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7 若不歸坊,家恐不家

長安城中各個階層忙碌籌備佳節的熱鬧氛圍,深居大內宮中的聖人自是無從感受,不過他本身也有自己需要忙碌的事情。

這一次的探花宴由朝廷負責籌辦,也是今年科舉的一個創新。朝廷有什麼新政實施,自然也有着深刻的政治意義。舉辦探花宴,就是表示對科舉選人們的更加重視。

後世科舉延行千數年,且歷朝歷代都有加強,這也就給人造成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給人造成一種科舉一出、選法分明的印象。但其實這樣的看法也有一種就結果反推過程的偏頗,科舉之所以成爲封建王朝最主要的選人法,也是有着一個悠長的漸變過程。

相對於察舉制,科舉的優越性毋須多說。但科舉與察舉,還是有着一段並行的過程,察舉也並非在科舉出現後便即刻消亡。畢竟察舉代表着世家大族的利益,而這些人無論在隋還是在唐,都有着不弱的影響力。

雖然初唐時已經有薛元超以不能獲得進士出身爲人生大憾,但哪怕到了中唐時,還有名相李德裕牴觸科舉,乃至於發生了新舊勢力互相傾軋的牛李黨爭。且拋開哪一種勢力更加進步,單就實際的功業與私德方面,牛黨中的牛僧孺與白敏中都要遠遜於李德裕這個守舊派的代表。

唐代的科舉與後世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糊名與否,而在於科舉與選官是兩個獨立的程序。科舉及第之後,僅僅只是獲得了一個出身,一個選人的資格,想要真正的擔任官職,仍然需要繼續通過吏部的銓選。

在唐代、特別是初唐時期,想要獲得選人出身,方式不只有科舉一種。甚至在很長時間內,科舉都不是獲取新選人的主流方式。

諸如姚元崇,其之所以獲得選人出身,是因爲擔任了李潼他大爹孝敬皇帝的挽郎。宗室及其親眷舉辦喪禮的時候挑選挽郎,基本是從世家勳貴當中挑選年輕俊彥,相關禮事結束之後,自動獲得選人資格,只需守選數年,便能參與吏部銓選。

除了挽郎之外,太廟還有齋郎一百一十員,齋郎逐年考覈,年滿之後同樣獲得選人資格,守選結束後同樣可以參加銓選。

當然,最重要的官人增補途徑還是門蔭入仕以及品子宿衛。五品以上可以蔭子一員,凡在品官員,子弟都可入參親勳翊三府宿衛。大唐內外官員將近兩萬,能夠享受到相關蔭澤福利的,起碼也有數千。

相對於其他各種獲取選人出身的途徑,科舉每年所取不足兩百人,且多數名額都被兩京學館所佔有。因此科舉在大唐初期的官人補充,並不佔據主流。

大家好,我們公衆.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可以說只要家人做官,並且不在任上翻車、栽進權力鬥爭的坑裡,延續幾代官宦門第並不困難。當然在這諸多選人法當中,科舉由於其覆蓋面更廣、選拔更加嚴格,所以在輿論風評中要更加的公正與高標準。

在大唐初期,皇帝想要干涉並且收回世家大族在選舉過程中所享有的各種惠利,主要的手段並不是科舉中明經、進士等常科,而是臨事有制的制科。

制科科類更多,操作也更加的靈活,因此許多初唐名臣都有參加制科的經歷,諸如姚元崇與張說這對小冤家,以及發動神龍革命的張柬之,都是通過制科嶄露頭角、走上高位。

所以在初唐時期,儘管科舉並不糊名,但權貴們也少有向科舉下手以拓展並延續其政治影響力,因爲沒有這個必要。

首先權貴子弟進仕的途徑極多,東邊不通走西邊。其次即便是通過作弊庸才及第,也僅僅只是獲得一個選人的資格,如果不能通過銓選以及更加嚴格的制舉,科舉給仕途帶來的幫助非常有限。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科舉並不是選官,如果想幹涉典選、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干涉銓選要比科舉更加的直接有效。

中宗一朝吏治混亂,皇后韋氏以及諸公主弄權無度,從而產生大量的斜封官,但對科舉的干涉並不多,並不是心裡有數、不敢破壞這國之大典,而是看不上科舉新選人們那些青瓜蛋子。有這精力,宰相都扶植出幾人了。

