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

在潘美大軍克取韶州,於平粵戰事上取得重大突破時,江淮戰場的形勢,同樣進入了新的階段,各路漢軍長飆,進展順利。

曹彬那邊,在取得湖口水戰的勝利後,經過短暫的休整,留一部就地駐守,控制水道後,便率領水陸大軍南下,先破敵水寨,控制鄱陽湖進出口,而後繼續沿贛江南進,兵臨洪州。

經過湖口一戰,洪州的南軍實力大損,面對曹劉六萬大軍之來襲,更顯孤危。若不是老將盧絳還有一定的威望,領着人安排防禦,或許王師一至即潰了。

即便如此,等曹劉兵至時,南昌城也是人心惶惶,朝不保夕。事實上,在敵軍這種泰山壓卵的兵勢壓迫下,想要靠一個年過七旬的老將,承擔起守城護民的重擔,也太過爲難他了。盧絳能夠以此高齡領軍守城,已經是一個傳奇了,豈能奢望其做到更多。

還是如鄂州時的做法,曹彬與劉光義,分率水陸軍,掃平南昌城外各堡壘、據點、營寨,然後兵圍南昌,斷絕一切水陸交通及內外聯繫。

南昌城內的情況,早有人通報曹彬,做攻城準備的同時,曹彬親自寫劉一封勸降信派人送給盧絳。從李璟時起,就屢有遷都洪州的想法,雖然最終沒能成行,但對城池的修繕、各類設施的加固投入了諸多人物力,兵力駐守也一直充裕,因此城池堅實,防禦力驚人,如果能軍民齊心,善加利用,不付出些代價是難以強行破之的。

然而,難就難在一個軍民齊心,人都是有危機意識的,軍民對局勢也有他們最樸素的認知,哪怕消息情報不足,也知道形勢不妙。頑抗,需要做出犧牲,付出性命,甚至牽連家人,危及全城士民。

降,卻又不是那麼好說出口的,尤其對於盧絳這樣的老將而言。有一說一,不管國家如何衰落,李氏三代,對於他們這些功勳元老,還是很厚待的。

因此,面對曹彬的勸降,盧絳置若罔聞,既沒答應,卻也沒拒絕。

在南昌的攻防戰開啓之前,長江下游的戰局也進入了新形勢,張永德領軍渡江,代表着的是江南長江防線的崩潰,而那只是個開始。

在漢軍於當塗發起渡江戰役的同時,常州那邊,也進行了一場血戰。在幾度遲疑之下,不願坐以待斃的林仁肇決定冒險,選擇了搏命一擊,親率五千精銳,潛行向東,至常州,配合守城的鄭彥華對郭廷渭大軍發起突擊。

對於林仁肇有意東進襲擊的消息,郭廷渭此前收到過情報,李谷也以發文提醒,因此,漢越聯軍是有所防備的。然而,事情往往如此,盡知底細的情況下,反而容易大意疏忽。

因爲林仁肇動兵突然,發兵迅速,用的又是他麾下最訓練有素的士卒,當他領軍潛伏至晉陵,發起襲擊時,還真起到了突襲效果。

再加上,漢師平南,其勢滔天,各路戰場,都是一帆風順,漢軍將士,難免生出驕心,有所鬆懈,這種精神狀態,是難以完全避免的。

因此,在林仁肇的突襲之下,常州的漢軍還真有些措手不及。也就是郭廷渭治兵嚴謹,漢軍將士的基本素質在那裡,受襲之時,自發地組織抵抗,再有郭廷渭親自,穩定軍心,組織抵抗。

但是,吳越軍隊可就沒那麼好運了,作爲僕從軍,跟着漢軍作戰,士氣與戰鬥意志都別高看他們,將校之中有親近朝廷,討好賣乖的,但基層的士卒,大多是應付了事。

而林仁肇選擇突襲的主要目標,也正是吳越軍隊,於是,吳越軍率先潰敗了,既是聯軍,當然也影響到了漢軍。常州的守將鄭彥華,提前收到了消息,在運河岸邊戰起之後,也果斷領軍出擊,配合林仁肇,夾擊漢越聯軍。

林仁肇的出擊,盡顯其膽魄與武略,並且也成功擊破了吳越軍,但是,漢軍在郭廷渭的指揮下,抗下來了。雙方在運河岸邊鏖戰了兩個多時辰,最終還是硬實力佔優的漢軍取得了勝利。

