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附帶影響

下來幾承毅一直在應付各種各樣的會 …※

因爲王元慶仍然是共和國元首,所以與政權交接有關的會議都被安排在了夜間。白天的時候,裴承毅主要在總參謀部參加會議。

按照項鋌輝的安排,裴承毅主要參與與裝備發展有關的會議。圓讀最斬章節就選淚書吧 甩凹鵬 齊全

事實上,這不是項鋌輝的安排,而是李存勳的安排。雖然李存勳只是陸軍少將,在將星如雲的總參謀部根本算不了什麼,但是有點資歷的軍人都知道,項鋌輝之後,李存勳纔是總參謀部的頭號實權人物。連林嘯雷都知道,的罪李存勳,等於得罪元首,也就等於自毀前程。

當然,總參謀部的會議沒什麼新意。

早在打手 年多前。也就是去裝備辦公室的時候,裴承毅就全面接觸過共和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計利,以及由軍隊支持的科研項目。可以說,直到去阿根廷之前。裴承毅的所有工作都與裝備有關。而且大都與裝備審批有關。在此期間,各個科研所、軍火商送來的土特產就塞滿了他家的地下室,很多時鮮放到變質都沒動過。

這次,討論的話題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說白了,只要第三次軍事改革的主旨沒有改變。裝備發展計劃與基礎科研項目就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母庸置疑。顧衛民肯定不會真變第三次軍事改革的宗旨。

要知道,顧衛民在國務院擔任的第一個要職就是國防部長,而且是被軍隊稱爲“有史以來最吝嗇。的國防部長。在他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如果不是由彰茂邦擔任總參謀長,恐怕後來在各場戰爭中大展神威的先進武器,比如電動坦克、垂直起降運輸機、低空攻擊機、電磁炮、超級航母、先進攻擊潛艇等等都不可能研製成功,更別說裝備軍隊。

從現實情況來看,印度戰爭對共和目的影響還沒散去,顧衛民不可能過分照顧國防。

印度戰爭對共和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是戰爭本身造成的影響,即因戰爭傷亡的軍人、損耗的裝備、消耗的物資、戰時體制對共和國的社會活動造成的影響等等。從社會角度看,這些影響都是暫時的,有的甚至是有益的。比如裝備損耗之後,能夠加快裝備的更新換代速度,讓共和國軍隊獲得更多的先進裝備。又比如消耗大量物資,等於借戰爭之手消耗社會上的多餘物資,從而促進是社會的生產活動,加快了經濟運轉速度。

二是後效影響。即控制佔領區、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毫無疑問,這一影響非常深遠,即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印度的戰後重建將持續舊年以上,就算在遭受戰火摧殘不太嚴重的南部地區,也需要2到3年才能恢復元氣。按照共和國做出的承諾,不但要幫助印度建立起完善的國家基礎設施。還要在此之前負責爲口億印度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生存保障。雖然不能因此說是共和國養活了口億印度人,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共和國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兌現承諾。按照官方公佈的數據:力碧年,共和國提供給印度的援助資金爲四缸億元,其中官方援助4犧億元,約佔當年中央財政支出的2彌。而當年中央財政開支中,超過4功億元的單項預算只有社會保障補貼與軍費;按照計利,四隻將援助印度必州乙元。佔中央財政預算的鰓,同樣僅次於社會保障補貼與軍費;按照共和國做出的承諾,到刃年之前,也就是印度完成第一階段重建工作之前。共和國將以每年遞增!夠到打手 助的速度爲印度提供資金援助。雖然絕大部分援助不是“無償。的,而是以貸款、貸款擔保、或者投資等方式提供的,但是對於本來就捉襟見肘的中央財政來說,每年在印度花幾千億,確實是筆不小的開支。

三是附帶影響。即所謂的“收穫”。衆所周知,王元慶不顧衆多反對意見,一意孤行的挑起印度戰爭,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印度解決共和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說簡單點,就是踩在印度的身體上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共和國不遺餘力的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就是要實現戰爭的最終目的。

戰爭還沒結束。影響就顯現了出來。

2西年底,也就是裴承毅揮師南下的時候,由中華紅個字會與中華慈善總會組織、上百家民間慈善組織機構參與的“拯救戰爭孤兒愛心行動”正式展開,爲了配合該行動,各級政府不但放寬了收養他國孤兒的標準,還給予收養戰爭孤兒的家庭適當的財政補助。短短數個月之內,全國各地的上萬個家庭收養了打手 的餘名戰爭孤兒,其中八成爲女孩。力彌年7月初,在藺彥博與李成文的倡導下,共和國企業家協會成立了“戰爭孤兒教育基金。”僅藺彥博就爲該基金捐款力億元。