武週一朝創設了殿試製度與糊名制度,統統是針對制舉和吏部銓選,並沒有下沉到科舉常科,並不是不想,原因仍是沒有必要。科舉常科所選拔的新選人,哪怕守選週期最短的進士,都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參與銓選,到了銓選過程中,自然會被卡脖子。

當然,在初唐時期也有士子通過干謁權貴而希望獲得舉薦,但要麼是直接奔着做官去的,要麼是希望縮短守選週期。好不容易登門造訪,獲得求告機會,卻僅僅只是希望獲得一個選人資格,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諸如貞觀名相馬周,在獲得玄武門功臣常何的引薦後又得到太宗皇帝的欣賞,直接便入朝擔任官職了。

至於開元以後干謁之風大大盛行,原因則就是隨着皇權更加的集中,以及整體政治生態的改變,科舉之外的選士空間被大大壓縮了。

挽郎、齋郎雖然仍有選人資格,但卻每每輾轉下僚、不得升遷。南衙府兵制的崩潰,募兵彍騎代替了品子宿衛。

這樣就使得原本走在其他道路上的選人們紛紛擠到科舉中來,權貴們也越來越喜歡通過干涉科舉結果以彰顯其個人的政治威望。甚至就連權相楊國忠的兒子都投身科舉,考得不好又回家求他爸爸幫忙改成績。

干謁之風的盛行,其實就是對其他遭到壓縮的選士途徑的一種補償機制。這就造成了科舉喪失了最初的公正性,選人們質量參差不齊、泥沙俱下。而到了中晚唐時期,科舉選人們更成了地方節度使的人才儲備庫,而干涉科舉也成了節度使們誇威於朝廷的手段之一。

李潼今年針對科舉的改革,主要分爲兩點。第一是對術科選人們的優待,不只名額大增,而且幾乎不設守選。第二就是糊名,讓科舉的選拔形式更加公平。

這兩項改變給當下政治格局所帶來的觸動,相對而言還是第一項更大。三項術科統共選募了四百多名新選人,雖然這一數量較之大唐內外官員的上萬規模仍然不算多,但這三項術科卻是常科,換言之每年都會進行考選。十年之後,便是數千選人。

這麼多選人逐年遞增,而朝廷所能授予的官職則是有限的。無論是對守選週期的延長,還是對其他選士途徑的名額侵佔,都是一個極大的壓力,值得深思。

對於這一點,李潼也是不失考慮。他也不想爲了提拔寒門舉人,便讓國家政治機構陷入冗員低效的泥沼中,所以對於今年的這種招錄模式又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恩科。

因爲開元維新,所以朝廷恩開科舉,施以普錄。至於在接下來的科舉中,則就依照實際情況而有所改變。雖然他本質上就是在壓榨官員品子蒙蔭空間,但話總不能說得太明白。刀子還是要一刀一刀的割,能來軟的,不來硬的。

而且寒門中的人才,說實話也並沒有旺盛到逐年都可以如此大規模收割的程度。

否則李潼大可不必再推廣印刷與州縣小學,每年都有四五百個可用之才實現階級跨越、進入統治階級,在原本官僚系統不出現大規模減員的情況下、正常的新舊更替中,多大的疆域領土也夠用了,還不如把這一部分投入直接轉投到軍事建設裡,開闢更加廣闊的疆土。

至於糊名制的普遍實施,本身引起的爭議並不大。第一自然是在整套典選系統中,科舉的重要性仍然不夠高,有銓選擋在前面。而且眼下的科舉,本來就是因爲公平纔在諸選禮中鶴立雞羣,糊名只是將這公平性更加強化。

李潼本也不是順當繼位的守成之主,舊在西京行臺與東都靖國時期也都是殺人如麻的狠貨,殺了這麼多人,在一個初級的選禮中進行一些並不觸及根本的改革,若還掣肘無數、阻滯重重,那更談何根本的改革大計?那些時局中的倖存者們,也就太頭鐵了。

