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轉折點

…對全世界集說?四隻不是個平靜的年份

倫敦會議結束後。全球新聞媒體的目光轉向了北京,數以千計的記者雲集共和國都,把鏡頭對準了即將召開的第十七屆全體代表大會。準備在第一時間出共和國政權更迭的消息。力年來,共和國政權更迭第一次受到全球新聞媒體如此高的關注。與力年前的猜測一樣,報道相關新聞的時候。各大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主持人都提到了一個問題:尚且年輕的王元慶會不會打破慣例,謀求個人的第三屆任期?

觀衆需要什麼,新聞媒體才報道什麼。

與力年前的紀結國相比,王元慶有很多相似之處,又有很多不冉之處。

兩人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年紀。不管是當年離開時才臼歲的紀估國,還是現在才引歲的王元慶。對國家最高領導崗個來說,都格外年輕。即便站在背通人的立場上,在共和國人均壽命過飛歲男性爲厄歲、法定退休年紀提高到島歲的情況下,引歲的王元慶也沒到退休的年紀。

年輕有年輕的燈處。

作爲共和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家元,王元慶執政舊年,是共和國建國以來變化最大的舊年,也是社會大變革的舊年。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王元慶用驚人的手腕與魄力完成了連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壯舉。收復最後一塊失地、完成民族統一、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以共和國爲中心的集約集團、推進全面銷燬核武器談判。任何一項成就都能讓任何一位國家領導人名留青史。王元慶做到的不是一項,而是全部!雖然按照外界的觀點,王元慶的成就與前面兩位共和國元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王元慶的魄力與年齡有很大的關係。

要知道,當年紀結國在推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時候,也才的歲出頭。

除了年紀之外,王元慶與紀結國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無與倫比的個人威望、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在民衆心目中的地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等等。這些相似之處讓很多人都認爲。王元慶很有可能做出與紀結國相反的選擇,而不是像紀佑國那樣瀟灑的離開,因爲誰也不能否認一個最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王元慶不是紀佑國。

王元慶會不會留下來,起決定作用的正是他與億結國的差別。

不得不承認。共和國的新聞自由程度仍然不太理想。在這個極爲敏感的問題上,共和國的新聞媒體比西方的新聞媒體謹慎得多,沒做太深入的報道,反而是西方新聞媒體無所忌憚的做了全面分析與報道。

當然,新聞媒體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

針對王元慶是否會謀求第三屆任期的問題,國際新聞媒體分成了兩個觀點鮮明的派別。以的美國新聞媒體斷定王元慶會不惜一切代價的謀求第三屆任期,以半島電視臺爲的“第三方”新聞媒體則認爲王元慶不會爲了第三屆任期而毀掉政治改革,而以法新社、天空電視臺爲代表的歐州新聞媒體則左右搖擺。沒有沒統一的觀念。

王元慶會謀求第三屆任期嗎?

在剛看來,雖然王元慶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謀求個人的第三屆任期。但是隻需要一個最關鍵的理由,也就是無人能夠取代他在共和國國內與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就能讓他留下來。

爲了讓觀衆相信,刪不但做了全面報道,還拿出了很多“證

按照報道。王元慶出任共和國國家元是紀佑國離任時與趙潤東達成的政治交易,因爲在力門年的時候,年仙打手??歲的王元慶還沒有資格出任共和國國家元。

也就是說,王元慶的政治前程在刃口年就安排好了,隨後舊年間生的事情都在情理之中。出了一份非常有力的證據:南海戰爭結束後不久。紀佑國回到北京,隨後王元慶被調回中央,在見年換屆選舉的時候成爲國家副元。並且在半島戰爭期間代替趙潤東,主管日常軍政事務。紀佑國執政的時候沒有設國家副元、趙潤東的第一屆任期內也沒有國家副元、王元慶在其兩屆任期內都沒有設國家副元,而在找潤動的第二屆任期內設國家副元,就是爲了確定王元慶的接班人地位,避免在趙潤東離任的時候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泡韌巴珊,峨卜日卿廠告少,裡新陝裡多

由此出,刪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與“猜測”。

見年出任國家副元之後。王元慶在年後成爲國家元已無懸念,關鍵問題是,紀結國爲什麼要聯合彭茂邦等人,向趙潤東施加壓

要知道,這是紀結國離任後做的唯一與政治有關的事情。

據此,刪斷定趙潤東與紀佑國在國家的展方向上存在分歧,由此斷定趙潤東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下一任國家元,而不是按照紀傷國的意思,讓王元慶在四隻上臺。趙潤東安排的接班人就是顧衛民。王元慶上臺後一直在提防顧衛民,由此也能看出顧王之間的關係。問題是,趙潤東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紀佑國,加上彭茂”一,;響,趙潤東只能向紀佑國妥協。從彭茂邦在皿年用中,定紀佑國讓彰茂邦留任一屆的時候,已經考慮到趙潤東會製造麻煩,從而留了一手。

不管怎麼說,王元慶能夠上臺,與紀佑國關係密切。

冉題是,紀估國爲什麼要力挺王元慶?

