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初次交手

與當天晚卜發生在外層空間的戰鬥樣,發生在北印度剛卜心斯伯格海嶺北面的那場海戰也顯得格外神秘。直到戰爭結束,除了公佈最終戰果之外,交戰雙方多沒有公佈這場戰鬥的詳細信息。用一位戰爭史學家的話來說,這是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之後,最爲神秘的一場海戰。

客觀的講,這場海戰鬥不神秘。

首先可以確認兩點,一是雙方的戰略轟炸機並沒像外界預測的那樣參與戰鬥,二是雙方都沒有動用艦隊之外的海上力量。

早在日白天,就有很多新聞機構預測,共和國天軍的近百架戰略轟炸機沒有出現在北方戰場上,沒有按照預定計劃,轟炸俄羅斯境內的戰略目標,與即將爆發的中美戰爭有密切關係,甚至有部分軍事專家將共和國的戰略轟炸機與美國的第四艦隊聯繫起來,認爲共和國當局幕在調兵遣將,準備圍剿印度洋裡的美國艦隊。

這一猜測不是沒有道理,而是很有道理。

衆所周知,對共和國來說,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邊地區有着非同凡響的意義。雖然早在田年之前。共和國就以加強共同防禦爲名,在集約集團內部大搞基礎建設,不但提高了中巴戰略鐵路的運輸能力,還修建了一條經瓦罕走廊進入阿富汗、從埃斯坎山谷穿越興都庫什山脈、經過位於努里斯坦省的世界上最長的高原隆道、最終在賈拉拉巴德連接到阿巴鐵路幹線上的第二條戰略鐵路,以及修建了從藏南地區經印度東北地區進入孟加拉國、最終到達達卡的東線戰略鐵路,使共和國與周邊地區的聯繫更加緊密,但是從運輸效率上講,印度洋上的航線、特別是北印度洋上的航線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價值。可以說,共和國要想打贏這場戰爭,就得充分利用南亞、中東、北非與東非的戰略資源。就得確保印度洋戰略航線不受威脅。這也正是共和國海軍將被“重慶”級航母全部部署在印度洋,並且爲印度洋艦隊超額配備護航戰艦的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爲了確保印度洋航線的安全,共和國海軍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來。

問題是,印度洋並不是共和國的印度洋。

雖然在擊敗印度之後,共和國在環印度洋地區已無真正意義上的對手。

就算澳大利亞也是印度洋周邊國家,因爲其人口主要分佈在東南地區。而不是西部地區,所以澳大利亞在印度洋方向上的影響並不大。考慮到澳大利亞在印度洋東部,北面是印度尼西亞,其對北印度洋戰略航線的威脅更是微乎其微。但是這並不表示共和國可以高枕無憂,因爲印度洋上還有一處美軍軍事基地。而且是綜合軍事基地,即查戈斯羣島的迫戈加西亞島。雖然從法理上講,迪戈加西亞島屬於英國王室的私石財產,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座能夠部署上百架轟炸機、或者數百架戰鬥機、並且爲一整支艦隊提供支持的島嶼就以償還戰時欠款的方式租借給了美國。

用“如芒在背”來形容迪戈加西亞對共和國的影響,一點也不過分。

從戰略意義上講,迫戈加西亞的價值超過了西太平洋上的硫黃島與南大西洋上的馬爾維納斯羣島。

根據戰後披露的一些資料,早在湘年,也就是全面軍備競賽開始的時候,共和國就在第一份戰爭計劃中明確了必須在開戰後佔領、或者使迪戈加西亞失去利用價值,以保證北印度洋戰略航線絕對安全。

由此可見,就算共和國動用戰略轟炸機,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問題是。以當時的情況,即美國參戰在即,戰略打擊與戰略防禦纔是頭號重任。雖然共和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性能超過了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共和國的戰略打擊能力也不在美國之下,但是在盾強於矛的情況下,哪怕共和國領導人並不指望用一次戰略打擊來擊敗美國。也會做好最充分的準備。說的直接一點,如果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攔截失敗,哪怕只有一枚核彈頭在共和國本土爆炸,哪怕爆炸地點在荒無人煙的荒漠裡面,共和國也要還以顏色,至少確保有一枚彈頭落到美國本土,不然就無法向民衆解釋,更無法讓民衆相信能夠贏得勝利。

毫無疑問,那近百架戰略轟炸機都在日白天迴歸本色,即執行戰略警戒任務。

如果不出所料的話”日夜間、最遲2日凌吳,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羣就沿着通過日本列島的既定航線,到北太平洋上空的某特定區域確切地點應該是在阿留申羣島南部的皇帝海山東面大約佔四千米到凹千米的海域上空向大約舊刀千米外的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波特蘭、薩克拉門託、聖弗朗西斯科、洛朽礬與聖迭戈等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大城市發射了上千枚戰略巡航導彈。雖然美國沒有可能搞出“區域性激光攔截系統凹曰混姍旬書曬齊傘

