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瀛州地理簡介

漢獻帝新傳*大漢帝國地理篇 大漢帝國瀛州地理

瀛州(本書稱爲瀛州羣島,具體什麼地方大家心中有數)位於亞洲東部邊緣,在北緯31°~46°之間,由北海道、東瀛(今本州島)、四國和西瀛(今九州)、北瀛(今庫葉島)五個大島及附近4000多個小島組成,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島。在第四紀時,由於瀛海和東南海峽(今臺灣海峽)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島。

瀛州全部面積爲43.6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大島爲41.5萬平方公里。瀛州羣島的地理位置,是形成瀛州這個自然綜合體的前提。

瀛州羣島在水平地形上的特點是:島勢狹長,海岸曲折,海灣衆多,因而羣島的任何地方離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內。

瀛州地表崎嶇多山,平原面積狹小,山地和丘陵在羣島的地形中最佔優勢,據統計,瀛州有75%的面積爲山地和丘陵,其中純山地即佔全州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與海岸平行,分內外兩帶,內帶位於瀛海一側,主要包括奧羽、越後、飛驒等較大山脈;外帶位於太平洋一側,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關東、木曾、紀伊、四國、西瀛等山脈。

瀛州羣島的平原和低山僅佔瀛州面積的13%,臨近東瀛灣的東瀛平原是瀛州最大的平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海拔僅50米,其前身爲東瀛灣的海底,日後將是瀛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日後大漢帝國將在這裡建設東寧城。

瀛州羣島是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環,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稱於世。全境火山可分爲8列,即千島火山脈、那須火山脈、鳥海火山脈、富士火山脈、乘鞍火山脈、白山火山脈、阿蘇火山脈和霧島火山脈。其中霧島火山脈從西瀛(今九州)南部向西南延至琉球羣島,並與東南郡(今天台灣)的大屯火山遙相連繫。

圓錐形的火山是瀛州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型式,富士山是其典型代表,此山原是一座活火山,已有百餘年未見活動,山頂積雪、四時不化,有瀛州阿爾卑斯之稱。此外還有盾狀火山,但不如圓錐狀普遍,海拔1,592米的阿蘇山,即是一座典型的盾狀活火山,火山口至今還常噴出大量的煙氣和火山灰。

瀛州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帶分爲兩列,瀛海沿岸的稱內側地震帶,太平洋沿岸的稱外側地震帶。大地震多發生在外側地震帶。

瀛州羣島屬溫和溼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豐沛。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除東瀛北部和北海道低於0℃外,其餘均在0℃以上;最熱月出現在八月,在海洋氣團的影響下比較涼爽,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雨量豐富,年降水量在800~2,500毫米之間;以瀛海沿岸和南部沿海最多,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最高可達3,000毫米以上;內海沿岸和北海道北部、中部降水較少,但也有700~900毫米。

瀛州羣島降水不但豐富,而且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但每年有兩次高峰,一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爲梅雨期;另一次在九月,爲熱帶氣旋雨。此外,在瀛海沿岸冬雨較多,而太平洋沿岸則夏季多雨。

瀛州河流短小湍急,多峽谷瀑布,水利資源豐富。降水較多,河水豐富,有較多的河水供工農業生產使用;同時,由於地形崎嶇多山,富水力資源,水能蘊藏量達5,000多萬千瓦,這對於礦物燃料資源貧乏的瀛州來說,意義重大。但瀛州多數河流的航運價值不大。

自然植物種類豐富,森林面積很大,熱帶性植物較多,且與溫帶性植物混生,還有許多固有植物,這也是瀛州自然地理的一個重要特徵。由於日本地貌、氣候、土壤複雜,在第三紀中新世以前瀛州與大漢帝國大陸相連,使瀛州有可能擁有亞州大陸的一切植物種屬;再加上瀛州沒有受到冰河之災,較好地保存了古代的植物種屬,因而瀛州列島植物種類豐富,約有1,000個屬,5,500多個種。瀛州植物中還有很多特有種,在北海道和奧羽地方還有熱帶性植物與溫帶性植物混生的現象,例如在北海道就雜有熱帶性的桂樹和花椒樹。瀛州森林面積的比重很大,約佔全州土地面積的68%。溫帶針葉林有鬆、杉和落葉松;溫帶落葉闊葉林中主要有櫟屬、山毛櫸屬、槭、慄、公孫樹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爲山茶樹、樟科、棕櫚科等;南部多櫻樹。

