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帝國之夢

帝國之夢

華夏十四年夏的時節,劉協終於領着御府和治略府完成對北方經濟的規劃工作,御府針對此次規劃下發的各地治策也得到了中央治略府的大力支持。

不久之後,馬克西米努斯前來道別,他希望回到羅馬,爲結束羅馬亂世貢獻自己的力量。

劉協知道自己沒有理由挽留,馬克西米努斯是一名卓越的將領,在大漢襄陽軍院的幾年學習中,使他更加成熟,如果現在放他回到羅馬,以他的能力和在羅馬帝國本身的號召力,完全可以和歷史上一樣,成爲帝國戰亂的結束者之一。

劉協正要說話,馬克西米努斯補充道:“羅馬的學者都願意留在大漢帝國和富有知識的城市襄陽城,但我的士兵會和我們一起回去,雖然只有一百三十位軍士,但我們會爲了結束羅馬的紛亂而奉獻我們的生命!”

劉協坐在大殿至高的龍椅之上,看了看謙卑的馬克西米努斯,微微頷首道:“朕並不是不讓你離開,只是安息帝國目前的態度還不明確,恐你們在半路上遭到追殺。”

馬克西米努斯低着頭思索,他的內心中正在激烈的爭鬥着,回羅馬的話,也許半路上就會安息帝國的騎兵追殺而忙,可不回羅馬的話,他也坐立不安。就在兩個人都很無奈的時候,陳羣進入大殿。稟告道:“西域八百里加急文書!”

劉協打開用朱漆密封竹筒,自其中取出文書,輕輕攤開細看。文書是荀攸從西金城發過來地,由於過於重要,並沒有採取飛鴿。而是用傳統的八百里加急方式,通過驛站傳過來。

文書大概的意思是安息帝國新王阿爾達班五世繼位,已經釋放了常紀和購馬團隊,允許大漢從安息帝國購買馬匹。希望和大漢保持和平,並額外支持了五千匹大宛純種良馬和五千匹最優良的土耳其馬,條件是向安息帝國交出羅馬使團。

劉協冷笑一聲,將文書交給陳羣,問道:“長文以爲該如何處置啊?”

陳羣看完文書後,答道:“安息帝國開出的條件不可謂不優厚,然我大漢既然已經和羅馬帝國締結初步地同盟協議,就不能爲了這種蠅頭小利而不顧大義!”

劉協讓馬克西米努斯也看一遍文書,笑道:“這可不是蠅頭小利,若是我們派兵去討伐。得到這一萬匹寶馬,可能是上百億的軍費啊,所以朕打算接受安息帝國的條件!”

馬克西米努斯驟然吃驚,忍不住後退一步,昂首道:“我真是無法想象,尊敬的大漢帝國皇帝竟然如此短視,爲這些馬而不顧長遠地帝國利益!”劉協大笑數聲,道:“朕自然首先考慮長遠的利益,但這次短期利益。朕也要得到!”復與陳羣道:“給阿爾達班五世回函,告訴他,羅馬使團因爲仰慕大漢帝國和繁華,已經歸順大漢帝國,成爲朕的子民,並不打算迴歸羅馬,不過使團團長的頭顱,朕可以送給他們,讓他們把答應得馬匹送過來。否則朕就親自去領那一萬匹馬!”

陳羣看了看馬克西米努斯,搖頭嘆息一聲,向殿內近衛營軍士喝道:“把他拿下!”

