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瓊林苑的花軒內,清脆的背誦聲響起,稚嫩而又充滿希望,劉承祐靠在一張躺椅上,悠閒地翹着二郎腿,飲着花釀,吃着瓜果,一副怡然自得的派頭。

站在廳中背誦的,乃是皇七子劉暉,周淑妃所出。一般而言,天家的子孫,長相都是不錯的,或許年紀大了之後會有長殘的風險,但小的時候,基本都是粉雕玉琢,面目可愛的。

劉暉顯然也完美地繼承了父母的基因,雖然很可能來自母親那邊的要多些,因爲當年也自詡翩翩少年郎的劉皇帝,如今也不再對自己的樣貌感到自信了,哪怕臣僚后妃們,仍舊誇他俊偉雄奇。

當然,年方八歲的劉暉是沒有這個問題的,天賦這個東西,是從小體現的,明顯繼承了其母周氏的才氣,再加上一直受到的薰陶,劉暉已然展現出超出其他兄弟們的非凡靈氣。

對於詩詞文章,有着出衆的親和力,從到文華殿進學後開始,大學士張昭就對這個天賦出衆的皇子大加讚賞,說此子將來必成大器。

大臣誇自己的兒子,真情還是假意,劉承祐還是能分辨出來的,張昭顯然是發乎於真心,真的喜歡這個學生。

對此,劉皇帝就像絕大部分的父親一樣,十分喜悅。前不久,巡視三館,就曾對那些飽學鴻儒們以一種自豪的語氣說,朕自負雄才,能夠平定天下,但一直短於文才,面對詩詞文章就頭疼,幸好我家還有一個七郎......

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皇七子劉暉的靈氣也就傳開了。

劉皇帝駕幸瓊林苑避暑,除了后妃們隨行之外,對於還在進學的皇子們而言,也是放暑假的好機會。

今日,也是劉承祐突得閒情,把劉暉喚來,要考校他的學業。聽說他正在讀《世說新語》,便讓他講來聽聽,然後便挑了幾則覺得有趣的故事講給劉承祐聽。

當聽到“陳太丘與友期”的時候,劉皇帝立時就有種“這篇課文我也學過”的認同感。等他背完,劉承祐把劉暉叫至膝前,捏了捏他的小臉,笑着道:“陳元方七歲便有其異,聰穎機智,能識信義,不過我看我兒,也不差他!”

面對劉承祐的誇獎,劉暉卻搖了搖頭,說道:“陳元方是青史留名的道德君子,學識品行,都是值得敬佩的,兒豈能與之相比?”

聽其言,劉承祐更樂了,說道:“小小年紀,也知謙遜,同樣難得啊!”

“你讀書刻苦用功,我該給你獎賞,說吧,想要什麼?”劉皇帝心情不錯,對劉暉眨眨眼。

不過有些出乎他意料的,劉暉搖了搖頭,清亮的雙眼望着劉承祐,認真地說道:“孃親告訴我,讀書是爲了明智識禮,修行操守,倘若受了爹爹賞賜,不就成了爲賞賜而讀書了嗎?”

聽他這麼說,劉皇帝自是龍顏大悅,用力地揉了揉他的腦袋,而後笑問:“朕可難得主動與人賞賜,你自己拒絕了,可不要後悔哦!”

再度搖頭,劉暉肯定地回答道:“不後悔!”

“哈哈!”劉皇帝很是開懷,看着這個已經透着書卷氣的兒子,想了想,道:“書讀得好,該表揚,但武藝也不能放下,不只要腦子靈活,還要四肢勤快!”

“是!”雖然答應着,但劉暉的小臉變得苦巴巴的。上天給了他文學上的天賦,卻也讓他有些厭武。

“既然到瓊林苑了,就好好放鬆一下,和兄弟姐妹們去嬉戲吧!”劉皇帝慈愛地道。

“謝爹爹!”聞言,劉暉雀躍道,然後行了個禮,緩緩退下,然後轉身撒腿而去。原本是同幾個兄弟姐妹一起在金明池上划船,然後被皇帝老子叫來背書,心裡可還是有些急的。

“官家,七皇子真是鍾靈毓秀啊!”見劉皇帝注意着劉暉身影的目光,喦脫在旁陪着笑,恭維道。

聞言,劉皇帝臉上的笑意逐漸的消散,沉吟了一會兒,方纔嘆道:“日後當個太平王公,也就足夠了......”

