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新傳*大漢帝國地理篇 大漢帝國瀛州地理
瀛州(本書稱爲瀛州羣島,具體什麼地方大家心中有數)位於亞洲東部邊緣,在北緯31°~46°之間,由北海道、東瀛(今本州島)、四國和西瀛(今九州)、北瀛(今庫葉島)五個大島及附近4000多個小島組成,呈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島。在第四紀時,由於瀛海和東南海峽(今臺灣海峽)的沉降而形成今日的弧形列島。
瀛州全部面積爲43.6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大島爲41.5萬平方公里。瀛州羣島的地理位置,是形成瀛州這個自然綜合體的前提。
瀛州羣島在水平地形上的特點是:島勢狹長,海岸曲折,海灣衆多,因而羣島的任何地方離海岸都在100公里以內。
瀛州地表崎嶇多山,平原面積狹小,山地和丘陵在羣島的地形中最佔優勢,據統計,瀛州有75%的面積爲山地和丘陵,其中純山地即佔全州土地的60%。山地的走向和排列多與海岸平行,分內外兩帶,內帶位於瀛海一側,主要包括奧羽、越後、飛驒等較大山脈;外帶位於太平洋一側,主要包括北上、阿武隈、關東、木曾、紀伊、四國、西瀛等山脈。
瀛州羣島的平原和低山僅佔瀛州面積的13%,臨近東瀛灣的東瀛平原是瀛州最大的平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海拔僅50米,其前身爲東瀛灣的海底,日後將是瀛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日後大漢帝國將在這裡建設東寧城。
瀛州羣島是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環,素以多火山地震著稱於世。全境火山可分爲8列,即千島火山脈、那須火山脈、鳥海火山脈、富士火山脈、乘鞍火山脈、白山火山脈、阿蘇火山脈和霧島火山脈。其中霧島火山脈從西瀛(今九州)南部向西南延至琉球羣島,並與東南郡(今天台灣)的大屯火山遙相連繫。
圓錐形的火山是瀛州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型式,富士山是其典型代表,此山原是一座活火山,已有百餘年未見活動,山頂積雪、四時不化,有瀛州阿爾卑斯之稱。此外還有盾狀火山,但不如圓錐狀普遍,海拔1,592米的阿蘇山,即是一座典型的盾狀活火山,火山口至今還常噴出大量的煙氣和火山灰。
瀛州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帶分爲兩列,瀛海沿岸的稱內側地震帶,太平洋沿岸的稱外側地震帶。大地震多發生在外側地震帶。
瀛州羣島屬溫和溼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豐沛。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除東瀛北部和北海道低於0℃外,其餘均在0℃以上;最熱月出現在八月,在海洋氣團的影響下比較涼爽,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雨量豐富,年降水量在800~2,500毫米之間;以瀛海沿岸和南部沿海最多,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最高可達3,000毫米以上;內海沿岸和北海道北部、中部降水較少,但也有700~900毫米。
瀛州羣島降水不但豐富,而且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但每年有兩次高峰,一在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爲梅雨期;另一次在九月,爲熱帶氣旋雨。此外,在瀛海沿岸冬雨較多,而太平洋沿岸則夏季多雨。
瀛州河流短小湍急,多峽谷瀑布,水利資源豐富。降水較多,河水豐富,有較多的河水供工農業生產使用;同時,由於地形崎嶇多山,富水力資源,水能蘊藏量達5,000多萬千瓦,這對於礦物燃料資源貧乏的瀛州來說,意義重大。但瀛州多數河流的航運價值不大。
自然植物種類豐富,森林面積很大,熱帶性植物較多,且與溫帶性植物混生,還有許多固有植物,這也是瀛州自然地理的一個重要特徵。由於日本地貌、氣候、土壤複雜,在第三紀中新世以前瀛州與大漢帝國大陸相連,使瀛州有可能擁有亞州大陸的一切植物種屬;再加上瀛州沒有受到冰河之災,較好地保存了古代的植物種屬,因而瀛州列島植物種類豐富,約有1,000個屬,5,500多個種。瀛州植物中還有很多特有種,在北海道和奧羽地方還有熱帶性植物與溫帶性植物混生的現象,例如在北海道就雜有熱帶性的桂樹和花椒樹。瀛州森林面積的比重很大,約佔全州土地面積的68%。溫帶針葉林有鬆、杉和落葉松;溫帶落葉闊葉林中主要有櫟屬、山毛櫸屬、槭、慄、公孫樹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爲山茶樹、樟科、棕櫚科等;南部多櫻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