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擊(三)

曹劍秋、鄭翼之、樑炎卿三人都是原來天津著名的買辦商人,在穿越者未登陸之前,都是天津商界裡都是風雲人物,也是以前的趙維忠需要仰視的人物。而多年從事中國本土與洋商之間的中間人角色,讓三人不僅積累下了大量的財富,同時在外國商人和中國本土,由其是在河北、山西地區,都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關係。

華東政府雖然佔據了天津,但對三人的商業經營卻並無太大的影響成立以後,反到是由於華東政府重視發展工業、經濟,需要大量的原料、物資供應,而三人在這方面有很多門路,因此華東政府和三人有密切的商業來往,由其是在早期,與三人的合作量比重很大,而因趙維忠和三人相識,於是主要是由趙維忠負責和三人聯絡,洽談。

後來隨着華東政府的實力擴大,三人和華東政府的商業合作比重在下降,但絕對量卻大幅增加,而且華東政府的工業發展後,也開始向中國社會提供消費品,三人不僅向華東政府輸入物資,同時也將華東政府生產的工業產品銷售到河北、山西等地。這幾年裡互相都合作的不錯。三人的資產都大幅增加。

而由於華東政府備戰遠東戰爭,所需的物資大增,三人眼前機會到來,於是在2年前,三人聯合了30餘名河北、山西商人,成立了昌和商會,這樣不僅可以更好的與華東政府合作,而且也提升了自己的層次。

本來雙方就這樣像可以合作相當長的時間,並且實現雙贏,但在普茨茅斯談判破裂之後,英法二國決定出兵參戰,並且爲了削弱華東政府的實力,要求本國在中國的商人從經濟層上打去華東政府,停止或減少和華東政府的貿易來往。

三人和英法兩國的商人都有密切的來往,又與華東政府有較大的商貿來往,因此也是英法兩國重點拉隴的人員。一方面以中斷與三人的生意來往爲威脅;另一方面又許下了一些利益好處,對三人進行威逼利誘,承諾擊敗華東政府之後,讓昌和商會做天津的總代理,要求昌和商會終止與華東政府的貿易往來。

而三人一方面是迫與英法兩國的脅迫壓力,另一方面,由於三人與英法兩國商人交往甚多,因此對世界也有一定的認知,深知英法兩國的實力強大,不過三人的眼界畢競只能侷限在中國地區,頂多也擾包括周邊的朝鮮、日本等,因此對世界大勢的格局認知並不夠,於是對時局也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認爲在接下來的戰爭中,由於英法兩國參戰,華東政府的贏面微乎其微,反到是輸的可能性極大,甚致滅亡的機率也不小。

當然在臺灣海峽海戰之前,類似於曹劍秋、鄭翼之、樑炎卿三人這樣想法的人確實有不少,畢竟自從鴉片戰爭以來,己有近70年,清廷對外幾乎無一勝績,儘管華東政府成立以後,打了不少勝仗,但也缺少有含金量的勝利,八國聯軍的名頭雖大,但各國總計出兵也不過4、5萬,而且除日、俄兩國之外,其他國家基本都是從殖民地派兵,而爪哇護僑打的小國荷蘭,可以誇耀但不足以自強;遠東戰爭雖然打得日、俄兩國落花流水,但畢竟是以逸待勞,也不足服衆,因此華東政府確實沒有什麼真正拿得出手的戰績。而英法兩國是世界公認的首強與次強,這次又派來規模龐大的艦隊,聲勢浩大,在正常情況下,確實讓人難以看好華東政府。而能夠讓人選擇繼續支持華東政府的,除了己和華東政府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之外,就是持着家國情懷,樸素愛國觀念的中國人。

如果說曹劍秋、鄭翼之、樑炎卿三人不愛國,也不盡全對,但三人顯然是更自己的個人利益,再加上英法兩國開出的條件也確實相當誘人,三人終於決定操縱商會,和華東政府進行全面切割,中斷了一切和華東政府的商業來往,有幾批物資都已收下定金,準備發貨了,結果三人不僅扣貨不發,連定金也不退還了。

而趙維忠也曾找三人理論過兩次,勸三人不要把事做得太絕,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最好是隻削減和華東政府的貿易量,但不要全部斷絕,不妨瞞着洋人,和華東政府保持一定的貿易來往,這樣對洋人也有交待,對華東政府也留下了挽回的餘地,以三人現在的能量,在短時間內是可以這樣操作的。

