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 阻擊

筆者按:以前考慮不周,文章裡的時間感覺太緊了,修改了下,本書廈門之戰的時間改爲八月十日。

……

明軍與清軍在廈門展開決戰的時候,鄧名在鎮江見到了張煌言和馬逢知,以及他們已經控制崇明島的好消息。

馬逢知是第一次見到鄧名,舉止顯得有些侷促,而張煌言顯然興致很好,說起收復崇明島一事時更是興致勃勃:“上次延平郡王就想拿下此島,苦戰多日仍未能取勝,想不到這次居然得來全不費工夫。”

上次張煌言和鄭成功並肩離開南京時,鄭成功就說起過建立長江水師的念頭,如果能夠奪取崇明島,就可以此爲基地,不斷騷擾清軍的漕運。張煌言還不知道鄧名此次前來的起因是想壟斷食鹽生意,打擊四川鹽商的競爭對手,而是以爲鄧名和鄭成功想到一塊去了:“說起來,提督與延平郡王在這點上,倒是不謀而合啊。”

“是,漕運乃是虜廷的命脈,延平郡王的眼光當真了得。”鄧名也不好意思一上來就告訴對方,自己來江南只是因爲應了一個吃雞差點撐死的傢伙的要求,在鄧名看來,漕運無疑非常重要,但是他同樣擔心對漕運的攻擊會遭到清廷的猛烈反擊,而現在明軍是否能夠在江南展開一場圍繞漕運的消耗戰是個疑問:“若是虜廷發現漕運遇到危險,他們勢必會集中力量南下,就是吳三桂等西南三藩恐怕也都會調回來,我軍能夠在江南這裡擊敗韃虜的主力嗎?”

張煌言要比鄧名樂觀的多:“韃虜需要江南每年一千多萬兩的銀子、還有數百萬石的糧食,才能驅使北方的綠營,收買那些背棄祖宗的人爲他們效力,若是韃子沒有了漕運,他們就沒幾天蹦頭了。”

不過鄧名卻沒有張煌言這麼樂觀,因爲他記得太平天國也曾卡斷了漕運,但滿清還是挺過去了,他懷疑沒有了漕運或許會讓清廷變得困難許多,但如果爲了實現這一目的導致明軍實力嚴重消耗,那鄧名就必須要進行權衡了,畢竟現在明軍的力量更寶貴,比清廷更難以獲得補充。

如果漕運受到長期斷絕的嚴重威脅,鄧名懷疑清軍就會向江南派來更多的軍隊,導致他無法像現在這樣利用手中少量的兵力進行敲詐勒索。這當然會極大地影響鄧名在四川的重建工作,他的欠條是以明天的繁榮爲擔保、提供資金來渡過今天的難關,如果明天沒有出現繁榮景象,那經濟會變得多麼惡劣實難預料。

“而且若是虜廷調三藩回救,晉王就可以出貴州了。”張煌言隨口說道,受到鄧名的影響,閩浙明軍對闖、西兩軍的看法也變得越來越好,至少現在再出兵,張煌言和鄭成功是絕對不會把“李賊倡亂”這種東西拿出來當檄文的開頭了。

聽到這話後,鄧名楞住了,他之前一直在琢磨此事對四川的好處,在好不容易和江南官員建立了一些默契後,鄧名就開始傾向於保守,潛意識裡希望維持現狀,讓他能夠長期地從長江流域吸取力量,增強四川的實力。

因此張煌言這句無心之語後,在鄧名聽來卻像是對他的一種責備,對於雲南方向,鄧名的態度就是不主動進行接觸。

一開始鄧名是覺得麻煩,因爲他本人的身世實在是一個大問題,而假黃鉞的晉王若是認真問起,鄧名還沒有什麼理由不做任何回答。據鄧名所知,之前一直是文安之在幫他分擔這個壓力,對李定國的多次詢問含糊其辭。雖然鄧名心中感激,但他肯定不會在文安之面前提這件事,因爲他既不願意撒謊,也無法給出一個合理解釋——既然如此乾脆讓文督師繼續誤會下去好了——在幾次嘗試解釋都宣告失敗後,在身世問題上鄧名一直是這種鴕鳥心理,裝看不見這個懸而未決的難題。