數月之後,劉協又得到了荀攸的文書,表示在向伊犁草原向北方寒冷的森林地段的探險中,確實如劉協所說的一般。發現了非常高壯的神馬。平均身高都在一步一尺六寸左右,多數成年者可重達三千斤(大概就是公斤。北歐和西伯利亞的冷血馬平均重量,沒有看過地話,舉個例子,蒙古馬一般最重也就三百公斤)。

西金城正在組織烏孫牧民大量的套馬用來蓄養,至於常紀還留在安息帝國選馬,阿爾達班五世在收到馬克西米努斯的頭顱,允許常紀在安息帝國王室牧場選擇最好的戰馬迴歸大漢。

至華夏十四年秋,常紀曆經十年時間,終於從安息帝國選回了兩百匹優良的伊比利亞馬、六千三百匹純種大宛良馬和七千餘匹土耳其馬,加上烏孫牧民提供的重型馬,常紀在劉協的安排下,並沒有立刻回國,而是在伊犁牧場從事新馬種的培育工作。

而與此同時徐庶已經結束了瀛州的戰爭,瀛州五郡悉數收歸到大漢疆域中,並將最後地五萬瀛州本地奴工運送回大漢,劉協也正式遷移了二十萬百姓前往瀛州五郡的平原港口之地。

秋末的時候,徐庶領大軍回到淮安,在淮安稍作補給後,繼續通過海路前往廣州南海郡,着手準備安定泰州。

劉協調動二十四星中的淩統前往泰州,留皇甫顏之弟皇甫燁守孝,將皇甫顏派往西域,由荀攸負責培養,隨同前往的還有鄧艾,趙廣、趙統、曹彰也被抽調到趙雲旗下,讓趙雲準備清繳盤踞在大興安嶺外的慕容等鮮卑部族……。

在北方規劃會議結束後,御府和治略府根據會議和太學府的呈報,聯合制定了北方各州的治策,並進一步規劃了北方的新水利和農場建設工程。

瀛州地人口在年末的時候增加了三十二萬,加上各商社留在五郡各個自留地的人口,瀛州的總人口也達到四十一萬人,本地土著還有三十萬女性和三萬左右的奴工。

由於目前大漢帝國女子缺乏已經是一個公認的問題,大量地青年男子到了適婚年齡卻無法結婚,不少青年都主要要求前往瀛州,家境富裕地則開始購買瀛州土著女子,在這種商機地觸動下。很多商軍已經開始向泰州動手,大量搶劫當地婦女運送到內陸來賣。

劉協對此表示默認,並下詔要求各州給與結婚後地外族女子帝國子民資格,中央太學府的三百多名學者和三千多名羌族兵組成的探險隊也準備開始進行第一次的藏州探險。

華夏十五年春,劉協親自爲這支探險隊送行。並御賜他們一面寶藏探險營地軍旗。經過五年的加速建設,尤其在大量瀛州奴工加入之後,天京城的建設已經初步完成,劉協將遷移的計劃也提前兩年。希望能夠華夏十八年夏完成天京城內城地建設。

不久之後,軍機院呈遞了最新重新整理的泰州情報,治略府也呈報了大漢帝國目前的戶籍審覈統計呈報。

劉協先拿過治略府的呈報,仔細翻看,眉頭微顰,看完之後忍不住輕輕嘆息一聲。

經過二十年的治理,大漢帝國現在的人口已經不是五年前統計的三千四百萬,實際人口突破三千六百萬,尤其荊州和揚州、蜀州三地,他們的生活水平最好。幾乎每家早年都有四五個孩子能活下來,現在這些孩子都已經達到了十五歲以上,由於歷來不統計十五歲以下的小孩子,這一次統計使大漢猛然增加了兩百萬人口。

如果算上漠北的三大民族,大漢人口接近四千萬,僅一個南驪人口就突破一百六十萬啊。

劉協慢慢敲敲了手中玉尺,南方之地可以說是連續多年地穩定,從黃巾時代他們就倖免於難,此後近三十年也根本沒有戰亂的問題。北方的戰亂雖然不斷,但由於南方的穩定,大量流民最終在南方存活了下來,加上漠北數百萬人口和西域重新劃歸大漢,大漢從恆帝時到的五千五百萬人口,到今天只消失了兩千萬人口,這比歷史上的消失四千萬甚至五千萬人口相比,大漢總算逃過一劫……WAP,。

