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

河東之地號爲表裡山河,山自然是太行山,河則就是以黃河、汾水、沁水等爲中心的水系網絡。汾水作爲河東境內最大的河流,連結諸州、貫穿全境,所流經區域便是整個河東道最爲精華的地區。

去年突厥入寇河東,給河東道諸州民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雖然朝廷很快便以天兵道行軍趕走了突厥賊衆,但之後大軍停留在境域中,就食州縣之間,給地方上帶來的壓力同樣極大。

特別是晉州、沁州、汾州等地,爲了供養大軍所付出的成本甚至還超過了突厥入寇所造成的損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去年朝廷爲了振作軍威,阻止西軍進入河東,窮髮都畿並周邊卒力,倉促間雖然將大軍聚集起來,但配套的物資給養的籌備卻沒有跟上,需要沿途諸州籌措提供。

國難臨頭,如果不能成功趕走突厥,那河東諸州都難免要遭受侵擾洗劫,所以在錢糧籌措方面倒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河東道地利環境比較優越,諸州也頗有錢糧儲蓄,倒是給朝廷大軍提供了頗爲可觀的物資。

但是隨着事態的發展,情況漸漸變得不妙起來。且不說戰爭打成了什麼樣子,十萬大軍人吃馬嚼,再加上民夫、牲力的徵發,很快就成了一個極大的負擔,大軍離境遙遙無期,讓人苦不堪言。

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無論什麼人、大概都不樂意規模如此龐大的軍隊長期的駐紮在鄉境之間。特別是朝廷變故橫生,天兵道諸路大軍處境變得微妙尷尬,地方上如果不提供給養,擔心大軍爲禍鄉土,如果提供給養的話,又怕會被如今的朝廷以資敵論罪。

所以如今的河東道諸州人情焦灼有加,無論軍民都迫切希望能有好的轉機發生。

天兵道十萬大軍,並不是聚集在一起的,爲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補給,沿着汾水、沁水等幾大河流分佈着,分成了潞州的上黨、晉州的襄陵、汾州的汾陽以及幷州太原等幾個中心,駐紮的軍隊也是從數千到幾萬不等。

朝廷還未大亂之前,本來有意與突厥進行和談,並且將大軍回撤都畿,結果引發了後續一系列的變故,雍王率軍東行抗議,奉命北上的狄仁傑也死在了汾州境內驛館中,和談事宜自然不了了之。

作爲天兵道大總管的豫王李成器在驚聞南面傳來的變故後,本來已經抵達了汾州,但在一番權衡後,還是退回了太原,就近控領大軍,並結合局勢的變化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調整,使得河東道暫時形成了這樣一個格局。

這其中,晉州襄陵諸軍六千有餘,以原屬北衙的右羽林將軍麻仁節爲行軍總管。襄陵此處地當汾水要衝,由此向下漕運發達,且境域以南與關中往來密切,麻仁節駐守於此最大的作用就是阻隔原本行臺的勢力向河東滲透。

汾陽駐軍兩萬,以衛尉少卿、檢校汾州司馬敬暉爲行軍總管。潞州同樣駐軍兩萬出頭,由天兵道行軍副總管王孝傑暫作節制。

除了這幾處關鍵地點之外,還有一部分軍隊巡走州縣之間,爲大軍搜索籌措錢糧補給。豫王李成器則親率三萬大軍留駐於太原城中,而在洛陽大變、雍王以元嗣監國的消息傳到河東後,太原的駐軍數量也一直在增長,一些分使於外的軍隊逐漸收縮。

且不說大軍何去何從,當朝廷對豫王李成器所下達的制書過境之後,作爲最靠南的襄陵駐軍無疑是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尤其主將麻仁節更是憂懼不已。無論天兵道大軍是叛是降,麻仁節所部無疑都是首當其衝,承受了最大的風險。

“太原方面有無奏報傳回?”

最近這幾天時間裡,麻仁節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如此詢問下屬,見屬下搖頭,他又詢問並叮囑道:“南面可有什麼異動發生?一定要嚴密把控水陸津要,發現西軍活動蹤跡、即刻報來,不得延誤!”