隨着鄧名在成都的權勢日重,他對雲南的感情也變得越來越微妙起來,對於建昌和昆明之間的敵意,鄧名也不是一無所知。上次狄三喜馳援成都的時候,還向鄧名誇了一番功,表示建昌堅決服從鄧名的領導——這話當然有水分,建昌和成都的關係目前也是盟友關係,甚至還不如鄧名與李來亨的同盟關係更牢固。但至少馮雙禮一派是鄧名的盟友,若是永曆追究鄧名的冒稱宗室的罪名,鄧名知道馮雙禮多半也會和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賀珍他們一樣站在自己的這邊,而李定國則不同。

因此鄧名自然對昆明有疏遠感,身份問題更導致他心虛,心虛帶來畏懼,而這種畏懼甚至在鄧名心中造成了一些若有若無地對昆明的敵意。

鄧名從來不會承認自己對大英雄李定國有敵意,可現在他認真反思了一會兒,忍不住在心中嘆道:“其實我對晉王是充滿戒心的,和對延平郡王不同,因爲我廷穆譚說過他誤以爲我是少唐王,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對延平郡王推心置腹,會主動地想如何與延平郡王配合,如何互助、互利。但我從來沒有設身處地的替晉王想過什麼事,晉王以一個殘破的雲南,對抗吳三桂的壓力,還要忍受與建昌之間的矛盾摩擦……唉,我確實從來沒有考慮過,該如何爲雲南的將士們出一份力啊。”

“張尚書所言即是。”自責過後,鄧名就認真地與張煌言討論起徹底截斷漕運的可行性問題來,若是清廷不得不從西南調回吳三桂等三藩兵力,雖然鄧名可能會因此承擔更多的壓力,但是李定國無疑可以鬆一口氣,爭取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用不了幾年,李定國就可以再次威脅兩廣,分攤鄧名和鄭成功的壓力:“若是我們堅守崇明島,清廷勢必集中周圍四、五省兵馬來攻,尚書覺得勝算如何?”

“提督高看虜廷了,延平能夠爲我們分散韃子不少兵力。”張煌言認爲機會不小,上次鄧名建議騷擾漕運他不反對,乃是因爲明軍在長江這裡沒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現在有了崇明島自然要更進一步:“延平威脅着虜廷萬里海防,浙江、山東不但無法支援兩江,還需要虜廷派兵協助防守呢。”

說着張煌言又告訴鄧名,滿清已經集中五省水師去攻打廈門了,聽說要與鄭成功進行決戰:“等延平把虜廷水師一掃而空,他們還如何能夠攻打崇明?”

鄧名並不記得歷史上的廈門之戰的勝負,雖然他認爲鄭成功多半不會在收復臺灣之前失敗,但又擔心這是因爲自己到來而導致的以外變故:“虜廷集中五省水師進攻廈門,延平郡王不會有什麼困難吧?”

“提督如此信不過延平嗎?”雖然和鄭成功之間有些不快,但張煌言對閩軍還是充滿信心的:“虜師不去則已,去則必敗無疑。”

鄧名仍有些不放心:“聽說達素帶去了很多南北綠營精兵。”

“便是登陸也不怕,上次南京之戰,延平實在是失常了。”張煌言知道鄧名爲何擔憂,因爲鄧名並不瞭解鄭成功的真正實力,他用當年鄭成功與金礪交戰於海澄舉例。那時鄭監生已經起兵兩年,開始懂得如何如何打仗和練兵——雖然依舊在執行馬耳等同首級功這條規矩。但是金礪也是帶着幾省聯軍而來,一開始鄭成功因爲年輕加上連勝幾場有些驕傲輕敵,就主動出擊與金礪的十倍兵力交戰,一萬明軍雖然把十萬清軍包圍住了,還是因爲兵力不足而無法殲滅,被金礪潰圍而出,明軍反倒大敗。不得不退守海澄後,鄭成功咬緊牙關堅守城池以消磨清軍的銳氣,等糧草全部耗盡後,鄭成功以此鼓舞軍隊奮勇出城反擊,一舉打垮了金礪的十萬綠營,其人因此被免職:“因爲南京失利,或許達素以爲延平陸戰非其所長,以前敗給延平的韃子都是因爲無能,所以竟然想渡海去攻打延平!不過是自蹈死路罷了。”

