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荀攸之言

王允沒想到士孫瑞也開了口,怒道:“何謂重情義?豈能與國賊講情義!張遼此賊,素來膽大妄爲,初爲河東太守,便擅殺縣令,幾番違命,毆打上司,襲擊重臣,目無尊卑,恣意妄爲,更娶貴人,有違倫常,實禍亂之主也。又曾助卓爲虐,屢敗關東,戕害義士,阻攔勤王,而今復念逆賊董卓,救其眷屬與黨羽,怙惡不悛,實屬不赦之徒!”

士孫瑞皺了皺眉,沒有說話,如今他的話在王允面前根本無用。說來謀劃董卓之事,除了王允,還有自己和楊瓚、黃琬等人,尤其是自己站在前面,但誅殺董卓之後,王允與呂布獨佔殺董之功,對他們的謀劃一字未提,士孫瑞性格低調,倒不喜歡爭功,但明顯感到了王允對關中人的排斥,而且如今很多人都暗中對王允的偏頗和剛愎自用不滿,尤其是關中之人。

王允自然不知道底下人對他的離心,他面色凜然有威,厲聲道:“吾今有一令,董賊麾舊部,涼州、幷州之將皆可赦,獨不赦張遼!”

他看向呂布:“呂奉先,速速領兵擒之!”

“司徒!”呂布不滿的道:“文遠畢竟是我幷州之人,汝赦涼州而殺幷州,此舉不妥。”

“汝敢幹預朝事,抗命不成!”王允看到呂布幾番反駁他的命令,更是大怒:“汝不願捉張遼也罷,吾派李肅前往。”

呂布面色難看,哼了一聲,拂袖而去。

王允氣得渾身發抖,指着呂布背影:“真是不通大義!”

……

長安城一處宅院之中,張遼看着對面的荀攸,道:“以公達之見,如今我該留在長安,還是離開長安,先安定河東與幷州?”

他與董卓決裂後,將杜畿等人都送到了河東,荀攸卻留了下來。

荀攸行事嚴謹,品性也完全可靠,眼光更是敏銳,觀察深入而精準,故而張遼對自己的志向和謀劃並未隱瞞他,此時他心中對兩條路還有些猶豫不決,便向荀攸請教。

如果換做荀彧,他不用請教也知道,荀彧必然是建議他留在長安扶助天子,這是理想觀念所決定的,而荀攸不同,他性格曠達、孤僻,嚴謹之下又有勇猛激進之心,他謀誅董卓之時便曾提過挾天子以令諸侯,行齊桓、晉文霸王之舉,足見他對漢室的態度與荀彧還是有差別的,並不是那種愚忠。

這一點,張遼在幾次與荀攸的交談之中便敏銳的察覺到了,所以他纔會問荀攸這個問題。

果然,荀攸看了一眼張遼,沉吟片刻,道:“王子師有治國之才,卻非定亂之人,雖能誅董卓,卻不能撫關涼,是以不久之後,長安必生大亂,攸以爲,將軍還是先退出長安的好。”

“王允必然會敗嗎?若是處置好了涼州人又如何?”張遼看着荀攸,想知道他的見解。要知道從後世人來看,王允中興漢室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荀攸搖頭道:“王允只憑名望統攝朝政,又隱爲袁氏門生之首,豈能安撫關涼?”

荀攸這句看似模糊而武斷的話,卻霎時間令張遼恍然開悟,尤其是那句袁氏門生之首,讓他一下子明白了。

前世看三國,張遼只覺得王允剛愎自用導致大敗,但如今經荀攸一點撥,他才明白,王允之敗,幾乎是必然的,這其實是觀念和體制的侷限性。想王允也曾爲豫州刺史,身先士卒,平定平黃巾,而後隱忍誅殺董卓,真可謂文韜武略兼備,卻最終敗於長安。

觀王允變化,誅殺董卓之前,何其明智,誅殺董卓之後,卻何其昏庸。經荀攸一點撥,張遼才明白,王允並不昏庸,也沒有被驕傲掩蓋理智,剛愎自用只是他失敗的一個小原因,其根本原因還是敗在他所維護的理想和羣體上。

當今天下的士人已經分作三類,一類是無力應對,消極避世,專心研究學術,如鄭玄、管寧等大儒。一類如袁紹、袁術、張邈之輩,通過武力割據,另起山頭,打破固有束縛,但他們走的還是不遠,沒有尋到出路,看似另立山頭,卻仍是在走老路。另一類則如王允這般,堅持以德治國,以德教化,重文輕武,他對兵權的掌控緊緊是通過呂布,自己絲毫不沾,足見其文治理念,只是這種理念在盛世可以,在亂世卻是無力。