雖然王元慶在執政舊年間的所作所爲證明了紀佑國的眼光,但是政治家不是預言家,也不是把夢想寄託在別人身上的理想主義者。換句話說,在力口年的時候。紀佑國不可能知道王元慶會在打手??摔之後做些什麼,更不可能知道王元慶能不能在冒險賭博中獲勝。如果這兩個問題得不到肯定的答覆,紀佑國就沒有任何理由支持王元慶。刪由此斷定,制訂共和國長遠戰略的不是王元慶,而是紀佑國,甚至可以說王元慶所做的一切,都是由紀結國策劃的,王元慶這是執行者。即便退一萬步,早在刃口年、甚至之前。紀倍國與王元慶就對共和國的戰略展有了明確的想法,並且制訂了一份延續數十年的戰略計利,爲共和國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也就是說,王元慶不但是執行者,也參與了規劃。也只有這樣。紀結國有會不遺餘力的支持王元慶,當然。以王元慶的身份,他有足夠的機會與能力參與共和國的戰略展規劃。

不得不承認,刪的猜測並不是空穴來風,分析很有道理。

問題是。如此龐大的戰略規劃,2個人就能搞定嗎?

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不管紀佑國與王元慶有多厲害。他們也是人,最多隻是很厲害的人。而不可能完成*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猜測準確無誤,共和國高層在力口年制訂了一份將延續數十年的戰略展計戎打手??“那麼參與者肯定不少,至少共和國決策圈內的人多有份。如此一來,趙潤東不可能不知情,也就沒有理由排擠王元慶,紀結國就沒有理由向趙潤東施壓。爲王元慶上臺鋪平道路,從而否決了前的猜測。

顯然,分析自相矛盾。

由此可以斷定,鄰??分析沒有多少可信之處。

關鍵是,剛提出的問題非常重要,即沒有任何人具有與王元慶相當的影響力。

可以說,幾乎沒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政治改革還沒完成。第三次軍事改革才纔剛開始,國際局勢錯綜複雜,不管是哪個問題,共和國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一個能夠率領共和國繼續前進的領導人。雖然按照某些人的猜測,王元慶極力推行政治改革,就是要讓集體決策取代個人決策,從而削弱個人在國家政治活動中的影響力,避免寡頭政治,爲共和國的健康展打下基礎。但是在政治改革完成之前,集體政治決策的氛圍還沒有形成,共和國需要強力領導人。

如果刪的猜測沒有錯,僅僅爲了政治改蘋,王元慶就將留下來

與相比,半烏電視臺的觀點完全相反。

雖然半島電視臺也認爲。王元慶在擔任紀結國的席助理期間參與了共和國的戰略規戈打手??工作,而且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半島電視臺並不認爲紀佑國在離任前確定了王元慶的政治前程,甚至認爲紀佑國沒有刻意扶持王元慶,而是王元慶在廣西的表現最終贏得了共和國高層的信任與支持。最關鍵的是,王元慶深受紀佑國的影響,絕對不會做出對國家不利的事情。

與刪一樣,半島電視臺認爲王元慶有很多理由放棄第三屆任期,但是隻要一個理由就充足了。即“政治改革”。

先得承認非常重要的一點,即“政治改革”是王元慶最大的政治成就。

不管是、還是半島電視臺、或者其他新聞媒體都承認這個觀點。與其他的成就相比。“政治改革”對共和國的影響最大、最深遠,某些人甚至將將其提到了歷史的高度上,認爲“政治改革”與“商鞍變法辛亥革命南昌起義”一樣,是影響共和國曆史的重大政治事件。

承認了“政治改革”的地位,等於承認了王元慶的政治使命。

由此出,半島電視臺堅信,王元慶可以爲了政治改革獻出一切,也就不會爲了第三屆任期而使政治改革喪失意義。

問題就在這裡,即王元慶謀求第三屆任期,將使政治改革徹底失敗。

雖然半島電視臺沒有否認王元慶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推動政治改革方面無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更得承認,政治改革的最終目的是“還政於民。”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約束統治者的權力、讓統治者受到被統治者的限制。毫無疑問。共和國的最高統治者最應該受到限制,也就是說,共和國國家元的權力必須被削弱。具體的方法就是由集體決策取代個人決策,而完成政治改革的具體方法就是全面推行民主。由此可見,“寡頭政治”是政治改革的最後一道障礙,也是最高的一道障礙。要想完成政治改革,就得消除“寡頭政治”。在此情況下,王元座邁有什麼理由爭取第三屆任期呢?一“止工??????敵”盧實證明。王元慶山巳佑國一樣擁有崇高的理想。而生”一爲了理想付出一切。

