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兄弟(中)

無獨有偶,此時在廣東番禹,也有一羣漁民正聚集在一起商議。

新任廣東總督盧崇峻走馬上任以來,和平南王尚可喜一起負責執行禁海。盧崇峻屬於漢軍旗的鑲黃旗,對禁海一事極爲盡心,再三重申廣東沿海地區的百姓必須一個不留地遷入內地,絕不給鄭軍任何滲透內地、招攬士兵的機會。

率領廣東綠營禁海的是廣東提督吳六奇,憑藉向李成棟、尚可喜兩次出賣廣東的赫赫功績,吳六奇深得清廷器重。尚可喜下令進行廣州大屠殺時,吳六奇也帶着本部不折不扣地予以執行。在禁海令頒佈後,吳六奇多次附和尚可喜,向清廷報告廣東乃是鄭軍活動的“重災區”,稱廣東的很多百姓不甘心被清廷統治,日夜盼望着鄭成功反攻。所以吳六奇認爲廣東的禁海令必須加倍嚴厲地執行。不用盧崇峻多做督促,吳六奇就把禁海當做頭等大事來抓,派出麾下官兵日夜沿海巡邏,捕殺迫於生計而冒險出海的漁民,唯恐不能把他這些貧苦的廣東同鄉斬盡殺絕。

在全力抓捕殺害廣東漁民的同時,吳六奇還雙管齊下,出動大批綠營在海岸邊設立界石,並反覆拉網搜捕,凡是越過界石一步的人一律殺無赦。作爲一個潮州人,吳六奇在自己父母祖先的故鄉執行了最徹底的禁海令,甚至不滿足於黃梧建議的十五里禁海區,而是把沿海五十里內的父老鄉親殺了個一乾二淨。

鐵面無私的吳六奇對故鄉不但不肯網開一面,甚至更加嚴酷無情,這不但讓尚可喜、盧崇峻都很滿意,北京清廷也因此大爲讚賞他的忠誠,授予吳六奇少傅兼太子太傅的爵位。

今天聚集起來議事的這些漁民,爲首的名叫周玉,在吳六奇的反覆圍剿下,周玉感覺自己已經快要活不下去了。

“這些日子,風聲是越來越緊了。”周玉的臉繃得緊緊的,沒有一絲笑容。他本家的兩個叔父都失手了,被巡邏的廣東水師官兵抓住,船上的漁民無論年紀大小一概不赦,人頭被挑在旗杆上送回衙門去請功。現在每次出海捕魚,簡直就是去鬼門關上闖一遭。

好多與會的人都抱着頭一言不發。有些人因爲怕事暫停了出海,原以爲只要避過了這陣子風頭,日子還是能夠過下去的。沒想到幾個月來風聲一天緊過一天,本來漁民就沒有多少儲蓄,就是天天出海都難保家裡的老人、孩子不捱餓,何況現在呢!他們聚集在一起,最初想着的就是互相有個照應,交流一下官兵巡邏有沒有盲區,可以讓他們去死中求活。但這種地方越來越少了,而同伴卻在日益減少。

“王老大呢?”周玉沒有立刻說出他這些日子一直在盤算的念頭,而是想等人都聚齊以後再吐露。但他左等右等,好幾個年長的老漁民仍是一直沒有到場。

“王老大?不在了,昨天越界的時候被捉住了。”聽到周玉的問話後,一個坐在遠處的漁民壓低聲音答道。

人羣裡響起了一片嗡嗡聲,都是爲王老大嘆息的聲音。這個老漁夫總會和大家分享他打探到的潛越封鎖線的途徑,因此在衆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另外幾個沒來的人,也都遇到了和王老大一般的下場。吳六奇在廣東沿海設立起密不透風的界石標誌,凡是越過界限一步的漢人,綠營官兵都有義務把他們當場格殺。殺人不但不需要上報,而且如果綠營官兵手軟的話,還要與越界的漁民同罪。

在禁海令的早期,綠營士兵有時還會接受賄賂,有時也會對女漁民和小孩網開一面,畢竟很多綠營兵都是廣東老鄉。但吳六奇同罪的政策下達後,這些通融就統統消失了。那些冒着風險出海,想爲家人尋一口食物的打漁女子,和她們的丈夫一起被殺死在海邊。爲了震懾廣東的漢人不要觸犯清廷的律法,這些首級擺在界石上排成一串。

在吳六奇的家鄉潮州地區,封鎖線上的首級密密麻麻,有鮮血淋漓的,更多的則是白骨骷髏,任何新鮮的人頭很快就會被鳥獸吃得乾乾淨淨。

“沒有活路了。”來開會的人不會再增加了,周玉緩緩地開始了他的發言:“吳賊正把他用在潮州的手段推廣到全粵,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就都要餓死了。”

“周老大有什麼辦法麼?”有的人還沒有完全絕望,大聲詢問着周玉。

有人主張冒死逃亡:“我們去福建吧,那裡也許沒禁海。”

“怎麼可能不禁?朝廷說剃頭,那就是全天下的人都得剃,難道閩南那邊的人能不剃不成?”這種天真的想法立刻被衆人無情地推翻:“閩南那邊肯定也要禁,再說,我們老遠地去了,也不知道去哪裡打漁。還有,家人怎麼辦?全家都去福建的話,路上遇到巡海的官兵,那不是斷子絕孫了?”

