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之刃
華夏二年十月中旬的時候,趙雲、孫堅和高順接到調函,此時北方已經開始偏冷,三人認爲再晚出兵則天將大寒,屆時根本不可能奪下雁門關,而東胡騎兵極其有可能退出幷州,故三人決定根據統帥府調令略作調整,趙雲領騎兵先到雁門關下,和皇甫驪合兵一處強攻雁門關,孫堅領兵在後,帶孫堅趕到雁門關後,趙雲再領騎兵退回,待明年三月開春和高順一道領兵征伐漠北草原。
趙雲領着徵北軍四營和禁軍玉翼營總計五萬騎兵,高順領陷陣營,六萬人經昌黎郡沿長城向幷州的雁門關而去,彌加亦領部族三萬控鉉輕騎隨同而往。
一個月後,與皇甫驪降服河套地區羌胡、南匈奴和東胡數十個小部落集聚在一起的新遊牧部落會合。
十餘年來,皇甫驪在董卓入主洛陽後,便帶着萬餘八園舊部遠上漠北,和當年劉協、丁原在幷州降服的幾個南匈奴小部落融合一處,慢慢移動黃河上游的九原一帶,經過十餘年的發展,陸續吸納南匈奴各小部落、羌胡和河西鮮卑,形成一個以皇甫驪爲南驪王的新遊牧部落。
在安定涼州之後,南驪部落在馬騰和荀攸的暗中扶持下,開始霸佔了武威、銀川、高闕、西安陽、九原、盛樂、定襄(今武威到呼和浩特的黃河上游草原),根據劉協的意思,吸納漢、匈奴、羌、胡四族小部落遊民,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南驪部落,由於糧食都由荀攸等人支持,而且佔據着黃河上游水草豐盛之地,現在擁有人口過百萬,還在不斷吸納南匈奴殘部。
他們每年通過涼州,向大漢提供優良戰馬萬餘,獲取糧食軍備,在整個河套地區根本無人可敵,當年馬騰越過黃河直接向不肯屈服劉協的南匈奴出兵,正是和南驪合兵一處,一路上的補給也是由南驪提供。
劉協早在洛陽之時,就已經盯住河套之地,當時還算強大的南匈奴是不可能一次摧垮的,於是他暗中叮囑皇甫驪,萬一洛陽被他人掌控,皇上沒有實權的情況下,立刻帶着西園八軍的精銳前往河套,和當時降服的小部落會合,組成一個遊牧軍,逐步發展擴張,慢慢吞噬河套地區,同時在遊牧的過程中,將整個漠北地區的地形和水草季節生長情況全部記載清楚,尋找機會傳到荊州。
劉協奪下涼州之後,尤其得到天水之後,立刻暗中命荀攸輸送大量軍資糧草給皇甫驪,讓其迅速壯大部落,並親自幫皇甫驪制定了《南驪策》,根據皇甫驪送來的河套地區和漠北資料,將南驪族分成八部,留部分人口在銀川、盛樂等地建立城池,但只留少部分人在當地留守,大部分部族仍然保持遊牧,只是在遊牧到銀川諸地時迴歸城市。
銀川、盛樂兩城更逐步走向貿易爲主,廢除農耕,種植灌木,推廣草地,由天水郡依靠黃河運送糧草扶持。
劉協則每年從襄陽軍院、襄陽學府、襄陽工院抽調人才,在南驪部族中成立南驪縣學,教習南驪學漢字,說漢語廢除當地部族通用的突厥語系,採納漢制、漢禮。
這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除了南漢少數人知道外,大部分根本不清楚在河套地區新興的南匈奴餘部和南方政權之間的關係,皇甫驪也易名爲呼延驪,劉備幾次都派人前往招安,都被他拒絕,而歸順劉備的部族少則半年,多則三年,立刻被南驪部族吞併,劉備幾次想出兵除掉藏身自己背後這根棘刺,卻被中原大戰所困,無法調兵,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南驪部落莫名其妙的擴張。
