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東瀛之葬

東瀛之葬

在結束內戰的最初一年之中,劉協一直致力於國內思想的改革,帝國內也有人表達學術思想管制的問題,但劉協沒有過多在意,總體來說思想管制局限在治國學說上,而自然學科的學術思想還是非常寬鬆的,這種一緊一鬆也促使了大量的學者從儒學轉向自然科學,開始打斷道家學者壟斷自然學科的局面,尤其理工學者的高年俸更是吸引了大漢帝國大量年輕學士的嚮往。

大漢帝國皇帝劉協給他們這些學子關閉了一道門,卻又爲他們打開了一道更寬敞的門,在這道門的背後是一個自然的樂園,使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成爲一名符合大漢帝國利益的學者和君子,潛心或者瘋狂的研究自然學科,不用再去過問朝政,也不用去爭名奪利,只要解開一個方程式,只要將岩石歸類,只要發現更嶄新的自然學科分支,就可以同樣獲得豐厚的回報。

中央太學府也帝國皇帝的支持下,成立了帝國學府和天京學府,雖然籌備地點還在襄陽學府和長江學府內,但最終地點都選擇在天京城,襄陽學府和長江學府一分爲二的申請也得到了皇帝的許可。

在天京城落成後,荊州的治所將同時搬遷到江夏,使大漢最富裕的揚、荊、蜀三州的治所都平遷到長江沿岸,而襄陽學府一分爲二,一部分前往江夏,保留襄陽學府名稱。主要的學術力量則前往天京城,成立天京學府;長江學府同樣一分爲二,主要學術力量前往天京城,成立帝國學府,而另外一部分則前往金陵。繼續保留長江學府名稱;襄陽理工學府會移遷到天京城,成立京都理工學府;襄陽軍府同樣會移遷到天京城,成立京都軍事學府。

帝國學府和天京學府會從原來地基礎擴展,所有學科都會獨立授課。道家、數學、理學被定爲基本科目,學子在完成基本科目的學習後就可以成爲學士,然後在法學院、商學院、文藝學院、理工學院、政學院、農牧學院、醫學院、博學院八大分院進行法學、儒學、財經學、管籌學、水利學、農牧學、商學、工學、天文學、蟲獸學、建築學、地理學、組織學、文學、音律學、史學、器械學、冶煉學、船舶學、統計學、邏輯分析學、語言學、漢醫學、羅馬醫學等二十多細分學科的系統學習。

儒學和法學不在是學子必學科目,除了政學院和博學院外,普遍可以免修,而設立博學院的主要考慮是這些學科的知識深度和結構還比較簡單,很多人在單一學院無法滿足其求知**,就可以申請入讀博學院,而學院根據其能力進行評斷。

在八大分院中,只有政學院和博學院出身地學者是專門向治略機構和中央皇庭培養外。其他學院出身的學者則大多數必須專心研究學術問題。

劉協倒沒有過問這些問題,該問的他早就過問了,如今大漢的學術環境還是讓他比較滿意地,尤其在管寧出面後,一些吃飽沒有事情做得儒生也不再是大漢帝國前進的絆腳石,雖然賈詡也暗中處死很多儒生,但由於劉協本身對待大漢學者不薄,也並沒有引發什麼不良反應。

胡昭也開始實施他提議的封書舉措,大量經書典籍在中央太學府進行修訂。修訂完善後,原本就刻定成鐵版,藏在中央太學府藏書館中,沒有皇帝的同意,即使中央太學府的很多博士、院士都沒有機會再讀研,民間和各學府的舊版也在收集上來,朝廷免費一一兌換新版,私藏者定刑也非常重。

劉協知道有胡昭和賈詡在,這些問題也不會出什麼錯。尤其胡昭在的情況,決不會引發大部分學者的逆反。

劉協則將自己的心思都放到國內其他方面的建設,要想加快國內建設,尤其是天京城地建設,並且不大量調動帝國子民,也不影響國內建設。必須首先解決一個問題----傭工的問題。

