有許多人來自山東。這些人本來都不是軍人,因爲不甘心在滿清統治下苟活,所以憑着一腔熱血輾轉投奔舟山。這些自發抗清的浙軍士兵的勇氣令人讚歎,但他們的訓練和經驗實在太糟糕了,鄧名與浙軍中的將領一一會面,發現他們大多沒有統帥士兵打仗的經驗,有些只是因爲在家鄉帶頭主張抗清,所以被推舉爲頭目,帶着大夥來到浙軍中。

這些年來,舟山更類似一個大營地,來自五湖四海的志士聚集其中,但並不知道應該如何建立起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來。張煌言沒有物資把這些志士整訓成軍隊,也無法提供給他們武器、裝備,竭盡全力只能勉強保證浙軍不至於忍飢挨餓。這次出兵以來,地方清軍望風而降,浙軍輕而易舉地佔據州縣,也沒有得到過任何鍛鍊。

對於這樣的浙兵,鄧名自問暫時沒有能力把他們變成幾萬強軍,所以就琢磨着把他們送去四川從事農業生產。

在鄧名忙着收攏散兵、同時進行說服工作時,突然有蕪湖的百姓闖到營中告狀。前天這戶百姓的糧食被一個浙兵搶走了,今天百姓正好與這個浙兵撞上,他就高呼抓賊,將這個浙兵揪住,兩人一起被營外巡邏的明軍帶回營中。任堂馬上過問此事,百姓把被搶的經過詳細道來,在邊上旁聽的鄧名見那個犯兵面如死灰、跪在地上瑟瑟發抖,心知此事多半不假。

任堂的看法和鄧名一樣,詢問明白經過後,任堂厲聲質問那個犯兵:“此事可是當真!”

士兵只是哆嗦,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任堂又喝道:“官兵吊命伐罪,出兵前張尚書就說過,凡是管不住自己的,就不要跟着出來,否則軍法無情。難道你認爲眼下官兵遇挫,你就可以爲所欲爲了嗎?”

說完任堂就扔下一根令箭,對營中衛兵下令:“拖出去,斬了!”

見士兵上前拿住那個犯兵,就要把他拖出營外,鄧名急忙叫道:“且慢!”

“胡將軍有何見教?”任堂轉頭問道,現在在普通士兵面前,鄧名依舊化名胡一刀。

“他搶x劫固然不對,但還沒有傷人……”鄧名看向那個犯罪的士兵,和藹地問道:“你爲何要搶x劫民財?”

“將軍!”見有了救星,那個犯兵一下子恢復了語言能力:“大前天晚上全營大亂時,小人帶着妻子逃出營外,躲藏了一天沒有食物,小兒不停地嚷餓,小人逃出營外時匆忙,身上沒錢,一時糊塗就搶了東西。”

“現在你有錢了麼?”鄧名問道,不過沒等士兵回答,他就主動對那個告狀的百姓道:“多少錢,我替他給你,給你雙倍的賠償,不,三倍,全當壓驚。”

“多謝胡將軍。”犯兵感激得連連磕頭。

“將軍不可。”任堂出聲阻止:“張尚書有令,即使搶奪百姓一文錢,也是死罪,我們乃是王師官兵,若是騷擾百姓豈不是與韃子無異了?”

此番出兵以來,張煌言軍紀甚是嚴厲,若是有騷擾百姓的事情發生,他絕對不會姑息。之前在蕪湖已經發生過類似的案例,有一個浙兵扔下十個銅錢,強行拿走了老百姓的一口袋白麪。百姓告狀後,張煌言就下令將犯兵梟首示衆,當時犯兵大驚,高呼:“張爺,小人的罪何至於此啊。”而張煌言回答:“我早有軍令,就是一文錢也要斬首,何況價值四分銀子的白麪?”因此在浙軍控制區內,百姓對明軍絲毫不感到畏懼,與士兵交易時也敢於據理力爭。

任堂敘述此事時臉有傲色,他奉命去銅陵時也肩負有監督軍隊,不讓官兵擾民的職責。

鄧名聽得也是暗暗吃驚,忍不住稱讚道:“以前我聽說岳王的軍隊能夠做到紀律嚴明,不過嶽王首先能讓士兵吃飽穿暖,浙軍窮困,竟然也能如此,當真了不起。”

“正是,”任堂大聲說道:“韃子淫x虐百姓,我們起義兵驅逐韃虜,還天下萬民一個太平,豈能和韃子一般?”說完任堂就又喝令把那個犯兵拖出去處死。

“不可,不可。”鄧名再次予以阻止,同時從懷裡摸出一個銀元寶,交到那個告狀的百姓手中:“這個給你,你可願意撤狀?”

