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法正笑談

當劉協準備征討巴蜀的時候,劉備想盡方法給他找個小鞋穿穿,但是益州劉璋軟弱,只怕劉協大兵一揮就會投降;江東安定、交州大戶殺了大半,百姓倒很滿足;山越無人敢反,甚至還把自己派去使者殺了,把頭顱獻給孫堅邀功,在山越甚至有人言怕江東孫堅,甚於怕虎;倒是張曼成這個無賴處處和自己過不去,由不得把青州黃巾和劉協聯繫到一起去,百般尋思無策,只好同樣親征袁紹這個破鞋,打了四年的破鞋,打來打去他還是守着渤海不動,而他帳下能人輩出,幸好他自己無能,否則未見得比曹操好打在哪裡。

益州牧劉焉因爲初泰四年之時有天火燒了自己私自制作的千乘車,以爲上天懲罰自己有做天子的野心,心中畏懼,不久去世,其子劉璋被推爲益州牧。

劉璋與其父的智謀高深相比則軟弱仁厚的多,雖是被衆人連起來推上州牧之位,實則也是當地豪門認爲他相對好欺負,甚至很多各守一方的武將重臣也不是很買他的帳,這也就是巴蜀爲什麼出現那麼多“叛徒”的原因,只要稍微有點智商的人都清楚,亂世之中,劉璋這種人是最好欺負的。

比如張鬆、法正等精明透頂的人,三年前就曾經判斷劉協會收拾劉璋,結果曹操那個傻冒,在天下兩個最喜歡講仁義愛民的諸侯前屠城,完全是抽人家耳光嘛,擺出一幅“打我啊,我屠城怎麼了,我還要屠城呢,我容易嘛,我盡孝而已,你們他媽的有種的來打我啊!”

結果人家不謀而合,一起出兵殺得他屁滾尿流,最後連老窩都被端了。

張鬆認爲曹操是典型多動症,沒有事情找事情。

法正覺得曹操是聰明算計過了頭,認爲南邊的劉協年紀小,什麼都是說說玩,自己一屠城就能嚇住他;劉備是個假仁義,真小人,只顧眼前利益,眼中只有冀州和袁紹;結果好傢伙遇到兩個都想收買人心做皇帝的,被人家前後一起強姦,苦不堪言。

張鬆問法正,你覺得南北兩個強人,誰能統一天下?

法正苦笑,其實都在五五之間,劉備狠于堅忍,劉協長於規劃,論收買人心,文臣武將,地盤實力都在伯仲之間。

張鬆問:“那咱們幫誰?”

法正白他一眼,說:誰傻誰幫劉備,劉協吃掉漢中、西涼和荊州,把咱們夾在中間,真要去幫劉備,咱們比曹操還受罪,他也就是前後被強姦,漢中就是咱們的嘴,劉協玩咱們那就是前後強姦,還得要咱們用嘴多承受一個。

張鬆嘆氣:生在亂世真他媽的受罪。

法正繼續白他一眼:懂個屁,生在亂世,聰明過頭比如曹操那種倒黴,太笨的也倒黴,就咱們總能吃香喝辣,要是太平盛世,咱們這種智商的人物活着是浪費,當然,你也就記憶力還湊或,反正跟我混,保你吃香喝辣,說不定還分一個小侯噹噹。

張鬆笑,爺們,我信,要不我現在去聯絡大家獻城?

法正呸了一口,道:說你智商不行還真不行,看不出來啊,劉協要給自己找個菜鳥鍛鍊下隊伍,沒看人家都用年輕人啊,你操什麼蛋啊。還不去聯絡兄弟們,告訴他們打的起玩兩下表現下自己的能力,玩不起的滾遠點,別丟我的臉。還有明天咱們連合起來讓嚴顏那個老東西出去擋下先,太不給我面子了,看我玩死他——

PS:忽然想惡搞下法正和張鬆,其實也是讓法正用惡搞的語言分析下實際情況,大家看得下去多看看玩,玩味,看不下去繼續下翻,反正沒有實際作用。

我雖然覺得三國中的法正還算比較聰明的人,但總有一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感覺。

應該說,整個益州的收復我都比較惡搞,主要覺得不是那麼費力氣就可以搞定,所以興致一來,就惡搞幾次,後面就沒有了。

然後,順便說下,很多人說我寫的不細緻,這個我承認,第八捲開始我儘量考慮細緻一下,但主要還是考慮那個過程的舒服。

——————————————————————

這些日子,劉璋的日子很不好過,自從他老爹一走,他就擔心劉協要下來,開始覺得劉協年紀小還不擔心,後來看到人家帳下大將左徵東討,自己到現在還是守着老爹的地盤,心中難受啊。

昨天夜裡他已經想好了,投降,打死也要投降,這仗沒法打。

結果早上一上朝,向來不合的法正、張任派和李恢、嚴顏派竟然一致同意要打,一個個義正言辭,塗沫橫飛的喊着要死守巴蜀。

這他媽的開什麼玩笑,老子這麼笨都知道打不過,你們他媽的想我死啊。劉璋心中鬱悶的一塌糊塗,這幫孫子今天玩什麼啊。

你們他媽的打不過可以投降,把劉協惹毛了,我死都沒有後人燒紙錢。

最終執拗不過這些文臣武將,劉璋本來就是一個軟弱的人,先給自己燒好紙錢,鬥志高昂的送嚴顏上陣。

結果呢,他媽的,開什麼玩笑,嚴顏經常吹牛自己是巴蜀第一大將,好傢伙上陣五個回合就被人家馬超打個狗啃屎,被劉協灌點軟話,什麼建功立業啊、平定天下啊、厚待百姓啊!