收養戰爭孤兒只是其一,當然這也折射出了共和國的社會問題。淚書吧甩凹咖廠告少,更斬由,更多

按照政府的鼓勵政策,從刃石年開始,中央政府將爲養甘籲個及其以上子女的家庭提供不低於上一年平均工資打手 4倍不用補貼,養育子女越多,得到的補貼也就越多。毫無疑問,這是非常優厚的補貼政策。按照該政策,夫婦雙方中的一方可以在家養育孩子,只需要另外一方外出工作。如果養育了4個孩子,並且甘願承受較低的生活標準,夫婦雙方都可以在家裡照顧孩子。問題是,如此優厚的政策仍然沒有能夠收到明顯效果。或者說,在實現自我價值與撫養後代中,絕大部分年輕人選擇了前者。這種現象不難理解,當找工作不再困難、能夠通過自我奮鬥實現自我價值、知識改變命運、努力創造未來等等理想狀況出現在共和國的時候,共和國公民的社會價值觀肯定會發生轉變。統計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到歷年的時候,共和國夫婦的平均育齡已經由舊年前的飛歲提高到了巫歲。而且將在舊年後達到刃歲。夫婦生育孩子的時間越來越晚,意味着出生率越來越低。用某些人口學家的話來說,如果政府不能設法改變現狀,出臺更加有力的鼓勵政策,共和國的老齡化時期很有可能延長到拇年之後。

針對這個問題,共和國當局不得不想別出路。

也就是說。接受移民,成爲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主要手段之。

雖然在傳統觀念中,移民很難被接受,但是事實上,移民在共和國已經非常普遍。早在引世紀初,生活在共和國各個大城市的移民就多達數百萬,其中僅生活在廣州的非洲籍移民就超過了凹萬。到力年左右,因爲共和國與東南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東南亞國家移民,特別是越南、老撾、緬甸、束埔寨等國的移民佔到了多數。第四次印巴戰爭後,紀佑國提出了建立“中國一南亞共同體市場。小,引發了引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短短數年之內就有大約刃萬南亞人涌入共和國。半島戰爭前後,又出現了一波規模在勸萬左右的朝鮮移民潮。從口年開始,平均每年涌入共和國的移民均在勸萬以上,其中力刃年達到了物萬。按照共和國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截至刃否年口月3打手 說齊全

毫無疑問。在共和國,移民已不是少數。

說直接一點。如果將所有移民算成一個民族,那麼在共和國是僅次於漢族與壯族的第三大民族。

由移民引發的問題也不少,光是由思想觀念導致的婚姻問題就成了社會難題。

雖然收養他國孤兒需要由共和國承擔高額的教育與撫養費用,但是不會存在傳統思想與社會價值觀的問題,而且教育本身也是投資。事實上,共和國政府一直鼓勵希望養育孩子卻沒有能力生育孩子的夫婦收養他國孤兒,並且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比如在勾藥年通過的養育補貼條例中就明確規定,收養的孩子享受同樣的補貼標準。也就是說,即便從國外收養孩子,也能得到國家補貼。淚書吧甩凹 廠告少,夏斬由,夏多

印度戰爭。給共和國提供了一個機會。

按照國際婦女兒童援助組織做的評估,因爲印度戰爭傷亡慘重,以及印度夫婦的平均生育年齡偏低,生育率較高等等,所以印度大約存在烈口萬到4四萬名戰爭孤兒,以及“半孤線。指喪失了父親、母親不具備撫養能力。當然,這家隸屬於聯合國的國際機構沒有忘記在報告中提到,如果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援助與幫助,半數以上的戰爭孤兒與半孤兒將遇到生存問題,並且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國際社會的呼籲下,伸出援助之手的不僅是共和國。

到歷年底。包括法國、德國、英國、瑞典小荷蘭、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在內的刀多個發達國家的政府先後出臺了鼓勵到印度收養戰爭孤兒的政策,比如法國政府就承諾爲收養印度戰爭孤兒的家庭每年提供至少打手 力歐元的生活補助,並且給予收養孤兒全部公民待。

事實上,所有支持收養孤兒的國家,都存在人口老糕七問題。

別的不說。俄羅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就不比共和國樂觀。引世紀初,俄羅斯的人口總量接近打手 億,相當於每年減少上百萬人。母庸置疑,在刃多年內人口驟減糊,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災難。要知道,就算對共和國來說,歷年的人口也只比勁年的減少了硼。正是如此,在經濟發展向好之後。俄羅斯政府一面顧慮民衆生育,給予養育了孩子的夫婦很大的社會特權。用一些俄羅斯新聞媒體的話來說,在俄羅斯,孕婦享受總統級別的待遇;另外一方面,也在積極吸納移民,特別是前獨聯體國家的移民。