見到那塊遠超物值的銀子後,百姓連忙點頭:“願意。”

“胡將軍!”任堂生氣地說道:“這是張尚書出兵前就與衆官兵約好的。”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連人都未曾傷了,爲何要一定要他償命?”鄧名不以爲然地說道:“何況現在張尚書並不在此處。”

剛看到浙兵的軍容時,鄧名認爲這是一盤散沙,但任堂敘述的故事讓他對浙兵刮目相看。這支軍隊能夠保持嚴格的軍紀而不發生譁變,說明它的組成者確實是一羣滿懷報國之志的人,就算他們的戰鬥經驗再少、訓練再差,但他們的滿腔熱血不容置疑。

正是因爲如此,鄧名無法同意對這個士兵的處置,也爲那個被張煌言處死的士兵感到難過:“他們本來並非軍戶,卻願意豁出一條性命驅逐韃虜,這些人都是壯士啊。”鄧名提高了音調,問任堂道:“難道你不想光復河山了嗎?爲何要爲了一文錢殺壯士?”

處理完此案後,鄧名就下令修改軍規,凡是拿百姓東西的一律改爲賠錢,給十倍的賠償,如果士兵沒錢,鄧名可以先給墊着,將來從他們的軍餉里扣。

在蕪湖附近修整了幾天,鄧名聚攏了近三萬浙兵,此時管效忠、樑化鳳、蔣國柱各帶兵馬去南京下游監視鄭成功的行動,清軍那邊對浙兵的戰鬥力相當輕視,完全不當作是威脅。

聚攏起來的浙江兵有兩萬多人願意帶着家屬去湖廣,他們都知道返回舟山凶多吉少,不願意讓親人冒險,盼望在夔東、西川能找到容身之地。可是仍有五千多人想返回舟山,這些人基本都是單身漢,或是有家屬在舟山、在沿海地區。

其中一個士兵對鄧名談起他的理由,稱四川路途遙遠,對他來說幾乎就是另外一個世界,這個士兵估計他若是去遙遠的四川就再也沒有機會返回家鄉了:“我寧願冒死返回舟山,也不願意做異鄉之鬼。”

任堂也是其中之一,不過他倒不是怕客死異鄉或是因爲不願意妻離子散——他還沒有成親,而是因爲他在江浙一帶有些熟識的人,可以幫助舟山義軍打探消息、走私物資,他對鄧名解釋道:“若是我去了四川,人生地不熟,對提督的大業恐怕也沒有什麼幫助,若是能僥倖回到舟山,我至少能夠幫助義軍過得好一些。”

“你們若是分散各自行動,十有八九都無法生還;若是團結起來一起走,目標就太大了,韃子肯定會圍追堵截,同樣是九死一生。”鄧名再次努力勸說道:“大好身軀,爲何要白白送死?”

“現在韃子的注意力都被延平郡王引走,我們五千人的目標總比幾萬人好,我們可以用木頭做一些兵器,地方上的韃子看見我們這麼多人,肯定不敢迎戰,到時候我們就繞城而過,只要南京的韃子不馬上來追趕我們,我們還是有機會的。”任堂打算儘快帶着浙兵出發,他現在希望鄭成功能夠多吸引敵人一些時間,拖住管效忠等人。

說到這裡,任堂又忍不住抱怨道:“就算南京戰敗,延平郡王也不該馬上就走啊,這不是對浙兵見死不救麼?”