沒有了武力,加上理念決定,王允維護朝廷,便不是像董卓那般以武力震懾一切,他靠的是名望。

什麼是名望,就是爲人稱道,令人信服和跟隨。

但名望這東西,也是一把雙刃劍,從好的方面來講可以聚人,而從劣的方面來講,就是必須站隊,即成爲一方利益集團的代表,大家纔會維護你,看重你的名望,否則利益衝突,立場相對,大家憑什麼維護你?

而大漢朝廷立國百年,早已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團,從大的方面論就是關東集團和關涼集團,百年來關東集團完全佔據上風。

王允憑名望攝政,不憑武力震懾朝臣,他就必須選擇成爲一方利益的代表,否則首鼠兩端,誰都不會支持他,他選擇的是荀攸所說的袁氏門生故吏一方,更廣一點,就是關東士人集團。

他親關東而斥關涼,一心想着回都雒陽,拒絕任用皇甫嵩等關涼勢力,掌權之後所任命的重臣也大多都是關東之人,使關涼士人對他失望離心。

作爲一個掌權者,尤其是亂世之中的接棒者,王允該做的第一件事是掌控兵權,第二件事就是平衡關東與關涼勢力。但王允第一件事做的不徹底,第二件事更是失去公心。

搞不好平衡就是大問題,更大的問題是朝廷立在關中,更接近關涼,他此舉完全是捨近求遠,而且由於路途閉塞,他更不知道關東諸侯早已野心勃勃,各自爭雄,根本無心迎接天子,所以他永遠等不來關東,等來的只是涼州人的叛亂。

所以他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無關歷史上賈詡鼓動涼州人進攻長安,事實上只要王允處理不好涼州人,無論賈詡是否鼓動,涼州人的叛亂是遲早的,除了關東的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還有涼州的馬騰韓遂在西側虎視眈眈。

不過即便王允反過來選擇關涼而棄關東,同樣會有大問題,一是王允能否平定羌亂?二是選擇關涼,則朝廷將永遠失去關東,除非王允能以武力平定,這一點卻是與他理念違背的,他更沒有這個魄力。三是選擇關涼,朝廷之中會有大半關東朝臣對王允離心,政令能否暢通?他是否會衆叛親離?四是選擇關涼,董卓的舊部是否就此歸心,不再叛亂?

正是這一系列的問題,讓王允不得不選擇關東,從兩條必敗之路上選擇一條稍微好一些的。

後世很多人認爲王允有中興朝廷的機會,但實際上這個看似很大的機會卻是遙不可及,失敗幾乎是必然的,無論王允作出何種選擇,他都無力拯救朝廷,王允是有大才之人,錯不在他,而在他所維護的朝廷實則已無可拯救。

除非他像董卓那般,完全掌控兵權,立足關中,潛心發展,而後以軍事橫掃關東。

但這卻是王允永遠也幹不出來的,因爲在朝廷動用軍事,會招罵名,如董卓,如曹操,似王允這般重名之人,走不出這一步,沒有這種魄力,也沒有根基。

而張遼自己如今如果留在長安,先進入朝廷,則一是影響力不夠,二是時機也不對,只要有王允這般名望頗高的人在,自己必然會受到各方利益的諸多掣肘,最終也會像王允一樣失敗。

索性倒不如讓天子和朝臣先在涼州人的肆虐下承受一番摧殘,將兩個集團的利益糾葛和朝臣的小心思打消殆盡,而自己則暗中發展,實力和根基足夠強大之後,而後在關鍵時刻以救天子之名出現,那時候朝廷更需要自己,挾天子的弊端會大大削弱,自己便足以掌控朝廷,佔據主動性。

拋棄一時仁慈,而謀劃長遠之計,這纔是他所該爲的。

絕不能陷入朝廷的勢力爭鬥之中,除非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凌駕兩大勢力之上,震懾他們,纔是最好的機會。

“多謝公達。”張遼起身朝荀攸躬身一禮,很多事情雖然是他想到的,但他知道,這也正是荀攸那句話要告訴他的。

荀攸性格謹慎,而且與自己關係還不到位,不像郭嘉那般直爽而言,只能自己心領神會了。

荀攸一直觀察着張遼的神情,看到自己只一句話,張遼便已完全理解,不由暗自點頭,頗有知己之感,又道:“涼州人作亂,將軍可從河東出兵,佔據左馮翊,制衡涼州人,更收攏受難百姓。”

