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布里爾談到的最後一點有些出乎庫茵曼的預料,畢竟東非的火炮在戰前來看並不算落後,同時數量也足夠使用,至少對應戰前,東非火炮不遜色於歐美任何大國。
不過轉念一想,又覺得有些道理,庫茵曼說道:“如今歐洲各國的軍工業和重工業全面發力,炮戰確實發展迅速。”
卡布里爾接話道:“不錯,在戰前,各國普遍裝備的一些火炮已經無法滿足戰場需求,越來越多超過兩百毫米的大口徑火炮開始出現在戰場,甚至超過三四百毫米的軌道炮也加入戰場,炮兵在戰爭中的作用明顯。”
軌道炮也可以說是鐵路炮,早在1914年底,法國軍隊就臨時設計了第一批鐵路炮,由安裝在現有的商業鐵路貨車上的過時海防炮和艦炮組成,而作爲盟友的英國也很快跟進,而德國陸軍更多采用的辦法是將現有的,安裝在固定地基炮位上的遠程大炮,改裝成鐵路炮直接從鐵軌上發射。
“所以,重型火炮的作用不容忽視,當然,我們東非肯定沒有條件學習歐洲各國,但也應該有所預備。”卡布里爾說道。
東非陸軍的經費終究是有限的,而大力發展裝甲部隊,航空部隊等新式部隊,對傳統軍隊武器的研發上自然力有不逮。
不過卡布里爾也知道,很多事不可能既要又要,軍隊發展必然要做出一些取捨,就比如歐洲這種規模的戰爭,東非基本很難遇到。
畢竟東非周邊沒有強大的勢力和東非國防軍玩火力對射,歐洲現在是打急眼了,所以不得已而不爲之。
庫茵曼說道:“說的不錯,就單單拿軌道炮在歐洲戰場的應用來說,就未必適合我國國情,畢竟德法兩國的鐵路密度要遠大於我國,他們能夠利用鐵路系統將大口徑的火炮,運抵前線戰場,我們要做到這一步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同時,我國地處非洲,周邊沒有強大的國家,值得我國陸軍如此對待,主要威脅事實上來源於大海之上,所以我國對陸軍的定位顯然不及德國那麼高。”
“反倒是公路運輸大有可爲,汽車,拖拉機都能成爲火炮託運很好的載體,如今這也是歐洲戰場上的一大亮點。”
戰爭爆發後,東非的拖拉機也成了歐洲各國的搶手貨,這也是東非第一次成規模的向歐洲大量出口拖拉機。
一般主要用於火炮的託運,在戰爭之前,歐洲各國火炮主要靠人托馬拽,但是戰爭爆發後,就是合格的牲畜都陷入短缺,所以各國部隊不得不從東非和美國採購馬匹,拖拉機等戰略物資。
而美國拖拉機在性能上遠不及東非,所以不管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優先以東非拖拉機爲首要採購目標。
可以說歐洲戰場上,甚至成爲了很多東非本土企業較量的“戰場”,你給法國供貨,我賣給德國,你佔領俄國市場,我就選擇奧匈帝國……
除了東非國企以外,很多私營企業也在歐洲戰場上吃的滿嘴流油,雖然東非經濟依舊以國有企業爲主,但是供應鏈同樣對市場開放,很多東非私營企業也開始拿着拼湊出來的“雜牌”銷售到歐洲。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東非放開市場也僅僅幾年時間,國內最基礎的產業鏈大部分都被國有企業所掌控,而很多私人企業還沒有發展起來。
不過有了一戰這個重大機遇,東非私人經濟也能完成初步的原始積累,等到戰爭結束,東非整體經濟都將再登上一個臺階。
當然,這些對於庫茵曼等國防軍人員來說並不算太瞭解,在和卡布里爾說了幾句後,庫茵曼開始對其他人進行問話,而最終結果很是讓庫茵曼感覺滿意。
他對衆人說道:“戰場是最好的老師,它尤其能打破我們的固有認知,畢竟爲了戰爭勝利,敵我雙方都會不擇手段,而任何技術和其他因素的變動,都有可能對戰場造成重大影響。”
“所以這次你們要好好學習和總結兩大軍事集團的各種經驗和數據,回國前,將對戰爭的感悟都一一記錄下來,這就是火種,國防軍未來的火種,照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道路。”
庫茵曼話音剛落,一枚炮彈再一次在距離衆人不遠的地方墜落,地堡裡再次激起一陣煙塵,不過這次所有人都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在腦海裡回憶剛纔討論的內容。
……
西線戰場如火如荼,而東線戰場就沒有那麼大的陣仗了,對於德國而言,東線是次要戰場,而奧匈帝國和俄國的工業能力又比較有限。
所以在東線戰場上,反而顯得比較平淡,尤其是奧匈帝國和沙俄前線,感覺除了人數多一些以外,並不比二十多年前的南非戰爭要高明多少。
甚至東非的軍事觀察人員認爲,這場戰爭中,俄奧雙方的表現,還不如當年南非戰爭中英國和葡萄牙的表現,雖然當年英葡聯軍最終惜敗,但是表現出來的戰爭情緒絲毫不遜色於東非。
畢竟南非戰爭在東非被宣傳成爲“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爭,但在英國和葡萄牙眼裡完全不是這回事,畢竟戰爭的結果可是葡萄牙失去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而英國則失去奧蘭治河以北。
這倒不是對東非的污衊,畢竟南非戰爭雖然是兩國挑動的,但是在此前東非可是做了不少準備,比如陳兵在葡萄牙殖民地和布爾共和國邊境,時刻透露出一股要吞併整個南部非洲的氣勢,任何國家也不會無動於衷。
甚至可以說,英國和葡萄牙發動戰爭,正中當時東非政府的下懷,提前將安哥拉等地收入囊中,而以當時東非的國力,除非英國拿出現在對待德國的態度,不然最後劇本只能按照東非政府的規劃走。
雙方都將對方視爲“侵略者”,那作戰意志自然十分高漲,其實不是最後英國政府叫停,英軍根本不可能和東非和談。
反觀如今東線戰場,奧匈帝國和俄國兩國士兵的厭戰情緒已經出現苗頭,在僵持在前線後,更是大搖大擺的磨起了洋工。
當然,這也和兩國的工業,後勤等有着極大關係,雖然兩國政府不斷催促,但是也要保證基本的物資供應啊!尤其是前線俄軍,連基本的槍支彈藥都無法保證,拿頭去碰奧匈帝國的槍林彈雨。
而且如今因爲北方德軍的表現過於突出,爲了穩定戰線,俄國軍方不得不將物資優先供應北方戰場,南方俄軍包括一些將領更是心理不平衡,沒有推進的能力和動力。
而奧匈帝國在戰爭開始前就吃了大虧,現在雖然穩定了大局,但是也需要整合戰爭資源的時間,尤其是對軍隊的動員,所以再將俄軍重新推回邊境地帶後,也沒有下一步大動作。
這其中還有塞爾維亞人的影響,雖然波蒂奧雷克因爲戰爭失誤已經被撤職,但是其造成的惡劣影響依舊在延續,奧匈帝國不得不拿出更多的軍隊和物資,支援塞爾維亞戰場,而塞爾維亞人抵抗的決心顯然超出了奧匈帝國的預期。
加上巴爾幹半島上覆雜的地形,大量奧軍在塞爾維亞戰場上推進緩慢,不過對比前世,奧匈帝國的情況有明顯好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