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還要送兵馬

唳!

嵩嶽高崖之上,幾隻雄鷹盤旋着,更西面,一羣大雁向南飛。

正是九月,秋高氣爽,軒轅關內,山嶺猶顯蔥鬱,唯有西南處的山嶺間夾着一片柿子林,紅紅的秋葉染紅了一大片山坡。

“九月,對於我們漢人來說,是收穫的季節,但對於遊牧民族而言,卻是狩獵的季節,如今風雨欲來,一場大戰即將在雒陽爆發,卻不知誰勝誰負。”

張遼看着那一片柿子林,略微有些失神,看身邊二人沒有說話,便指着那片柿子林又道:“老虎,公道,雒陽百姓被遷走,卻可惜了許多良田,你們看那片柿子林,離軒轅關有十多裡吧,明日帶些士兵去採摘些,就當作奔襲訓練,還能改善伙食。”

“是!”張遼身邊的趙武抱拳領命。

看到這個作戰勇猛的大漢行事總是那麼嚴謹,張遼不禁搖了搖頭,又看向另一旁的一個布衣青年:“公道,阿衡隨奉孝去了河東,他臨走時推薦你來保護我,想必你武藝不錯,有時間切磋一番。”

那布衣青年有些緊張的點了點頭。

張遼見狀呵呵笑道:“公道,不用緊張,阿衡那傢伙可是常常把我嗆得無言以對的。”

那青年忙道:“史軍侯對校尉很忠心呢。”

張遼看他小心維護史阿的樣子,忍不住哈哈大笑,本來低迷的情緒不由又好起來。

今日上午,他剛送了郭嘉回來,陪同郭嘉一道去河東的還有典韋、史阿,五百猛虎士和一百擊剎士。

當然,他們的名義是赴小平津探看張遼家屬,待到了小平津後,典韋和史阿會帶少數人護送郭嘉從東垣一帶悄然進入河東,其他猛虎士和擊殺士則是分批潛入,而後他們在河東會面,見機行事。

前幾日剛送走了宋超、蔣奇、薛明,今日又送走了郭嘉、典韋和史阿,高順又留在了潁川,張遼感到自己身邊陡然空了起來。

不過史阿在離開前,又給他推薦了一個護衛,姓祝名平字公道,聽史阿說他爲人忠義,武藝又高,不過性子比之史阿顯得拘謹。

張遼寬解了祝公道一句,腦海裡又想到了眼下的形勢,前兩日傳來消息,關東諸侯已經在酸棗、原武、陽武一帶聚攏了十萬大軍,且仍在增加,聲勢浩大,戰雲密佈。

而駐守成皋的胡軫,在看到麾下大將華雄僅率三騎狼狽逃回後,勃然大怒,卻也不敢再出兵潁川。

與此同時,董卓麾下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率三萬步騎離開河東南下,前日已經抵達雒陽,正在休整。河東郡只留下了中郎將牛輔及一萬士兵。

李傕、郭汜與張濟,連同前不久剛提拔的樊稠,任職校尉,皆是董卓麾下二級將領,僅次於牛輔、董越一級,與眼下的張遼相當,但他們在董卓心中的地位卻要高得。

如果說胡軫、楊定、段煨等將領是因爲家世與地位的關係獲得高位,那李傕郭汜等將領則完全是跟從董卓一步步崛起的最嫡系人馬,他們率領的也是董卓最精銳的涼州鐵騎,以飛熊爲旗,號稱飛熊軍,精銳更是在胡軫的兵馬之上。

尤其是李傕郭汜,這兩個後世鼎鼎有名的禍亂朝綱者,張遼已經打探過他們的情況,李傕是北地郡泥陽人,善於用兵,作戰勇猛,性格詭譎,有辯才,自稱是“飛將軍”李廣之十世孫,是董卓最爲信重的一員將領,不過此人與牛輔一樣,都偏好鬼神巫道之術。

至於郭汜,則是涼州張掖人,本是馬匪出身,作戰勇猛,性情粗野殘暴,是董卓手中最鋒利的一柄尖刀。

而張濟是武威人,與師父賈詡,還有牛輔是老鄉,而且張濟與師父有些交情,聽說他對師父很是尊敬。

這些精銳將與關東諸侯展開一場大戰,而自己最好能避開風暴中心,也期望關東諸侯不要大敗,戰鬥結束的越早,於自己越不利。而且關東諸侯如果不能重創李傕郭汜這支主力精銳,那未來對關東也是一場災難,李傕郭汜大勝後必然會下南陽、潁川劫掠。

張遼正思索着,突然聽到身後一陣馬蹄聲,他不由回頭看去,一下失聲驚呼:“奉孝!怎的……又回來了?”