張遼聞言,不由大喜,抱拳道:“多謝公達,張遼受教。”

荀攸這句話同樣另有深意,涼州人作亂之時,正是他趁火打劫之時,一方面可以奪取左馮翊,這一點他早有考慮,而且也是郭嘉提過的,但另一方面,自己還可以趁機營救和收攏百姓,獲得民心,增強實力。在這個時代,地盤反而是其次,人口才是根本。

張遼看着荀攸,肅聲道:“荀氏滿門皆在河東,我已邀請荀棐兄去河東,緝兒也已隨行,公達便與我一道如何,更要請公達助我,撫卹百姓,平定亂世。”

荀攸沉吟片刻,躬身抱拳:“主公。”

張遼聞言,不由大喜,一把拉住荀攸的胳膊,哈哈大笑:“公達,日後我們便要同舟共濟了。”

荀攸看到張遼欣喜的樣子,也露出微笑,他應允張遼,並不是一時衝動,事實上在牢獄之中,二人早已進行過深談,他對張遼的手段、志向、胸襟和遠見都極爲佩服,頗有知己之感,仁而不迂,智而不奸,也符合他心中的主公要求,而且張遼如今的勢力已然不小,早已是一方諸侯了。

何況張遼對他的兒子有救命大恩,而他的兒子荀緝更是對張遼敬服的不行,更是拜了張遼爲師,荀氏滿門、郭嘉等好友也在張遼治下,跟隨張遼也是他最好的選擇了。

張遼正自歡喜,這時史阿卻匆匆進來,道:“主公,王允下了命令,董卓舊部皆可赦,獨不赦主公,更命李肅帶兵追殺主公。”

張遼臉一下子黑了起來,這王允還真是不給人留活路,從某一方面講,還不如當初的董卓有人情味,虧得還是老鄉,雖然忠心爲國,但每天就自恃那點狹隘的大義,戕害忠良,實在可恨!

孃的,乃公怕你不成!

“主公,當速速離開長安。”荀攸已爲張遼麾下,自然一心爲他着想。

張遼點了點頭,轉頭吩咐史阿:“命暗影傳出消息,他王允還欠我個女兒做妾,哼,當初親口許諾,後來卻裝作沒事一般,真當我好欺不成!”

史阿嘴角抽搐了下,他可是知道,張遼早已將王允的女兒貂蟬搶走了,如今又堂而皇之的討要,到底是誰無恥,誰好欺……

張遼卻不管這些,又吩咐道:“命皇甫酈行動,帶着緹騎和持戟出城!”

他在長安先後擔任執金吾和司隸校尉,擔任司隸校尉的時間更長一些,但反倒是執金吾麾下的緹騎和持戟對他更有歸附感。

一則他親自操練緹騎和持戟,並帶着他們走出了低潮,二則他曾在董卓面前迴護緹騎和持戟,三則他總不忘給緹騎和持戟分些糧米之類的,四則有皇甫酈暗中說服。所以緹騎和持戟對他很是尊崇。