“也不能這麼說,延平郡王的先鋒大將、中提督都失陷在南京了,近在眼前他都救不了,何況遠在蕪湖的浙軍?”鄧名替鄭成功辯解了一句。他覺得任堂他們此行太過兇險,就算鄭成功能夠牽制清軍主力一段時間,也未必夠讓這五千明軍橫穿江蘇內陸;而且若是南京派出其他部隊追擊,哪怕把任堂他們拖上些時日,這些浙兵就斷然無法生還了。

“我送你們一程吧。”鄧名做出了決定。

第15節 軍心第44節 中介第24節 洞悉第9節 送神(上)第54節 霸氣(下)第17節 虛招(上)第43節 風向(上)第30節 賽跑第45節 鍊金(上)第33節 固執第9節 穴攻第38節 牽制(上)第27節 憧憬第42節 反擊第46節 證券(上)第16節 鹽業第51節 保衛(上)第7節 北上第3節 壓力(下)第11節 攻勢(上)第3節 裁軍第5節 潤滑第39節 大捷第30節 威壓(上)第16節 家學第22節 退讓(下)第12節 調整(上)第31節 呆仗(下)第1節 誤會(上)第47節 贖買(上)第58節 遺孤第29節 搏鬥(下)第23節 波瀾(上)第47節 情報(下)第13節 試探(下)第12節 軍旗第39節 大捷第8節 信用第14節 初捷第43節 風向(上)第10節 決議(上)第62節 蠢動(上)第17節 虛招(上)第54節 迂迴第6節 勇士第54節 迂迴第45節 處置第32節 奉節第13節 試探(下)第40節 印象(上)第9節 海權第38節 迎敵第48節 潛逃第21節 追兵第13節 攻守第40節 泥潭(上)第36節 宿命(上)第9節 失言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27節 反攻第41節 難民第36節 施琅第16節 甕中第14節 強攻(上)第3節 裁軍第18節 詔書(上)第51節 求戰(下)第6節 密議(上)第38節 隔江第47節 情報(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9節 帝國第56節 待遇(下)第25節 矇蔽第11節 劫營(上)第28節 算計(下)第46節 合營第4節 暗示第35節 鞏固(下)第40節 入寇(下)第18節 詔書(上)第41節 爭奪(下)第37節 重慶第30節 成長(上)第40節 印象(下)第56節 推銷(上)第9節 問話(上)第56節 推測第50節 追擊(下)第66節 加入(上)第25節 駭浪(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4節 糊塗(上)第46節 脫逃(下)第30節 新年第50節 挫折第40節 登陸第44節 先行第25節 壓力(下)
第15節 軍心第44節 中介第24節 洞悉第9節 送神(上)第54節 霸氣(下)第17節 虛招(上)第43節 風向(上)第30節 賽跑第45節 鍊金(上)第33節 固執第9節 穴攻第38節 牽制(上)第27節 憧憬第42節 反擊第46節 證券(上)第16節 鹽業第51節 保衛(上)第7節 北上第3節 壓力(下)第11節 攻勢(上)第3節 裁軍第5節 潤滑第39節 大捷第30節 威壓(上)第16節 家學第22節 退讓(下)第12節 調整(上)第31節 呆仗(下)第1節 誤會(上)第47節 贖買(上)第58節 遺孤第29節 搏鬥(下)第23節 波瀾(上)第47節 情報(下)第13節 試探(下)第12節 軍旗第39節 大捷第8節 信用第14節 初捷第43節 風向(上)第10節 決議(上)第62節 蠢動(上)第17節 虛招(上)第54節 迂迴第6節 勇士第54節 迂迴第45節 處置第32節 奉節第13節 試探(下)第40節 印象(上)第9節 海權第38節 迎敵第48節 潛逃第21節 追兵第13節 攻守第40節 泥潭(上)第36節 宿命(上)第9節 失言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27節 反攻第41節 難民第36節 施琅第16節 甕中第14節 強攻(上)第3節 裁軍第18節 詔書(上)第51節 求戰(下)第6節 密議(上)第38節 隔江第47節 情報(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9節 帝國第56節 待遇(下)第25節 矇蔽第11節 劫營(上)第28節 算計(下)第46節 合營第4節 暗示第35節 鞏固(下)第40節 入寇(下)第18節 詔書(上)第41節 爭奪(下)第37節 重慶第30節 成長(上)第40節 印象(下)第56節 推銷(上)第9節 問話(上)第56節 推測第50節 追擊(下)第66節 加入(上)第25節 駭浪(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4節 糊塗(上)第46節 脫逃(下)第30節 新年第50節 挫折第40節 登陸第44節 先行第25節 壓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