北衙多以胡將充直宿衛,麻仁節自然也不例外。

其人乃是百濟遺種、出身東夷的扶余部,這樣的出身,使得他在政治上的選擇餘地不大,作爲大行皇帝、已經被朝廷廢爲相王的李旦所提拔起來的禁軍將領,在後方的豫王表態之前,他是不敢私自向朝廷表達什麼態度,只能被動的等待着。

這種前途未卜的等待,無疑是最讓人感到煎熬的。從時間上來算,太原方面應該早就收到了相關的急報,但卻遲遲沒有什麼命令向諸軍傳達。

麻仁節當然也明白麪對這樣一個局面,無論是誰身處豫王的位置上,只怕都很難將利弊盤算清楚並作出正確的判斷、決定。

但難作決斷是一方面,眼下最重要的也是要儘快作出決定,無論這決定是對是錯,都應該第一時間給羣情彷徨的大軍指明一個前進的方向,拖的越久,軍心便會越發的渙散。

特別是統軍入境以來,麻仁節便能清楚的感受到陝西道大行臺給河東道所施加的影響、要遠遠的超過了朝廷,甚至就連汾水兩岸那些民夫們在提到雍王殿下的時候都讚不絕口。

而且隨着大軍滯留於境、物料消耗逐漸加劇,河東道官民對天兵道大軍的厭惡表現的也越來越直白。

襄陵所在雖然農耕不算髮達,但因爲地理條件優越,加上鹽鐵盛出,州境也是頗爲富足。麻仁節駐守於此,也承擔着一個爲大軍籌措錢糧並向北方輸送的一個任務。

但隨着事態的發展,這一樁任務也逐漸變得艱難起來。首先是州縣官府不再通力配合,雖然懾於大軍軍威不敢將催討錢糧的使者拒之門外,但也以各種各樣的藉口進行推諉。

至於民間,那就更不用多說了。雖然天兵道大軍有就地取補錢糧的權力,但鄉邑之間的反抗也越來越激烈。最開始還是民夫們罷事逃散,而當元嗣監國的消息傳入境中後,鄉邑之間風氣已經激化到了武裝對抗的程度,外出搜索物用的隊伍也頻頻受到阻撓乃至於襲擊。

這一天,在外出巡營的過程中,麻仁節便發現諸營多有空虛,特別位於大營外圍幾處營壘缺員更多,有的營壘甚至什伍俱散。

這當然算不上是什麼好現象,爲了震懾營中士伍,避免軍衆們的大規模逃散,麻仁節便下令軍中本部精卒巡查周遭鄉野,搜捕逃散卒衆,抓回來的逃卒們全都被抽打得血淋淋的刑枷示衆。

如此嚴刑威嚇之下,倒是一定程度上的將羣情稍作震懾,但情況也並沒有因此好轉多少。士卒們全都被控制在營地中,使得軍營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沒有了軍士外出催討物資,附近州縣官員們也就徹底的斷絕了對大軍的物料輸送,營中存糧飛快的消耗着。

“將軍,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營士怨望上官,鬱氣不能化解,恐將要危害自身啊!”

營卒們雖然不敢再逃散,但怨氣也在快速的累積,麻仁節的副將、同時也是他的族親後進麻嗣宗便憂心忡忡的勸諫道。

聽到族子所言,麻仁節忍不住長嘆一聲,滿臉無奈道:“這一點我又怎麼會不知?但先、相王拔我於寒卑,授我以軍機,今驟棄世,我若便舍其嗣息而託命求全於朝廷,悖忠悖義,即便能全於短時,恐也不能長久立身於中國朝堂。我一身榮辱或不足計,但我族內遷數萬之衆若因我一人衰敗而失於朝廷恩庇,天下雖大,更向何處寄命啊!”

麻嗣宗原本還待力勸,但見麻仁節滿臉愁容、不欲深談,便也只能嘆息一聲,閉口不再說下去。

在處理了衆多逃卒之後,沒過幾天的時間,汾水河面並兩岸開始出現許多的車船。麻仁節得知此狀,心中不免更驚,一邊使人設柵於河面、阻止運船繼續同行,一邊又派信使向太原方向傳遞消息。

那些南面而來的運船載兵不多,船首上高高懸掛着朝廷旗幟,船艙則堆滿了物貨。在靠近臨河駐紮的軍營後,船上員卒們便開始引弓向岸上射去,所射出的箭矢盡是無鋒,憑此傳書而已。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罷天兵道行軍,沿河投食、犒養諸軍,強留有罪,歸國有功!”