在鄧名的前世,張舉人對鄭監生也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兩人因爲魯王等分道揚鑣後,張舉人雖然抨擊了鄭監生一通,但依舊希望有一天能冰釋前嫌,直到得知鄭監生在臺灣去世。張舉人感覺獨木難支,對局面徹底絕望,解散了舟山義軍,讓他們設法活下去,自己慷慨就義。

張煌言的信心也感染到了鄧名:“若是延平能重創虜廷的五省水師,那確實對我們這裡大有助益。”

……

黃梧統帥着水師主力繞過南岸,向鼓浪嶼方向進發,遇到了嚴陣以待的周瑞、陳堯策二人。

“韃子來了!”見到清軍的艦船陸續出現在面前後,周瑞讓自己指揮的十條戰艦列成整齊的一排,然後大聲下令道:“下錨!落帆!”

周瑞的坐艦率先完成了這個動作,和他列成一排的另外九艘明軍戰艦也一起做出了這個動作。風帆是海船的弱點之一,不但失火會導致戰艦失去動力,更會讓火勢蔓延到戰艦上,周瑞沒有進行任何機動的打算,因此他不需要風帆了,當然沒有必要還擺着這個靶子。

清軍的船隻越逼越近,開始嚮明軍開炮。而明軍就這樣一動不動地停在海上,忍受着清軍的炮擊。

“這是等死嗎?”看到對面明軍的動作,指揮作戰的黃梧也有些迷惑,明軍落帆下錨,那就是海面上的固定靶,只能忍受清軍炮火的蹂躪。雖然沒有風帆,想讓明軍艦船升起熊熊大火不那麼容易,但這樣捱打只能拖延沉沒的時間,覆滅不過是遲早的事情。

炮彈從四面八方向這十條明軍戰艦射來,甲板上木屑橫飛,雖然周瑞和士兵都躲避在掩體後,但仍不時有人被擊中。

“掏水,掏水!”在船艙裡,一個明軍軍官用盡全力大聲吆喝着,連續不斷的炮擊終於讓船體出現了裂痕,海水從其中涌入,明軍的水手一面竭力用木料把水線下的缺口堵住,一面組成隊列,把艙底的水舀起來,送上甲板倒掉。木製的海船,可以靠着這種修補和舀水的手段長期地堅持下去,只要船體不起火,想靠火炮將一條海船擊沉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不停地有士兵被飛濺的木屑擊中,周瑞仍堅守在甲板的觀察崗位上,他伏下身,瞪着眼睛望着不遠處的清軍艦隊,等待着還擊的機會。

面前的十條明軍船隻被清軍的火炮打得桅杆紛紛斷折,看着那一支支的桅杆跌落入海黃梧仍沒有發現對方任何還擊的跡象,下面的槳區也沒有船槳探出——對方距離海岸並不遠,船體已然重創,失去了主要的機動能力,卻依舊沒有脫離戰場的意思。

正常情況下,這種桅杆都被摧毀的敵船不會再是第一攻擊目標,海戰優先攻擊那些完好的敵艦,這種失去機動能力的敵船沒有威脅,也可能等到戰後去迫降。可今天不同,這十艘明軍戰艦擋在清軍前去廈門港的路上,而且由於早早降下風帆還一直沒有起火。

“這要打到什麼時候?”黃梧沒有耐心繼續耗下去,就下令快船出擊,攻擊這十條明軍戰艦。

見到清軍船隻靠近後,周瑞的艦隊終於開始發炮還擊,不過由於無法調整船位,清軍的快船很快就繞過他們的炮火密集區,靠近了周瑞的坐艦。

“殺!”見到無數鐵索從對面的船上拋過來後,周瑞大喝一聲,抽出腰刀跳上甲板,他身後的明軍士兵也學着他的樣子,呼喊着衝到了船舷邊,與跳幫過來的清軍廝殺在了一起。

圍攻這十條明軍戰艦的同時,清軍也一直警惕地看着位於周瑞艦隊背後的另外十條明軍戰艦,他們距離戰區並不遠,清軍需要提防他們衝上來施展撞擊,或是增援苦戰中的周瑞部。

可後面的明軍船隻彷彿沒有見到眼前的激戰,他們就呆在遠處,紋絲不動地旁觀着戰局,小半個時辰之後,先後有兩條明軍船隻上的廝殺聲止歇了,綠色的旗幟被升到殘缺不全的桅杆盡頭。圍攏在這兩條明軍戰艦旁的清軍船隻調頭,向仍在戰鬥的明軍戰艦旁駛去。