僱者。以錢糧僱賃之人;傭者,僕奴之輩。

傭工是官方和朝廷的說法。對商社而言,傭工就是奴工,除了基本日常飲食外,根本不用支付薪水,與其支付這些人的薪水,不如從帝國僱請駐防軍來軍事管制這些奴工來的划算。

根據治略府的報告,現在大漢帝國這樣的大規模建設需要一百萬新傭工,南方雖然擁有三百萬的僱工,但大多數從事的加工製造,並在農忙時節參與插秧等短工,既滿足了南方農業地水稻細耕的特點,保證了畝田的高產,也使實際完全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降低,確保了南方人均擁有土地的絕對數量,真正能夠調往北方也不多,只有十多萬專門從事水利、建築的專業僱工可以調動,而北方幽、冀、並三州人口也不多,經過南北統一戰爭之後,總數不過六百多萬,實際勞動力應該不超過兩百萬,從其中抽調百萬出來,北方立刻就混亂一片,所以餘下的勞動力都需要外族奴工來解決。

劉協打算用外地奴工雖然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但現在大漢帝國的《僱工法》已經確定了在大漢帝國使用非大漢子民爲傭工地合法性,大漢帝國上下也都默認了,可是去哪裡尋找八十萬勞動力呢?

劉協看着大漢帝國疆域圖,用玉尺敲了敲瀛州,和陳羣笑道:“就這裡了!”

華夏十二年末,徐庶、文聘、郭嘉、凌操、董襲、陸遜紛紛接到調函,右大將軍徐庶再一次獲得大漢皇帝授權,統領十五萬漢軍平定瀛州。

定東軍正式得到調函,前往南京。降爲南京駐防軍,呂蒙抽調回中央統帥府,廖化提爲揚州駐防都尉。

定南軍調往廣州南海郡,降爲廣州駐防軍,軍中精銳抽調回徵南軍。魯肅任廣州駐防都尉。

定北軍調回濟南,降爲濟南駐防軍。

隨之不久,劉協第一次開放商軍開拓授權,所有擁有商軍的集商社獲得隨同漢軍開發瀛州地權利。各自領着自己的水軍前往淮安港集中。

劉協給所有集商社社長都發了一封秘密信函,要求他們看完之後燒燬。

瀛州現在已經從早期的百餘國變化有三十多小國家和百十個小部落地域,根據這些從遼州出發的軍機人員查探結果來看,瀛州目前主要存在兩個大國----西瀛(九州)一帶地邪馬臺國和東瀛(本州)一帶大和國,除此之外,在東瀛西南部靠近遼州地域還存在一個相對較大地斯馬國(今廣島附近),在斯馬國南方還有一個伊都國(今四國島)。

由於大和國和邪馬臺國的力量較爲強大,雙方都在幾十年前就從三韓引入了水稻種植和鐵銅器打造,由於缺乏鐵礦,當地地主要兵器和金屬用具還是保留在銅器時代。

從兩國的政權機構特性上來。大和國和邪馬臺國則仍然處於奴隸社會和原始部落交錯文明階段。

從大和國出現地時機和地理位置上來看,這個政權的發展確實至少經歷了五百年,而他們的第一任大王----神武天皇還是有可能出現在春秋時代的。

對於後代很多日本學者宣稱的神武天皇在中國春秋時代已經成立奴隸社會的說法,劉協一直是非常鄙視的,中國在春秋時代的時候,日本本土文明還處於繩紋時代的末期----古墳時代,這是明顯的石器末期時代特徵,以這種文明速度就進入奴隸社會時代,未免有點造假嫌疑。至於神武天皇時代就是日本封建社會開始階段,那更是部分沒有良知地日本學者在犬囂。

在日本歷史文化所有天皇承繼中,有一段歷史非常有意思,就是從公元二零一年到公元二六九年的神功女皇統治時代,到底誰是神功女皇,這是一個疑問,日本學者一直拒絕承認卑彌呼統治了本州的大和政權,但從目前的情報來看,大和政權並沒有統一的大王。而是承認卑彌呼的統治權威,各諸侯分立的狀態。

