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鐵翼飛翼

劉協聽丁原話語中有幾分懷疑,只微笑不語,皇甫康卻道:“皇子殿下三歲讀四書,五歲讀史、兵、經,天資聰慧、奮學好知,常與家父、盧公研習兵法,幾次求問都令家父難以回答,嘗與我說殿下乃當世奇才,漢室四百年纔有此奇葩。”

丁原大爲震驚,失聲道:“皇甫大人與盧公皆是當世名將,竟然也有難以解答之處!”復又匍匐在地,痛哭流涕道:“我大漢終於等來一位明君,望殿下他日即位能夠結束亂世,還我大漢百姓一個太平盛世,臣定當爲殿下效犬馬之勞!”

他站起身,又大拜與地,道:“此一拜乃臣代幷州百姓拜之!”復又站起再拜與地,道:“此一拜乃臣代萬千流民拜之,爲盛漢室,臣粉身碎骨亦不足惜!”

劉協急忙下榻,扶起丁原道:“我定不負丁刺史這兩拜!”

皇甫康目視劉協,似有所問,劉協知道他心中意思,當下點頭道:“丁刺史既然如此忠心愛民,我不因有所隱瞞!”

皇甫康微微一笑,道:“丁大人,依你之見,若殿下得世子之位,可否平定天下諸侯軍閥?”

丁原略爲呆滯,沉吟片刻,神色尷尬地說:“臣太激動了,如今的天下危機猶勝昔日七國之亂,北有烏恆之亂,南有南蠻、山越之反,西有羌民反叛,內有黃巾之亂,且有二十路據地爲王的地方大僚,其中不少都有反心,就算沒有反心,大多數也不願上交兵權,中央威信全無,即使天縱奇才也是迴天乏力。”

皇甫康點了點頭,道:“便是有丁大人全力相助,但也只能自保,難以清除各地諸侯,不過拖延漢室之命,難以治本。”

丁原問道:“那以皇甫參事之見,何法才能治本,徹底清理漢室,重振大漢雄風?”

皇甫康道:“大漢現在是病已久矣,甚至可用病入膏肓來形容,若不用一味猛藥很難治癒,至於這藥方倒也有,不過不是我的才智可以想到的。”

他停頓一下,頗爲自信地看了看丁原道:“聖上也自知難以清除惡根,與家父、盧公、楊太尉思量許久,欲封荊州之地給二皇子殿下,以三位大人相佐,待諸侯起而造反之際,便號令天下起而清除之,再依次除去其它諸侯,將漢室重歸光武帝大治之際!”

丁原通身戰慄,訕訕道:“確實是味猛藥,天下百姓不知道又要受多少罪!”旋即昂首,神色激動高昂,大聲道:“但自此之後,天下再無戰矣,天下百姓又可過上數百年的安穩日子!他日殿下振臂高呼,臣當第一個響應,功成之後,臣不求封王侯,只求一縣之地安度晚年足矣!”

劉協高興萬分,向丁原躬身道:“我代父皇和天下百姓謝過丁刺史!”

丁原大驚欲跪下卻被劉協用小手死死拉住,劉協道:“丁刺史心懷漢室,此一禮擔當的起,方纔丁刺史所說的話似乎還沒有說完,繼續說下去吧,我和皇甫參事洗耳恭聽!”

丁原笑道:“既然殿下乃是天縱奇才,又心懷大志,臣心中已經有數,定當知無不言。再來說翼軍,我建議翼軍分爲鐵翼軍和飛翼軍,騎兵有衝鋒、飛射兩類,衝鋒騎兵及多穿甲胃,使長槍或長刀衝鋒陷陣,對陣步兵必定能得全勝,飛射騎兵穿皮凱,遠以射爲主,近用斬馬刀和鉤鑲小盾,可長途奔襲殺敵與千里之外,對衝鋒騎和步兵有七分勝算,但絕無敗的道理,對陣弓弩兵很有劣勢,但一擊不中也可安然退去。我大漢騎兵多爲衝鋒騎兵,匈奴、烏恆騎兵則多爲飛射騎,這個也是必然的,我大漢騎兵最精者爲涼州鐵騎,幽並兩州騎兵次之,概不在人,在於馬的問題,幽州和幷州馬多有相似,身材矮小,耐力好,爆發力差,且吃苦耐勞,馴養容易,對口糧用水要求很低,適合遠程突襲,若馱身穿重甲的士兵衝鋒恐怕遠遠不如涼州騎兵。涼州馬有諸多分類,其中最適合軍士使用的一系,當是屬於以西域大宛馬爲主,配有當地大通馬血統的河西馬,這些馬高過一人半頭,體力充沛,骨骼均勻,耐力速度比大宛馬差一些,負重疾奔的能力確在大宛馬之上,且對口糧馴養要求不是很高。至於飛射騎兵,大漢軍士很難做到,騎在馬上想保持弓箭命中率是很困難得,只有自幼生活在馬背上的畜牧外族才能做到。

皇甫康忍不住問道:“那依丁刺史之見,鐵翼軍和飛翼軍當該如何配置呢?”

丁原笑道:“其實也不難,殿下可大量購買涼州好馬,配鱗甲和十煅以上的長刀,爲馬造皮甲,在馬的要害處搭以鱗甲鐵胃,這種馬要求很高,即使被稱作‘十馬九走’的涼州馬也只能十選一,若我幷州好男兒騎如此馬,配如此裝備,可以稱得上鐵翼軍,在強的步兵也擋不住,即便徐州的丹陽軍也一衝即散,遇上涼州、幽州騎兵也十戰九勝。”

皇甫康點頭稱是,只要靈帝支持,這支軍隊確實可以建立起來,又問丁原:“那飛翼軍該如何配置呢?”