匆匆趕來的正是剛剛被張遼送走的郭嘉,還有典韋和史阿護衛着。

“主公。”郭嘉氣喘吁吁,神情卻依舊灑然,笑道:“嘉在途中遇到一人,說是主公舊識,乃劉表劉景升,朝廷任命荊州刺史,要南下荊州赴任,不多時便會經過這裡,嘉有一言,主公當助之。”

“劉中侯?”張遼一怔,隨即回過神來,劉表要去赴任荊州刺史了?

又想到郭嘉的話,不由奇道:“爲何助之?”

郭嘉笑道:“劉景升乃漢室宗親,名列八俊,知名當世,他赴荊州上任,若無意外,必得荊州士人支持,掌控荊州之地,荊州乃戰略要地,劉景升雖有恩威手段,卻無四方之志,其年事已高,且嘉觀其子劉琦,慈孝有加而魄力膽識不足,他日難保荊州,主公此時若助之,日後或可謀荊州之地。”

郭嘉出計總是這麼天馬行空,張遼不由眼睛一亮:“如何助之?”

歷史上,三國鼎立,在於荊州,三國格局打破,也在於荊州,荊州是中原南下、吳蜀北上統一天下的要衝,若有機會提早謀劃這塊地方,何樂而不爲。

郭嘉道:“劉景升本爲北軍中候,禁軍重職,董卓免去其職,轉任荊州刺史,一則免去禁軍後顧之憂,二則有借刀殺人之意。今荊州路途險阻,宗賊橫行其中,又有袁公路覬覦窺測,而董卓卻不予劉景升一兵一卒而令其赴任,豈非任其送死?主公若能與其兵馬,護送赴任,以爲根基,便如同雪中送炭,救其性命,他焉能不感恩於內?”

張遼失聲道:“又要送兵馬?”

郭嘉搖頭笑道:“非是送兵馬,而是賺兵馬,如今劉景升孤立無助,主公送其兵馬,必然引爲臂助,主公可派親信之人帶數百人隨劉景升在荊州建立基業,他日這數百人未嘗不能變成數千數萬人。不過派何人前去,卻需主公思量了。”

“劉景升不多時便到,嘉這便辭別主公,趕赴河東也。”