可以說。當時除了人口

且二增長。且膨脹速度比較合理的美國沒有鼓勵公民去印順聯鬱戰爭孤兒之外,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當然,共和國的行動規模最大。

到四隻初,超過力萬家庭在政府登記,表示願意收養印度的戰爭孤兒,其中四分之一的家庭已經收養了戰爭孤兒、或者簽署了收養協議,少數家庭甚至收養了2個以上的戰爭孤兒。比如一對來自陝西西安的夫婦就在加爾各答收養了四個女嬰。可以說,當時政府的工作效率已經趕不上公民的收養速度了。當然。相對於共和國的龐大人口基數,刃萬家庭最多隻總量的萬分之六。也就是每一萬對夫婦中,只有六對夫婦願意收養孤兒,絕大部分共和國公民對收養印度孤兒的事情並不熱心。更重要的是。在力萬個家庭中,不能生育的佔到了八成以上。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有生育能力。而且喜歡孩子的夫婦情願自己生育,也不願意領養孤兒。

由此可見,共和國公民的傳統思想仍然很嚴重,至少很多處於生養年齡的夫婦無法接受其他膚色的子女。

收養戰爭孤兒只是附帶影響的冰山一角。從某種意義上講,幫印度進行戰後重建也是附帶影響的一部分。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中央政府每年花幾千億幫印度修鐵路、建學校、蓋醫院簡直就是在浪費共和國納稅人的錢,但是精明的商人不會這麼想,更不會放過大好的賺錢機會。事實上,共和國政府投在印度的錢,沒有一分是白白花掉的。說簡單點。錢存在銀行裡。永遠都是錢。只有花出去,才能變成更多的錢。印度戰後重建需要修築幾個萬千米的公路、幾萬千米的鐵路、幾千所學校、幾千所醫院,還有各種各樣的基礎設施,這些多需要生產打手 都需要投入,而在印度當局與印度民營企業沒有辦法支撐起如此龐大的重建工程時,共和國商人的機會就來了。別的不說,僅在酚年,中國重工旗下的重型,程設備有限公司的銷售量就增長了互隅以上,其中近八成的業績是在印度取得的,而該公司當年新增了百刀個工作崗位,幼功餘名員工的收入增長了瑞。由此可見,共和國政府在印度的投入,已經通過建設工作返還到了共和國企業的手中,最終回到了共和國,刺激了共和國的國內銷燬。也就刺激了共和國的經濟。

如此淺顯的道理,別說經濟學家,老百姓都看得明白。淚書吧甩凹 廠告少,夏斬由,夏多

正是如此,當政府拿着納稅人的錢擊幫助印度搞戰後重建的時候,不但沒有多少人反對,反而得到了大部分民衆的支持。當然,不是重型工程設備有限公司的員工也會支持政府的行動。用一些網民的話來說,只有把印度搞好了,印度人的合抱裡有錢了,共和國生產的大量高端消費品,比如碰懸浮高速轎車纔有更加廣泛的銷路,共和國的企業才能拿到更多的訂單,共和國的勞動者才能得到更多的獎金,共和國的公民有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不管印度發展得怎麼樣,賣高科技產品的都是共和國的企業,而不是印度的企業。

由此可見,在印度戰爭產生的影響中,行帶影響的牽涉範圍最廣,也最爲久遠。

正是如此,顧衛民不可能放在賺錢的好事不做,在沒有多大產出的國防建設上投入太多的經費。

從第三次軍事改革對裝備發展的調整上就看愕出來,共和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已經到了階段性的頂點,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不會擴大國防採購規模,甚至會大幅度削減採購項目。當然,這並不表示會削減相關的基礎科研投入。事尖上。遭到削減的多半都是具體項目,真正重要的基礎科研沒有一個被削減,還有不少得到了加強。別的不說,傷年的科研經費就比年增加了4以上,而以往的年均增長率一直在礎左右,只有厲年不到慨。雖然共和國政府的解釋是“恢復性增長”彌補蜀年增長差額,但走了解實情的人都清楚,共和國肯定會加大科研投入。

如此一來,軍隊能夠用來購買裝備的費用更加少了。

幾天下來,裴承毅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與其他將領,特別是其他軍兵種的將領扯皮。

