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

時下的長安城中,雖然距離正式的科舉開始還有一段時間,但早已經聚集在京城的諸州貢舉人們也並不無聊。

長安城印刷業發達,各種古籍經義並時下佔據主流的各家學說俱有刊印,坊間市裡便可尋常訪得,甚至有一些豪商富賈爲了刷取士林中的名聲,直接便將各種經義書籍當街贈送給學子。

這對許多熱衷於學問的貢舉人而言,無異於打開了一扇大門,可以自由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接受許多過往不曾領略的經義學說,大大的擴充了見識與格局。

除了臨考之前的各種溫故知新以外,長安城的風物人情也自有迷人之處。

一些年前便已抵達長安的貢舉人們,親身參與了元月前後、包括最富盛名的上元佳節,實實在在的領略到此世第一流的繁華場面與氛圍,心中也都充滿了自豪與興奮,深爲自己能夠生在這樣一個大唐盛世而感到慶幸。

至於年後陸續入京的那些貢舉人,倒也不必過於失望,不久之後的上巳節同樣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大唐如今的富強與繁榮。

除了這些佳節良辰,各種公私的聚會同樣頻頻舉辦。

參加類似的聚會也並不只會讓人沉迷嬉戲而荒於學業,各州駐京的朝集使們會在不違規令的前提下,向各州貢舉人們講解一番如今朝廷最新的政治變化與風潮,讓學子們在準備科舉的時候可以更加的有的放矢。

私人的文會,則就是樂見同道、增廣人脈的絕佳場合。哪怕本身學識微微、不足以揚名京畿,但多個朋友總是多一條路。

這些朋友當中,也不乏深諳世道常識的熱心人,會根據諸學子各自學業情況分析他們該做用功之處。

大凡應試學子們,自然也都不免心高氣傲,希望能夠一舉及第於進士顯科。但進士科取員多則一兩百人,少則甚至不滿一百,跟龐大的貢舉人數量相比,難度自是極高。

進士及第雖然前途喜人,但對絕大多數普通學子們而言,其他諸科其實也不失爲一個良選。

如今雖然已經沒有榜出即授的美事,守選期各有延長,但只要能夠獲得一個出身,便進入了朝廷人才儲備庫中,隨事見用,同樣也可創建屬於自己的一番功業。

學力不及旁人,是要更加的努力纔能有所成就,這並不是世道的刁難,而是選禮的公道。

除了慶祝佳節與公私聚會之外,還有另外一樁事倍受學子們的期待,那就是在四月上旬所舉行的釋奠禮。

釋奠禮乃古禮延傳,由朝廷籌備舉辦,凡所應試的貢舉人們都可列隊參觀。可以說是爲數不多、能夠讓這些還未有出身的學子們也能廣泛參與其中、近睹莊重典禮的正禮。

禮在華夏文明中,本就具有着莊重的地位,而進拜先聖孔宣父的釋奠禮,對這些學子們而言更有着非凡的意義。

因此隨着釋奠禮將近,各方貢舉人們也都在忙碌準備,提前往禮部去注錄學籍、獲得當日參禮觀禮的資格,然後又開始準備禮袍等諸事。

到了典禮正日,隨着坊門開啓,居住在各坊旅社中的貢舉人們便成羣結隊、絡繹不絕的往城西的佈政坊聚集。佈政坊中自有禮部官吏在此聚合時流、整頓隊伍。

諸州貢舉人們各循籍貫而依次排隊,而其中頗爲醒目的幾個隊伍便是國子、太學等隸屬京中諸學館的生員。

這些人久在長安,對於各種類似的典禮儀程並不陌生,並不需要禮部官員的指點,便各自整理好了隊伍,隊伍的規模也遠遠超過了那些外州學子的隊伍。

但這些人還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在所有隊伍的最前方還有一支隊伍,那是由諸州貢士們所組成的隊伍。