反倒是那些司隸,雖然張遼掌管的時間更長,但張遼曾幾度收拾司隸,而司隸本也是有權有勢的跋扈羣體,更是魚龍混雜,張遼對他們的嚴厲約束,或許還會引起他們不滿。

所以張遼只策反了緹騎和持戟,對司隸只帶走了一些可用之人,而司隸的素質比之緹騎和持戟也差的太多,不值得他冒太大風險。

何況他策反緹騎和持戟還好說,若是連司隸也策反了,恐怕王允真會徹底爆發,跟他死扛。

第二百六十章 戰孫堅第一百八十章 大舅子來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再詐第三百三十四章 平難中郎將第十四章 被算計了第九十八章 天子劍第五百五十二章 出手第四百八十四章 飛燕北來第四百八十一章 平二郡第二百八十六章 得償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策第二百零二章 俘虜與兵符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六百八十二章 衝陣第七百三十八章 荊州亂第二百三十六章 劉備、孫堅第二百三十六章 劉備、孫堅第四百四十六章 兵臨馬邑第二百四十四章 激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關平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三百三十六章 突變第二百三十章 突如其來的驚喜第一百四十六章 惡人第三百零三章 陰謀在繼續第六百三十六章 兩面受阻第三百二十一章 天馬行空第四百八十四章 飛燕北來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教導和佈局第一百零七章 急援詐取第六百一十三章 定音第二十三章 秋風掃落葉第五百三十章 對戰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虎虎交鋒虎者勝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河套大漠第五百三十二章 亂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被算計第四百一十九章 長安亂(十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得償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一百二十九章 洞房(二)第三百四十八章 各有謀劃第一百八十五章 搏虎!第四百四十八章 激戰第四百四十章 匈奴、鮮卑第六百三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六百三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一百五十二章 強行招攬第二百八十四章 奪馬第三百四十三章 五內俱焚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第六百七十八章 中伏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退第五百四十三章 犒勞第一百七十四章 陡轉第二百四十九章 還要送兵馬第一章 西園之夜第六百六十八章 曹操的強勢第二章 左慈第四百九十九章 奪取長廣第六百八十九章 城破第六百一十二章 朝堂第四百二十一章 長安亂(十四)第七十二章 初平元年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操的狡詐第三百八十七章 伏法第三百三十五章 招攬田豐第二百九十三章 使君上任(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南庭第二百二十三章 錯過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三百二十九章 借糧第五百二十五章 出手第六百九十二章 守候與殺機第二百四十二章 胡騎下潁川(二)第五百五十章 兗州之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洞房(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棒殺第一百三十九章 相府司馬第五十四章 赴任第五百二十三章 援救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六百九十一章 古怪的劫匪第四百三十六章 回家第一百八十九章 成皋,虎牢!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卻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三百六十章 再抱一個?第六百九十二章 守候與殺機第一百零八章 登場第一百七十七章 挖皇陵的呂布第六百一十章 短歌行第九十四章 執紀!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
第二百六十章 戰孫堅第一百八十章 大舅子來了!第二百八十二章 再詐第三百三十四章 平難中郎將第十四章 被算計了第九十八章 天子劍第五百五十二章 出手第四百八十四章 飛燕北來第四百八十一章 平二郡第二百八十六章 得償第二百六十三章 孫策第二百零二章 俘虜與兵符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六百八十二章 衝陣第七百三十八章 荊州亂第二百三十六章 劉備、孫堅第二百三十六章 劉備、孫堅第四百四十六章 兵臨馬邑第二百四十四章 激戰第三百一十三章 關平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三百三十六章 突變第二百三十章 突如其來的驚喜第一百四十六章 惡人第三百零三章 陰謀在繼續第六百三十六章 兩面受阻第三百二十一章 天馬行空第四百八十四章 飛燕北來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教導和佈局第一百零七章 急援詐取第六百一十三章 定音第二十三章 秋風掃落葉第五百三十章 對戰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第一百五十九章 虎虎交鋒虎者勝第七十九章 閃電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河套大漠第五百三十二章 亂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又被算計第四百一十九章 長安亂(十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得償第四百二十二章 長安亂(十五)第一百一十三章 控制第一百二十九章 洞房(二)第三百四十八章 各有謀劃第一百八十五章 搏虎!第四百四十八章 激戰第四百四十章 匈奴、鮮卑第六百三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六百三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三百三十八章 追趕第一百五十二章 強行招攬第二百八十四章 奪馬第三百四十三章 五內俱焚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第六百七十八章 中伏第二百五十四章 急退第五百四十三章 犒勞第一百七十四章 陡轉第二百四十九章 還要送兵馬第一章 西園之夜第六百六十八章 曹操的強勢第二章 左慈第四百九十九章 奪取長廣第六百八十九章 城破第六百一十二章 朝堂第四百二十一章 長安亂(十四)第七十二章 初平元年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操的狡詐第三百八十七章 伏法第三百三十五章 招攬田豐第二百九十三章 使君上任(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南庭第二百二十三章 錯過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三百二十九章 借糧第五百二十五章 出手第六百九十二章 守候與殺機第二百四十二章 胡騎下潁川(二)第五百五十章 兗州之亂第一百二十八章 洞房(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棒殺第一百三十九章 相府司馬第五十四章 赴任第五百二十三章 援救第一百三十八章 陳言第六百九十一章 古怪的劫匪第四百三十六章 回家第一百八十九章 成皋,虎牢!第一百六十九章 退卻第四百零一章 郿塢救人第三百六十章 再抱一個?第六百九十二章 守候與殺機第一百零八章 登場第一百七十七章 挖皇陵的呂布第六百一十章 短歌行第九十四章 執紀!第二百零九章 酸棗大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