“殺,殺!”周瑞一邊大吼着,一邊加倍用力地揮動着手中的大刀,他左手上的四根手指已經失去了,剛纔他用手擋住一柄來不及躲開的匕首,在失去左手半隻手掌的同時,他把刀子捅進了敵人的肚子。

沒有時間去包紮一下傷口,更多的敵人跳幫而來,而周瑞身邊的同伴越來越少,不知不覺,他身上又添了幾道傷口,而敵人也在他四周圍成了一圈……

周瑞怒睜着雙眼,無力地摔倒在鮮血橫流的甲板上時,最後幾個明軍士兵也被逼到了船尾部。又有一個明軍士兵受到了致命傷,他坐倒在地,背靠着船舷,絕望地向身後海面上望了一眼——陳堯策的艦隊就在不遠處,看上去好像也就是兩、三箭的距離,這個垂死的士兵忍不住嘟囔道:“你們就不能來幫幫我們嗎?”

失陷的友軍戰艦兩側探出了船槳,陳堯策知道敵人想用繳獲到的船槳把船隻駛離航道,爲後面的清軍艦隊騰出進攻通道。

“好樣的!”陳堯策望着那曾經是周瑞的坐艦,輕聲地說了一聲,他看了看天色,太陽已經升到了頭頂的位置。坐艦下面的洋流雖然還是自南向北,但速度已經變得比較緩慢,陳堯策又喃喃自語了一聲:“還有一個時辰,就該退潮了。”

帶領艦隊稍微退開了一小段距離,調整好船隻彼此間的距離後,陳堯策下達了和周瑞剛纔一樣的命令,不過他又追加了兩條:“把所有的船槳都拋進海里,破壞船舵。”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

眼前那十條堵路的船隻都被清軍駛離,向着東面衝灘,陳堯策知道敵人對自己的攻擊已經是迫在眉睫。他回頭望了一眼背後,那時陳輝的艦隊,奉命呆在陳堯策的背後預備:“你沒機會上了,留着力氣給我們報仇吧。”

……

高崎。

聽到南邊的炮聲後,施琅斷定黃梧已經與鄭成功的水師主力發生激戰,短期內鄭成功肯定無暇他顧,就發出信號,要北面的清軍發動奇襲。

部署在這裡的十條鄭軍戰艦上都部署了陳鵬的心腹,見到信號後,他們就暴起發難,挾持戰艦向對岸的清軍投降。儘管事出突然,仍有兩條明軍戰艦拒絕投降,船上的水兵擊敗了陳鵬的心腹,匆匆向廈門港方向駛去。

不過陳鵬對此並不擔心,因爲對岸的清軍轉眼就能渡過海峽,鄭成功來不及做出反應。

等待在岸邊的清軍見到升起綠旗的八條戰艦後,都發出了歡呼聲,等清軍登上戰艦,從投降的陳鵬部下手中取得戰艦的控制權後。五千清軍就紛紛登上岸邊的渡船,叫嚷着向高崎海岸駛來。

高崎這邊的清軍發起強渡的時候,施琅也開始在漫長的海岸線上發起大規模登陸,這次不但有綠營,還有勁旅八旗的人馬。

“東西兩邊都在戰鬥,官兵正在努力登陸。”陳鵬望着那片開過來的清軍船隻,在心裡琢磨着:“等官兵上岸,我是帶他們直撲廈門港呢?還是領着他們先去夾擊甘輝或者餘新?”