但三人這時都認定華東政府必敗,也被英法兩國天津的總代理的承諾衝昏了頭腦,一時也是利令智昏,因此態度都十分堅決,而且三人心裡對趙維忠也頗有羨慕嫉妒恨的感情,因爲在庚子國變前,趙維忠在三人眼裡不過是一隻螻蟻,而趙維忠搭上海外華人這跟線,幾年的功夫就凌架到三人之上了,三人的心裡當然不爽,而現在既然決定切割,負面情緒頓時全爆發,對趙維忠自然也沒有什麼好話,反到出言譏諷趙維忠,說海外華人己經不可長久,可笑趙維忠還不自知,還以爲可以抱着海外華人的大腿,不如求自己替其在洋人面前美言幾句,也好保命之類。

其實當時趙維忠對華東政府能否戰勝遠征軍,心裡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不過他畢竟和華東政府的關係密切,發現所有海外華人都十分鎮定,言語之間似乎對遠征軍都不屑一顧,如果只是少數人,還可以說是故作姿態,但所有人都是這個樣子,那就不像是做假了;另外他是華東政府深度捆綁在一起,可不像曹劍秋、鄭翼之、樑炎卿三人這麼容易切割得開的。結果和三人不歡而散。

而在臺灣海峽海戰之後,風向大變,這時只要是稍有頭腦的人都會清楚,華東政府不僅徹底嬴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而且將來一統天下,開朝立國,也就是10年8年的事情,而當初那些急於和華東政府切割也都慌了神,這可是得罪了未了的皇上,那還了得嗎,於是紛紛想辦法,找關係修復和華東政府的關係。

曹劍秋、鄭翼之、樑炎卿三人這時也是悔得腸子都青了,本來和華東政府切割之後,三人都損失了不少錢,而現在只怕是連命都保不住了,而三人在華東政府裡認識的,又能說得上話的,只有趙維忠,因此只能厚着臉皮,並備下了厚禮來找趙維忠,希望趙維忠能夠幫他們在華東政府說好話,並且願意將大半的家財都捐獻給華東政府。

其實華東政府也專門討論過這件事情,有一種態度就認爲對這些人既往不咎,因爲當初和華東政府切割也是迫不得己,畢竟除了穿越者,確實沒有人看好華東政府,而且還有清廷和外國的壓力,現在華東政府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但這種態度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在元老議會上,一名議員以激烈的言辭表示:“如果是由於迫不得己的原因就可以免除責任甚至是罪過,那麼殺人犯也可以認爲自己是迫不得己殺人,賣國賊也能因迫不得己而外國,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迫不得己來逃脫追究了。”獲得了一致的喝釆。

最終華東政府做出決定,在清廷和外國的壓力下,但還保持和華東政府一定關係人可以免責,但以後不得做爲政府扶持的對像;而徹底與華東政府切割,甚致是有害華東政府行爲,則不得原諒,華東政府將斷絕與其的一切關係,並且在以後的宣傳中,將對其打上叛國、賣國的烙印。對於商人來說,就是隻削減和華東政府的貿易量,但還保持一定的貿易來往,可以原諒,但徹底斷絕了華東政府進行貿易,甚致是扣壓定金、貨物,或有意擡高價格,惡意競爭的,則不可免責,並永遠打在恥辱柱上。

從趙維忠的本心來說,到也不是不能和三人和解,畢竟趙維忠是商人,一切都可以用利益來衡量,只是看三人開出的利益夠不夠,因此與其和對方徹底絕交,不如借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華東政府處理原則確定之後,趙維忠也知道自己決能和三人和解了,當然趙維忠也不覺得可惜,畢競華東政府己成大勢,日後必成立國之業,自己也就是從龍功臣,何必再意這點小利呢?於是對三人的求見避而不見,禮物全部拒收,當然除了當初被扣下的定金、貨物之外。

曹劍秋、鄭翼之、樑炎卿三人也是能屈能伸,趙維忠不見,就天天守在門口,或是到鋪子上去留言,把趙維忠弄得不厭其煩,於是下令自己所有的商鋪均不得與三人來往,其他商鋪的掌櫃自然奉行,只有韓進不知深淺,収了500銀元,跑到趙維忠面前替三人說情。