劉協敲了敲桌面,他意識到自己遭遇到了瀛州初步統一的階段,雖然這種統一的基礎是薄弱地,但直接從淮安出兵邪馬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無論是海潮上還是季風的角度上來說。都是不可取的。而從遼州釜山港出發,首先平定小國斯馬國。然後消滅大和政權,其後在滅掉邪馬臺纔是最佳選擇。

現在的瀛州到底有多少人口和軍力呢,劉協繼續翻看着軍機院提供的情報,雖然其中沒有詳細記載瀛州的人口,但大和政權有部落七十有餘,每部落有民萬餘或數千,而邪馬臺的部落則有三十有餘,每部落民皆有萬者;這些百餘個部落也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國百餘地出處,其實就是一些部落。

這就讓劉協心中多少有些擔心和驚喜,擔心的是竟然能有百萬的人口,斯馬國和伊都國其實不過是比較大的部落而已,各自有民數萬;驚喜地是有百萬人口就可以解決非常多的問題,首先是大漢女子匱乏的問題,其次就勞動力地問題,如果能夠湊足三十萬奴工,或許也是非常不錯地事情。

除此之外,在北海道還有蝦夷(阿依努族)本地土著,這些人中大約也可以抽調十萬奴工,有了這些人口,至少北方各種水利灌溉建設工程就可以解決,而且瀛州是羅馬混凝土的一個不錯地產地。

事實證明羅馬式的混凝土在建築中的粘粘效果要強的多,比傳統大漢的灌漿要好多了,但和羅馬帝國不一樣,大漢帝國缺乏火山,沒有火山灰就不能大量使用羅馬混凝土,目前帝國所用的混凝土大多是從遼州的長白山一帶調用的,而瀛州評定之後,就可以確保這些混凝土大規模的出現。此外還可以用河沙彌補缺乏地部分。

由於缺乏大規模的登陸作戰部隊,孫堅的徵東軍也臨時調往淮安,二十五萬大軍從淮安出發經山浦島(今濟州島)補給,抵達釜山港,在釜山進行補給。

華夏十三年夏末。遼州海峽風浪終於平靜下來,徐庶正式指揮大軍進入瀛州,在東瀛登陸,在登陸處定地名爲南渡縣(今日本長門縣)。數日後遭遇斯馬國,三日內悉數俘虜當地夷民,各商軍隨後而至,在徐庶的允許下,商軍開始以萬人爲營,向各處征伐。

大和政權在喪失三個部落之後,開始集中全民反擊,在東姬縣(今神戶)荊州武威集商社五萬丹陽商軍、文聘三萬鎮東軍、陸遜的兩萬青州駐防騎兵團(原定北軍)遭遇,在陸遜指揮下,十萬大軍分三路逼進大和部落民兵。殺兩萬餘,俘者過五萬。

到了東初,徐庶已經將馬斯國和大和政權撲滅,考慮到商社需要傭工,戰爭中徐庶也極力避免人口損亡。消滅大和政權之後,主要地六家集商社都各自得到了五萬左右的傭工。

劉協也開始着手進行瀛州規劃,根據軍機不斷傳來的詳細地圖,將瀛州分爲北海道、東瀛(今本州島)、四國和西瀛(今九州)、北瀛(今庫葉島)五郡,後考慮東瀛郡過大。分設東姬郡(今日本廣島、神戶、京都一帶)和東瀛郡(今本州島東部東京、東北一帶),在東瀛郡的東瀛平原設東寧城。