除了向岸上射書之外,船上卒員們也在大聲吼叫着口號,將朝廷的旨意向河岸兩側傳達。不獨如此,大船上又放下小船,船上裝載着食料,任由這些小船向河岸自流。

“諸營各守營盤,謹防有詐,不得擅出!違命者殺!”

麻仁節在河岸上耳聞目睹,心中也是驚疑不定,只是下意識的勒令約束部伍。

然而諸營營卒在聽到河中各種喊話後,心情已是激動難耐,不顧阻攔便向河岸靠攏過去,更有人主動下水去牽引那些裝着食料的小船。

“元嗣仁恩厚重,將士生計可見,將軍請勿再阻!”

麻嗣宗見麻仁節還在忙於宣令阻止,已經忍耐不住,上前再作勸說,麻仁節只是怒吼大罵道:“豎子欲陷我不義……”

“一賊愚忠,將害萬衆性命!道義所聚,人皆有見,今爲諸渴歸將士斬此惡賊,諸營唯奉朝廷敕命,南向歸國!”

眼見麻仁節仍是固執愚忠,麻嗣宗索性抽刀在手,咬牙劈下,口中壯聲呼喊,刀落之後才伏地哇哇大哭起來。

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872 且等來日,禮成侍君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797 盡忠斃命,河北將定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665 內外鬥忿,以留秋賦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122 枯禾逢甘霖0047 向陽而行0621 軍頓雄堡,青海可望0061 佳人再贈香0909 元振鎮邊,色亦有道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0211 不宜輕沾俠名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257 羣伎色藝,計麻爲優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398 狄公出手0016 大唐潑婦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061 佳人再贈香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046 京華遊仙窟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263 娘子隨戲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795 無上可汗,進退失據0307 南望老人星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807 雞犬升天,貴戚匿野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712 北門空虛,無人可用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0032 君子滿朝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326 幼宦可養1035 三月龍興,幢蓋張護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1029 故人相見,情勢非昨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242 蜀女有才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106 禁中逆亂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203 奔跑的大王0285 惡人自須惡人磨1010 西土悍胡,得隴望蜀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241 秀姿動人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282 眼高手低,矜傲排外0318 少王兇頑,奪人宅業0920 自戕陛前,以死明志0172 薛師人間英豪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607 立約結社,僱胡殺胡0915 贊普居內,殺賊有臣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627 常之悍勇,欽陵遁走0625 頓兵海東,入定九曲1034 唯賭見性,必入彀中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144 誰敢偷餵我的狗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
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872 且等來日,禮成侍君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797 盡忠斃命,河北將定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665 內外鬥忿,以留秋賦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122 枯禾逢甘霖0047 向陽而行0621 軍頓雄堡,青海可望0061 佳人再贈香0909 元振鎮邊,色亦有道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0211 不宜輕沾俠名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257 羣伎色藝,計麻爲優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398 狄公出手0016 大唐潑婦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061 佳人再贈香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046 京華遊仙窟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715 二王三恪,淵源何出0263 娘子隨戲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795 無上可汗,進退失據0307 南望老人星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807 雞犬升天,貴戚匿野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712 北門空虛,無人可用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0032 君子滿朝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761 迎駕不犒,易幟勤王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326 幼宦可養1035 三月龍興,幢蓋張護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1029 故人相見,情勢非昨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242 蜀女有才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106 禁中逆亂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374 左千牛衛大將軍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996 君恩浩蕩,延濟諸親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203 奔跑的大王0285 惡人自須惡人磨1010 西土悍胡,得隴望蜀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921 御駕親征,收復青海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241 秀姿動人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282 眼高手低,矜傲排外0318 少王兇頑,奪人宅業0920 自戕陛前,以死明志0172 薛師人間英豪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607 立約結社,僱胡殺胡0915 贊普居內,殺賊有臣0675 東域雞肋,大軍難通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627 常之悍勇,欽陵遁走0625 頓兵海東,入定九曲1034 唯賭見性,必入彀中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144 誰敢偷餵我的狗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