針對刪提出的問題,半島電視臺也做了猜測。

與刪的觀點一樣,半島電視臺也認爲共和國在現階段,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只是半島電視臺並不認爲王元慶是不可替代的選擇。換句話說,有人能夠替代王元慶。

根據半島電視臺的分析。王元慶早就選好了接班人,而且做了多芋準備。

如果半島電視臺的分析正確,那麼藏南衝突之後,王元慶就在爲共和國的未來謀劃。也就是說。王元慶爲了共和國的未來親手策劃了印度戰爭。雖然半島電視臺的分析驚世駭俗,但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根據共和國在蹈年下半年6續公佈的一些資料主要是一些魯拉賈帕尼政府的檔案,早在藏南衝突爆之後,印度就在爲全面戰爭做準備。

所謂打手??“一個巴掌擡不響”。也就是說,共和國在更早的時候就在爲戰爭做準備了。雖然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敢相信共和國能夠在半年之內擊敗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但是這隻能說明,王元慶有着過人的膽識與魄力,並且絕對信任共和**隊的戰鬥力。從戰後的一系列事情來看,王元慶制訂的戰爭時間最多年。雖然這是戰爭實際持續時間的2到3倍,但是仍然足以讓人覺得瘋狂。問題就在這裡,王元慶決心在其任期內解決最後一個周邊問題,擺明了不想把麻煩留給下一屆政府。半島電視臺由此斷定;王元慶這麼做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想第三次出任共和國國家元!

解決了印度問題,共和國的周邊局勢將徹底轉變,除了不成氣候的菲律賓與萎靡不振的俄羅斯之外。本土外圍刀刀千米範圍之內。再也沒有任何勢力能夠對共和國構成嚴重威脅。也就是說,共和國再也不用爲周邊安全考慮,可以集中力量做別的事情,比如推動國內經濟展、推進政治改革、建立新國際秩序、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競爭等等。在此情況下,共和國的戰略規劃肯定會生重大變化,比如不再需要一支強大到能夠征服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當然,也不再需要一個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關鍵決定的領導人。

因爲第三次軍事改革已經開始。而且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裁軍,通過縮小軍隊規模,用有限的軍費推動軍事技術快展,所以半島電視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王元慶已經爲共和國的展指明瞭方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至少在舊到力年之內。共和國不會對外擴張。

問題是,王元慶也不是預言家,不可能在力紅年之前知道3年之後的印度戰爭將以什麼方式結束。換句話說,戰爭拖上打手??年與在半年內結束將對共和國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如此一來,王元慶就不大可能在力豆年,也就是第二屆任期開始之前確氈年後的接班人。正是如此,王元慶才把顏靖宇調回中央,卻沒有設立國家副元,甚至沒有明確接班人。

按照半島電視臺的分析。誰接班,將由共和國在礎7年初時的國情決定。

雖然在此之前,相信顏靖宇將在刀刃年出任國家元的人佔多數,但是隨着局勢逐漸明朗,越來越多的人轉變了觀點。可以說,顏靖宇的能力並不差,在很多方面與王元慶非常相似,可是他缺乏最重要的因素:影響力。

“影響力。到底有多重要?

站在國家元的位置上來看。“影響力”不但決定了元推行改革、管理國家、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還決定了元的行爲方式。從某種角度看,後者產生的影響更加明顯。簡單說來,如果元缺乏影響力,肯定會在任期內、特別是第一屆任期內謀求樹立威信,事實上紀佑國、趙潤東、王元慶都是這麼做的;而元要想樹立威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外征戰。用一場給國家、民族與公民帶來巨大利益的戰爭來獲得支持。

王元慶會讓共和國在田年之後再次陷入對外戰爭之中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因爲現在的共和國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場戰爭。泡韌巴珊,斌佃曬廠告少,負新讀,更多

