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終至漢陽

說來,涼州之名屢有更迭,其古稱有雍州、蓋臧、姑臧、休屠,自大漢將涼州納入版圖以來,先設雍州、後改涼州,而涼州又有“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國家蕃衛”等諸多稱呼。

其實,前漢立國時,涼州尚不在大漢手中,當時太祖高皇帝劉邦稱帝,建立大漢,劉邦原想定都洛陽,後遷長安。但由於北方匈奴過於強大,劉邦忍辱負重實施大臣婁敬的和親策略,以求休養生息,積蓄實力,等待機會,一雪前恥。

後來呂后、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親,並奉送大批財物,在這之中,涼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至前元六年時,當時匈奴的草原梟雄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後又派老上單于殺其王據此地,隨佔領河西。之後,匈奴休屠王被派遣至此築姑臧城、休屠城,並在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而姑臧、休屠二字來源於姑臧山。

當然,草原胡人的猖獗也長久不了,到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即位,靠着自劉邦以來,特別是“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朝人終於向着曾經給予他們恥辱的匈奴人,發出了他們復仇的怒吼。

元朔三年時,漢武帝劉徹便向匈奴重要的河西之地,下達了漢朝打敗匈奴,極爲重要的詔書。當時,劉徹下旨改雍州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意思是其地處西方,時常寒涼,涼州因此而得名。

從此,古雍州正式改名涼州,成爲漢代的十三州之一,其轄地中,有着漢匈之間極爲重要的河西諸地。

而到了前漢元狩二年,自從漢武帝劉徹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徵,大破匈奴休屠王城,在休屠城中奪走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並且使整個武威郡徹底納入大漢版圖,增設武威郡,涼州自此便開始成爲大漢不可分割的一地,下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張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十郡。

也正是徹底掌控涼州,開始不斷斬斷匈奴人通往西域的重要道路,沒有西域各國的給養,匈奴至此開始了它衰敗的道路。

到了元封五年,漢武帝劉徹又下令在天下十三州各置一刺史,涼州刺史部正式建立,治所在武威郡姑臧縣,而姑臧也正是因此有了“雍涼之都”的稱呼。作爲當時大漢刺史中,最重要的幾個刺史之一,涼州刺史權利很大,而後來兩漢時,衆多用兵西北甚至更遠的地方戰事,涼州都是作爲其中不可缺少的一處,在兩漢的歷史上發光。

更始三年,自光武帝劉秀復國後,定都雒陽,重新設立雍州,治所姑臧,但是不久取消,後又設涼州牧,治所武威姑臧,後遷天水冀縣。

只是,本朝初期延續了前漢的行政建制,而涼州豪強自開國出便已崛起,加之涼州地處西北,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涼州精騎便橫行天下,一直便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的傳言,也正是因此,所有又有“雄兵出涼州”之說。

現在,地處漢羌邊界的涼州,又再次因爲一場羌人和漢人的參與,捲起了大漢的西北烽火。

大軍進入漢陽郡內,一路之上,氣氛愈發緊張,久經沙場的伏泉在這裡,聞到了一股名爲戰爭的氣息。

沿路的客商漸漸稀少,還與不少百姓,慌張往三輔方向前進,看到伏泉麾下的漢軍時,還與其他地方不同,竟然隱隱對他們有一種名爲戒備的眼神。

對於這些漢家百姓的目光,伏泉細細想來也明白了,他們怕的不是漢軍,而是那些從賊的漢人軍隊,不說主動反叛的枹罕、河關羣盜,就連那些被涼州叛軍攻克城池,不願受死投降的漢人官吏兵將,都不得不讓這些百姓戒備,因爲他們不知道對方到底還是不是漢軍。