的大範圍攔截武署,不管怎麼說,到戰爭爆發前,美心的複合蓄電池只有,四萬噸左右,就算其中一半已經達到標稱壽限,而這其中又有一半被政府回收,美國也只有大約出萬噸8級以下的複合蓄電池可以利用,而這最多隻能進行口次攔截。爲此美國當局卻要投入上萬億美元的基礎建設費用,顯然很不戈算。

但是誰都不能否認,美國擁有最爲得天獨厚的戰略地理位置,任何攻擊美國西海岸地區的軍事行動。都的跨越寬度相當於美國本土的廣袤海域,也就得暴露在美國的海基攔截系統面前。

事實上,美國一直非卑重視本土西面、也是東北太平洋上的防禦建設。

雖然從理論上講,共和國的戰略轟炸機要想攻擊美國本土,最理想的航線是飛過俄羅斯,到北冰洋上空發射導彈,但是在實戰部署的時候。共和國天軍必須考慮實際情況,如果俄羅斯沒有參戰,共和國的戰略轟炸機就不能進入俄羅斯領空。也就不能到北冰洋上空發射導彈。衆所周知,戰略轟炸機是標準的戰略反擊力量,一般情況下,都是在本土遭到攻擊或者即將遭到攻擊的情況下,按照預先制訂好的戰術,對敵國進行戰略反擊。如此一來,戰略轟炸機的反擊航線早就制訂好了,戰爭期間,只需要一道命令就能讓轟炸機羣按照預先制訂好的計刮行動。而不是臨時制訂新的反擊計劃。受此影響,共和國天軍的轟炸機羣只能借道日本,到北太平洋上空發射導彈。

針對這一情況,從田年開始,美國就在東北太平洋上大興土木。

按照美國當局的說法,東北太平洋上的鑽探平臺都是商業與科研性質,與軍事部署沒有太大的關係《倫敦條約》對海基攔截系統有明確要求,即只能部署在戰艦、或者自然形成的島嶼上,而不能部署在人工平臺上。事實上,這些平臺都是美國國家防禦系統的一部分,戰爭時期,可以在出小時之內完成實戰部署。到戰爭爆發前,美國部署在東北太平洋上的“攔截平臺”已經超過如座。從加拿大西面的夏洛特皇后羣島一直延伸到墨西哥西面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分爲前後兩道防線。外圍防線距離北美大陸助到四千米,內層防線距離北美大陸,。到勁前面,防線內部的平臺平均間隔距離不到匆千米。從理論上計算,兩道防線能夠同時攔截大約醜。枚巡航導彈,即便在某一個防禦點上,相鄰的4座平臺也能在一次防禦中攔截沏枚巡航導彈。

雖然這一攔截能力達不到實戰要求,因爲只需要刃架戰略轟炸機,就能在一次攻擊中投射至少沏枚戰略巡航導彈,因此至少有曲枚巡航,導彈能夠突破外圍防線,而部署在美國西海岸各大城市附近的戰區防空系統的攔截能力都不到,00枚。但是在實戰中,美國還可以調動具備導彈防禦能力的艦艇加強某一方向上的攔截能力,或者出動特製的飛艇。提高攔截系統的作戰效率。

這裡不得不提到美國海基攔截平臺的工作方式。

衆所周知,部署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防禦系統在攔截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時,交戰距離都非常有限,遠遠比不上空基與天基攔截系統。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美國的工程師想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即在平臺上空數千千米、甚至數十千米處部署一面反射鏡,從而將攔截距離提高數倍到數十倍。所謂的反射鏡,實際上就是一艘充滿氰氣、橫截面爲六邊形或者八邊形、表面經過了特殊處理、配備了精確定位系統與姿態控制系統的高空氣球。從平臺上發射的高能激光首先照射在這些氣球上,然後通過調整氣球的姿態來控制反射方向,從而將高能激光投射到目標上。也許有人會認爲,對於那些飛行速度高達力馬赫、飛行高度在的千米以上的戰略巡航導彈來說,部署反射鏡的意義並不大。事實上,部署反射鏡的意義仍然非常重大。因爲反射鏡可以部署在平臺上空,所以高能激光束在大氣層底部的傳輸距離最短。衆所周知。大氣層底部的密度最大,而且雲層最多,激光在傳輸過程中的衰減幅度也最大。如果能夠縮短這一範圍的傳輸距離。就能提高攔截距離,或者在同等攔截距離的情況下,縮短照射時間,提高攔截效率。