雖然同爲應舉的學子,但彼此身份地位也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如今大唐科舉准許士子們自作投牒應舉,這自然大大開闢了選士的途徑與規模,但原本的州縣考試也並沒有廢除,只有經過州縣考選才可稱爲貢士,其他的生徒則只能例稱爲舉人。

貢士已經經過州縣的選拔,是諸州選募進貢於朝廷的才士,凡所應舉的前後花銷,都由各地官府開支。

而享有這一榮譽的學子也並不多,一般的州往往只有寥寥一二,即便是大州封制,頂多也不過三五人。至於一些邊州遠境、教化不興,往往數年都無生徒獲取貢士資格。

舉人們還只能遠遠的觀禮,但這些貢士們卻能跟隨典禮隊伍進入到國子監的孔子廟中,親身參與祭拜先聖的儀程。

數千人的聚集,又不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再加上諸學子們分散居住在城中各坊,路程有長有短,任務並不輕鬆。

所以那些負責組織的禮部官員們這會兒也是喊叫的聲音嘶啞,儀容氣度都大大有損。

禮部侍郎張說是今年科舉的主考官,早早的便來到了禮部外廨,稍後負責將這些學子們引領到國子監外廨中。

一些雜事自然不需要張說親自處理,他只是翻看着之後參禮的貢生名單,腦海中偶然想起一事,擡手召來吏員詢問道:“廣州貢士張九齡,入廨沒有?”

吏員聞言後匆匆外出觀望,很快便又返回來稟告道:“張九齡已經入廨,正在隊列之中。”

雖然說應舉的貢舉人足有數千之衆,但一些特殊的士子自然也能獲得特殊的關注。張說聞言後便站起身來,踱步窗前向外望去,順着吏員的指點便見到一個身長六尺、穿着一絲不苟的學子袍的士子。

對於張九齡,張說真是動了愛才之心。或許是先入爲主的緣故,如今總算見到其人,一眼望去便覺得此子卓爾不羣、儀容氣度都遠遠超過了隊列中的同類。

這時候,外院列隊的貢士們也發現了張說的身影。這當中不乏在京學子,對京中名宿人物耳熟能詳,張說在士林中的名望自然不必多說,一時間外面各種呼喊張禮部、張學士之聲不絕於耳。

同在隊伍中的張九齡這會兒也順着前後同伴們的視線望過去,他自嶺南遠來,自然不熟悉京中人事,但對張說這個文壇宗主心中也充滿了仰慕與好奇。

這一眼望去,便看到了站在堂中的張說。或是出於一份錯覺與期待,張九齡只覺得張說似乎也在凝望着他,於是便遠遠拱手作揖,繼而便見到張說在堂內微笑頷首,似乎真在迴應他的見禮。

無論宿願如何,起碼當下兩人名望勢位都差距懸殊。出於自己的愛才之心,張說見到張九齡站在隊伍中列並不顯眼的位置上,便打算舉手安排讓其人站在隊伍前列顯眼位置。

可是他的手剛舉到半途,卻想起日前延英殿奏對時聖人對他的提點告誡,心中自是一警,舉起的手便又回落下來。

諸學子們自然不知張說這一番心理活動,雖然有近睹宗師風采的驚喜,但轉頭又沉浸在即將參加典禮的喜悅中,同時不無好奇的打量着身邊的同類。

釋奠禮後,科舉便正式的開考。當中競爭最激烈的進士科,每年能夠及第的便是在京館學學子與諸州貢士們。換言之,眼下身邊這些同行者,不久後便都會是自己的競爭者。

諸州貢士隨秋貢入京,此前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與時流接觸結識,彼此間也算有些熟悉交情。

