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都一樣,就顯得平平無奇,對於我們做建築設計的人來說,建築是一定要有特點,讓人過目難忘。”貝聿銘呵呵笑道。
“我不太懂這個......怎麼這就平平無奇了......”李建國語氣略微冷淡,兒子告訴過他,聽不懂可以問,但也不用把別人太當回事,說不明白是對方的問題。
“我去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房子,一個城市裡頭如果大量都是同樣的房子,整個城市就難有特色,會感覺很壓抑的......”
看着李建國皺眉不解的樣子,貝聿銘心中暗歎我恐怕是對牛彈琴,內地搞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本就想把房子建得一模一樣。
貝聿銘差點沒說你這個幾乎就是赫魯曉夫樓的猴版了。
三十年前蘇聯從法國那裡學到了“廉價社會住宅”的理念,然後在整個莫斯科大量興建五層單元樓。
爲了降低施工成本和保證工期,住宅樓大部分採用預製板結構,沒有電梯和垃圾通道,取消了斯大林時期盛行的拱門和柱廊等裝飾,並嚴格控制廚房、衛生間、門廳和過道的面積。
據說,赫魯曉夫本人當時對小衛生間設計非常得意,他曾炫耀說,只要能容得下我,其他人就都不會有問題。
甚至連蓋的時候都是一間間吊裝的,工地幾乎跟碼頭差不多,區別在於,前者吊的是房子,後者吊的是集裝箱。
但這是我貝某人應該做的事嗎?
之前讓我建設中銀大樓時,你們要求的驚豔和霸氣在哪呢?
如果不是有之前那幾個令人眼炸的設計理念,他搞不好會把這張紙直接丟進垃圾桶裡。
他可是世界知名的建築設計師啊!
你讓我建這種格子房?
我心裡很難受......這玩意你們去隨便找一找就有圖紙了吧?!
…...
李建國看看他,突然明白了爲什麼兒子一直不見這人又會遞小紙條給他,現在又把自己放在這裡應對,其實就是讓自己這個鄉下小幹部好好鍛鍊一下如何應對“大場面”。
想了想開口:“房子是給人住的吧?當然要造的效率高,如果花很長時間和很多錢才蓋出來,那對老百姓就沒什麼意義了!”
李建國擡頭看看窗外,那是北面:
“我剛纔跟芬叔說過,內地要新建大量的小區,爭取讓老百姓早點住進去。
主要還是讓農村農民住進去,一個小區三千人,九億農民就是三十萬個居民點。如果不是這種方式,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貝聿銘聞言一震:“三十萬個居民點?”
“是啊,三十萬個,就是這麼多。”李建國瞄了眼馮秉芬,“是農村,不是城市。”
馮秉芬也在沉默,估計被這數字嚇到了,當然,也可能在算這裡頭涉及多少生意。
一個這樣的小型居住區就算是隻花一百萬港元,這也得三千億港元,何等可怕的投資規模,比海外也不逞多讓!
“主要是農村?”貝聿銘略有所失,他往常都是對付的城市建築,現在要設計農家樂,也不知道哪個建築協會會給他發獎牌......
“三千人一個定居點,其實說多也不多。香江這裡新樓盤往往一座就有三十層高,一層八戶,一戶住四五人,......”馮秉芬笑着說道。
“但若是這種低層樓房,一座...”貝聿銘看了眼紙,“一座六十個單元,一個小區裡要蓋二十座一樣的建築,很費地......”
“對,主要是農村。因爲農村有土地,”李建國不想再說一遍,只是看着貝聿銘,沉聲說道,“而且,你也不能說都蓋一樣的就沒有特點,我們在外面是有佈置很多花草樹木的,這些就是特點吧?”
貝聿銘看着眼前這高大的中年人,微微頷首,這作派話風確是內地風格...中的一種:“園藝,那確實是可以給建築添彩。”
馮秉芬早就聽出氣氛不對,笑着又插了一句:“我們貝建築師對於園林設計也是很不錯的,香山飯店就很漂亮。”
貝聿銘點點頭:“香山飯店只是外面用了江南民居的風格,裡頭依着地形做了十八景觀,不過也是花費很多。”
李建國聽了幾回香山飯店,他也不知道這飯店長什麼樣子,只能點點頭:“那就正好,其實農村也是有山有水,看看怎麼佈置起來,說到花卉...花草應該是不缺的,我們可以自己種......這些我們都有方案的!”