第7節 變臉(上)第34節 晉王(上)第16節 甕中第52節 縱火第39節 衝突(上)第29節 解圍(下)第43節 續戰(上)第14節 算賬第15節 雙贏第21節 追兵第6節 親征(下)第46節 掃蕩第29節 搏鬥(下)第45節 合作第3節 信號(上)第16節 攀談(下)第20節 合夥第50節 債券(下)第67節 守法(上)第31節 名將第43節 挫折第58節 斷後(下)第5節 密信第30節 威壓(上)第15節 出降(下)第13節 勇氣(上)第53節 慘痛(上)第10節 決議(上)第52節 往事(下)第31節 胥吏第65節 援助(下)第53節 霸氣(上)第65節 援助(上)第15節 相識(下)第8節 紛亂第22節 謊言第11節 攻勢(下)第52節 往事(上)第58節 同盟(上)第50節 債券(上)第60節 爭奪(下)第48節 專利(下)第3節 信號(上)第45節 鍊金(上)第6節 勇士第33節 問策(下)第18節 恐怖(上)第50節 債券(下)第10節 決議(下)第31節 戰備第69節 忠臣(下)第39節 哨探第19節 一騎第51節 詐敗第16節 示威第49節 風氣(上)第23節 江防第59節 魔鬼(上)第25節 棄軍第15節 戰象(上)第16節 龍騎(下)第43節 輕取第51節 求戰(上)第48節 失誤第50節 動向(下)第1節 交換第26節 判斷(下)第64節 平息(上)第48節 專利(上)第63節 黃雀(下)第60節 算盤(下)第27節 飲血第56節 宣戰(上)第23節 援助第12節 調整(上)第39節 哨探第41節 占卜第47節 自救第32節 意外第5節 密信第47節 贖買(上)第38節 迎敵第35節 請客(上)第8節 戰備(上)第57節 分贓(下)第58節 接觸(下)第8節 震怒(上)第41節 難民第4節 平衡第42節 升級(上)第44節 遊騎(下)第49節 敗像第28節 戰報第31節 側擊第32節 爭奪(下)第49節 坦承第24節 掠奪第27節 圍攻(中)第63節 黃雀(下)第34節 動搖
第7節 變臉(上)第34節 晉王(上)第16節 甕中第52節 縱火第39節 衝突(上)第29節 解圍(下)第43節 續戰(上)第14節 算賬第15節 雙贏第21節 追兵第6節 親征(下)第46節 掃蕩第29節 搏鬥(下)第45節 合作第3節 信號(上)第16節 攀談(下)第20節 合夥第50節 債券(下)第67節 守法(上)第31節 名將第43節 挫折第58節 斷後(下)第5節 密信第30節 威壓(上)第15節 出降(下)第13節 勇氣(上)第53節 慘痛(上)第10節 決議(上)第52節 往事(下)第31節 胥吏第65節 援助(下)第53節 霸氣(上)第65節 援助(上)第15節 相識(下)第8節 紛亂第22節 謊言第11節 攻勢(下)第52節 往事(上)第58節 同盟(上)第50節 債券(上)第60節 爭奪(下)第48節 專利(下)第3節 信號(上)第45節 鍊金(上)第6節 勇士第33節 問策(下)第18節 恐怖(上)第50節 債券(下)第10節 決議(下)第31節 戰備第69節 忠臣(下)第39節 哨探第19節 一騎第51節 詐敗第16節 示威第49節 風氣(上)第23節 江防第59節 魔鬼(上)第25節 棄軍第15節 戰象(上)第16節 龍騎(下)第43節 輕取第51節 求戰(上)第48節 失誤第50節 動向(下)第1節 交換第26節 判斷(下)第64節 平息(上)第48節 專利(上)第63節 黃雀(下)第60節 算盤(下)第27節 飲血第56節 宣戰(上)第23節 援助第12節 調整(上)第39節 哨探第41節 占卜第47節 自救第32節 意外第5節 密信第47節 贖買(上)第38節 迎敵第35節 請客(上)第8節 戰備(上)第57節 分贓(下)第58節 接觸(下)第8節 震怒(上)第41節 難民第4節 平衡第42節 升級(上)第44節 遊騎(下)第49節 敗像第28節 戰報第31節 側擊第32節 爭奪(下)第49節 坦承第24節 掠奪第27節 圍攻(中)第63節 黃雀(下)第34節 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