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推銷

第867章 推銷

而今德國人才市場上,化學專業的畢業生十分搶手,所以像夏利爾安這樣的東非留學生被德國企業截胡並非個例,而是普遍現象。

德國化工業起步時間其實並不算早,大多數都是六七十年代後,而德國化學工業興起也就是近些年的事,而德國高等教育進入化學工業也就是七十年代以後纔開始的普遍現象。

所以德國的化學領域的教育,實際上是滯後於化工產業發展的,人才市場也就形成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這個時候,德國的化工企業就將目光盯上了龐大的東非留學生羣體,目前德國留學生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東非人,尤其是八十年代後,每年東非前往德國留學生人數維持在四千人以上。

作爲對比,同期日本赴歐美留學生數量才一千多人,直到1890年纔剛剛超過兩千人。

而這僅是東非在德國的留學生數量,加上奧匈帝國和瑞典,法國,荷蘭等東非留學生,光1892年東非留學生數量就突破一萬多人,而同期東非本土大學生數量才七千多人。

等於說東非高等教育大部分是藉助國外高等教育從而實現,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東非高等教育人才,能擔任教職工的放在這個時代,在任何國家都無例外屬於頂尖精英。

而同期德國在校大學生數量就已經突破三萬,這還不包括一些技術型院校,當然,德國高等教育(包括技術院校)中很大一部分是東非留學生,佔比達到驚人的百分之四點五左右。

所以說東非在教育領域的投資是極爲誇張的,不過高投入代表着高收益,沒有人才培養,東非也不可能迅速讓東非在新興工業領域和部分傳統工業領域迅速追求國際水平,甚至達到領先水平。

而且東非留學生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領域,這就使得德國企業對東非留學生羣體的挖牆腳工作更甚,每年都有近二成的留學生羣體留在德國。

要知道這二成能被德國企業看中的留學生羣體,顯然也不是庸庸之輩,而是在校期間就凸顯出真才實學的。

等於東非留學生助推了德國的工業發展,所以德國政府對於東非留學生羣體十分歡迎,除了爲高等教育院校和地方創收以外,還能化爲己用,何樂而不爲,而夏利爾安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留在德國的東非青年人。

“真是便宜德國了!”伯利蘭在瞭解夏利爾安的經歷後感嘆道,東非對留學生的羣體的投入可不僅僅是金錢,還有時間和精力成本,別的不說光是十年的義務教育成本就相當驚人。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現在德國和歐洲遠比東非發達,東非又不能靠着強硬手段讓這些人才強行歸國,還不如賣他們一個好,至少德國很多教育領域對東非的開放程度就明顯提升了。

而且提高了東非在德國的風評,東非在德國的留學生羣體,素質普遍偏高,加上半“同種同源”,自然大受歡迎,這正代表着德國教育水平高,文化吸引力強的特徵。

不過整體而言,東非也不虧,至少百分之八十的留學生依舊會選擇歸國發展,東非採取的是“廣撒網”的策略,總有人才能推動東非各個行業的大發展。

就比如化工業,這個行業歸國人才比例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但是也奠定了東非各個工業區化學工業的極大提升。

沒錯,東非的工業區和沿海城市也存在化學工業,不過因爲發展歷史短的原因,還無法和早幾十年時間的歐美國家形成競爭力。

這也是東非和德國在化工領域展開合作的重要原因,在化學領域英法實力依舊強悍,美國也極爲強大,和德國一樣是後起之秀,美國還有杜邦這種老牌化工領域的巨頭。

德國在四者之中起步是最晚的,但是已經有超越英法德趨勢,而德國能成功的原因少不了德國人才培養機制。

東非目前化工和材料兩個重工業領域之所以落後,其實主要也是時間問題,在七十年代末,東非的化工產業纔開始起步,就是比德國都晚了近二十年時間。

而之前,東非的投入又主要集中在鋼鐵,鐵路,電力等領域,對化工產業投入並不算高,化工業又是非常燒錢的行業。

就比如巴夫斯公司正在研發的某種新染料,直接燒掉了一千多馬克,而還在繼續,而今巴夫斯的市值也纔不到兩千萬馬克。

所以東非想在化工業有所發展,除了人才培養以外,還要繼續投入高額資金,並且未必能在短時間見效,就和機牀領域研發一樣,無法取巧,只能不斷投入時間,金錢,從而實現質的提升。