“喦脫!”突然,劉承祐喚了句。

突兀的聲音倒驚了喦脫一下,自附沒有說錯話啊,腰彎得很低,應道:“官家有何吩咐?”

“靜海軍獻上的貢品中,不是有一對白壁嗎?”

“正是!”

“你去傳諭,賜給淑妃!”劉皇帝手指一擡。

“是!”

此前,在與羣臣談及四夷問題時,很多人都再感慨,大漢已有萬邦來朝之盛。當時劉承祐就回了一句,諸國使者常見,爲何安南使者少來?

顯然,對於大唐故土,劉皇帝從來是念念不忘的。然後,到開寶二年,佔據安南的吳氏,遣使入朝了,不過進獻方物卻顯小氣,最珍貴的,也就是一對玉璧。

不是安南對大漢朝廷不夠恭敬,只是,如今的安南並不平靜,吳氏的統治也日漸不穩,叛亂頻發。

安南的動亂,前前後後已經持續了二十年了,從其政權建立者吳權死後就開始了,當時外戚楊三哥篡權,王室內部矛盾尖銳,使得吳朝中央威信大跌,從而引得各地的封建主們,據郡邑自守,吳氏不能制之,也就是所謂的“十二使君之亂”。雖然在劉皇帝看來,只是羣泥鰍在泥潭裡打架,但人家玩得挺歡。

如今當政的,乃是吳權的次子吳昌文,此人算是給吳朝續了一波命,不只從楊三哥手中奪回了政權,在他的統治下,吳氏有那麼一段迴光返照的時期。

不過,既然是迴光返照,終究是積重難返,面對各地不服的封建主,屢次用兵,對於叛亂,也是採取武力打擊,長年黷於武功,也沒有給吳朝帶來根本的改變,反而把國家越打越亂,而割據的現實並沒有得到改變。

尤其是大黃華閭洞的丁部領,日漸坐大,吳昌文根本拿其沒有辦法。而隨着年紀越長,精力越發不濟,內部問題又太嚴重,吳昌文又哪裡靜得下心,騰得出手,來顧及大漢的感受?

此番入貢,還是聽說了一個傳聞,平粵的漢軍統帥潘美,正在厲兵秣馬,準備發兵平定安南。這可嚇壞了吳昌文,臣下說這是他們禮節不夠,這才匆匆忙忙,第二次遣使入朝。

別看安南吳朝是通過與當初的南漢一戰獨立出去的,但對於吳朝而言,那仍是一個龐然大物。然而這個他們稱藩的國家,卻被大漢輕易滅了,強弱鮮明,豈能不畏。

而潘美呢,也確實有征伐之心,此前就給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說安南是國家舊地,南粵無能,致彼脫離,今當取之。

只是劉皇帝當時一門心思撲在河西事務上,給潘美回了一封信,讓他按捺不動,待時機成熟,再行動兵。

當然,對潘美來講,區區吳朝,哪裡需要考慮什麼時機問題,在他看來,隨時隨刻都是良機......

但是對於皇帝的意志,還是不敢違背的,於是,潘美又開始做起了當初在湖南的事情,派人刺探、瞭解安南的情況,構想着進兵方略與路線。

有一點不得不提,雖然吳氏在安南稱王稱霸,但在大漢的官方文件中,始終稱其爲靜海軍,抑或安南,可見劉皇帝對於那片土地的態度。

第118章 查抄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14章 腹黑之謀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19章 幸西京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58章 善後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04章 在真定第61章 北使南歸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75章 在滑州第337章 特權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59章 亂情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413章 分食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00章 禦敵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15章 冬月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1803章 運動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196章 楊邠案(4)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117章 潑冷水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94章 善後第201章 捐資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5章 春闈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18章 棉第17章 附議第137章 整編事第51章 以鎰稱銖
第118章 查抄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14章 腹黑之謀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19章 幸西京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58章 善後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04章 在真定第61章 北使南歸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75章 在滑州第337章 特權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59章 亂情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413章 分食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00章 禦敵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115章 冬月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1803章 運動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196章 楊邠案(4)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117章 潑冷水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94章 善後第201章 捐資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5章 春闈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18章 棉第17章 附議第137章 整編事第51章 以鎰稱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