如此一來,顏靖宇出任國家元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了。

顏靖宇沒有資格,葉致勝就更加沒有資格。除了這兩個人,有能力接替王元慶的就只有顧爲民了。從某種程度上講,讓顧爲民出任國家元是王元慶的唯一選擇,也是必然選擇。

暫且不說半島電視臺的分析是否正確,至少與實際情況更加吻合。

如果僅僅是共和國的換屆大選,田年還不至於成爲一個備受矚目、被稱爲“引世紀大轉折。的年份。

2月的第一天,阿根廷軍事訪問團到達北京。

雖然共和國的新聞媒體沒有對這件事做大肆報道,但是西方新聞媒體、特別是歐洲的新聞媒體卻將其當成了頭等大事,彷彿天快塌下來一

從這個時候開始,世界變的不太平靜。

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111章 最後的槍聲第27章 戰爭決心第136章 超級反艦導彈第133章 假投降第57章 主動與被動第83章 造勢第77章 遷都第98章 東衝西突第23章 創造機會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56章 由海向陸第116章 事發突然第25章 冰火兩重天第21章 因勢利導第133章 假投降第76章 變味第89章 狗急跳牆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64章 繼續前進第78章 當面保證第23章 安全事務合作條約第74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70章 換位指揮第60章 軍事變革第14章 撥開雲霧第56章 連唬帶嚇第42章 冷戰陰影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119章 最後的瘋狂第114章 停火談判第72章 歸宿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19章 干將出馬第23章 說客第7章 觀念轉變第51章 摒棄前嫌第85章 打就打第50章 醍醐灌頂第48章 痛殲美軍序十三雄鷹展翅第123章 進軍古巴第146章 攻堅戰第21章 因勢利導第59章 特別行動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32章 穩住朝鮮第70章 明爭暗鬥第44章 緊鑼密鼓第37章 戰術規劃第12章 新人新氣象第52章 緊急會議第106章 海上平臺第54章 獨一無二第45章 弱國強兵第51章 輪迴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37章 風起雲涌第72章 一個民族的存亡第58章 高端之爭第31章 兩重天第136章 是好是壞第74章 開盤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126章 一線希望第63章 王牌的實力第22章 風向轉變第154章 大時代第143章 敢死隊第97章 虛張聲勢第78章 主力艦第149章 經典突擊第58章 地面戰爭第95章 死局第45章 高節奏航空作戰第10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99章 單獨戰役第14章 與時間賽跑第86章 海軍在行動第49章 精小強悍第42章 幫倒忙第123章 遊戲規則制定者第51章 摒棄前嫌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59章 左右開弓第67章 意外收穫第23章 手到擒來第7章 危機暗伏第10章 女兒的支持第58章 空中走廊第80章 死亡之路第13章 麻煩纏身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92章 只缺運氣第26章 殲滅戰第10章 新人報到第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5章 權衡利弊
第45章 戰爭需要理由第130章 搶先攻擊第111章 最後的槍聲第27章 戰爭決心第136章 超級反艦導彈第133章 假投降第57章 主動與被動第83章 造勢第77章 遷都第98章 東衝西突第23章 創造機會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56章 由海向陸第116章 事發突然第25章 冰火兩重天第21章 因勢利導第133章 假投降第76章 變味第89章 狗急跳牆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64章 繼續前進第78章 當面保證第23章 安全事務合作條約第74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70章 換位指揮第60章 軍事變革第14章 撥開雲霧第56章 連唬帶嚇第42章 冷戰陰影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119章 最後的瘋狂第114章 停火談判第72章 歸宿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19章 干將出馬第23章 說客第7章 觀念轉變第51章 摒棄前嫌第85章 打就打第50章 醍醐灌頂第48章 痛殲美軍序十三雄鷹展翅第123章 進軍古巴第146章 攻堅戰第21章 因勢利導第59章 特別行動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32章 穩住朝鮮第70章 明爭暗鬥第44章 緊鑼密鼓第37章 戰術規劃第12章 新人新氣象第52章 緊急會議第106章 海上平臺第54章 獨一無二第45章 弱國強兵第51章 輪迴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37章 風起雲涌第72章 一個民族的存亡第58章 高端之爭第31章 兩重天第136章 是好是壞第74章 開盤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126章 一線希望第63章 王牌的實力第22章 風向轉變第154章 大時代第143章 敢死隊第97章 虛張聲勢第78章 主力艦第149章 經典突擊第58章 地面戰爭第95章 死局第45章 高節奏航空作戰第10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99章 單獨戰役第14章 與時間賽跑第86章 海軍在行動第49章 精小強悍第42章 幫倒忙第123章 遊戲規則制定者第51章 摒棄前嫌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59章 左右開弓第67章 意外收穫第23章 手到擒來第7章 危機暗伏第10章 女兒的支持第58章 空中走廊第80章 死亡之路第13章 麻煩纏身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92章 只缺運氣第26章 殲滅戰第10章 新人報到第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5章 權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