草!就這麼投降了!

嚴顏,我日你先人闆闆,帶着老子的部隊哈拉拉的投降過去,還不如老子自己直接開門投誠。

劉璋鬱悶的躲在牧府燒紙錢,想起嚴顏就來氣。

張任、法正嘲笑李恢一番,領兵在江州守城。

第15章 南陽潰敗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2章 皇甫嵩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11章 戲志才養病第31章 華夏之樹第2章 大國民第1章 紛亂之秋第8章 天地之學第2章 大國民第3章 執政同盟第5章 最佳棋子第30章 一觸即發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5章 三家制衡第18章 海灣風雲第13章 郭嘉救急第11章 絲綢戰爭第17章 淳樸之民第10章 日耳曼第38章 十二神使第6章 陳羣相伴第35章 亞漢王第14章 聖湖血案第4章 海洋帝國第13章 大漠風塵第15章 最終聖裁第6章 商軍策第34章 京都之爭第19章 烏鴉戰艦第3章 武將羣英會第17章 楚地官制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7章 帝國之夢第8章 崔浩之疾第6章 鐵翼飛翼第17章 淳樸之民第34章 諸王時代第2章 大國民第14章 新楚內治(二)第14章 聖湖血案第24章 五軍變革第5章 袁紹速敗第2章 拜訪胡昭第6章 解鈴人第9章 雙重標準第11章 海洋通道第17章 長安圍困第3章 萬農書第10章 長子風範第2章 皇甫嵩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10章 呂布趙雲之戰孔子和老子之辨第18章 內鬥第5章 賈詡絕計第31章 耶路撒冷亞洲農業類型第6章 神匠馬鈞第3章 出藩之策第1章 襄陽風華第23章 科技時代第2章 左右逢源第16章 龐統奇襲第7章 四大神匠第9章 遼州風雲第25章 大海軍策第2章 拜訪胡昭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七卷雅典和約第18章 內鬥第1章 告別大漢第11章 迎娶月英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6章 陳羣相伴第35章 炎黃廣場第2章 治略九卿第16章 龐統奇襲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34章 阿非利加第14章 聖湖血案第15章 最終聖裁第4章 賈詡之志第19章 司馬之局第16章 曹操初敗第24章 五軍變革第4章 南北賦稅第2章 盧荀授課第3章 幷州丁原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3章 東瀛之葬第18章 內鬥第24章 帝王之家第17章 楚地官制第20章 覆滅之手第20章 漠北之地第6章 麻鋼神兵第12章 平定北方第3章 天地之災第14章 羅馬之光
第15章 南陽潰敗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第2章 皇甫嵩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第11章 戲志才養病第31章 華夏之樹第2章 大國民第1章 紛亂之秋第8章 天地之學第2章 大國民第3章 執政同盟第5章 最佳棋子第30章 一觸即發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5章 三家制衡第18章 海灣風雲第13章 郭嘉救急第11章 絲綢戰爭第17章 淳樸之民第10章 日耳曼第38章 十二神使第6章 陳羣相伴第35章 亞漢王第14章 聖湖血案第4章 海洋帝國第13章 大漠風塵第15章 最終聖裁第6章 商軍策第34章 京都之爭第19章 烏鴉戰艦第3章 武將羣英會第17章 楚地官制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7章 帝國之夢第8章 崔浩之疾第6章 鐵翼飛翼第17章 淳樸之民第34章 諸王時代第2章 大國民第14章 新楚內治(二)第14章 聖湖血案第24章 五軍變革第5章 袁紹速敗第2章 拜訪胡昭第6章 解鈴人第9章 雙重標準第11章 海洋通道第17章 長安圍困第3章 萬農書第10章 長子風範第2章 皇甫嵩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10章 呂布趙雲之戰孔子和老子之辨第18章 內鬥第5章 賈詡絕計第31章 耶路撒冷亞洲農業類型第6章 神匠馬鈞第3章 出藩之策第1章 襄陽風華第23章 科技時代第2章 左右逢源第16章 龐統奇襲第7章 四大神匠第9章 遼州風雲第25章 大海軍策第2章 拜訪胡昭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七卷雅典和約第18章 內鬥第1章 告別大漢第11章 迎娶月英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6章 陳羣相伴第35章 炎黃廣場第2章 治略九卿第16章 龐統奇襲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34章 阿非利加第14章 聖湖血案第15章 最終聖裁第4章 賈詡之志第19章 司馬之局第16章 曹操初敗第24章 五軍變革第4章 南北賦稅第2章 盧荀授課第3章 幷州丁原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3章 東瀛之葬第18章 內鬥第24章 帝王之家第17章 楚地官制第20章 覆滅之手第20章 漠北之地第6章 麻鋼神兵第12章 平定北方第3章 天地之災第14章 羅馬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