貝聿銘有些無語,我說花費你說什麼花草......:“這是外部,裡頭嘛.....”
“裡頭,肯定還有裝飾的東西...這些通過傢俱來......做出生態家居......”李建國使勁從兒子灌到腦子裡頭的資料往外找東西來講,有些小費勁。
“生態家居,嗯,什麼個生態家居......”貝聿銘仍是點點頭,看看圖紙,這樣的建築要配什麼樣的家居呢?
“其實室內也可以栽種很多東西,就看如何選了,藝術我不太懂...芬叔,您有沒有認得一些對這些比較擅長的?”李建國乾脆扭頭問馮秉芬。
馮秉芬笑着圓場:“貝先生就很擅長啊,建國,大家多交流一下嘛!我看觀點快接近了!我的理解大概不是擺擺花瓶對吧?”
“絕對不是的,......”李建國開口說道,“嗯,其實我...的意思也簡單,內地比較窮,但也要爭取讓老百姓生活得好,貝先生可能你追求的那個特點,我理解是不是中銀大樓那種高樓大廈,可那樣的房子不是給老百姓的......農村也不需要。”
貝聿銘眼角跳了一下。
李建國指着前面一整桌的沙:“其實,衣食住行這是基本需求,藝術和美是高級需求,只有兩者結合得好,纔是真本事,貝先生你知道多快好省吧?”
貝聿銘看了看馮秉芬。
後者使了個眼色:“聿銘,此事不一般,別當平時的生意做......”
貝聿銘心中瞭然,這位不是正主,有些說得不明白,但自己或許不該問那麼多,而且這要當生意做也不知道怎麼做,我弄一張圖,你蓋出三十萬份,...我是應該收三十萬份版權費呢還是收一份設計費呢?
想到那邊被叫停的中銀大樓,還有之前那些憑空冒出來的幾條設計理念,他也沒脾氣了,笑道:“建國先生的話很有意思,我理解您的想法,主要還是做普通人的民居,所以在節省成本的情況下,還要儘快做出來,做得好對吧?”
李建國點頭:“當然,就算是臨時用來住的,也有個成本問題,這些都要在設計階段解決的,而且最好是在工廠做生產。拼裝的簡單。至於後面植樹和佈置,就讓居民自己來完成。”
李建國看看兩人:“這其實也是搞生產建設,都是日常工作,但首先得讓人有地方住着。”
貝聿銘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笑道:“拼裝並不簡單,建國先生,其實我們中式老建築就是拼裝的,其實不只是建築,傢俱也都是拼出來的。”
李建國點點頭:“如果可以拼,那一切都容易了,最好是簡單學一下,大家自己就可以拼起來的那種。”
“哦......”
“拼裝屋一直都有,不過很難蓋得高,主要還是因爲強度的問題。”馮秉芬伸手拿過一張草圖仔細看了一會說道。
李一鳴走前跟他們拋出那個九龍計劃,其中必然涉及大量房屋的建設。
“其實這裡頭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復牆的概念,比如說,天冷可以加一層牆,在裡頭填乾草,過完冬天再卸去牆板,其實我們古時蓋房一直就是這板築之法,不過慣常是兩板之間填土......”
“是的,現在農村很多也是這種,黃土裡頭混稻草。”
貝聿銘點點頭:“但這種土樓比較脆,高度上很受限,而且使用年限也有問題......這個嘛...要蓋得高,就得要輕,但如果輕了,這房子裡頭隔音又不好......兩板之間如果是塞了乾草,那或許能好些,只不過有個問題,便是這易生蟲蟻。說不定還會有老鼠在這裡頭做窩......”