各商軍在東姬郡和東瀛郡到處沿海建城和港口,在內陸平原之地開發良田,讓部分本地奴工耕種,而大部分本地奴工則運到東姬郡,準備在開春後運入渤海灣,參與大漢北部建設。

雖然其間卑彌呼派使臣前去拜見徐庶,表示願意稱臣,卻被徐庶拒絕。

劉協也從揚州抽調了二十萬青年壯士前往淮安。準備讓漢人開發瀛州,徹底將瀛州劃入大漢帝國版圖。並讓徐庶通知各家集商社只留部分中青年在當地參與本地建設,其餘壯年勞動力必須運送到大漢京都,參與京都和北部建設,女性可以根據年齡,部分運回大漢。留部分爲移遷過去地漢人妻妾。

瀛州的本地土著是大漢帝國各集商社第一次大規模吸納奴工。也使各集商社備嘗甜味,拉開了大漢帝國以集商社爲代表。在此後數百年間不斷征伐海外補充勞動力的戰爭。

留在襄陽的劉協是沒有見到那一幕幕,但他知道這種奴役的殘忍性,可是又能有什麼辦法,每個帝國的壯大過程中,奴隸工都是一個重要資助力量,想不斷擴大戰果就必須使國內民衆壓力減輕,那麼使用奴隸工就是唯一的選擇。

在劉協的心中,這些到底是北海道的蝦夷人還是大和人,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在他的心中,感興趣地就是數字,到底有多少青壯年勞動力纔是最重要的。

但有一點同樣很重要,就是這些奴工能活多久,在他們面前,不僅有北方正在興建的二十多個水利工程、天京城建設、黃河治理工程,還有漠北的碉堡工程,在這些工程完成之前,他們必須活下去。

爲此,劉協特意下詔令,讓各家集商社要富有大漢帝國的人文精神,善待傭工,注意飲食和溫暖保障,要注意衛生條件,尤其注意防止大規模瘟疫,要注意尊重他民族的安葬習俗,一律採取瀛州土著傾向的火葬,死後骨灰留在地中。

至於瀛州當時到底是否採用火葬,劉協倒不是很清楚,但至少不應該大規模留下可以考證的墓葬羣或者坑埋羣。

在瀛州本土,徐庶向劉協發來奏函,表示在瀛州壯勞力大量流逝後,當地老人無法獲得贍養,是否由遼州提供一定的糧草支援。

劉協想了幾日,最終回覆是讓他自己決定,但徐庶哪裡有調撥遼州糧草地權利,他只好讓各商軍自行處理,漢軍則不得過問此事,任何人不得留下相關記錄,並且對瀛州土著採取火葬儀式。

劉協估計瀛州的事情解決至少是明年夏秋時節,屆時還會有不少勞動力陸續抵達渤海灣。

在大漢帝國的歷史上,平定瀛州將意味着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一是集商社成爲大漢征伐的主力;其二是大漢帝國邁開了海洋帝國的腳步。

看着十多年前的海樓船設計圖紙,劉協清醒的意識到,必須首先系統的解決海洋帝國地根基問題。

大漢帝國的艦隊還留在十多年前的水平,這些年來江東船舶軍備集商社雖然也開發了很多新船隻,但真正意義,遠洋航行是一個系統工程,這裡面需要天文學、數學、理學、地理學等各方面學科頂尖學者的參與,僅僅依靠江東船舶軍備集商社一家的力量實在是太單薄了。