事實上,幾乎所有以對付大氣層內目標的地基與海基攔截系統都以反射方式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夠設法提舟激光能量的傳遞效率,或者同時攔截多個目標,就能大大提高系統的攔截能力。爲此,美國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特別是高空飛艇,即利用光波同相增強的原理,使攔截系統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更重要的是,通過飛艇表面的智能蒙皮,可以將一束激光投向兩個目標,也就是將攔截效弈旬書曬加凹姍不一樣的體蛤十慨尚一庸冒疑,技種特製的高空飛艇肯定價值不菲仁用且保養困難,不能像普通的反射系統那樣,長期部署在前沿防線上,只能在有必要的時候進行部署。

在將攔截效率提高一倍之後。加上艦艇提供的攔截能力,美國在東北太平洋上部署的防禦系統能夠在任何點上同時攔截勸枚戰略巡航,導彈。如果算上緊急部署的空基攔截系統,以及沿海地區的戰區防空系統,一次攔截力刀到匠口枚戰略巡航導彈的難度不會大到哪裡去,如果確保部分重要城市,甚至能夠做到一次攔截刃刀枚巡航導彈。

毫無疑問,這完全能夠抵消共和國戰略轟炸機的威脅。

因爲往返航程超過口功千米。所以共和國的戰略轟炸機在攻擊美國本土目標時,只能攜帶口枚戰略巡航導彈。也就是說,即便近百架轟炸機全部出動,只能投射物枚左右的巡航導彈。事實上,在歷年之後,共和國只保留了勁枚戰略巡航導彈,因此在投射的近千枚導彈中,大約有7四枚配備的是常規彈頭,而不是核彈頭。

顯然,這樣的攻擊不會有多少收效。更像是在表明決心。

事實上,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也在同一時間對共和國進行了戰略反擊。

不同的是,美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不是在北太平洋上空發射導彈,而是在北冰洋上空發射的導彈。對美國空軍來說。因爲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特別是在遠東北部地區的防空設施非常落後,所以只要轟炸機不進入俄羅斯領空,即便俄羅斯沒有參戰。也不會因爲美國轟炸機發射的導彈侵犯了其領空而向美國宣戰。

母庸置疑,攔截陸地上空的巡航導彈要比攔截海洋上空的巡航導彈困難得多。

別的不說,共和國就不可能向美國那樣,按照最佳方式在本土以外的地區部署專門針對巡航導彈的攔截防線,更不可能部署兩道防線。

可以說,這也是共和國傾力發展“區域性激光攔截系統”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一些歐洲新聞媒體報道,在日夜間與2日凌晨,俄羅斯遠東地區又有8處地點遭到高能武器的毀滅性打擊,而且這8處地點均在外興安嶺以北,也就是人煙荒蕪的冰原地區,沒有造成太大的人員傷亡。

這一報道除了證明歐洲新聞媒體還沒有搞清楚共和國的高能激光武器的用途之外,也證明共和國爲了攔截美國轟炸機發射的戰略巡航導彈,再次使用了“大殺器”而且連續進行了8次攔截作戰。

按照《倫敦條約》的規定,在歷年之後,美國保有的戰略巡航導彈不到幼枚。

雖然有理由相信,美國也會採用同樣的辦法,即以部分裝備常規彈頭的巡航導彈來增大導彈羣的規模。從而提高戰略巡航導彈的突防效率。但是美國可以調動的戰略轟炸機不會超過墜架,而且往返航程超過心口千米返航的時候可以前往加拿大或者阿拉斯加的空軍基地,所以每架轟炸機只能攜帶口枚到,8枚巡航導彈,一次投擲的巡航導彈數量不會超過匠口枚,而8次攔截至少能夠擊落,動到口澈導彈。加上靠前部署的空基攔截系統與部署在邊境的區的地基攔截系統,擊落全部巡航導彈的難度並不大。

事實上,當時共和國與美國本土均未遭到核打擊。

對於一場沒有戰略轟炸機的海戰來說,如果僅憑航母戰鬥羣的艦載戰鬥機,幾乎不可能取得有價值的戰果。

也許有人會說,這將是一場由電磁炮主宰的海戰。

問題是,戰鬥打響時,共和國海軍的印度洋艦隊還在拉克沙羣島西部海域活動,美國海軍的第四艦隊剛剛通過曼德海峽進入亞丁灣,第八艦隊則在迪戈加西亞北面向西北方向航行,前去與第四艦隊會合。也就是說,共和國艦隊與2支美國艦隊的距離均在勁0千米以上,別說美國海軍的電磁炮,就算是共和國海軍的電碰炮也派不上用場。

很明顯,這仍然是一場傳統性質的海戰。

戰鬥結束後,美國向吉布提緊急增派了大約勁架艦載戰鬥機,共和國也向瓜達爾增派了四多架戰鬥機。

更重要的是,美國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的會合地點改在亞丁灣。而不是阿拉伯海,共和國艦隊則返回了瓜達爾。由此可以大致斷定,在日夜間的戰鬥中,雙方多損失了不少的艦載戰鬥機。

總的來說,雙方海軍的第一次較量肯定算不上精彩,甚至乏善可陳。

問題是,雙方都沒有在這場海戰中遭受慘重損失,至少雙方的艦隊都保持完整,那麼雙方爲什麼沒有公佈交戰情況呢?

