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王牌中的王牌

三次戰役正式拍板確定,壓力最大的不是項鋌輝,毅。

提出打“運動戰”的正是裴承毅。

由項鋌輝指揮“濟州島戰役”,裴承毅有更多的時間爲第三次戰役做準備,也有更多的時間總結前兩次戰役的經驗教訓。

作爲非常聰明的將領,裴承毅知道接下來的戰鬥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部隊傷亡。

在總參謀部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王元慶與顧衛民多次提到“傷亡”,表明兩人都非常重視部隊的傷亡情況。很明顯,王元慶、顧衛民這些新一代領導人與趙潤東、彭茂邦這些老一代領導人的思想完全不同。在趙潤東與彭茂邦看來,戰爭就會死人、軍人的職責就是在戰爭中爲國犧牲,只要能夠獲得勝利,傷亡不是關鍵問題。

裴承毅是“少壯”將領,很清楚王元慶與顧衛民的想法。

不說其他人,裴承毅就是生子,父母辛苦20年,把畢生的心血都花在了一個子女身上、把下半生的希望寄託在了一個子女身上。按照共和國國防部的統計,35歲以下的共和人中,70%都是獨生子女!從統計學的角度講,戰場上每倒下1個戰士,就有1老人失去唯一的子女。

作爲國家領人,不得不考慮戰爭傷亡導致的社會問題。

雖然以中華民族的傳思想,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爲國捐軀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但是近半數共和國人民並不認爲出兵朝鮮半島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更多的人則認爲共和隊沒有必要越過三八線。

隨着火向南蔓延,減少傷亡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通過總結兩次戰役。裴承毅不得不承認。前兩次戰役打得並不“理想”。

傷亡慘重地主要原因不共和隊缺乏戰鬥力是戰術老套、作戰方式陳舊。根據裴承毅獲得統計數據。前兩次戰役中。70%地傷亡出現在陣地防禦戰中。運動戰產生地傷亡僅佔1。

爲了證明這一點。裴承毅在6日夜間飛赴上海。

利用“國家計算中心”地超級計算機。以第二次戰役後期對付韓軍第1集團軍與第2集團軍地統計數據爲依據。對第三次戰役做了兩次模擬分析。一次是按照前2次戰役地方式與韓軍打陣地戰。另外一次則通過運動戰對付韓軍第3集團軍與第團軍。

雖然計算機地模擬分析不見得與實際情況一樣是能夠提供最有說服力地證據。

分析結果表明。前地傷亡率是後地3倍!

拿到結果後承毅說服項鋌輝,讓總參謀長同意在第三次戰役中以運動戰爲主,儘量避免與韓軍打陣地戰。項鋌輝藉此說服趙潤東與彭茂邦,讓2位“老將”嘗新。

實際上,運動戰纔是共和國陸軍最拿手的戰術。

其他的不說20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中,志願軍用落後的武器裝備打敗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的就是高速運動。“長津湖戰役”中,出現過美軍坦克車輛跑不過志願軍步兵的情況。

打運動戰,靠的不是輪子與履帶。

返回瀋陽前線指揮部,裴承毅動員1多名參謀軍官,重新制訂作戰計劃。

運動戰的核心不是“運動”,而是通過運動分割敵軍使敵軍跟隨運動、暴露缺陷與弊端,爲火力打擊兵種提供殲滅敵人的機會。

要將運動戰變成殲滅戰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打擊能力,也就是“火力”。

朝鮮戰爭中願軍無法在運動戰中大規模殲滅美軍,主要就是缺少強大的火力。

與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不同承毅指揮着世界上打擊能力最強大的陸軍,還掌握着戰場制空權。

火力絕不是問題!

運動戰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突擊部隊必須迅猛快捷,突擊時果斷堅決。

毋庸置,空中突擊部隊是最理想的“運動戰部隊”,快速反應部隊也是不錯的選擇。

安排作戰任務時,裴承毅將第77軍與5個空中突擊旅放到了主力位置上。如果不是其他各軍有這樣那樣的關係,裴承毅甚至會把其他地面部隊削減一半,把節約下來的作戰物資提供給航空兵。

按照裴承毅估計,在空中支援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地面戰鬥所需兵力不會超過15萬,也就是3個軍、5個旅與1軍直屬炮兵旅。