但這當中也有一個異類,那就是張九齡。張九齡雖然風采學識俱佳,但體質卻有些文弱,年前生過一場病,錯過了秋貢入京的日子,一直到了上巳節後才抵達長安。

雖然說他的文賦也被選入了華文館的春江榜且篇幅比較顯眼,但文賦的傳世度總不如詩辭那麼高,而且廣州在時下也並不屬於什麼文教大州,今年的貢士唯張九齡一人而已。

所以眼下的張九齡,就屬於那種有些威脅但又陌生的對手,也沒有同鄉爲他向時流引見,於是便被隱隱的排斥在外,即便有心想加入一些話題中,但別人卻明顯的不願與他多作交談。

雖然才情不俗,但張九齡畢竟也不失年輕人的心性,身在這陌生的人間,想要嘗試交際卻又屢屢碰壁,大不似此前在嶺南時那麼受歡迎,心裡自然難免覺得有些失落,只覺得長安城的繁華與熱鬧透出一股疏離排外。

將近正午時分,雖然各方選舉人們還是沒有聚齊,但也不能因爲這些遲到者而錯過典禮吉時。因此張說等禮部官員們便行出直堂,率領着龐大的選舉人隊伍浩浩蕩蕩的行出佈政坊,沿金光門橫街往東行去。

當眼見到身着紫袍的張說出堂翻身上馬時,內外貢舉人們無不轟然叫好,既表達了對這位文壇宗主的尊重,同時也充滿了羨慕與期望。

“張禮部應試奪魁,在邊有功,在朝有名,壯仕之年便名滿天下,文稱大手筆,位居典選官,生人馳於此境,更復何想啊!”

在一干貢舉人們看來,張說自是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他如今所擁有的,便是絕大多數士林學子們終此一生都難以企及的。

聽到周遭學子們的感慨議論聲,悶聲行走於隊伍中的張九齡也忍不住擡頭望去,眼見到最前方的張說儀仗,眼神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心中不免生出一種“彼可取而代之”的壯志想法。

龐大的隊伍行出佈政坊,此時金光門大街左右也早已經站滿了看熱鬧的京中民衆們。長安民衆愛好熱鬧,看到學子們隊列遊行於街,街面上便不時爆發出一串爲兒郎喝彩之聲。

當前方的隊伍抵達西內皇城朱雀門前時,朱雀門也早已經是宮門大開,多有身着朱紫的大臣默立於此。

一場釋奠禮自然不值得朝臣們傾巢而出,但今年的釋奠禮意義又有不同,乃是聖人嫡長子、新封雍王的李徹第一次參加並主持正式的典禮場合。

朝臣們心情自然充滿了期待,許多原本不需要參禮的大臣也都紛紛露面,要爲雍王壯勢助威。

雍王將要參加今年的釋奠禮,學子們多數並不知曉。當眼見到朱雀門前如此盛大場面,各種消息也都快速的在隊伍中傳開,學子們自然變得更加興奮。

這些學子們未必有朝臣們那麼強烈的趨迎計議,但處於對聖人的敬仰,愛屋及烏下也希望能夠見識到聖人愛子的風采如何。

而且這位雍王殿下雖然新近出閣,但據說已經學通一經,在民間都是不折不扣的神童之選,自然也就讓時流對其充滿了期待。這些即將參加科舉的學子們,對於少有才名的雍王則就更有一份身份的認同感。

張九齡身在隊伍之中,心情之期待自然也不能免俗,但他位在隊伍中段,放眼望去只見到前方人的後腦勺,偶作踮腳,則又引起了後邊人的抱怨,心裡自是不無遺憾。

但正在這時候,前方已經停下來的儀仗隊伍中卻分出一名身着綠袍的官員,快步向後方隊伍行來,一邊走着一邊喊話道:“廣州貢士張九齡何在?前方相公有召!”

在一片嘈雜並羣衆們好奇豔羨的眼神中,張九齡有些不確定的舉手作應,旋即便被那名官員拉出了隊伍,直向前方行去。

兩人穿過長長的隊伍,很快便抵達各色旌旗招展的儀仗前,張九齡還有些遲疑不定,不敢上前。

然而正在這時候,卻有一個略顯老邁的笑語聲響起:“張郎齒齡漸長,氣性怎麼不似少時精壯!總角之年便敢書謁老夫,入京之後反倒怯縮人後!若非細問張禮部,我還道你仍未入京、將誤考期!”