尤其,在郭廷渭下令一支水軍,棄舟登陸,反襲南軍背後,一舉破之。常州之戰,乃是朝廷平南以來,真正的一場血戰,也是南軍面對漢軍所發起的最有力的抗擊。

只是從結果而言,並沒有取得取得預期的效果,林仁肇先勝後敗,最終只與鄭彥華率領不足一萬的殘兵脫離戰鬥。不僅如此,還把晉陵城給丟了,常州因此陷落。

林、鄭二人,不得不退往潤州,這不是林、鄭的無能,只是形勢如此,強弱差距難以彌補,導致其功敗垂成。即便如此,林仁肇的突襲,還是給漢越聯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吳越軍死傷超過三千,當然,這也給郭廷渭消化控制吳越軍隊提供了更有利的機會。

而隨着常州的失守,也代表着長江防線,走向徹底崩潰,哪怕沒有當塗戰役,其勢也難挽回。當塗大敗,常州失守的消息,先後傳至金陵,使得李煜君臣徹底亂了方寸,前者局勢還算穩定,這陡然間的滑落,完全讓他們意想不到。

不過這一回,算是金陵朝廷反應最快的一次,當即決定,放棄潤州,將那裡剩下的幾萬軍隊,全部調回金陵。不是他們關心潤州的危險局面,壯士斷腕,果斷收縮,而是張永德的沿江東進,讓他們覺得首先要保證金陵的安全,也是起初他們做的最後的打算。只是沒想到,這最後的一步來得這麼快。

漢軍這邊,在常州之戰後,郭廷渭有些惱怒,稍作整頓,即率水陸軍西進,直指潤州,想要挽回一些顏面。與此同時,北岸的江淮主力,也趁勢動兵,大舉動作,準備配合郭廷渭軍的行動。

在這生死攸關的局面下,金陵的撤軍命令來了。自古以來,撤軍都是個高難度的活計,尤其是危機四伏,軍心動盪,稍不注意,撤退就會演變成潰退。

哪怕林仁肇動作夠快,也有所準備,也沒能倖免,畢竟,南軍不是指揮統一,訓練有素的精銳之師,各行其是,急於後撤,在郭廷渭領軍的追擊下,還是以一場潰敗收尾。

漢軍沿路追擊五十里,最後在鄭彥華主動領軍斷後,方纔止住,而鄭彥華受傷被俘,成功逃回金陵的潤州守軍,只有兩萬出頭,且基本成爲一干散兵遊勇。

同時,在瓜洲——揚子城駐屯了近一個月的江淮大軍,也成功南渡,登上京口。作爲平南主帥的李谷,在坐鎮揚州整整四年後,終於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守軍撤退之前,曾有將校建議,把糧草、布匹等物資全部焚燬,不過被林仁肇拒絕了,結果潤州所屯,全部留給了漢軍。雖然沒有說爲什麼,但是這樣的舉動,也能窺見林仁肇的某些想法。

西有張永德,東有郭廷渭以及江淮主力大軍,金陵的局勢,徹底陷入危亡局面。加上從潤州撤回的軍隊,滿打滿算,金陵朝廷組織起了六萬守軍,六萬士氣低落、人心動盪的烏合之衆。

在這種局面下,李煜又辦了件親痛仇快的蠢事,在幾名言官的建議下,他把林仁肇抓起來下獄了,理由是擅自出兵兵敗,致使常州失陷,危及金陵。此事背後,乃是鍾謨在發力。

本就是危亡局面,還自棄長城,雖然林仁肇這座長城,也是難以抵禦漢軍兵鋒,挽救狂瀾。林仁肇下獄,還需選出一個能夠領兵的人,然而,找不到什麼人,陳喬主戰,但他根本沒有領兵的能力。

於是,在金陵朝廷挑選着統兵禦敵的主帥之時,漢軍兵臨城下了,西面張永德領軍迫秦淮河,東面李谷親帥大軍駐鐘山,幾路漢軍合水陸大軍十二萬,圍困金陵。

江南戰事,直接進入最後的階段,自漢軍奉詔發兵,前後歷時還未滿一月。

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82章 四件大事第85章 異心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32章 郭氏之慮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57章 提親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46章 郭榮奏事第33章 西巡結束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84章 示警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33章 面聖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284章 虛了第351章 林邑國第15章 襄陽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67章 宿州一線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690章 拼圖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380章 投漢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218章 進兵第2053章 終章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18章 查抄第150章 聽政第413章 分食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3章 不宜擴大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65章 選擇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344章 打個賭第389章 分封與否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63章 索然無味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133章 面聖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1681章 陸海之爭
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12章 幸災樂禍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82章 四件大事第85章 異心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32章 郭氏之慮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57章 提親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46章 郭榮奏事第33章 西巡結束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84章 示警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33章 面聖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284章 虛了第351章 林邑國第15章 襄陽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67章 宿州一線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690章 拼圖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380章 投漢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218章 進兵第2053章 終章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18章 查抄第150章 聽政第413章 分食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3章 不宜擴大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65章 選擇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344章 打個賭第389章 分封與否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63章 索然無味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133章 面聖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1681章 陸海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