雖然不是制訂年度性的裝備採購計劃,但是參會的將領都知道,這次定下來的裝備採購安案將決定今後年、甚至舊年的採購計劃,誰都不想吃虧。問題是蛋糕就那備大,不管怎麼分都不可能做到皆大歡喜。

正是如此,裴承毅也沒怎麼聯繫袁晨皓。

事實上,袁晨皓沒有參加總參謀部的事情,就連南亞戰區的裝備編制會議也是由他的助手參加的。也就是說,幾天下來,裴承毅與袁晨皓幾乎沒有碰過面。

直到6月打手 日,裴承毅吃了午飯。準備參加下午的會議時,才見到了袁晨皓。

第1章 無核新時代第44章 善後第97章 一物降一物第9章 共和國模式第31章 主動出擊第63章 失控第15章 統一陰霾第74章 傳奇部隊第62章 絕對優勢第84章 王牌軍的實力第2章 赤子之心第86章 引子第26章 領袖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138章 最後的難題第44章 善後第150章 圍點打援第39章 提前參戰第30章 戰略要地第141章 佯攻第53章 不宣而戰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13章 頭緒第57章 挑戰書第37章 登陸第70章 窩裡鬥第34章 借刀殺人第79章 純步兵第66章 勢成騎虎第123章 覆滅第145章 智勇雙全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127章 討價還價第78章 聯合抗華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77章 遷都第60章 軍事變革第38章 自主決策第14章 兩手準備第2章 各盡其職第36章 將帥離心第29章 心態第32章 推心置腹第94章 喘口氣第89章 戰爭影響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23章 有毒的蛋糕第96章 風暴高潮第21章 戰爭到來第39章 善後工作第90章 未來第42章 未發生的叛亂第13章 第一單生意第21章 見招拆招第6章 第一顆火星第1章 強國夢第79章 利益同盟第51章 輪迴第35章 軍士長第79章 表演時間第53章 不宣而戰第51章 待價而沽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101章 雷厲風行第15章 羣策羣力第119章 二次革命第55章 大獲全勝第42章 冷戰陰影第25章 分寸與輕重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79章 兩個基本點第119章 黎明前的殺機第65章 隨機應變第2章 大換裝第34章 艇長的選擇第5章 權衡利弊第20章 唱高調第9章 針對性第19章 安全基石第68章 最重要的戰果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36章 風雲突變第85章 決戰跡象第41章 結構性調整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57章 強中自有強中手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13章 亮牌第54章 外交鬥爭第15章 表態第54章 反省第56章 連唬帶嚇第25章 意外失足第2章 野心家第90章 大方向第32章 臨時搭檔第31章 暗算第121章 見風使舵
第1章 無核新時代第44章 善後第97章 一物降一物第9章 共和國模式第31章 主動出擊第63章 失控第15章 統一陰霾第74章 傳奇部隊第62章 絕對優勢第84章 王牌軍的實力第2章 赤子之心第86章 引子第26章 領袖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64章 戰略反擊的疑慮第138章 最後的難題第44章 善後第150章 圍點打援第39章 提前參戰第30章 戰略要地第141章 佯攻第53章 不宣而戰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13章 頭緒第57章 挑戰書第37章 登陸第70章 窩裡鬥第34章 借刀殺人第79章 純步兵第66章 勢成騎虎第123章 覆滅第145章 智勇雙全第63章 總理的決斷第127章 討價還價第78章 聯合抗華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77章 遷都第60章 軍事變革第38章 自主決策第14章 兩手準備第2章 各盡其職第36章 將帥離心第29章 心態第32章 推心置腹第94章 喘口氣第89章 戰爭影響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23章 有毒的蛋糕第96章 風暴高潮第21章 戰爭到來第39章 善後工作第90章 未來第42章 未發生的叛亂第13章 第一單生意第21章 見招拆招第6章 第一顆火星第1章 強國夢第79章 利益同盟第51章 輪迴第35章 軍士長第79章 表演時間第53章 不宣而戰第51章 待價而沽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101章 雷厲風行第15章 羣策羣力第119章 二次革命第55章 大獲全勝第42章 冷戰陰影第25章 分寸與輕重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79章 兩個基本點第119章 黎明前的殺機第65章 隨機應變第2章 大換裝第34章 艇長的選擇第5章 權衡利弊第20章 唱高調第9章 針對性第19章 安全基石第68章 最重要的戰果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36章 風雲突變第85章 決戰跡象第41章 結構性調整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57章 強中自有強中手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13章 亮牌第54章 外交鬥爭第15章 表態第54章 反省第56章 連唬帶嚇第25章 意外失足第2章 野心家第90章 大方向第32章 臨時搭檔第31章 暗算第121章 見風使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