不久,大軍終是到了漢陽郡治所冀縣,而冀縣,同樣也是如今涼州刺史部所在,至於漢陽郡之名,卻是在本朝永平十七年時,改天水郡名,變成漢陽郡來的。

冀縣,乃是先秦時候,周莊王九年所建,至今已有近千年,高大的城池遠遠看去,便有一股歷史滄桑的氣息涌來。當然,現在的冀縣城池,明顯是經過歷代漢人百姓加固重建而來,否則,僅僅憑着先秦時候的技術,恐怕這身爲涼州刺史部和漢陽郡治所的冀縣,早就不知被多少異族和叛軍攻破多少次了。

到了冀縣城外,漢陽郡郡守範津,率領州郡一衆大小官吏,親迎伏泉。當然,迎接伏泉的人裡,可沒有涼州刺史了,因爲自從左昌被朝廷治罪後,朝廷就還未選好新任的涼州刺史,本來按照慣例應該是治罪左昌後就該選好新的人選的,只是,因爲伏泉殺了左昌後一番事情,最終還是把這事情給拖延了。

“見過伏平西!”

範津十分有禮的和伏泉行禮道,他是南陽人,字文淵,看着年近六旬。渾身上下,瀰漫這一副溫文爾雅的儒者氣息,但說話之間並不古板,看着應該是個好相處的人物。

“涼州之事,多勞範漢陽費心矣!”

伏泉笑着回道,這老者對他這麼有禮,他當然也得給些面子,而且來時路上,伏泉也聽說範津治理漢陽很好,甚得郡內百姓之心,想到自己要征討涼州叛軍,那麼這範津的幫助是毋庸置疑必須要爭取的,現在建立好的關係,明顯非常需要。

“分內之事,自當如此。”

隨後,和範津打好招呼後,伏泉便又和其他漢軍官吏兵將互相認識,畢竟是涼州刺史部治所所在,這裡面大部分人都是涼州各地名士。當然,這些人裡,也有一些伏泉的熟人,比如現在擔任漢陽郡都尉,掌握漢陽郡一郡兵權的馬騰。

前漢時,一郡之地,太守爲郡之長官,而於太守外,漢朝還承秦制置尉,到了漢景帝時改尉爲都尉。前漢都尉專管本郡軍事戍防,其治所別立,置官屬,在郡中與太守並重,有時可代行太守職務,所以郡都尉也可以說是郡守副貳,其主要職責側重在軍事方面,協助太守,但由於邊郡的軍事防務太重,往往需要把邊郡劃分成若干個防區,因而僅靠郡都尉一人是不行的,所以許多邊郡都在不同的防區設置部都尉,有些類似於近世的軍分區司令。

不過,本朝自從光武中興以來,裁減兵員,罷免天下郡國兵,並且在內地郡國取消都試,省略都尉,其職由太守兼,唯有因爲邊郡戰事不斷,有的地方僅僅憑着太守一人,很難治理和作戰,因此本朝只在邊郡繼續保持都尉及屬國都尉,或出現極端情況時,臨時設立,事情解決的話,便就罷棉。

當然,雖然如此,但本朝的郡都尉卻和前漢不同,本朝的郡都尉其實在某些方面並於太守他們有自己分縣,掌治縣內百姓民衆,他們所掌管的地方,甚至可以直接說大會大郡之內的“小郡”,權利也是不小。

馬騰身爲漢陽郡都尉,現在身處涼州叛軍侵略的前線位置,他所掌管的權限,自然也是不小。郡守範津明顯知道自己武事不行,所以對於馬騰,在軍事上完全放開手腳,將漢陽郡以西,毗鄰金城郡的平襄、獂道等數縣兵事,全部交給馬騰,甚至還主動下放了當地的一些民政大權,只希望馬騰能夠抵擋得住涼州叛軍的攻勢。

期間,所見涼州名士太多,伏泉都有耳聞,但總體興趣不大,涼州多出武將,文士對比關東,還是差了些,唯有一人,卻是引起了伏泉注意,那人叫蓋勳。

初聽到此人名字,伏泉便知道是誰,因爲這不是後來東漢歷史上,少數幾個劉宏十分信任的大臣嗎?那個讓劉宏詔令何進和蹇碩這兩個當時朝堂重臣,爲其送行的蓋勳嗎?