“這個都可以解決的,而且只是一個冬天,到天熱了,這外牆就要拆下來修補。”
“這一年得裝一次拆一次,不嫌麻煩嗎?”貝聿銘好奇問道。
馮秉芬也看着李建國,聽他如何回答,內地或許人閒,但若是佈局到海外,一年拆裝兩次房子,這工作量也是不小。
李建國笑了笑:“其實不會,我們把這個當成技術培訓的,會拆會裝,以後就是熟練工了。”
說到這,李建國看了馮秉芬一眼:“芬叔,這都不用專門上課。”
馮秉芬恍然,如此內地將會出現大量熟練工人,回頭遷移海外就是主力軍了:“沒錯!”
看着兩人說着自己不太懂的話,貝聿銘笑了笑:“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防火,一燒起來就不得了。特別是這樓與樓之間還有那塑料管子連着,火勢一起,連擋都擋不住,李先生考慮過這點嗎?”
李建國看看貝聿銘有些無語:“這個就是要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貝先生,我只能說平時加強管理,也要有消防設施,對了,這房子裡面是不做飯的。”
“不做飯?”
“對,有專門的公共食堂。”
這不就是人民公社那套嗎?
“那想自己燒點什麼也不行?”馮秉芬倒是有話了。
李建國笑了:“當然可以,去公共食堂燒,順便學做菜。”
馮秉芬哦了一聲,明白了,這公共食堂說白了也是個廚子學校,想通之後,他馬上就開口對着貝聿銘說道:“若是這樣,其實也好,家家戶戶燒菜成本也高......這單元一套多少面積?”
貝聿銘擡頭:“我看上面只有一個規格,五十平方......那若是一家人口多住不下怎麼辦?”
馮秉芬湊頭來看:“中間過道倒是很大,有點商務樓的建法。一家三口住五十平,倒不能算小。還省去了個廚房......”
“那就分兩套。”李建國說道,“這些房子都是集體的,給大家住,裡頭的東西也基本上都是集體的,調整也很容易。”
“什麼都是集體的?”
“基本的東西都配,其實很多東西都可以在小區裡頭提供,書可以去圖書館看,飯可以去食堂吃,另外缺什麼可以去商店裡租......”
“租?”
“嗯,就是能租的東西儘量租,就不用花錢買,可以省不少錢......”
原來是這樣的集體生活......貝聿銘看了馮秉芬一眼:“倒也有趣!”
馮秉芬突然笑道:“其實,這麼說來倒像是建賓館,......”
貝聿銘愣了一下,仔細拿起紙琢磨了一會,看看李建國:“是建賓館?”
李建國想了想,他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建賓館,只得含糊說道:“如果貝先生覺得這麼理解容易些,也可以。”
“聿銘,你若是能在內地建一批像香山飯店這樣水平的小區,那也很了不得啊!”馮秉芬笑道。
貝聿銘心中暗暗嘆息,賓館設計費跟這居民小區的設計費也不是一個檔次的,眼前這位李先生,大概是不想讓我按面積收費所以只提這樓......不對,他根本沒說費用的事!
多快好省...貌似省的是一大筆設計費!
沒想到此人相貌平平無奇,竟然如此心機!
“成本會很高,如果什麼都租......”貝聿銘看着李建國。
“成本會很低,好比一本好書,有一千人大家都想看,但每個人都買一本就要印一千本,但如果是放在公共服務區,那也許只要一百本就夠了,又好比很多電器,.....”
李建國說了兩句就不想多說了,“總之我們算的是總體社會的成本,不是一家一戶的。”
貝聿銘低頭想了一會,後面的事反正不用他管,內地那套公有制也是不方便討論,那還是回到這樓上:“也好,我就以這標準做設計,材料...結構...最高這樓是多少?”
李建國搖搖頭:“不用太高,五層就夠了,最底下一層也主要是公共空間,另外年限也不用太長,十年可能就要拆掉了,所以要易拆......”
“十年......就拆?”
“十年差不多了,可能會有更好的材料。這些就會回收再利用。”李建國說道。
“好!”貝聿銘想了想,微微眯眼:“我看這圖上是連樓結構,如果主體是鋼結構,再配合竹木輔材......這是要沿河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