“王相公……”

張九齡循聲望去,便見到早年曾在廣州擔任刺史的王方慶正笑望着他,那眼神一如往年的欣賞與鼓勵,一時間讓他心情激動不已,此前倍感失落的心情頓時蕩然一空。

旁邊的張說眼見到這對忘年交的喜相逢,心裡自是充滿了鬱悶,沒想到王方慶這老傢伙插手來掏他囊裡秀才,於是便將臉一肅,擡手阻止張九齡的腳步,沉聲道:“雍王殿下即將出宮,貢士不要出班亂走!”

王方慶聞言後便也笑着對張九齡擺擺手:“知你並未誤期便好,來日有暇再入邸細話,歸隊吧。”

雖然沒能跟王方慶細話別情,但在這樣的典禮場合下對方還能記掛着他,已經讓張九齡倍感感動,於是再作揖禮,便又轉身往隊伍中行去。

負責排隊的官員也並沒有再將他引回原處,而是就近安排在了隊伍的最前方。畢竟隊列前後都是隨意,王方慶這個前宰相、如今的國子監祭酒的面子也是金貴。

張九齡剛剛歸隊立定,便聽到朱雀門內樂聲大響,旋即便有禁衛賁士策馬徐徐行出,雍王出宮了。

0062 禁中亡命徒0074 《萬象》美哉0702 羣臣外授,相公珍重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286 竇七暴斃0853 武運昌隆,威臨天下0959 勢利膏樑,有傷風化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389 鄭女文茵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286 竇七暴斃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345 雲韶府諸王鬥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0104 王居大不易0443 軍器難竊,武庫可奪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848 大將薨逝,北疆不安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1024 宗子慚情,朕難辭咎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1040 君子治世,道不濫施0339 封還敕書,專事雲韶0026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0079 神宮巍峨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873 蕃土不容,長安勢熱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039 羅網常設0029 李氏爲上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138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1013 雅贈飛奴,長願師事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321 來君珍重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241 秀姿動人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091 恩賜瑞物0138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0247 血脈的力量0664 漢王性僻,不樂成婚0806 拆門少卿,威震京畿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146 好狗戀舊槽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211 不宜輕沾俠名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179 寄命人間,應信緣數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786 欲圖中興,仁術難仰0317 尚方少監0247 血脈的力量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931 唐家恩義,俱在羈縻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007 上陽宮官0110 託事獻命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020 願此心同我0097 壯力當賞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179 寄命人間,應信緣數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681 王公年高,帳席以待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
0062 禁中亡命徒0074 《萬象》美哉0702 羣臣外授,相公珍重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286 竇七暴斃0853 武運昌隆,威臨天下0959 勢利膏樑,有傷風化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389 鄭女文茵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286 竇七暴斃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345 雲韶府諸王鬥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0104 王居大不易0443 軍器難竊,武庫可奪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848 大將薨逝,北疆不安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1024 宗子慚情,朕難辭咎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1040 君子治世,道不濫施0339 封還敕書,專事雲韶0026 聖母臨人,永昌帝業0079 神宮巍峨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873 蕃土不容,長安勢熱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039 羅網常設0029 李氏爲上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138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1013 雅贈飛奴,長願師事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321 來君珍重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241 秀姿動人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091 恩賜瑞物0138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0247 血脈的力量0664 漢王性僻,不樂成婚0806 拆門少卿,威震京畿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146 好狗戀舊槽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211 不宜輕沾俠名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179 寄命人間,應信緣數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786 欲圖中興,仁術難仰0317 尚方少監0247 血脈的力量1023 臺臣夜訪,或謀不軌0637 國器遞授,噱談而已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931 唐家恩義,俱在羈縻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007 上陽宮官0110 託事獻命1030 請賜麟種,宣教西康0020 願此心同我0097 壯力當賞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179 寄命人間,應信緣數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681 王公年高,帳席以待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205 不爲我用,則必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