隨後,伯利蘭就開始以貝拉市的區位條件同考察團成員們進行介紹,大家都說德語,所以也沒有語言障礙。

“不要看貝拉市現在不如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但是近三年來,我國政府對貝拉市的投入高居榜首,超過全國其他城市。”

“只需要再等兩個月,哈拉雷—貝拉鐵路就將完全竣工,我想夏利爾安先生應該對哈拉雷市有所瞭解,哈拉雷市是東非目前僅次於姆貝亞的工業城市,同時哈拉雷所在的馬塔貝萊省更是東非工業第一重地,等同於德國的魯爾區,匯聚了東非鋼鐵,金屬冶煉,鐵路裝備製造,機械加工,化工,材料等全產業的第一工業強省。”

“而我們貝拉市看似和馬塔貝萊省沒有關係,其實是未來馬塔貝萊省最便捷的出海港口,鐵路開通後,從貝拉到哈拉雷市僅需要一天時間。”

“你們可以肉眼可見,貝拉市的發展速度,在三年前這裡還是荒無人煙的海灣,在此前這裡是葡萄牙人的統治區域,葡萄牙人對這裡沒有一點開發,所以巴斯夫的分工廠如果建設在我們市才能取得最大收益。”

“當然,我知道內羅畢纔是東非第一大紡織業城市,你們公司主要業務和紡織業息息相關,所以蒙巴薩心引力強,但是東非第二大紡織業城市就在馬塔貝萊省的布拉瓦約,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巨大市場,而且布拉瓦約的紡織業規模還在飛速擴大,未來幾年恐怕就能和內羅畢不相上下。”

“到時候,我們貝拉市就是布拉瓦約紡織品的主要出海通道,加上中央重視,貝拉市也會催生一批紡織企業,在這一點上我們貝拉市遠比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有優勢,因爲新的紡織業更容易和貴公司合作,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等城市畢竟發展時間早,有一定的路徑依賴,未必會完全採用你們公司的產品。”

“而且你們的競爭對手也不少,很多德,奧兩國企業都盯上了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這種大城市,就比如你們在德國的競爭對手拜耳公司。”

“所以你們選擇在貝拉市建廠,我能給予你們最大的便利,就比如廠房建設,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等城市肯定無法給予你們最優位置,畢竟他們發展幾十年,地盤大,現在進入也頂多是把伱們安排在相對邊緣的區域……”

爲了推銷貝拉市,伯利蘭不斷拉踩其他城市,不過在這一點上毫不愧疚,畢竟其他城市在介紹本市的時候肯定也採用類似方法,尤其是蒙巴薩和達累斯薩拉姆這兩個東非“雙子星”,幾乎眼中除了對方,不把東非任何城市放在眼裡。

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76章 應許之地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36章 軍售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449章 野心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228章 留學生第852章 夏威夷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37章 颱風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011章 借錢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1145章 機遇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865章 高原省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388章 換師第183章 到達第793章 籠中鳥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354章 電報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850章 移民第547章 登陸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976章 開始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258章 夜襲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197章 建議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688章 巡邏兵第498章 和談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444章 到家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326章 野望
第829章 逮着一隻羊薅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76章 應許之地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895章 第二次全國水利工程第936章 軍售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449章 野心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778章 跨海作戰第794章 英國議會第228章 留學生第852章 夏威夷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1340章 準備干預歐洲戰爭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288章 內羅畢新市民第1163章 重提巴士達鐵路第1025章 未雨綢繆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493章 海軍對壘第506章 賊心不死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837章 颱風第1108章 比利時人的震撼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011章 借錢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634章 方案選擇第1103章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爆發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1331章 巴達維亞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1145章 機遇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865章 高原省第44章 新歐陸局勢第1123章 東非的顧慮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388章 換師第183章 到達第793章 籠中鳥第1131章 刺殺失敗第354章 電報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1105章 第一百二十七 雜交水稻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1006章 英日兩國動作第850章 移民第547章 登陸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933章 法國主導第918章 《東,法領土確認協議》第976章 開始第485章 戰爭推演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258章 夜襲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1111章 佈局遠東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203章 穢土轉生第197章 建議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1028章 1904年經濟狀況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688章 巡邏兵第498章 和談第693章 再次獨立!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988章 彀中計劃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444章 到家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1326章 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