丁原沉吟片刻,道:“依臣所見,即使抽調幷州騎兵中所有能夠飛射的軍士也不過千餘人,畢竟幷州騎兵以衝鋒陷陣爲主,騎射爲輔。不如從一些願意效力大漢的匈奴部落中招募一些擅長飛射青年,不過指揮起來有點困難,若以幷州騎兵中選精兵進行訓練,至少五年才能成型。至於飛翼兵用馬,若在中原作戰,補給跟得上的話,恐怕河西馬還是勝過幷州馬,若是在草原上作戰,補給困難則以幷州馬爲佳,至於甲胃可以選擇上佳的牛皮製作,如果是騎的河西馬,甚至考慮採用雙層皮甲,在皮甲上更可在胸部和關節處搭配玄鐵鱗片。”

第5章 皇甫嵩第20章 海灣戰役第5章 才子猛將第22章 遼州統一第1章 大漢疆域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14章 關羽之敗第35章 炎黃廣場第8章 崔浩之疾第33章 大國雄風第4章 襄陽軍備第37章 文明之刃第20章 覆滅之手第11章 迎娶月英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11章 絲綢戰爭第1章 初降漢室第31章 耶路撒冷第4章 賈詡之志第7章 帝國之夢第14章 關羽之敗第23章 守望之冬第28章 興州大捷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6章 穎川對峙第7章 治國新策第9章 靈帝父子第5章 九年籌備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16章 草原之鷹第1章 初降漢室第34章 阿非利加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2章 拜訪胡昭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22章 巨靈之嘆第9章 河東之圍第1章 青州風波第9章 河東之圍第7章 劉備軍機第5章 皇甫嵩第6章 解鈴人第26章 明爭暗鬥第26章 明爭暗鬥第1章 荊州治效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19章 交州安定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8章 諸侯清君側第8章 呂布趙雲第4章 孔明赴會第9章 全線侵擾第6章 解鈴人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2章 天下國商(二)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5章 盧植先行第4章 丁原談馬第5章 三家制衡第9章 永定西涼第10章 黃河水患第2章 歐亞盛宴第19章 司馬之局第11章 父子夜話第39章 軍備貿易第21章 五子良才第6章 計緩劉備第14章 聖湖血案第38章 十二神使第35章 青年移民大漢帝國瀛州地理簡介第1章 襄陽風華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35章 炎黃廣場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29章 邦聯王國第4章 海洋帝國第2章 皇甫嵩第9章 河東之圍第15章 難兄難弟第21章 烈焰之心第11章 戲志才養病第11章 會見閻行第4章 皇兄皇弟第32章 千古遺憾第23章 政教合一第10章 巧得涼州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33章 太子妃第26章 吞噬主義第9章 欲謀青州第5章 皇甫嵩第十 卷四海征伐巴比倫省第4章 定南策第17章 淳樸之民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9章 永定西涼第12章 涼州閻行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
第5章 皇甫嵩第20章 海灣戰役第5章 才子猛將第22章 遼州統一第1章 大漢疆域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14章 關羽之敗第35章 炎黃廣場第8章 崔浩之疾第33章 大國雄風第4章 襄陽軍備第37章 文明之刃第20章 覆滅之手第11章 迎娶月英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11章 絲綢戰爭第1章 初降漢室第31章 耶路撒冷第4章 賈詡之志第7章 帝國之夢第14章 關羽之敗第23章 守望之冬第28章 興州大捷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6章 穎川對峙第7章 治國新策第9章 靈帝父子第5章 九年籌備唐代城市消費的方式水平和結構研究第16章 草原之鷹第1章 初降漢室第34章 阿非利加第5章 劉備取幷州第2章 拜訪胡昭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22章 巨靈之嘆第9章 河東之圍第1章 青州風波第9章 河東之圍第7章 劉備軍機第5章 皇甫嵩第6章 解鈴人第26章 明爭暗鬥第26章 明爭暗鬥第1章 荊州治效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第19章 交州安定關於都城選擇的一點說法第8章 諸侯清君側第8章 呂布趙雲第4章 孔明赴會第9章 全線侵擾第6章 解鈴人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2章 天下國商(二)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5章 盧植先行第4章 丁原談馬第5章 三家制衡第9章 永定西涼第10章 黃河水患第2章 歐亞盛宴第19章 司馬之局第11章 父子夜話第39章 軍備貿易第21章 五子良才第6章 計緩劉備第14章 聖湖血案第38章 十二神使第35章 青年移民大漢帝國瀛州地理簡介第1章 襄陽風華第1章 天下國商(一)第35章 炎黃廣場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29章 邦聯王國第4章 海洋帝國第2章 皇甫嵩第9章 河東之圍第15章 難兄難弟第21章 烈焰之心第11章 戲志才養病第11章 會見閻行第4章 皇兄皇弟第32章 千古遺憾第23章 政教合一第10章 巧得涼州傳統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探討第33章 太子妃第26章 吞噬主義第9章 欲謀青州第5章 皇甫嵩第十 卷四海征伐巴比倫省第4章 定南策第17章 淳樸之民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9章 永定西涼第12章 涼州閻行大漢帝國主要軍隊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