想到了後來劉宏對蓋勳的獨特信任,伏泉自然對這個漢陽郡長史十分友好,態度上比之其他涼州名士,都是親近了不少,令得蓋勳驚訝的同時,也讓其他涼州士人感覺不對。

蓋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今年四十餘歲,一撇短鬚看着精明無比,整個人身上透着一股正直之氣,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一看就像是個忠臣、直臣的樣子,怪不得後來劉宏對他那麼禮遇,這氣度讓人看了就知道他的性格。

而蓋勳身上的這股儒氣,自然是他自小習讀儒經所有,他家是敦煌大族,世居廣至縣,祖輩高官迭出,其曾祖蓋進曾爲漢陽郡太守,秩兩千石,其祖父蓋彪官至東漢大司農,位列九卿,秩中二千石,其父蓋思齊,曾任安定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到了蓋勳,年輕時便被舉爲孝廉,如今漢陽郡長史,前途也是不可限量。

當然,蓋勳的忠和直其實也是早有緣由的,這一點,後來伏泉在漢陽郡問詢,便知道這位漢陽郡長史這些年在任上的確是一個正直忠心之人。

當時武威郡太守仗着在朝廷中有權貴撐腰,而在當地胡作非爲,涼州從事蘇正和準備彈劾此人,而涼州刺史樑鵠害怕得罪權貴,便想將蘇正和治罪殺害,就此事向蓋勳諮詢。蓋勳與蘇正和有仇,有人就勸蓋勳可以趁機報仇,蓋勳說道:“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這話意思是說樑鵠因爲公事殺害良臣,是不忠;乘人之危,是不仁,對他不好,引起了樑鵠的注意。

後來蓋勳又勸說樑鵠:“夫紲食鷹鳶欲其鷙,鷙而亨之,將何用哉?”

此話意思爲餵養鷹鳶,就是爲了捕獵,因爲捕獵而殺害鷹鳶,那以後用什麼捕獵?

而蓋勳用這話,自然是告訴樑鵠,他是要捕獵的人,蘇正卻是鷹鳶,現在樑鵠殺了蘇正,以後旁人見了,誰還幫他做事?最終,樑鵠聽從他的意見,不再治罪蘇正。

蘇正和得知蓋勳爲其解圍,大喜,特意拜訪蓋勳,表示感謝。而蓋勳確實是閉門不見,派人傳話說:“吾爲樑使君謀,不爲蘇正和也。”

意思很明顯,蓋勳只是爲主而已,並非爲蘇正這個仇人,因此他恨蘇正如初,爲公事而棄私事,足可見其忠心正直,而且蓋勳的人品,也是郡內讚歎的。

前番太平道起事時,曾任武威郡太守的黃儁被徵召,但黃儁失期未至州府報道,樑鵠準備上書彈劾他,將其治罪,蓋勳爲其說話,樑鵠才作罷。黃儁攜帶二十斤黃金送給蓋勳表示感謝,蓋勳說:“吾以子罪在八議,故爲子言。吾豈賣評哉!”

對他而言,一切爲了公,對方的罪責不至於重懲,蓋勳自然幫他說話,而蓋勳不爲私利,名聲漸好。

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在涼州叛亂時,被伏泉斬首的左昌,當時尚在任上,他趁着徵兵時截取軍中飽私囊,蓋勳知道堅持勸阻,左昌不高興,於是派蓋勳率軍駐守漢陽郡阿陽縣,正面對叛軍鋒芒。

左昌原以爲蓋勳必定敗仗,即便不戰死,待其返回後也可以用軍法處死,不料,蓋勳多次作戰併成功守住阿陽縣。叛軍見阿陽縣無法攻破,便轉向攻打金城郡,斬殺金城郡太守陳懿,脅迫邊章、韓遂入夥,共推舉邊章爲首領。而在此期間,蓋勳請求左昌派兵救援金城郡,左昌不肯。

後來,邊章率軍包圍涼州漢陽郡冀縣,左昌無計脫身,驚恐失措,只能派人向蓋勳求援。而漢陽郡從事辛曾、孔常疑慮而不敢聽從,蓋勳卻並未因左昌前事而悔恨,反而怒罵辛曾、孔常道:“昔莊賈后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於古之監軍哉!”