荊州人口還是大漢最多的一個州,達到了八百六十萬人口;揚州人口突破了六百萬。蜀州是四百二十萬人口,緊他們三個州加起來就佔了全國人口的一半。

人口啊,未必是越多越好啊。

這個時代想要限制人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人口隨着經濟地好轉就會自然擴張,待擴張到一定程度又會引發經濟的惡劣,最終導致戰爭的爆發。刺激性的解決人口問題。

到底採用什麼樣的政策。既保證國內人口的良性增長,又不使其壓制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箇中華民族千百年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劉協悄悄地自言自語道:“國子政策該執行了!常紀在十五年夏的時候,發來文書,書中寫道:“北方高馬高大壯碩,然靈敏不足,不可爲戰馬,只能爲農用或拉車挽馬,可引入大宛良馬進行改良,或可獨立一支馬系,亦可與河西馬相雜,所產之馬足可使用於鐵騎重兵。現已經大量增購大宛純種大宛馬,建議以伊犁、南驪爲牧地;大漢地域遼闊,各地牧場疏有相同,故大漢所養蓄戰馬及農馬亦不應相同,鮮卑所養之馬吃苦耐勞,然體小,只能爲控鉉騎兵所用,可在伊犁牧場培育新品種之後,在漠北推廣,河西馬亦能吃苦耐勞可在中原北方農戶推廣,而大漢掌握地伊犁牧場以遊騎兵專用新馬種和純種大宛馬爲主,西涼牧場以西涼馬爲主,而烏蘇里江牧場以重騎兵用馬爲主。”

劉協看了之後批覆同意,讓治略府根據該函推廣各牧場所畜牧馬種。這一次批覆,使大漢遊騎兵和重騎兵的成形和進一步提升速度加快,而爲了避免引進馬種質量再次滑落,大漢的本生馬系開始紛紛成爲肉馬,逐步在幾年內殺盡,取代的是推廣更耐勞作,體型更高大的河西馬,各大牧場也紛紛替換新的馬種,伊犁牧場開始實現土耳其馬和純種大宛馬改良後地新馬系遊騎兵專用伊犁馬,西涼牧場繼續全面推廣西涼馬,南驪牧場在西涼馬地基礎上再次引入大宛馬和伊比利亞馬改良形成更富有耐力和靈敏度的優良遊騎兵專用戰馬南驪馬,鮮卑和烏恆各個牧場實現推廣河西馬。由於兩個民族牧場本身地匈奴馬(蒙古馬)數量非常大,無法全部取締,只能讓河西馬和匈奴馬雜交,最終形成品質並不優秀地鮮卑馬,但由於本身擁有河西馬和匈奴馬兩者特性。即保持了匈奴馬的耐力,也保留了河西馬的身高和負重強的優勢,兩者皆有的吃苦耐勞和溫順品質也得到了保留。

烏蘇里江牧場則通過草原通道,淘汰了本地馬種。引進了以北方冷血馬爲根基,採用純血大宛馬改良,在伊犁初步培育成形地新馬種遼東馬。由於烏蘇里江牧場的氣候條件相對伊犁牧場要冷一些,遼東馬在興州進行深層培育成系的時候取得更好的效果,整體羣馬都保持了高大高耐力和靈活機敏地性格。

隨着烏孫牧民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得到越來越多的冷血馬羣,大量的冷血馬開始進入大漢,持續改進着大漢本土馬的體制,使農用馬走向了高大耐勞的走向,也使得馬耕的效率進一步提升,開始逐步成爲北方耕田的首選。

西域百姓本生就有養馬習慣。也是比較精細的養馬方式,其土生本地馬也逐步換成大宛純種馬,使得大漢不再需要向安息購買大宛馬,使傳說中的漢血寶馬真正在大漢疆域內落下根,並且各地都建立了馬譜,嚴格保持馬的優良血統。

常紀在最優秀地伊比利亞馬和純種大宛馬中進行挑選,選擇了六匹進行精細培育,最終培育出玉血馬,但和劉協想象的不一樣。玉血馬性格過於敏感,也非常嬌氣,雖然素質優異,卻不能作爲戰馬推廣,但考慮到體型優雅,舞步華美,色澤光潔如血如玉,最終成爲大漢皇室的專用馬系。

