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九章 青島戰役(三)

不過戰後清點戰果,共計擊斃德兵74人,俘虜21人,而人民軍也陣亡士兵56人,受傷23人,其中有14人受傷較重,需要送回威海衛去接受治療,雙方的戰損比達到1:0.7。以人民軍參戰的兵力幾乎是德軍的3倍,又有無人機偵察輔助,而且在戰術上也取得了前後包夾合圍的優勢,但仍然只取得這樣的戰果,說明現在的人民軍,和這個時代的世界一流軍隊相比,依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當然,人民軍成軍才兩個多月的時間,其間也沒打過幾仗,因此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正常的結果,而且不管怎樣,人民軍最終是這場戰鬥的勝利者,這纔是最重要的。做爲一支成長中的軍隊,不僅需要在真正的戰場上歷經,與其他的強軍對抗戰鬥,同時也需要不斷的勝利,才能迅速成長爲一支強大的軍隊。

這時羅嶽也帶領營部,來到戰場,下令立刻打掃戰場,收集戰利品,掩埋敵軍的屍體,同時收容俘虜和己方戰士的遺體,並救治傷員,儘快撤離戰場。

到不是擔心徳軍還會再殺回來,而是因爲這一戰,一營己經在嶗山地區停了一天,後面的大部隊己經趕上來了,因此羅嶽要儘快趕去和大部隊匯合,續繼後面的戰鬥。當然,現在己經進入到青島地區的外圍,軍隊也確實應該匯合作戰。

就在這時,只見幾名這個時代平民裝作的人,也從後山來到了戰場,雖然站在戰場的邊緣地區看着戰士們忙碌的清理着戰場,臉上紛紛露出了驚喜的神色來。

原來這幾個人就是這次引領人民軍繞道徳軍的背後發動攻擊的嚮導,他們一共有四個人,分別叫姜海東、楊傑、張朔、劉宗海。其中姜海東、楊傑、張朔三人原來都是義和團的成員,都是義和團的首領之一朱紅燈的舊部,其中姜海東還曾是朱紅燈的弟子,而劉宗海是嶗山本地的獵人,是姜海東的表弟。

穿越戰士都進行過這個時代歷史補果,對義和團的前因後果也比較瞭解,知道朱紅燈是義和團的重要首領,也是義和團的創始人之一。其實義和團是一個十分鬆散的組織,並沒有嚴格的規定製度,其成員既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運輸工人等下層人民,也有部分官軍、富紳甚至王公貴族,後期也混雜進了不少流氓無賴,居史料記載“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優隸卒,幾乎無人不團”,而正是這種鬆散無序的組織構成,也註定了義和團是不可能成大事。

關於義和團的起源,說法不一,有拳會、鄉團、白蓮教、小刀會、甚致還有斧頭幫的說法,但一般認爲應是以拳會的形式爲主。因此這也註定了義和團不可能有單一的創使人或創使團體而束。但義和團最初是發起于山東,這一點基本沒有異議。而山東義和團的主要首領有閻書芹、趙三多、朱紅燈、王立言、本明和尚等人。其中以朱紅燈的聲勢最大。

朱紅燈,原名朱逢明,山東泗水縣柘溝鎮人,以行醫爲業。1898年5月他在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大李莊設場練拳,招集信徒,不過當時組織的名稱還是叫義和拳,在6月他率領拳民攻打長清縣最大的徐家樓教堂和河東龜對教堂,今他名聲大振。

1899年2月,朱紅燈率領部分拳民轉移到茌平縣活動,率領拳民先後焚燒了樑莊、王相莊、馬沙窩、八里莊、業官屯、姚家莊等地教堂,並與其他山東義和拳首腦本明和尚、徐福和、王立言、劉太清、於清水等人,彼此聯絡,互相聲援。10月,平原縣知縣蔣楷鎮壓當地義和拳團體,平原縣義和拳首領李長水向朱紅燈救援,朱紅燈號招荏平、高唐、恩縣、長清等地義和拳民共一千餘人來援、擊敗蔣楷的軍隊。

隨後濟南知府盧昌詒、管帶親軍營補用知府袁世敦和蔣楷又率領的清軍趕來,雙方在森羅殿交戰,結果朱紅燈被擊敗,退回到茌平縣。朱紅燈也因這兩戰而成名,成爲山東義和團首領中名聲最大的人。

而時任山東巡撫的是毓賢,他仇視外國,贊同民衆反洋教情緒,並積極支持義和團的發展。可以說義和團的發展壯大,和毓賢的支持推動是分不開的,有種說法就是毓賢將義和拳改爲義和團。正是在毓賢的明裡暗中的支持下,朱紅燈才能鬧出這樣大的聲勢,甚致是對抗官軍。