第16章 西非之旅第32章 帝國風華第17章 完美帝國第38章 十二神使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3章 萬農書第8章 噩夢弩第12章 賈詡破曹第4章 丁原談馬第8章 伊籍故友第23章 科技時代第6章 計緩劉備第19章 烏鴉戰艦楔子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上架公告第31章 耶路撒冷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35章 炎黃廣場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23章 守望之冬第17章 淳樸之民第5章 盧植先行第8章 備戰寒潮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16章 銀元稅制第25章 烏孫突襲第9章 河東之圍第5章 翼衛精兵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17章 楚地官制第7章 襄陽雄辯第7章 帝國之夢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22章 巨靈之嘆第3章 武將羣英會第7章 水鏡學府第16章 龐統奇襲第26章 吞噬主義第20章 廣富主義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6章 商軍策第11章 海洋通道亞洲農業類型楔子第24章 帝王之家第7章 治國新策第2章 皇甫嵩第32章 千古遺憾第1章 襄陽治略第19章 烏鴉戰艦第11章 絲綢戰爭第21章 五子良才關於本書構架的詮釋第21章 烈焰之心第27章 由分至和第35章 炎黃廣場第19章 洛陽角鬥第3章 幷州丁原第7章 四大神匠第36章 羅馬之鷹第28章 農畜工紡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7章 襄陽雄辯第11章 絲綢戰爭第10章 黃河水患第32章 帝國風華第9章 全線侵擾第19章 交州安定第8章 晉陽密會第12章 卸任第33章 內陸統一第6章 周瑜之銳第16章 西非之旅第3章 幷州丁原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3章 太子之位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6章 麻鋼神兵第7章 集商社第27章 由分至和第5章 才子猛將第9章 陳登父子第6章 穎川對峙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9章 司馬之局第36章 大法典第40章 噩夢連襲第2章 大國民第9章 急火攻心第9章 雙重標準第3章 幷州丁原第26章 中亞強敵第3章 萬農書第27章 亞洲最強第1章 青州風波第15章 南陽潰敗
第16章 西非之旅第32章 帝國風華第17章 完美帝國第38章 十二神使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3章 萬農書第8章 噩夢弩第12章 賈詡破曹第4章 丁原談馬第8章 伊籍故友第23章 科技時代第6章 計緩劉備第19章 烏鴉戰艦楔子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上架公告第31章 耶路撒冷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35章 炎黃廣場第13章 新楚內治(一)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23章 守望之冬第17章 淳樸之民第5章 盧植先行第8章 備戰寒潮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16章 銀元稅制第25章 烏孫突襲第9章 河東之圍第5章 翼衛精兵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第17章 楚地官制第7章 襄陽雄辯第7章 帝國之夢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22章 巨靈之嘆第3章 武將羣英會第7章 水鏡學府第16章 龐統奇襲第26章 吞噬主義第20章 廣富主義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6章 商軍策第11章 海洋通道亞洲農業類型楔子第24章 帝王之家第7章 治國新策第2章 皇甫嵩第32章 千古遺憾第1章 襄陽治略第19章 烏鴉戰艦第11章 絲綢戰爭第21章 五子良才關於本書構架的詮釋第21章 烈焰之心第27章 由分至和第35章 炎黃廣場第19章 洛陽角鬥第3章 幷州丁原第7章 四大神匠第36章 羅馬之鷹第28章 農畜工紡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7章 襄陽雄辯第11章 絲綢戰爭第10章 黃河水患第32章 帝國風華第9章 全線侵擾第19章 交州安定第8章 晉陽密會第12章 卸任第33章 內陸統一第6章 周瑜之銳第16章 西非之旅第3章 幷州丁原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3章 太子之位論中國兩次海洋機遇的喪失轉載第6章 麻鋼神兵第7章 集商社第27章 由分至和第5章 才子猛將第9章 陳登父子第6章 穎川對峙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9章 司馬之局第36章 大法典第40章 噩夢連襲第2章 大國民第9章 急火攻心第9章 雙重標準第3章 幷州丁原第26章 中亞強敵第3章 萬農書第27章 亞洲最強第1章 青州風波第15章 南陽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