大漢從最初羸弱的幷州、幽州、涼州和匈奴四個馬系,經過近三十年的精心調整和引進。終於初步完成了自己的戰馬之夢,使大漢帝國擁有了伊犁馬、南驪馬、西涼馬、遼東馬、鮮卑馬、河西馬、大宛馬、玉血馬八大馬系,從一個馬背弱國轉變成一個真正的馬背強國,七大馬系構建了一個後人無法逾越的騎兵帝國。

伊犁馬以綜合能力爲上,無論耐力、負重、衝鋒、靈敏、吃苦、性格各個方面都是非常優秀的,是大漢帝國最優秀地戰馬品種。也是大漢遊騎兵稱雄世界的基石。

南驪馬相比伊犁馬。在耐力和靈敏上更勝一籌,負重、衝鋒和耐勞能力上稍微欠缺。是大漢帝國控鉉騎兵的首選戰馬,遊騎兵的次選戰馬。

西涼馬則是伊犁馬和南驪馬的替代馬種,相應得在吃苦和性格方面要略勝過伊犁馬,可以適用於遊騎兵和控鉉騎兵。

遼東馬則承繼北方冷血馬和優良熱血馬的雙重血統,是世界上第一支人工溫血馬系,是大漢帝國首選的重騎兵專用馬系,平均身高爲一步一尺兩寸(一米六五左右),個別身高可以達到一步二尺(一米八),衝鋒和負重能力非常優異,成年遼東馬的體重可以達到兩千五百漢斤(一般在五百五十公斤左右)。

鮮卑馬則屬於河西馬的退化馬系,在體型相對河西馬繼續降低地同時,繼承了吃苦耐勞、繁殖能力強、耐寒耐旱、耐力良好和負重能力較好的綜合優點,是漠北民族的主要蓄養馬種,總量龐大,個體價格極爲廉價,是大漢帝國在長久戰爭消耗中習慣採用的戰馬。

大漢後期的河西馬在北方冷血馬血統的引進,以及經過大量遼東馬地改良後,相對帝國早期地河西馬更加適合衝鋒騎兵和農耕,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馬種,加上性格溫順,中原北方大量飼養,成爲大漢帝國騎兵地備用馬選,也是主要的農用馬和挽馬。

純血大宛馬以及純血伊比利亞,包括伊比利亞和大宛馬合育的玉血馬三系被統稱爲皇家馬系,由於它們體型優雅,善於舞步,三種都是大漢朝廷的皇家專用馬,主要在西域、伊犁、幽州進行精細飼養,其中姿態體型最好的玉血馬則屬於皇室專有,一般只用作帝室和其他國家帝室之間的饋贈品。

大漢遊騎兵由單一的西涼馬,轉變成伊犁馬、西涼馬、南驪馬三種戰馬系列,大漢的重騎兵也開始逐步從河西馬替換成更高大的遼東馬,而控鉉騎兵也開始從匈奴馬走向了鮮卑馬,大漢直屬的精銳控鉉騎兵則統一配備大漢耐力最強的培育馬系南驪馬。

伴隨着重騎兵專用馬遼東馬的培育和推廣,劉協也開始讓統帥府和各軍備商社聯繫,讓各軍備商社提出新的重騎兵甲冑和配套的馬凱。

各大軍備商社都紛紛響應,集中所有甲冑製造的專家,甚至聘請羅馬學者共同參與設計,畢竟軍備院一旦選擇了那家商社的方案,就意味着後續將有大量的訂單飛過來。

八大馬系的共同發展,使得大漢帝國真正成爲一個騎兵強國,也被大漢帝國揮師橫掃中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協的世界騎兵帝國之夢,也在八大馬系開始成型後,終於得到實現。