如何選擇另外2個軍,成爲裴承毅最棘手的問題。

如果真要裴承毅自行決定,他會選擇2支部隊,一是已經恢復戰鬥力的第38軍,二是在第二次戰役的海州戰鬥中表現不俗的第24軍。

這2個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快速突擊能力格外出衆。

到了8日晚上,情況出現轉變。總參謀部基本上同意讓第38軍參戰,卻一直沒有同意讓第24軍上場。

說白了,第24軍的“基礎”太弱,在總參謀部沒有言權。

排開第24軍,裴承毅肯定會選擇還在整編的第54軍。沒人否認第5軍的戰鬥力,而且第54軍在總參謀部很有影響力。不說別的,總參謀部的27將軍中,有來自第54軍,還有3人與第54軍有着密切關係。

問題是,第54軍不見得能在戰役起的時候恢復戰鬥力。

按照總參謀部的意思,第54軍作爲戰役預備隊,不在戰役起時參戰。

排開第54軍,其他幾個軍的戰鬥力旗鼓相當,而且都有比較突出的問題,要麼是突擊能力欠缺,要麼是缺少運動戰的經驗。

爭論持續到9日上午,總參謀部都沒有在“派兵”的問題上做出決策。

據項鋌輝後來其他人提起,確定最後一支批參戰部隊的那幾天裡,他至少接到了2多個電話,而且大部分都是已經退役的老一輩將領打來的。無一例外的些將領都爲自己的“孃家”說話。

項鋌輝可以不可別人面,卻不得不給這些老將軍面子。

別說項鋌輝,算是彭茂邦,也得考慮各種因素。

搞到9日中午,項鋌輝幹把這個棘手的問題拋給了趙潤東與彭茂邦。

年輕總參謀長拍不了板,就讓元與“老總”拍板。

9日下午,趙東下達了一條命令:都衛戍部隊第39軍立即開赴前線,務必在11日凌晨前到達沙裡院,做好參戰準備!

這下人再說什麼了。

第39軍被譽爲“王牌中的王”,與第38軍並稱“共和國陸軍雙虎”。性質上第38軍屬於“重要地區邊防部隊”,第39軍則屬於“都衛戍部隊”,不管是規模、還是作戰能力,第39軍都在第38軍之上,是共和國陸軍當之無愧的“頭號王牌”。

還有一點第39軍是共和國陸軍中唯一的“超重型軍”。

全軍有6個戰鬥旅,其中3個爲重型裝甲旅、3個爲快速裝甲突擊旅個炮兵旅,其中2個旅配備大口徑自行榴彈炮、1個旅配備遠程火箭炮,1個戰區級防空旅、1個戰術陸航旅、2個獨立偵察營;擁有坦克886輛、步兵戰車1174、自行榴彈炮門、自行火箭炮門、防空系統24套、運輸直升機,總兵力54000餘人。若論規模,第39軍頂得上2個第38軍!

沒有特別情況,第39軍不會離開都。

趙潤東把第39軍派了上去一是爲了讓其他部隊閉嘴,二是加快戰爭進程。

這下承毅鬆了口氣。

早知道元會讓第39軍上場,裴承毅就不會安排第38軍上陣。以第39軍的實力以單獨幹掉韓軍的1個集團軍!

第39軍上陣,最大的問題肯定是運輸。

即便不考慮防空旅有3000餘輛重型裝備需要運送到前線。如果用運載50的火車,需要足足60!算上其他作戰裝備與最低基數的彈藥物資,需要至少00火車運送第39軍。這還沒有算上人員,如果以空運的方式運送作戰人員,足夠空軍的所有Y14與Y15飛2個架次。

萬幸的是,前線囤積了第39軍作戰所需的物資。

爲了給裴承毅減輕負擔,項鋌輝親自負責第39軍的轉移工作。

因爲第39軍負擔西部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所以裴承毅把第38軍放在了東部戰場上。

爲了確保後勤補給及時到位,裴承毅沒有讓之前部署在東部戰場上的第軍撤走,而是讓第軍頂替朝軍,負責後勤保障。戰鬥打響後,跟在後面的第軍還能替第38軍收容戰俘,減輕第38軍的負擔。

安排第77軍的任務時,裴承毅有了更多的選擇。

之前他準備讓第77軍協助另外1個軍在西部戰場上作戰,有了第39軍,第77軍完全沒有必要留在西部戰場上。按照裴承毅的部署,快速突擊能力最爲強大的第77軍負擔縱深突擊任務,全力配合空中突擊部隊圍剿韓軍。

關鍵還是空中突擊部隊。

有了第77軍的配合,裴承毅沒有單獨留戰役預備隊,而是讓5個空中突擊旅各自留下戰術預備隊。

雖然第39軍參戰給了裴承毅更大的戰術調整空間,但是第三次戰役的核心沒有變,突擊速度決定了戰役的成敗,也決定了部隊的傷亡。持久戰很容易演變成消耗戰,裴承毅一直在避免讓第三次戰役變成消耗戰。

0日11點30,裝甲3911旅到達沙裡院。

接下來的1個小時內,第39軍的作戰部隊陸續到達。

王牌就是王牌,到達沙裡院後,第39軍各作戰部隊僅用2個小時就進入戰鬥狀態,做好了突擊準備!