即使給劉備兩個腦袋,他也無法想到,現在威震河套的呼延驪就是當年和曹操、袁紹同任西園八校尉的皇甫驪,劉備直到最後時刻都一直沒有查清楚南驪部落爲什麼能夠在短短十年中迅速成長,甚至將整個南匈奴和雄踞長城外多年的北羌、河西鮮卑兩個大部族都吞併了。
如果他還能見到皇甫驪,一定會問爲什麼,皇甫驪則會簡單回答他兩個字:糧草。對於當時匈奴瓦解後,餘散各地的小部落而言,誰有糧草、草地,就會歸順誰。
皇甫驪這些年和劉協的聯繫一直通過楊修的軍機處秘密進行,在得到密令後,他明白這個秘密終於要公佈於天下了——南驪族就是南漢的遊牧大軍,爲劉協培養戰馬和控鉉騎兵的基地,也是劉協最隱蔽的一把尖銳匕首,如果此刻諸葛亮還沒有發動政變,這把匕首也會迅速結果劉備的政治生命。
劉協太清楚了,新野兩縣之地能夠培養多少優秀的騎兵,只有讓這些少年前往河套,在草原上馳俜才能成長爲真正的騎兵。
趙雲、高順和皇甫驪也是多年未見,三人忍不住大醉一場,酒醉之後,皇甫驪拉着他們,指着蔓延十里地的牧營,道:“驪,十年之力,今日終於讓諸位看到了成效,兩位兄弟覺得驪這十年可算白費!”
站在這草原上,感受這一番奇異而壯麗的景色,趙雲感嘆道:“皇甫兄之功,決計不在元直平定三州之功下!聖上日後安定整個漠北就要依靠皇甫兄了!”
皇甫驪哈哈大笑,指着茫茫星空道:“驪領着他們走遍漠北各地,定居河套,十年辛苦啊,何其苦啊,但驪絕不叫苦,聖上少年之時,便和我說過,十年苦寒冷風洗,他日揮師定漠北,有聖上雄心如此,我等武將之福爾!”
他蹲在地上,泣道:“驪,決不稱苦!”
趙雲、高順非常能體會他的心情,這漠北的苦,尋常漢人哪裡能夠承受,何況皇甫驪更領着萬餘人穿越各地冷寒之地,從月牙湖(貝爾加湖)到沙漠,他一一記載各地的天氣和地理資料,能支撐下來確實不容易。
兩人也蹲下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最苦的時候都熬過去,現在就是揮師之時,皇甫兄應該高興纔是!”
皇甫驪擡頭,笑道:“該是讓我發威的時候了,今天我就先拿那些東胡開刀,讓他們知道當年和袁紹、曹操之流齊名的皇甫驪,十年苦聚的力量。”
趙雲笑道:“皇甫兄這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
皇甫驪道:“聖上雖然只讓我守長城,但有文臺守雁門關,何人能過,我準備領着部落和趙雲一起打到東鮮卑的老家,這些年河西鮮卑都被我打的差不多,百萬人口中有三成是河西鮮卑人。把那部分鮮卑人也劃歸南驪人,分成八部來治理,不過他們人口接近五百萬,在烏侯秦水和作樂水一帶至少集中三百萬人,一旦全部劃入南驪,南驪至少劃成幾十部來治理。”
高順笑道:“讓皇甫家管轄漠北,聖上這步棋可真是絕妙啊!”
三人相視一眼,彼此大笑,舉杯共飲盡。
徵北軍和高順的陷陣營在南驪部族略作休整後,正式開始進攻留守長城的鮮卑人,趙雲的旗號一出現,守在外長城的三千鮮卑人就立刻歸降。
上谷、白登、代郡、馬邑、桑乾五地的守軍都是望風而降,數萬鮮卑精兵就這樣輕鬆折下,劃歸南驪部族。
高順驚道:“子龍之名,在鮮卑人心中,恐怕抵得上三十萬精兵!”
皇甫驪嘆道:“子龍確實非凡將啊,我還記得當年子龍和呂布的一戰啊,可謂之平生罕見。”
趙雲淡淡一笑,道:“不過是依仗聖上之威名爾!”