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39章 笑傲長空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44章 最後手段第98章 最後一擊第61章 山地之王第135章 超遠程奔襲第66章 勢成騎虎第46章 隔岸觀火第114章 最後叮囑第122章 特種炸彈第52章 趁火打劫第88章 地面戰鬥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37章 專多能第101章 雷厲風行第80章 戰爭計劃第59章 沒有硝煙的戰鬥第10章 衝突升級第4章 新星第23章 手到擒來第48章 中東攻略第69章 轉折第37章 專多能第5章 盟友第74章 切中要害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161章 狼煙四起第14章 驟然緊張第84章 排兵佈陣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103章 強烈反差第59章 戰場求生第25章 逃生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19章 處處被動第63章 轉變思想第61章 山地之王第35章 意外收穫第55章 包餃子第20章 愈演愈烈第45章 鬥氣第35章 主動迎戰第35章 祖國第83章 中東攻略第125章 艱難的開端第46章 隔岸觀火第74章 切中要害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將軍第95章 火山爆發第65章 政治家的對話第34章 偷襲得手第144章 奇蹟般的進攻第42章 大殺器第141章 理想戰術第137章 矛與盾第107章 推心置腹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118章 進軍古巴第59章 同與不同第13章 救場第15章 新興時代第90章 爆炸效應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54章 中堅力量第32章 差距第111章 新風向第2章 軍事政變第18章 風起浪涌第105章 再赴戰場第22章 元老第69章 命不該絕第82章 調整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56章 前方第39章 提前參戰第43章 和平利用第87章 砍瓜切菜第51章 潛艇殺手第79章 硝煙再起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52章 緊急會議第48章 轉折契機第50章 瘋狂反撲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11章 識時務第36章 致命決策第48章 偷襲第62章 驚弓之鳥第34章 借刀殺人第42章 順大流第68章 最重要的戰果第141章 積重難返第50章 未來戰士第51章 摒棄前嫌第55章 多用途第78章 主力艦
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39章 笑傲長空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44章 最後手段第98章 最後一擊第61章 山地之王第135章 超遠程奔襲第66章 勢成騎虎第46章 隔岸觀火第114章 最後叮囑第122章 特種炸彈第52章 趁火打劫第88章 地面戰鬥第134章 趕盡殺絕第100章 雷厲風行第37章 專多能第101章 雷厲風行第80章 戰爭計劃第59章 沒有硝煙的戰鬥第10章 衝突升級第4章 新星第23章 手到擒來第48章 中東攻略第69章 轉折第37章 專多能第5章 盟友第74章 切中要害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161章 狼煙四起第14章 驟然緊張第84章 排兵佈陣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103章 強烈反差第59章 戰場求生第25章 逃生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19章 處處被動第63章 轉變思想第61章 山地之王第35章 意外收穫第55章 包餃子第20章 愈演愈烈第45章 鬥氣第35章 主動迎戰第35章 祖國第83章 中東攻略第125章 艱難的開端第46章 隔岸觀火第74章 切中要害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將軍第95章 火山爆發第65章 政治家的對話第34章 偷襲得手第144章 奇蹟般的進攻第42章 大殺器第141章 理想戰術第137章 矛與盾第107章 推心置腹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118章 進軍古巴第59章 同與不同第13章 救場第15章 新興時代第90章 爆炸效應第49章 太空軍事力量第54章 中堅力量第32章 差距第111章 新風向第2章 軍事政變第18章 風起浪涌第105章 再赴戰場第22章 元老第69章 命不該絕第82章 調整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56章 前方第39章 提前參戰第43章 和平利用第87章 砍瓜切菜第51章 潛艇殺手第79章 硝煙再起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52章 緊急會議第48章 轉折契機第50章 瘋狂反撲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11章 識時務第36章 致命決策第48章 偷襲第62章 驚弓之鳥第34章 借刀殺人第42章 順大流第68章 最重要的戰果第141章 積重難返第50章 未來戰士第51章 摒棄前嫌第55章 多用途第78章 主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