郭嘉說罷哈哈一笑,抱拳一禮,瀟灑的撥馬而回。

張遼只能苦笑,朝典韋和史阿吩咐一聲,令他們急忙趕去,保護好郭嘉。

第三百五十二章 責難第四百三十六章 回家第五百零三章 分合亂世第七十五章 拔除變數第二百零四章 謀劃,亂營,入城第六百四十八章 長秋第六百七十三章 路途艱難第六百一十九章 不入流第四百二十九章 暗助劉璋第三百九十七章 董卓伏誅(一)第四百六十五章 第三次召集令第十二章 初見董卓第五百四十六章 曹操出兵第七百二十章 涼州謠第六百二十六章 臣請罪第六百二十四章 堂皇第二百二十八章 郭跑跑第五百一十九章 琅琊第二百七十八章 撥馬便跑第一百六十八章 濟難第三百三十二章 反對第五百三十二章 亂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三百二十章 謀奪上黨第一百二十三章 騎兵訓練第五十六 懷疑與不信第一百二十九章 洞房(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七百二十四章 重建絲路第四百二十一章 長安亂(十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喝下去第一百零三章 戰前部署第五百零七章 喝!第三百三十六章 突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騎兵訓練第四百五十七章 貴人庭會第五百九十七章 出招第一百一十六章 奪功第一百九十三章 坑鮑信第六百三十四章 狠辣之計第三百五十四章 執金吾第四百九十章 背後的力量第八十七章 王方的報復!第六十七章 推手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在青州第四百二十四章 搶馬第五十八章 王方第七百一十四章 張遼論袁紹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三十八章 怨恨第六百七十一章 急報第一百九十九章 酸棗第五百二十一章 求援第五百九十四章 商議第三百零四章 玉璽第三百零八章 上計與賦稅第二百九十五章 使君上任(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慘象第四百一十八章 長安亂(十一)第六百八十八章 城門樓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得手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五百六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四百一十二章 長安亂(五)第三百五十五章 就職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六百章 南下雒陽第六百七十章 高幹吐血第五百五十三章 曹操反擊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幷州之事第三百九十八章 董卓伏誅(二)第三百八十章 徵辟與查察第三百八十二章 關東風雲第三百三十九章 魄力第三百七十五 王允父子第二百六十章 戰孫堅第二百一十九章 唐母第三百九十九章 董卓伏誅(三)第三百五十二章 責難第一百四十章 司馬朗第四百三十五章 用人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見郭嘉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顯手段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幷州之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病來如山倒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連第七百一十二章 爭執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方郡吏第九十七章 中興第一百三十二章 接納第六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九十四章 執紀!第二百八十三章 兩箭第二百零五章 逼迫第六百六十八章 曹操的強勢第二百五十章 劉表下荊州第六百八十四章 舒縣傳來的消息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方郡吏第一百七十一章 雨住第二百章 關東諸侯
第三百五十二章 責難第四百三十六章 回家第五百零三章 分合亂世第七十五章 拔除變數第二百零四章 謀劃,亂營,入城第六百四十八章 長秋第六百七十三章 路途艱難第六百一十九章 不入流第四百二十九章 暗助劉璋第三百九十七章 董卓伏誅(一)第四百六十五章 第三次召集令第十二章 初見董卓第五百四十六章 曹操出兵第七百二十章 涼州謠第六百二十六章 臣請罪第六百二十四章 堂皇第二百二十八章 郭跑跑第五百一十九章 琅琊第二百七十八章 撥馬便跑第一百六十八章 濟難第三百三十二章 反對第五百三十二章 亂軍第一百三十五章 遷都之始第三百二十章 謀奪上黨第一百二十三章 騎兵訓練第五十六 懷疑與不信第一百二十九章 洞房(二)第三百七十九章 司隸校尉第七百二十四章 重建絲路第四百二十一章 長安亂(十四)第一百五十六章 喝下去第一百零三章 戰前部署第五百零七章 喝!第三百三十六章 突變第一百二十三章 騎兵訓練第四百五十七章 貴人庭會第五百九十七章 出招第一百一十六章 奪功第一百九十三章 坑鮑信第六百三十四章 狠辣之計第三百五十四章 執金吾第四百九十章 背後的力量第八十七章 王方的報復!第六十七章 推手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在青州第四百二十四章 搶馬第五十八章 王方第七百一十四章 張遼論袁紹第二百三十二章 效命第三十八章 怨恨第六百七十一章 急報第一百九十九章 酸棗第五百二十一章 求援第五百九十四章 商議第三百零四章 玉璽第三百零八章 上計與賦稅第二百九十五章 使君上任(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慘象第四百一十八章 長安亂(十一)第六百八十八章 城門樓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得手第四百一十五章 長安亂(八)第五百六十六章 再入長安第四百一十二章 長安亂(五)第三百五十五章 就職第六百四十五章 李儒第六百章 南下雒陽第六百七十章 高幹吐血第五百五十三章 曹操反擊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幷州之事第三百九十八章 董卓伏誅(二)第三百八十章 徵辟與查察第三百八十二章 關東風雲第三百三十九章 魄力第三百七十五 王允父子第二百六十章 戰孫堅第二百一十九章 唐母第三百九十九章 董卓伏誅(三)第三百五十二章 責難第一百四十章 司馬朗第四百三十五章 用人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見郭嘉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顯手段第四百五十二章 定幷州之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病來如山倒第一百六十一章 干連第七百一十二章 爭執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方郡吏第九十七章 中興第一百三十二章 接納第六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九十四章 執紀!第二百八十三章 兩箭第二百零五章 逼迫第六百六十八章 曹操的強勢第二百五十章 劉表下荊州第六百八十四章 舒縣傳來的消息第二百八十九章 地方郡吏第一百七十一章 雨住第二百章 關東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