第6章 拷問第69章 亦步亦趨第97章 爭取主動權第58章 風雨來襲第20章 決勝時刻第102章 大踏步前進第47章 漫長的發展道路第139章 初見成效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79章 兩個基本點第47章 準點第31章 出國作戰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180章 下基層第114章 突然襲擊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14章 收復失地第20章 重大消息第22章 空中爭雄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178章 包袱第61章 總體戰略第88章 甕中捉鱉第70章 替代方案第15章 新興時代第37章 兵棋推演第91章 契機第44章 豪賭第105章 佔領區第37章 時過境遷第20章 圍殲第17章 積極主動第189章 最後的鬥爭第118章 低空力量第75章 全面化第52章 死灰復燃第60章 絕不拋棄第44章 閉門決策第101章 決定性戰役第54章 對策第114章 停火談判第16章 救人第29章 野外求生第20章 決勝時刻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50章 試驗戰爭第70章 替代方案第9章 以退爲進第25章 變臉第46章 家門不幸第77章 增兵第147章 擅自行動第7章 實戰演練第26章 領袖第25章 欲擒故縱第71章 冬天的氣息第10章 自由與麪包第58章 高端之爭第14章 苗頭第58章 爭分奪秒序十三雄鷹展翅第87章 殺心第55章 心照不宣第81章 變局第54章 中堅力量第33章 戰爭降臨第26章 領袖第57章 胸懷大志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93章 政治進程第115章 定居點第154章 另外一個角度第5章 不安因素第95章 火山爆發第40章 玩概念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71章 意外驚喜第117章 好心幫倒忙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33章 劇變第51章 和平解放第46章 首相眼裡的戰爭第10章 巨大成果第124章 全能戰士第65章 正式宣戰第61章 由冷轉熱第6章 喧賓奪主第56章 由海向陸第21章 因勢利導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62章 溝通第17章 敏感話題第135章 加快步伐第16章 海軍革命第20章 圍殲第112章 戰略大迂迴第102章 宏偉藍第146章 剛猛打法第106章 舉足輕重的朋友
第6章 拷問第69章 亦步亦趨第97章 爭取主動權第58章 風雨來襲第20章 決勝時刻第102章 大踏步前進第47章 漫長的發展道路第139章 初見成效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79章 兩個基本點第47章 準點第31章 出國作戰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180章 下基層第114章 突然襲擊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14章 收復失地第20章 重大消息第22章 空中爭雄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178章 包袱第61章 總體戰略第88章 甕中捉鱉第70章 替代方案第15章 新興時代第37章 兵棋推演第91章 契機第44章 豪賭第105章 佔領區第37章 時過境遷第20章 圍殲第17章 積極主動第189章 最後的鬥爭第118章 低空力量第75章 全面化第52章 死灰復燃第60章 絕不拋棄第44章 閉門決策第101章 決定性戰役第54章 對策第114章 停火談判第16章 救人第29章 野外求生第20章 決勝時刻第100章 全面動員第50章 試驗戰爭第70章 替代方案第9章 以退爲進第25章 變臉第46章 家門不幸第77章 增兵第147章 擅自行動第7章 實戰演練第26章 領袖第25章 欲擒故縱第71章 冬天的氣息第10章 自由與麪包第58章 高端之爭第14章 苗頭第58章 爭分奪秒序十三雄鷹展翅第87章 殺心第55章 心照不宣第81章 變局第54章 中堅力量第33章 戰爭降臨第26章 領袖第57章 胸懷大志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93章 政治進程第115章 定居點第154章 另外一個角度第5章 不安因素第95章 火山爆發第40章 玩概念第11章 先下手爲強第71章 意外驚喜第117章 好心幫倒忙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33章 劇變第51章 和平解放第46章 首相眼裡的戰爭第10章 巨大成果第124章 全能戰士第65章 正式宣戰第61章 由冷轉熱第6章 喧賓奪主第56章 由海向陸第21章 因勢利導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62章 溝通第17章 敏感話題第135章 加快步伐第16章 海軍革命第20章 圍殲第112章 戰略大迂迴第102章 宏偉藍第146章 剛猛打法第106章 舉足輕重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