“出不了海,全家都得餓死,一樣是斷子絕孫!”被駁倒的那個人不服氣的說道:“在這裡被抓到砍了腦袋,家人最後也都得餓死,還是斷子絕孫。還不如去福建,至少吳賊管不到那裡。”

但說這話的人,內心深處也知道自己這是在做夢,別的地方沒有吳六奇,並不是就沒有綠營,漁民們需要補充淡水和食物,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福建,只會死得更快。

“你們聽說過成都的三太子嗎?”在大家陷入了沉默後,周玉突然問道。

與會的人紛紛點頭,許多消息不靈通的人也都聽說了高郵湖一戰,以及其他無數關於鄧名的傳聞。禁海令之後,很多漁民都盼着晉王李定國再次打來廣東,或是三太子能夠如神兵天降一般地出現在廣東。

“那好,我給你們引見一個人。”如果沒有三太子的傳聞,周玉本打算帶着親朋繼續東躲西藏下去,看看能不能堅持到吳六奇暴斃,或是朝廷突然大發慈悲取消了禁令。但貴爲天子的順治皇帝都能被明軍打死在高郵湖,這對周玉這樣的漁民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和暗示。

一個陌生人走了出來。這個人皮膚黝黑,赤着腳,臉上佈滿了深深的皺紋,乍一看就感覺是個畢生奔波於海上的普通漁夫。唯一和周玉這些人不同的是,這個陌生人滿嘴的閩南口音,不是和閩南語近似的潮州話,而是徹底的閩音。

“這是烈皇的二太子,”周玉替這個陌生人當起了翻譯,二太子每說一句,周玉就翻譯一句:“千歲的真實姓名是朱二龍,成都的三太子朱三龍就是千歲的親弟弟。千歲打算帶着我們起事,光復廣東,然後和三太子、延平郡王兵合一處,奪回寶座。”

據周玉所說,二太子和三太子是一奶同胞,也都是一個棍棒師傅教出來的,兄弟倆無論智謀、拳腳,其實都相差不大,甚至朱二龍作爲兄長還要強上那麼幾分。

聽周玉說完後,漁民們都直愣愣地看着朱二龍,不少人眼中除了敬意之外,更有欣喜和崇拜。不少人這時已經想到,既然弟弟能夠闖出那麼大的動靜,哥哥肯定也差不了;鄧名連皇帝都宰了,那在他哥面前,盧崇峻和吳六奇又算得了什麼?至於尚可喜,他再厲害也厲害不過皇上啊,不然不就該他做皇上,而順治來給他當平南王了嗎?

“二太子說了,等他老人家坐上了皇位,就給大家每人發五十條船,那時大家就不用出海打漁了,每天坐在家裡收租子就行了,”周玉趁熱打鐵道:“要是立下大功,二太子給他發一百條船,就是沉了五十條還有五十條吶。”

“五十條船!”一個大漢率先站起來響應號召:“橫豎也是死,還不如拼個富貴。”

這個大漢走上前來,衝着朱二龍鄭重跪倒,發誓效忠:“皇上,要是我……要是臣將來有異心,就翻船淹死在海里,子子孫孫永世不能上岸!”

有了帶頭人,其他的漁民也都爭先恐後地跑上來,向朱二龍獻上他們淳樸的忠誠。在衆人都發誓完畢後,周玉站在端坐着的朱二龍身旁,讓大家火速回去,號召各自的親朋好友,拿起傢伙來保護二太子、未來的皇帝,一起去幹掉吳六奇手下的那幫鷹爪牙。

李榮是周玉的好友,兩人的交情是在與驚濤駭浪搏鬥中積累出來的,散會後,李榮又驚又喜地對周玉說道:“大哥是怎麼找到二太子的?這回我們可算是有活路了。”

“兄弟啊……”面對至親的好友,周玉小聲地吐露了實情,告訴對方這其實就是一個逃難來的福建漁民,被自己豎起來當做旗幟用:“本來想先和你商議的,但你這些天不是偷偷出海去了嗎?”