皇甫驪若有所悟得點點頭,復不再言,三人領軍向雁門關而去。
柯孟雖然也畏懼於趙雲威名,但把守着雁門關,心中還是不怎麼害怕,指揮焦觸的降兵準備防守事宜。
三人所領軍士中,只有高順的六千陷陣營屬於步軍,高順便要求他領陷陣營攻雁門關,皇甫驪笑道:“驪早知遲早要領兵攻長城,也曾調教部族訓練步戰,雖然高將軍的軍士是步軍之王,但畢竟只有六千人,驪的人馬可有百萬,能上陣殺敵者四十萬,算得上精兵者少說也有十餘萬,不妨讓南驪部族來攻雁門關!”
高順道:“那我便在旁輔佐,督造工程器械,皇甫兄要調給我數萬老弱之兵,專門用來造器械。”
皇甫驪大笑道:“高兄弟何必客氣,百萬部族,任你差遣!”
高順亦大笑一聲,回營帳規劃攻城器械,就地伐木材,造衝車、雲梯和車樓,皇甫驪則在器械準備完善後,調軍隊開始攻雁門關。
三日連攻下來,雙方皆是死傷慘重,但皇甫驪不停調河套一帶的遊牧民前來支援,攻城兵越來越多,而柯孟手下的兵則越來越少。
十一月初,焦觸偏將張南領兵殺柯孟,打開雁門關迎趙雲等人進了雁門關,趙雲讓其重整舊部萬餘人,暫時歸入幷州駐防軍,此次出兵沒有幕僚院的幕僚參事在,趙雲也不敢任其官職,給與獎封,與張南表示歉意,並當面出函給劉協,表奏張南之功,請封爵位,任其爲幷州駐防督尉,畢竟得下雁門關就是實現圍剿東胡三十萬精銳騎兵的關鍵之處。
張南則道:“雁門關乃漢之門庭,爲外族所控,此乃我大漢之辱,末將所做乃漢人該做之事,何須聖上親賞,但有趙將軍之情,末將也心領了,早聞趙將軍神勇忠義,威震漠北,末將願領舊部追隨左右!”
趙雲淡淡笑道:“就是我這個後將軍也不能隨意調動將領,張將軍到底歸誰統管,或者直接歸統帥府統低調,都要看皇上和統帥府的意見,不過既然張將軍看得起子龍,那趙某當書函與皇上肯請此事!”
張南大喜,當即拜伏,願永隨趙雲征戰四海。
趙雲將書函用飛鴿傳回遼州,孟建是幕僚參事,當即代劉協同意此事,封張南馬邑男爵,任張南爲徵北軍第十三營督將,統兵一萬,暫時留守雁門關,在東胡之事了結後,返回遼州駐防。
孟建回覆趙雲之後,又發函給劉協,報呈雁門關收復事宜。
柯比能得知趙雲反撲,已經奪下雁門關,臉都嚇白了,與其餘六王道:“上南方皇帝的當了,如今四面被困,如何能走脫。”
七位大王商議多日也得不出好辦法,又沒有膽子強攻趙雲把守的雁門關,只好屯兵在晉陽。
此時的北方朝廷已經沒有辦法支撐了,糧草完全消耗一空,連軍隊的糧俸都支付不起,只能維持基本的糧食供應,而老百姓則已經開始吃起了草根樹皮。
諸葛亮只好再次書函給劉協,表示願意再次提高收購價格,同時允許南方商人進入北方貿易,朝廷不再徵收他們的賦稅,對於幽州馬匹的價格也可以再降。
劉協回函道:得到壺關很開心吧!