第19章 南非之旅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2章 左右逢源第38章 十二神使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19章 司馬之局第8章 伊籍故友第4章 郭嘉投效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21章 五子良才第2章 親征益州第17章 淳樸之民第21章 五子良才第22章 天道難違第7章 沮授之約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2章 皇甫嵩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第8章 備戰寒潮第7章 治國新策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26章 中亞強敵第9章 迴歸洛陽第6章 商軍策第12章 涼州閻行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24章 五軍變革第6章 神匠馬鈞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15章 復仇之刃第5章 九年籌備第12章 張飛之血第9章 陳登父子第13章 晚宴第3章 江東安定第4章 最終決裂第1章 襄陽風華第17章 長安圍困楔子第4章 最終決裂第28章 興州大捷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33章 太子妃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章 天下國商(二)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9章 廉政之刃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4章 禁衛軍第21章 五子良才第1章 紛亂之秋第17章 完美帝國第9章 急火攻心第14章 四面反擊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7章 長安圍困第25章 大海軍策第29章 邦聯王國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11章 迎娶月英第10章 巧得涼州第40章 噩夢連襲第26章 移民潮第24章 亂血之東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4章 皇兄皇弟第17章 完美帝國第30章 一觸即發第8章 天地之學第20章 海灣戰役第6章 穎川對峙亞洲河流特徵第17章 淳樸之民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19章 司馬之局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13章 郭嘉救急第14章 羅馬之光第7章 水鏡學府第5章 才子猛將第12章 小喬初嫁第8章 晉陽密會第3章 執政同盟第17章 京都新政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大漢帝國遼州簡介第26章 中亞強敵大漢帝國和中國古代冶鋼技術第15章 復仇之刃第16章 龐統奇襲第40章 噩夢連襲第17章 淳樸之民第13章 隴西安定第2章 大國民第5章 定蜀望蠻第7章 沮授之約
第19章 南非之旅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十一卷帝國動盪第二十七章第2章 左右逢源第38章 十二神使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19章 司馬之局第8章 伊籍故友第4章 郭嘉投效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21章 五子良才第2章 親征益州第17章 淳樸之民第21章 五子良才第22章 天道難違第7章 沮授之約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2章 皇甫嵩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第8章 備戰寒潮第7章 治國新策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26章 中亞強敵第9章 迴歸洛陽第6章 商軍策第12章 涼州閻行中國古代航海技術淺論轉載第24章 五軍變革第6章 神匠馬鈞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15章 復仇之刃第5章 九年籌備第12章 張飛之血第9章 陳登父子第13章 晚宴第3章 江東安定第4章 最終決裂第1章 襄陽風華第17章 長安圍困楔子第4章 最終決裂第28章 興州大捷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33章 太子妃第11章 封藩楚王第2章 天下國商(二)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第9章 廉政之刃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4章 禁衛軍第21章 五子良才第1章 紛亂之秋第17章 完美帝國第9章 急火攻心第14章 四面反擊第24章 亂血之東第17章 長安圍困第25章 大海軍策第29章 邦聯王國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11章 迎娶月英第10章 巧得涼州第40章 噩夢連襲第26章 移民潮第24章 亂血之東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4章 皇兄皇弟第17章 完美帝國第30章 一觸即發第8章 天地之學第20章 海灣戰役第6章 穎川對峙亞洲河流特徵第17章 淳樸之民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大漢帝國安泰兩州經濟特性第19章 司馬之局焚書坑儒及漢朝尊儒的歷史論證大漢帝國疆域降雨情況歷史各時期遊牧方式探討第13章 郭嘉救急第14章 羅馬之光第7章 水鏡學府第5章 才子猛將第12章 小喬初嫁第8章 晉陽密會第3章 執政同盟第17章 京都新政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八卷匈奴之歌大漢帝國遼州簡介第26章 中亞強敵大漢帝國和中國古代冶鋼技術第15章 復仇之刃第16章 龐統奇襲第40章 噩夢連襲第17章 淳樸之民第13章 隴西安定第2章 大國民第5章 定蜀望蠻第7章 沮授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