當年,莊賈失期,司馬穰苴就將其斬首,蓋勳以此比擬,是說一旦朝廷知道,他們延誤救援,這後果是離死不遠,辛曾、孔常因爲害怕蓋勳威脅,這才同意出兵。

蓋勳率援軍抵達冀縣,斥責邊章等人背叛朝廷。邊章、韓遂都說:“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

意思是左昌當初要是早聽您的話,派兵來救援金城郡,或許我們還能改過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於是,邊章哭泣而去,解除對冀縣城包圍。

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手尾誰先從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將是寶貝第六百三十三章 晉陽第六十章 揭過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一百一十一章 攻柳城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勢又失控第五十四章 段熲何意第四百二十八章 皇帝得白鹿第三十六章 臣不討賊非臣 子不復仇非子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事去矣何有援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二百五十章 楊季休強問得選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二百六十二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弩在手何懼之第二百二十九章 反其道而爲之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三百五十八章 今夜何處不失眠第六百四十五章 劉備求職第二百八十二章 他日必生亂事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沒門兒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一百零二章 武聖歸心第二百三十八章 蠻度康負荊請罪第四百六十三章 馬踏彈汗山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十三章 獎賞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三百七十一章 城破餘亦亡矣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五百二十八章 自此屯田人衆矣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六百五十四章 擒僞君入雒陽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將是寶貝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八章 獻策防治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五百一十六章 土地女人孩子缺一不可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第一百五十四章 西邸與祀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六百三十四章 張燕將至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四百四十章 張奐終應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六百六十七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十三章 獎賞第一百四十九章 願得一心人第六百零三章 孫堅將計欲襲賊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俘不詳第三十三章 殺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西邸求官謀得權第三百一十一章 暴漢所欲何爲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四百一十章 黨人何謀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宏與劉徹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兩百零一章 直搗閬中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一百六十章 雙管齊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
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四百九十一章 暗中手尾誰先從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三百七十六章 孤必奏請封侯第四百五十五章 五馬分屍以祭旗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將是寶貝第六百三十三章 晉陽第六十章 揭過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一百一十一章 攻柳城第六百二十九章 局勢又失控第五十四章 段熲何意第四百二十八章 皇帝得白鹿第三十六章 臣不討賊非臣 子不復仇非子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事去矣何有援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二百五十章 楊季休強問得選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二百六十二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弩在手何懼之第二百二十九章 反其道而爲之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子安知壯士志哉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三百五十八章 今夜何處不失眠第六百四十五章 劉備求職第二百八十二章 他日必生亂事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沒門兒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六百八十一章 化肥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二百五十六章 宜速不宜遲第一百零二章 武聖歸心第二百三十八章 蠻度康負荊請罪第四百六十三章 馬踏彈汗山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十三章 獎賞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三百七十一章 城破餘亦亡矣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五百二十八章 自此屯田人衆矣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六百五十四章 擒僞君入雒陽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將是寶貝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八章 獻策防治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幹摸黑的袁紹第五百一十六章 土地女人孩子缺一不可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第一百五十四章 西邸與祀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六百三十四章 張燕將至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四百四十章 張奐終應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八十一章 請兵擊鮮卑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六百六十七章 蔡家有女初長成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十三章 獎賞第一百四十九章 願得一心人第六百零三章 孫堅將計欲襲賊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俘不詳第三十三章 殺人第一百五十八章 西邸求官謀得權第三百一十一章 暴漢所欲何爲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四百一十章 黨人何謀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宏與劉徹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兩百零一章 直搗閬中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一百六十章 雙管齊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