太史慈看了劉協的回函後都是大怒,欲領兵攻打濟南,只要得到濟南的糧草儲備,北方就可以渡過今年。
徐晃也贊同太史慈的意見,畢竟現在黃河冰封,水軍作用不大,雖然冬季出兵,損傷嚴重,但沒有糧草的後果更嚴重。
諸葛亮搖頭道:“徐庶領兵三十萬,坐鎮濟南,豈能沒有防備,恐怕在濟南修築糧庫,就是要引誘你們去攻打,不要小看徐庶,他一個人能夠奪下三個州,其人用兵之能不僅不在我等之下,恐怕就是當年的一代名將皇甫嵩也不及他,可以說是南方第一大帥,北方無糧,士氣低落,冒失攻打他鎮守的濟南,不過是羊入虎口而已!”
復又道:“皇甫嵩當年何等了得,百萬黃巾舉手投足之間,飛灰湮滅,坐鎮南陽,荊、豫兩州都沒有黃巾,你們可見有黃巾亂賊跑到他的地盤,當年劉備最強之時,白波賊和黑山賊還不是各佔各的山頭,泰山賊寇更是越過黃河來騷擾,但他們誰也不敢去皇甫嵩鎮守的南陽鬧事,劉協不過是先帝的幼子,何德何能啊,前有盧植、皇甫嵩坐鎮守江山,後有荀彧、徐庶打江山,如今連賈詡、曹操都爭相投靠,難道他們都忘了,皇上纔是漢室正宗啊!”
太史慈嘆道:“諸葛丞相啊,現在不是說這個的時候,怎麼和南漢要糧食纔是首要之事啊!”
諸葛亮笑道:“其實攻打壺關之前,亮已經料到有今日,早有對策,楚王雖然不給我等情面,也不管北方百姓的死活,但有一個人是能勸動他的?”
太史慈急忙問道:“何人?”
諸葛亮笑道:“當今聖上,楚王的皇兄!”
徐晃點頭道:“皇上畢竟和他兄弟一場,若是替百姓向他求糧,他恐怕也得給點薄面!”
三人連夜求見,與劉辯陳述此事,劉辯怒道:“你們攻打壺關的時候,怎麼沒有和朕商量此事啊,如今可好,把楚王得罪了,現在還要朕出面求饒!”
諸葛亮道:“聖上,糧食重要,關及北方百姓之存危,但壺關卻關係到聖上能不能保住江山,故不得不收復啊!”
劉辯對諸葛亮還是比較信任的,見他如此說,也只好嘆了一聲,道:“好吧,容朕思良一夜,明日來拿,快點遞過去,無論怎麼說,北方百姓就是朕的命根,餓死一個,朕的心都如刀刺啊!”
復又對諸葛亮道:“臨時削減百官的糧俸吧,朕皇宮的用糧也儘量縮減,只要不餓死就可以了,盡力保住百姓,朕再無能,也不能讓百姓活生生餓死!”
諸葛亮恭身道:“聖上仁德寬厚,天必佑之,此乃百姓之福!”
劉辯揮了揮手讓他們都下去,一個人琢磨這個信函該如何寫,提筆的霎那間,他回憶起小時候在宮廷大學之中,年輕子弟們都暗中諷刺自己,劉協處處爲自己辯護,想起他六歲之時能讀的書比自己還多,心中也是慚愧。
南方這些在劉協的治理下,百姓也是安居樂業,不僅暗歎若是當年得到太子之位的是他,自己出京城任一個藩王,倒也是各得其所。
劉辯掌權之後,對皇帝之位反倒越看越輕,只是羣臣百將不願放棄,自己也不好開這個口,所以希望南北方和平,兩地百姓免了戰亂之災,他也就心中寬慰良多。
他這麼想,諸葛亮和其他人卻未必這麼想,劉辯知道他們還一心重奪江山,其實這哪裡是幫助自己,說不定是害了自己也未必,本來安穩的渡過去,自己還可以封個王,安享餘生,被諸葛亮等人這麼一折騰,恐怕皇弟劉協日後哪裡能放過自己啊。
重臣們有重臣的想法,大將有大將的想法,可有誰在乎自己到底是如何想的呢,劉辯望着龍案上的玉璽,暗自嘆了一口氣,思量半夜,終於寫了一封密函,用漆封好,讓諸葛亮尋人送給劉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