11月朱紅燈和本明和尚在博平華巖寺會合,決定分兵四出,大鬧茌平,影響鄰縣,反教滅洋。但這次淸軍己有準備,山東遊擊將軍馬金敘率軍出擊,將朱紅燈、心誠和尚、於清水等人擒獲,解送到濟南。

而這時在列強幹涉下,清廷己罷免了毓賢山東巡撫的職務,令毓賢赴京,改任山西巡撫,任命袁世凱接替毓賢署理山東巡撫。結果袁世凱剛一上任,便下令殺死朱紅燈、心誠和尚、於清水。並嚴厲鎮壓義和團的活動,到了1900年5月,山東地區的義和團基本被袁世凱清理乾淨,餘部都轉移到河北地區發展,後來就基本和山東義和團沒有聯繫了。而後來在天津領導義和團的首領曹福田、張德成等人,沒有資料證明他們和朱紅燈等人有什麼關係。

不過從總體來看,義和團雖然起源於山東,但相對於後來的聲勢,義和團在山東的影響力並不算大,就像朱紅燈在山東雖然鬧得風聲水響,但其實人數最多的時候也不過二三千人而己,因此如果清廷真想鎮壓義和團,其實並不難。後來袁世凱接替毓賢署理山東巡撫之後,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山東地區基本就沒有義和團活動了。

這也說明義和團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畢競只是一個鬆散的團體,既無明確的指導思想,又無強有力的領導組織,不可能有什麼戰鬥力,而義和團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有着極爲複雜的原因背景與政治鬥爭。

當然,山東義和團消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1900年4月,山東全境來了一次大降,大大緩解了自1899年以來山東地區的旱情。

在1898、1899這兩年間、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相繼發生旱災,在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往往是引發農民起義的重要誘因,而農民起義也往往是由拳會、民團開始的,大部份農民參加義和團,其實只爲吃一頓飽飯,因爲義和團不僅滅教堂,而且還搶大戶,當然也搶到了足夠的食物,

而1900年4月山東下雨之後,飢俄的農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因爲終於可以在雨後的土地裡播下種子,莊稼能夠生長起來,當然要比當拳民好得多了。不過山東的降雨雲並沒飄到河北,於是義和團在河北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因此義和團的興起,也並不是偶然的事情,只不過如果按照中國歷史的循環規律,義和團發展的方向應是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要麼引發改朝換代,要麼被統治者鎮壓下去,但甴於這個時代中外複雜的矛盾關糸,使義和團發展的偏離了歷史的軌道,造成了目前的結局。

姜海東、楊傑、張朔是同鄉,原來都是普通農民,因爲山東旱災嚴重,家裡徹底斷糧,無以爲繼親人大多餓死,於是都相繼加入了義和拳。當然三人對洋人、洋教也沒有什麼好感,於是跟着朱紅燈一起滅教堂、搶大戶,甚致對抗官府,由於三人加入義和拳較早,姜海東甚致還被朱紅燈收爲弟孑,也算是義和拳裡的中層,因此在滅教堂、搶大戶之餘,不僅能夠吃飽肚子,順帶也還撈到不少財物。

朱紅燈死後,姜海東還以朱紅燈弟孑的名議,拉出二三百人繼續鬧拳,不過在袁世凱的強力打壓之下,這幾百人很快就被清軍打散,只剩下十幾人,而山東其他各地義和團也日益爲艱,正好這時山東降雨,衆人更是無心再鬧下去,於是分散了搶來的財物,散夥各自回老家種田。

不過他們三人在山東義和團裡,也算是有些名氣的人,由其是姜海東還是朱紅燈弟孑,因此官府己經下達了對三人的通緝令,結果三人回到家鄉也混不下去,只好逃進嶗山,投奔姜海東的表弟劉宗海。住在一個只有20餘戶人家的小寨裡,好在是嶗山地區山深遍遠,到是躲過了官府的通緝。

只是躲了三四個多月之後,三人從進山購藥的人那裡聽到一些外面的風聲,知道義和團全部都跑到河北、山西去了,由其是京津地區鬧得聲勢浩大,不光是打教堂,連洋人的使館都打,還得到了官府的認可,居說太后老佛爺都下旨加封義和團。