“這個……”李榮感到一腔的熱血被澆熄了,既然不是真的朱二龍,那他的本事就未必能和成都的朱三龍相提並論了。

“那又怎樣?”周玉對好朋友的擔憂不以爲然:“至少我們這些日子能光明正大地出海打漁去了,還能手殺官兵。我寧可被亂刀砍死,也不想餓死。”()

第22節 突破(下)第3節 說服第7節 演變(上)第49節 副手(上)第38節 奔波第3節 裁軍第1節 誤會(上)第13節 勇氣(上)第42節 中立(下)第57節 輕取第55節 壓力(上)第20節 康熙(下)第39節 王佐(下)第20節 合夥第16節 攀談(上)第52節 縱火第10節 負責(下)第48節 專利(下)第44節 條約(上)第23節 援助第57節 信件第50節 誤判(下)第16節 示威第43節 風向(下)第42節 艱苦(下)第27節 圍攻(下)第19節 感慨(下)第18節 恐怖(上)第53節 兌換第16節 鹽業第13節 試探(下)第10節 默契第48節 融洽(下)第39節 都府第17節 堅壁第33節 固執第44節 先行第4節 平衡第7節 變臉(下)第34節 問候(下)第19節 帝國第18節 恐怖(下)第56節 待遇(上)第16節 攀談(上)第28節 城前(下)第57節 觀感(上)第44節 條約(上)第21節 東進(上)第28節 城前(上)第23節 代理(下)第30節 賽跑第53節 慘痛(上)第9節 買路第12節 混亂第4節 推薦(上)第5節 協作(上)第20節 萬縣第53節 齊射(下)第25節 矇蔽第33節 唐王第41節 失控(上)第8節 矛盾第22節 突破(上)第30節 變化(下)第9節 送神(下)第50節 追擊(上)第37節 報告(下)第18節 詔書(上)第9節 問話(下)第42節 送行第35節 面談第22節 搶攻(上)第33節 試探第7節 演變(上)第12節 調整(上)第12節 強渡(上)第58節 接觸(上)第8節 信用第6節 密議(上)第32節 突圍第32節 吐哺第18節 詔書(下)第50節 動向(下)第11節 事變第21節 風起(上)第57節 夜戰(上)第44節 中介第31節 呆仗(上)第4節 推薦(上)第47節 證據(上)第58節 斷後(下)第60節 爭奪(上)第5節 協作(下)第60節 管轄第49節 擴張(上)第28節 城前(下)第30節 劍閣第56節 推銷(上)第27節 派系(下)第26節 兄弟(中)
第22節 突破(下)第3節 說服第7節 演變(上)第49節 副手(上)第38節 奔波第3節 裁軍第1節 誤會(上)第13節 勇氣(上)第42節 中立(下)第57節 輕取第55節 壓力(上)第20節 康熙(下)第39節 王佐(下)第20節 合夥第16節 攀談(上)第52節 縱火第10節 負責(下)第48節 專利(下)第44節 條約(上)第23節 援助第57節 信件第50節 誤判(下)第16節 示威第43節 風向(下)第42節 艱苦(下)第27節 圍攻(下)第19節 感慨(下)第18節 恐怖(上)第53節 兌換第16節 鹽業第13節 試探(下)第10節 默契第48節 融洽(下)第39節 都府第17節 堅壁第33節 固執第44節 先行第4節 平衡第7節 變臉(下)第34節 問候(下)第19節 帝國第18節 恐怖(下)第56節 待遇(上)第16節 攀談(上)第28節 城前(下)第57節 觀感(上)第44節 條約(上)第21節 東進(上)第28節 城前(上)第23節 代理(下)第30節 賽跑第53節 慘痛(上)第9節 買路第12節 混亂第4節 推薦(上)第5節 協作(上)第20節 萬縣第53節 齊射(下)第25節 矇蔽第33節 唐王第41節 失控(上)第8節 矛盾第22節 突破(上)第30節 變化(下)第9節 送神(下)第50節 追擊(上)第37節 報告(下)第18節 詔書(上)第9節 問話(下)第42節 送行第35節 面談第22節 搶攻(上)第33節 試探第7節 演變(上)第12節 調整(上)第12節 強渡(上)第58節 接觸(上)第8節 信用第6節 密議(上)第32節 突圍第32節 吐哺第18節 詔書(下)第50節 動向(下)第11節 事變第21節 風起(上)第57節 夜戰(上)第44節 中介第31節 呆仗(上)第4節 推薦(上)第47節 證據(上)第58節 斷後(下)第60節 爭奪(上)第5節 協作(下)第60節 管轄第49節 擴張(上)第28節 城前(下)第30節 劍閣第56節 推銷(上)第27節 派系(下)第26節 兄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