第13章 帝國風範第2章 草廬夜談第1章 青州風波第2章 命運之旅第3章 出藩之策第4章 禁衛軍第2章 歐亞盛宴第4章 禁衛軍第7章 集商社第29章 陰陽有別第11章 絲綢戰爭第34章 京都之爭第5章 九年籌備第2章 臧洪南投第15章 神秘祭祀第36章 羅馬之鷹第34章 阿非利加第13章 郭嘉救急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8章 國策二十四章第1章 楚王選妃第5章 盧植先行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32章 千古遺憾第9章 永定西涼第4章 丁原談馬第19章 烏鴉戰艦第23章 守望之冬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七卷雅典和約第2章 大國民第24章 西域雄獅第1章 荊州治效第10章 經濟帝國第9章 遼州風雲第9章 迴歸洛陽第7章 水鏡學府第2章 左右逢源第16章 銀元稅制第16章 曹操初敗第24章 西域雄獅第4章 禁衛軍第29章 陰陽有別第16章 龐統奇襲第31章 華夏之樹第1章 初降漢室第8章 崔浩之疾第12章 泰州攻略第15章 新楚內治(三)第38章 十二神使第3章 萬農書第1章 告別大漢第7章 集商社第6章 鐵翼飛翼第5章 袁紹速敗第11章 絲綢戰爭第5章 袁紹速敗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6章 周瑜之銳第8章 國策二十四章第6章 陳羣相伴第13章 隴西安定第3章 東瀛之葬第4章 人之天賦第21章 五子良才第18章 騎兵之魂第26章 明爭暗鬥第34章 京都之爭第3章 執政同盟第9章 廉政之刃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14章 四面反擊第2章 左右逢源第6章 希臘戰爭第10章 經濟帝國第11章 父子夜話第13章 鐵血控鉉第26章 吞噬主義第12章 涼州閻行第8章 楊彪父子第27章 由分至和第33章 大國雄風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0章 金陵建設第5章 三家制衡第11章 壺關鏖戰第12章 張飛之血第18章 內鬥第12章 張飛之血第4章 定南策第5章 九年籌備第17章 完美帝國第9章 遼州風雲第31章 華夏之樹第4章 最終決裂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第3章 盧公去郭嘉到第25章 皇子劉巍官學失守和百家之本第17章 京都新政
第13章 帝國風範第2章 草廬夜談第1章 青州風波第2章 命運之旅第3章 出藩之策第4章 禁衛軍第2章 歐亞盛宴第4章 禁衛軍第7章 集商社第29章 陰陽有別第11章 絲綢戰爭第34章 京都之爭第5章 九年籌備第2章 臧洪南投第15章 神秘祭祀第36章 羅馬之鷹第34章 阿非利加第13章 郭嘉救急第25章 繁華與危機第8章 國策二十四章第1章 楚王選妃第5章 盧植先行道家的氣玄學說和中國古代的氣論第32章 千古遺憾第9章 永定西涼第4章 丁原談馬第19章 烏鴉戰艦第23章 守望之冬第十二 卷華夏天下第七卷雅典和約第2章 大國民第24章 西域雄獅第1章 荊州治效第10章 經濟帝國第9章 遼州風雲第9章 迴歸洛陽第7章 水鏡學府第2章 左右逢源第16章 銀元稅制第16章 曹操初敗第24章 西域雄獅第4章 禁衛軍第29章 陰陽有別第16章 龐統奇襲第31章 華夏之樹第1章 初降漢室第8章 崔浩之疾第12章 泰州攻略第15章 新楚內治(三)第38章 十二神使第3章 萬農書第1章 告別大漢第7章 集商社第6章 鐵翼飛翼第5章 袁紹速敗第11章 絲綢戰爭第5章 袁紹速敗第18章 軍機院與親衛營亞洲及大漢帝國主要地理氣候特徵第6章 周瑜之銳第8章 國策二十四章第6章 陳羣相伴第13章 隴西安定第3章 東瀛之葬第4章 人之天賦第21章 五子良才第18章 騎兵之魂第26章 明爭暗鬥第34章 京都之爭第3章 執政同盟第9章 廉政之刃第7章 呂布張遼高順第14章 四面反擊第2章 左右逢源第6章 希臘戰爭第10章 經濟帝國第11章 父子夜話第13章 鐵血控鉉第26章 吞噬主義第12章 涼州閻行第8章 楊彪父子第27章 由分至和第33章 大國雄風第37章 文明之刃第10章 金陵建設第5章 三家制衡第11章 壺關鏖戰第12章 張飛之血第18章 內鬥第12章 張飛之血第4章 定南策第5章 九年籌備第17章 完美帝國第9章 遼州風雲第31章 華夏之樹第4章 最終決裂唯物史觀與明清農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悖論第3章 盧公去郭嘉到第25章 皇子劉巍官學失守和百家之本第17章 京都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