三人得知以後,頓時都有些動心了,畢竟三人當初加入義和拳時,雖然是迫於生計,隨着拳團擴大,攻教堂、搶大戶、抗官府,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正是他們人生中最風光的時刻,因此三人都十分懷念這段時光,現在聽說義和團居然鬧出這麼大的明堂,於是都生出了再出山幹一場的想法。

那知三人出山後仔細一打聽,才知道這消息有誤,原來洋人組成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義和團也被洋人打得大敗,而且朝廷巳正式下旨,繳滅義和團。好些散夥之後回家種田的團員拳衆都被官府洋人抓起來殺了頭。三人頓時又被嚇得躲回到山裡。而就在這時,人民軍進攻青島,在嶗山地區尋找嚮導。

第二五二章 創業(五)第五五一章 接受談判(三)第四十七章 天津分治(五)第六八二章 結束戰爭(三)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一八八章 德國海軍戰略(六)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五十四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五)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九十二章 安置營(八)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二三六章 作戰計劃(四)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七十五章 來訪者(三)第一八七章 護僑行動(九)第三四七章 歐洲危機(四)第一一三章 失蹤(上)第三九二章 新聞發佈會(六)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五三七章 聯合軍演(二)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三五八章 大戰之前(五)第一九七章 巴達維亞(五)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四九二章 襲取海參崴(一)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二零五章 反擊(上)第三九九章 全面開戰(八)第九章 接管濟南(二)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五六零章 美國(三)第二二三章 談判(五)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二零五章 反擊(上)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三十七章 談判(上)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四三七章 進京(四)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一九八 超強硬對強硬第六零九章 滿洲里戰役(二)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五二一章 叛逃事件(下)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五六五章 美國(八)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四五五章 處罰(上)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一四一章 上海新區(五)第七十九章 軍事發燒友(下)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
第二五二章 創業(五)第五五一章 接受談判(三)第四十七章 天津分治(五)第六八二章 結束戰爭(三)第一六一章 日本的訪問(四)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一八八章 德國海軍戰略(六)第三十章 出兵(三)第一六六章 回訪日本(上)第一八三章 德國海軍戰略(一)第五十四章 海軍陸戰隊歸來(五)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四章 收關行動(四)第九十二章 安置營(八)第一六四章 年終(上)第六一九章 登陸日本(一)第三六二章 徳國特使(十)第五七九章 袁世凱來訪(三)第二三六章 作戰計劃(四)第七一九章 上海談判(六)第五十九章 上海新區(十二)第八十二章 八國聯軍的動向(上)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七十五章 來訪者(三)第一八七章 護僑行動(九)第三四七章 歐洲危機(四)第一一三章 失蹤(上)第三九二章 新聞發佈會(六)第一九一章 登陸爪哇(三)第二三八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一)第六九八章 求和(五)第一七六章 南下上海(六)第八十九章 青州之亂(二)第一九五章 巴達維亞(三)第二十七章 清室回京(一)第二四五章 第一家族(四)第五三七章 聯合軍演(二)第一八一章 軍事交流(三)第四九六章 發展大計(上)第一三五章 外調(九)第三十四章 換裝(上)第三五八章 大戰之前(五)第一九七章 巴達維亞(五)第二六三章 根據地(五)第四九二章 襲取海參崴(一)第四百章 談判破裂(一)第七二七章 決策(一)第二零五章 反擊(上)第三九九章 全面開戰(八)第九章 接管濟南(二)第一六九章 德國之行(一)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五六零章 美國(三)第二二三章 談判(五)第二七零章 根據地(十二)第二零五章 反擊(上)第一八一章 護僑行動(三)第一零八章 流言蜚語(中)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二一零章 奇襲威海衛(四)第五一一章 清廷招撫(八)第三零九章 備戰(三)第十二章 接管濟南(五)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二零章 海參崴(三)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三十七章 談判(上)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六七二章 大獲全勝(三)第九章 俄國求和(下)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第八十八章 青州之亂(一)第四三七章 進京(四)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一九八 超強硬對強硬第六零九章 滿洲里戰役(二)第五一四章 清廷招撫(十一)第三二一章 海參崴(四)第三十五章 陸軍盤點第二八三章 旅順口作戰(三)第一三八章 合肥見聞(二)第一五八章 天津見聞(三)第五二一章 叛逃事件(下)第一一零章 接管天津(二)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五六五章 美國(八)第三十四章 導彈戰術(上)第四五五章 處罰(上)第三二五章 李鴻章來訪(二)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三零一章 偵察敵情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三八二章 對馬海戰(八)第一四一章 上海新區(五)第七十九章 軍事發燒友(下)第五四三章 軍委完善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十二章 軍艦出擊第五二五章 談判(三)