而且就算是朝廷進行了這種糊名改革,其實外州舉人們的成績仍然不夠理想。特別是在明經與進士兩科中,最終的選錄結果竟然與往年大同小異、相差不大。

這其實也很正常,倒也並不是說外州貢舉人們才能整體偏於平庸,而是所處的教育環境不如兩京這麼優厚。大唐並沒有形成後世那種經學儒典相對固化的統一,因此學風如何對士人影響就更大。

不要說眼下這種中古時期,哪怕後世教育資源已經那麼豐富,區域之間的差異仍然不小。這跟智商高低關係不大,只是環境給人帶來的影響具體體現。畢竟像張九齡那種從嶺南到長安、壓得兩京俊彥黯然失色的狠人實在不多,哪怕詩情出類拔萃的李白,儘管勤於干謁,仍然不敢輕入考場。

糊名與否,最後的結果竟然如此,這也說明起碼在此前,兩京權貴們即便對科舉有所幹涉,也極爲有限。他們更加感興趣的,還是銓選。

李潼通過對科舉諸科的結果總結經驗,心中也是頗生感慨,除了意識到要加強外州教化力度之外,對於兩京學術中心地位更加鞏固也是頗生高興,這能讓更多的外州才力涌入京畿。

不過很快他的好心情便被打破了,隆慶坊別業中突然傳遞消息:若再不歸,家恐不家!

0718 賣主求榮,所得必豐0101 出閣河東王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073 春江花月夜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0656 君臣不容,兵戎相見0447 嵩陽道大總管0228 平康坊聲色迎王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0221 窺望河西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1014 長安繁華,享之不易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645 元振苦行,蕃國難進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662 赤尊幾重,能繼統否0439 踏破白馬寺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172 薛師人間英豪1015 波斯歸義,羣胡法治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073 春江花月夜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1041 頹志老物,不足興邦0573 狼騎入谷,唐軍棄城0052 大酺獻樂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1044 生無所恃,唯自謹守0250 少王只是無心人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765 萬乘之主,任性輕國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122 枯禾逢甘霖0759 聖駕渡河,姑且一論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363 新的班底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053 誤我少王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1045 籬牆築定,打掃廳堂0247 血脈的力量0227 名馬梨花落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287 靈前敲詐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018 跋扈宗王0143 被抄家的丘神勣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0886 情多累人,羞於歸宮0017 兄弟殊異0211 不宜輕沾俠名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854杞人憂天,狂念徒勞0071 音聲細題0251 不當大用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778 爵人於朝,刑人於市0251 不當大用0149 舊事再起波瀾1024 宗子慚情,朕難辭咎0343 女人的報復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082 武氏諸衆0137 好生是天德0196 卑職願從大王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252 名王身死,自應有殉0566 刀光閃爍,狼騎出沒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
0718 賣主求榮,所得必豐0101 出閣河東王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073 春江花月夜0860勢有強弱,絕不待斃0986 內苑閒趣,璞玉磨劍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0656 君臣不容,兵戎相見0447 嵩陽道大總管0228 平康坊聲色迎王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0221 窺望河西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1014 長安繁華,享之不易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472 殿下所指,闊步以進0645 元振苦行,蕃國難進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662 赤尊幾重,能繼統否0439 踏破白馬寺0578 伏屍遍野,賊酋膽寒0172 薛師人間英豪1015 波斯歸義,羣胡法治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073 春江花月夜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1041 頹志老物,不足興邦0573 狼騎入谷,唐軍棄城0052 大酺獻樂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1044 生無所恃,唯自謹守0250 少王只是無心人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765 萬乘之主,任性輕國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122 枯禾逢甘霖0759 聖駕渡河,姑且一論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363 新的班底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053 誤我少王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1045 籬牆築定,打掃廳堂0247 血脈的力量0227 名馬梨花落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287 靈前敲詐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018 跋扈宗王0143 被抄家的丘神勣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0886 情多累人,羞於歸宮0017 兄弟殊異0211 不宜輕沾俠名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854杞人憂天,狂念徒勞0071 音聲細題0251 不當大用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778 爵人於朝,刑人於市0251 不當大用0149 舊事再起波瀾1024 宗子慚情,朕難辭咎0343 女人的報復0484 潞王自退,雍王歸宗0082 武氏諸衆0137 好生是天德0196 卑職願從大王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252 名王身死,自應有殉0566 刀光閃爍,狼騎出沒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