把前因後果說清楚後,趙維忠才道:“你說,進兒做的這事,可惱不可惱。”

韓玉屏雖是婦道人家,但畢竟是官宦人家出身,其中的利害關係還是懂的,也不由得臉色大變,道:“糊塗的東西,這樣的事兒也是做得嗎?不怨你姑父發火怨你,要是你爹知道了,非把你的腿打斷不可。”

韓進也嚇了一跳,他也是官宦子弟,雖然有幾分紈絝子弟之氣,但也不是真的不明事理,先前只是貪圖這500銀元,聽趙維忠說清了原由,也嚇出了一身冷汗,這要是擱在清廷可是勾連反叛的大罪,有10個腦袋都不夠砍的,因此趕忙跪下道:“姑父、姑媽,可千萬別告訴我爹,我馬上就去把錢還了,以後再也不敢了。”

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二四一章 王家寨(三)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二一九章 談判(一)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三五一章 前往青島(四)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一一四章 秋收行動(三)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五七一章 北洋議事(一)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二)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戰(八)第二九一章 情報機構(上)第三一六章 錦州(四)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一六五章 慶賀大會(三)第七十九章 軍事發燒友(下)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三零九章 二進膠州(二)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二一九章 青島戰役(三)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四零五章 旅順攻略(二)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七十四章 來訪者(二)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一三六章 海軍假期(七)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四九四章 聯盟終結(下)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三零九章 二進膠州(二)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二五二章 創業(五)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四二零章 空降作戰(上)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三十九章 火力
第三三零章 李鴻章來訪(七)第二四一章 王家寨(三)第二五八章 公審大會(三)第五三五章 土地政策(三)第七一五章 上海談判(二)第一四八章 徳國之行(五)第二一五章 青島攻略(四)第四十二章 出擊第七三二章 決策(六)第二一九章 談判(一)第三七五章 對馬海戰(二)第一九九 中標者第九十五章 天津租界(二)第二三零章 後續影響(五)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三二一章 騎軍(五)第二九六章 革命者(一)第三零二章 制定計劃第三五一章 前往青島(四)第二四四章 第一家族(三)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二三六章 考察隊第四四五章 外交斡旋(二)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一一四章 秋收行動(三)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三五零章 上海警戒(三)第四二六章 停戰期(七)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四五五章 山海關(一)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三四八章 上海警戒(一)第五七一章 北洋議事(一)第六五七章 遠東遠征軍(四)第五八一章 進攻瀋陽(五)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四零一章 全面開戰(十)第四八五章 清廷朝議(下)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六零四章 東北戰事再起(二)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戰(八)第二九一章 情報機構(上)第三一六章 錦州(四)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五二八章 攻佔哈爾濱(三)第二零八章 奇襲威海衛(二)第一七四章 南洋鉅富(上)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一六五章 慶賀大會(三)第七十九章 軍事發燒友(下)第四九九章 各方態度(二)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三零九章 二進膠州(二)第八十一章 戰前(下)第一零七章 造艦(二)第一九三 訪問天津(五)第二一九章 青島戰役(三)第十一章 遭遇日艦第一零六章 考查(三)第六五八章 遠東遠征軍(五)第四零五章 旅順攻略(二)第七一二章 日本屈服(上)第一七八章 德國之行(十)第四六七章 武昌之行(七)第二零九章 奇襲庫倫(三)第五十三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四)第七十四章 來訪者(二)第四六六章 武昌之行(七)第六七一章 大獲全勝(二)第四十章 敘舊(上)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七十五章 規劃(一)第二零一章 英國干涉(三)第一三六章 海軍假期(七)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一)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四九四章 聯盟終結(下)第五二七章 談判(五)第二六六章 進城(二)第三零九章 二進膠州(二)第五五六章 接受談判(八)第四五三章 外交斡旋(十)第一零三章 新根據地(六)第五八三章 青島密約(三)第四四七章 外交斡旋(四)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二五二章 創業(五)第六六零章 臺灣海峽之戰(一)第二百章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六)第五四四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上)第四二零章 空降作戰(上)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一七四章 南下上海(四)第三十九章 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